画图虽不上凌烟,道德芬芳满世间。辽鹤已归东海去,列仙风骨若为攀。
画图虽不上凌烟,道德芬芳满世间。辽鹤已归东海去,列仙风骨若为攀。

dōngxiānshēngwǎnshí--shìdàoqián

huàsuīshànglíngyāndàofēnfāngmǎnshìjiānliáoguīdōnghǎilièxiānfēngruòwèipān

释道潜

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 4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贞元十一年¹,五月戊辰²,愈东归³。癸(guǐ),自潼(tóng)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qú)(yù)¹⁰而西¹¹者,号(háo)¹²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¹³,使使者¹⁴进于天子。”东西行者¹⁵皆避路,莫敢正目¹⁶焉。
译文:贞元十一年五月初二,我韩愈往东回故乡。初七,我从潼关出来,在黄河南面休息待渡。当时刚刚离开长安,有生不逢时的感叹。我看到路上有用笼子装着白色的乌鸦和白色的鸜鹆往西走的人,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喊着:“某地某官派使者进献给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把路让开,没有人敢正面看他。
注释:赋:古代文体的一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以写景叙事,抒情说理。¹贞元十一年:795年。贞元,唐德宗年号。²五月戊辰: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二。³东归:往东回故乡。⁴癸酉: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七。⁵潼关:在今陕西华阴县。⁶息:指停留河边待渡。⁷河之阴:黄河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⁸去:离开。⁹见行:《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行见”。行,道路。¹⁰鸜鹆:一作“鸲鹆”,鸟名,即八哥。乌和鸲鹆都是全身黑色的鸟,因此把羽毛纯白的乌和鸲鹆作为祥瑞之物献给皇帝。¹¹西:向西。¹²号:叫喊。¹³某土之守某官:语出《礼记》,意为太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一人所有,某地的长官是代替皇帝管理、守护这块土地的。¹⁴使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指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即差人。¹⁵东西行者:向东或向西走的人。¹⁶莫敢正目:不敢正面看进贡鸟的人。莫敢,不敢;正目,正面看。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¹²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³之遗业,不识干戈、耒(lěi)(sì)、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¹⁰于道¹¹,其闲居¹²思念前古当今之故¹³,亦仅¹⁴¹⁵其一二大者焉。选举¹⁶于有司¹⁷,与百十¹⁸人偕进退¹⁹,曾²⁰不得名荐书²¹,齿下士²²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²³、赞²⁴教化²⁵者,乃反得蒙²⁶采擢(zhuó)²⁷荐进,光耀如此²⁸。故为赋以自悼²⁹,且明夫遭时³⁰者,虽小善必达³¹,不遭时者,累善³²无所容³³焉。其辞曰:
译文:我由此而私下为自己觉得悲哀:有幸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继承了先人的遗产,没用过兵器和农具,不知道征战固守和耕耘收获的辛苦,读经书、写文章,从七岁到现在,一共已经二十二年了。我的行为不敢违背道义,家居读书的时候,想着古往今来的事情,也只记住其中一两件最重要的。我到吏部去参加选拔考试,和很多人一起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却无法名列举荐的文书之上,不能与小官吏同上朝堂,得以瞻仰皇上的光明。现在这两只鸟,只因为羽毛不一般,而不是有道德有智谋、可以让人征求意见、帮助朝廷教育统治百姓的人,却反而得到提拔推荐,荣耀如此。所以我作这篇赋来为自己悲悼,并且阐明:那些有时运的人,即使只有小小的长处也一定能成为达官显贵,而没有时运的人,就算有一连串的优点也没有地方容纳。这篇赋是:
注释:¹因:于是。²窃:私下里。³先人:祖先,包括父亲。⁴遗业:遗留的产业。⁵识:一作“职”。⁶干戈:兵器。⁷耒耜:翻土用的农具。⁸勤:苦。⁹行己:自己的行为。¹⁰有愧:这里指违背。¹¹道:道义。¹²闲居:独居,指家居读书。¹³故:事情。¹⁴仅:无几,差不多。¹⁵志:同“识”,指铭记。¹⁶举:提拔。¹⁷有司:指官府。¹⁸百十:或作“百千”,误,因为贞元九年应博学宏辞科的只有人。¹⁹偕进退:《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偕进偕退”。偕,偕同,一起;进退,指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²⁰曾:竟。²¹不得名荐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不得名于荐书”,不能名列于推荐做官的文书之中。名,列名;荐书,推荐做官的文书。²²齿于下士:与卑职小吏相并列。齿,并列;下士,低职官吏。²³承顾问:辅佐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²⁴赞:辅佐。²⁵教化:教导感化。²⁶蒙:受到。²⁷采擢:引进提拔。²⁸光耀如此: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注:此下诸本有“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按:观后云“庶无羡于斯类”,则此句乃妄人谬赘也。篇末注载欧阳文忠读李习之《幽怀赋》一段。公自云:“庶无羡于斯类”。欧阳子岂读之未终耶?