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边驻马蹄,回廊曲院总攀跻。秦郎前日曾来否,试拂凝尘觅旧题。
戏马台边驻马蹄,回廊曲院总攀跻。秦郎前日曾来否,试拂凝尘觅旧题。

péngménshūshìshǎoyóuèr--shìdàoqián

táibiānzhùhuílángyuànzǒngpānqínlángqiáncéngláifǒushìníngchénjiù

释道潜

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 4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lǚ)¹
译文:沉沉夕阳从远处的山峰落下,在荒村中倦客停下了行走的脚步。
注释:宿田家:宿在农家。宿,投宿。田家:种田人家。¹行履:这里指行走的脚步。履,鞋。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
译文:停下马车安歇在小小茅店中,我卧在床榻上正沉沉酣睡。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
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¹
译文: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扣门声,说是下乡催租的官吏。
注释:¹隶:官府的公差、衙役。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
公文捧花柙(yā)¹,鹰隼(sǔn)²³声势。
译文:手中捧着带有花押的公文本,依仗着声势好像鹰隼一般。
注释:¹花柙:即花押,在文书上或契约上签名。²鹰隼:两种凶猛的鸟。³驾:凭借,依仗。
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忽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
译文:普通百姓惧怕严酷官府,这声声叫喊使人肝胆全碎。
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阿母出搪(táng)(sè)¹,老脚走颠踬(zhì)²
译文:老妈妈走到门外前去应付,跌跌撞撞向东一头又向西。
注释:¹搪塞:应付。²颠踬:走路时跌跌绊绊的样子。
小心事延款,□余粮复匮。
小