²⁹悼:悲伤。³⁰遭时:即遇时。³¹达:显达。³²累善:积累善行。³³容:纳用。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¹。诚²不足以自存³,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wù),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¹⁰之羌(qiāng)¹¹¹²。过潼关而坐息¹³,窥黄流¹⁴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¹⁵蒙恩而入幸¹⁶;惟进¹⁷退¹⁸之殊异¹⁹,增余怀之耿(gěng)²⁰;彼中心²¹之何嘉²²?徒外饰²³焉是逞²⁴。余生命之湮(yān)(è)²⁵,曾²⁶二鸟之不如?汩(yù)东西与南北²⁷,恒²⁸十年而不居²⁹;辱饱食其有数³⁰,况荣名³¹于荐书;时所好(hào)³²之为贤,庸有³³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³⁴,得良弼(bì)³⁵于宵寐(mèi)³⁶;孰左右者为之先³⁷?信³⁸天同³⁹而神比⁴⁰。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⁴¹而莫致⁴²。虽家到而户说⁴³,只以招尤而速累⁴⁴
译文:我回到哪儿去呀!我将在行动以后再思考。如果的确不足以让自己生活下去,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出了京城的门就往东飞快地走,顶着白天强烈的阳光,我时不时流着泪回头看,感叹西边离开长安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走过潼关,我坐下来休息,看见黄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触于那两只鸟无知却正蒙受皇上的恩宠,想到自己被斥退和两只鸟被宠爱完全不同的境遇,心里更加烦闷不安,它们的内在有什么美好的地方?只不过是靠外表美丽而自鸣得意。我一生的命运艰难阻塞,连这两只鸟都比不上;我四处漂泊,连续十年没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饱饭的时候都寥寥可数,更何况被荣耀地列名于推荐文书之上呢?现在的时俗就喜欢贤人,哪里有人说我这个人不笨呢?当年殷高宗在晚上睡梦中得到贤良的辅佐;在这个贤人的周围,哪里有什么人预先引荐他?他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同和帮助。在时运没有到来的时候,有时候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两方面的追求都达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去宣扬自己,也只能招来错误和麻烦。
注释:¹既行而后思:事已做过,再来思考。此与“三思而后行”恰好相反,是作者的激愤之词。²诚:实在。³自存:自我生存。⁴苟:如果。⁵其:指我。⁶国门:国都的门。⁷东鹜:东驰,指快速东归。鹜,驰,快走。⁸触:顶着。⁹隆景:指日光强烈。隆,程度深;景,同“影”。¹⁰西路:西出长安之路。¹¹羌:发语词,无义。¹²永:长。¹³坐息:休息。¹⁴黄流:黄河。¹⁵方:刚刚。¹⁶入幸:进入皇宫得到皇帝的宠幸。幸,到皇帝的宠幸。¹⁷进:二鸟之进幸。¹⁸退:自己之退黜。¹⁹殊异:不同。²⁰怀之耿耿:耿耿于怀。耿耿,忧虑不安的样子。²¹中心:心中。²²何嘉: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²³外饰:鸟的羽毛。²⁴逞:夸耀。²⁵湮厄:阻塞艰困。湮,塞;阨,同“厄”,阻隔,险阻。²⁶曾:岂。²⁷汩东西与南北:四方奔走求食。汩,水流的样子,比喻人的奔走。²⁸恒:通“亘”,持久。²⁹不居:不得安居。³⁰有数:指次数少。³¹荣名:朱熹作“策名”,这样与“荐书”重复,且如姚范:“言饱食不可数得,况于与荐书之荣名乎?”故拟作“荣”为宜。³²时所好:时世所喜爱的。时,时俗。³³庸有:岂有,哪有。庸,哪里。³⁴殷之高宗:殷高宗武丁。³⁵良弼:此指傅说。弼,辅佐。³⁶宵寐:夜晚睡觉。相传武丁夜梦得名叫傅说的圣人,于是描绘其形貌,到处访求。后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他,便任用他为相。³⁷孰左右者为之先:本自《汉书·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非为我先。”左右,皇帝身边的大臣或亲近的人。为之先:预先引荐。³⁸信:实在。天³⁹同:上天的赞同。⁴⁰神比:神灵的帮助。比,辅佐。⁴¹两求:指得到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⁴²莫致:不能得达。致,达到。⁴³家到而户说:挨家挨户地宣传。尤:过失,过错。⁴⁴速累:招致忧患。速,招致;累,麻烦。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¹于下地²;盍(hé)³求配于古人,独(chāo)(chàng)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¹⁰;幸年岁之未暮¹¹,庶¹²无羡于斯类¹³
译文:大概上天生下我,也还是希望我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不跟与古人相匹比,而独独为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帐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职却无法胜任的人,是鬼神的戏弄;幸好我的年纪还没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
注释:¹期:希望。²下地:与上句“上天"对应,即人间。³盍:何不。⁴求配于古人:跟传说一类古贤人相匹比。配,匹比;古人,指上文的傅说。⁵独:何独。⁶怊怅:悲伤失意的样子。怊,悲愤。⁷无位:无官位。⁸惟得之:指官位。惟,句首语气词。之,代词,指官位。⁹不能:指无才力,不能追配古人。¹⁰戏:戏弄。¹¹未暮:未到暮年。¹²庶: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的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¹³斯类:这一类人,指二鸟一一类窃据职位而无实用的人。

  此赋正文前有序,序中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想。

 开篇作者便感慨而言“吾何归乎?”这是行路艰难、四顾茫然的沉重叹息。“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哪里能混得一碗饭吃就到哪里去。他“时返顾以流涕”,思索着不能“达于天子”的原因,吞嚼着十年奔走干谒的辛酸苦辣之味,就像河水破堤而出,像积薪一点即燃。韩愈目睹二鸟“蒙恩而入幸”的情景,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所谓“增余怀之耿耿”于是不能不发为悲愤不平之鸣。他在赋辞中一气贯注而下,与序文互为补充,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以鸟之进与己之退相对比,感慨自己“曾二鸟之不如”。二鸟,只不过是天子的玩物,只不过以美丽的羽毛而得到了“采擢荐进”。相比之下,韩愈感叹自己“石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十年来到处奔走干谒,没有安定的居处,甚至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结果仍不能登名于推荐作官的书信之中。这段自悲自怜的话,诉说的是他在长安十年的实际生活状况。他干谒权贵的书信中,也总是不惜笔墨渲染,把自己说得可怜之极。这无非是请求“有力者”能哀其穷,以“一举手一投足之劳”挽救他于“穷饿之水火”。因而他在赋中诉其穷窘之境,也是委曲地诘问荐官:难道一位饱学之士反不如二鸟值得推荐吗?

  其二,以二鸟喻“小善”而达者,并以这种人的“遭时”与自己的“不遭时”相对比。所谓“小善”者,也就是只有小技的人,他在《进学解》中曾以反语讥讽当时科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情况。这些“小善”者,就像二鸟徒有外表的羽毛之类,“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所以他们“得之而不能”,虽然得到官位却不能胜任。言外之意,韩愈自许为“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他在序中已夸耀自己“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他在《上宰相书》中,也总是以自己“所学皆圣人之书”来“求知于天下”。可是他却“累善无所容焉”,得不到赏识和任用。对于小善者“遭时”而累善者“不遭时”的原因,韩愈认为就在于荐官不能赏识贤人。他们宁肯“采擢荐进”无用的二鸟,却不肯救有才之士于水火泥涂,他们宁愿荐“小善”之人,却不能举“累善”之士。所以韩愈感叹:“时所好之谓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其三,求配于古人,而不羡于“斯类”。经过两层“进退之殊异”的对比,作者渲泄了胸中的不遇时之感。至此,笔锋一转,另辟新意。这就是自信“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也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他举出殷高宗梦见傅说,后来果然得到傅说为良相的典故,说明一旦时机到来,不依靠什么人来吹嘘,全凭天神的意思,就可以来到皇帝的身边。而我现在所以“家到而户说”都不能“荣名于荐书”,只是因为“时运之未来”。所以作者最后以自矜自负的语气写道,我要求配于古人,不必因暂时无位而忧愁,“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我还年轻,不必羡慕那无知的二鸟和无能的“小善”者。

  此赋序文以叙述为主,而正文以抒情为主,二者互为表里,通过作者“不遇时”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玩物、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韩愈在求取功名时无以自存的可怜地位,以及为求得饱食和官位而到处干谒的可悲境遇。

参考资料:
1、 朱宏恢主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05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1060-1063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尘拂玉台¹(luán )(jìng)²,凤(fèng)(jì)³不堪重整。绡(xiāo)(zhàng)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译文:华丽的梳妆台已经落满了灰尘,我的头发也很久没有好好梳理打弄过了。美丽的帘帐上,流苏系绳静静垂立,似乎也在为你不在而哭泣,玉屏遮掩着屋里的愁寂,没有一点声息。我已病了多时,如那天上浮云,无法安定心神,也无法捕捉你的踪迹。
注释:¹玉台:玉饰的镜台;镜台的美称。²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³凤髻:古代的一种发型,即将头发挽结梳成凤形,或在髻上饰以金凤。又叫鸟髻。⁴绡帐:轻纱帐。⁵玉屏:屏障。⁶多病:衰疾。⁷行云:比喻人行踪不定。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句,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作者头发久未打理以及华丽的梳妆台与灰尘的对比来表现出作者的愁闷。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从而引起读者的对比联想,更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

  “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句,作者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一个“泣”字将本来无生命的纱帐写活了,同时一个“泣”字也点出了作者“闲愁”的词风,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在该部分第二句,作者也巧妙的用“掩”这个字将“愁寂”这种空间之感具体化了,以动写静使人更觉其静。

  “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句,作者通过“反复”的艺术手法连续运用两个“多病”来强调自己已经病了多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加深了语气和抒情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反复”也可以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使词句整齐有序。该部分第二句,作者再次寓情于景,借用天上浮云来表现自己无法安定的心神,词句虽然没提到愁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愁情。同时也体现了这首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特点。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也是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参考资料:
1、 李晓飞 .论冯延巳词“悲喜综错、盘旋郁结”的艺术风格及成因[D] .中国古代文学 .2007(03):121

mènglìng··chéntáiluánjìng--féngyán

chéntáiluánjìngfèngkānzhòngzhěngxiāozhàngliúchóuyǎnpíngrénjìngduōbìngduōbìngshìxíngyúndìng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¹,琴尚在御²,而新声代故!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
注释:¹五色凌素:绚丽色彩掩盖住原本洁白的颜色。凌:侵犯、欺压,在此作掩盖、遮住、占据之意。²御:使用。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mào)于淫而不悟¹
译文: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
注释:¹瞀于淫而不悟:沉迷于荒诞淫乱中不能醒。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shāng)(shāng)¹,与君长诀!
译文: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得好好的不要挂念我。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注释:¹汤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juébiéshū--zhuōwénjūn

chūnhuájìngfānglíngqínshàngzàiérxīnshēngdài

jǐnshuǐyǒuyuānhàngōngyǒuérxīnjiēshìzhīrénmàoyínér

zhūxiánduànmíngjìngquēcháofāngshíxiēbáitóuyínshāngbiéjiācānniànqièjǐnshuǐtāngtāngjūnzhǎngjué

燕子未随春去。飞到绣帘深处。软语话多时,莫是要和侬住。延伫,延伫。含笑回他不许。
燕子未随春去。飞到绣帘¹深处。软语²话多时,莫是要和侬(nóng)³住。延伫(zhù),延伫。含笑回他不许。
译文:燕子没有随春天归去,却穿过绣花帘幕,飞到屋子里。它呢呢喃喃,语音柔和地说了多时,莫非要和我住在一起?我久久地站立,久久地站立,含笑回答它:“不许!”
注释:¹绣帘:绣花帘幕。²软语:语音柔和之意。³侬:即我。⁴延伫:久久地站立。

  吴藻是嘉庆年间浙江仁和的一位女词人。她天资聪慧,才气过人,自称“扫眉才子”,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名媛淑女交往唱酬,颇负盛誉。所作小词巧于构思,精于造语; 长调则豪放有丈夫气,尤善题画。这首《如梦令》以寻常口语入律,可与《漱玉词》媲美。

  词人抓住生活中一个细节——燕子飞入帘幕,巧妙地加以生发,用人禽对话的生动形式,抒发其春闺寂寞的心情,读来别有情趣。

  首句“燕子未随春去”,出语平淡而意蕴深曲。燕子是一种候鸟,春社来,秋社去。在百花争妍、百鸟和鸣的春天,她伴随春光一起来到江南,穿帘过户,栖梁而宿;而当雨狂风斜、众芳凋零的暮春,她仍留在梁间,给爱春惜春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本词开头这句略去对繁华春景的铺写,也不说春事消歇、春意已尽,单说“燕子未随春去”,则爱春、惜春之意已明。这种手法词家称之“扫处即生法”。次句“飞到绣帘深处”承接上句而补足语意。词人独处深闺,忽见一双燕子穿入绣帘,心中又是惊讶,又是欣喜,又是疑惑。惊的是燕子闯进闺房,可谓不速之客;喜的是燕子未随春去,说明春意尚留驻人间,何况闺中寂寞,这自天而降的小生物正好作伴; 疑的是小燕子绕梁而飞,口中呢喃不停,它究竟在商量什么呢?词人不免定下神来注视片刻:“啊! 莫非是想搬来和我同住吧! ”(侬,吴地方言,即我)燕子没有回答,可是女主人却迟疑了——“延伫,延伫”两句重言把人物恍然大悟、惊定还疑的神色活灵活现地刻划了出来: 有燕子同住,固然可聊解寂寞,但终究排遣不了心头的怨愁,所以又含笑带趣加以回绝说:“不许!”

  一首短短的小令出现了两个富有个性的形象: 活泼多情的燕子和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前者是后者的陪衬。自从燕子入帘,女主人的心理活动一下就活跃起来:时惊时喜,似痴似顽,自猜自疑,自问自答,嬉笑打趣的背后隐藏着春闺独处的郁闷。词中用语浅近而活泼,对话生动,纯以口语入律,“莫是要和侬住”、“含笑回他: ‘不许’ ”这类句子与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辛弃疾《西江月》“却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都是词中口语化、散文化的佳句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危楼¹百尺跨长城,雉(zhì)(dié)²秋高气肃清。
注释:¹危楼:高楼。危:高。²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墻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是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¹斥肃(hòu)²扬旗旌(jīng)
注释:¹排空:凌空;耸向高空。²斥肃:亦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有侦察、候望的意思。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已闻胡出河南境¹,不用兵屯(tún)细柳营²
注释:¹河南境:黄河以南的地方,指宁夏黄河平原。²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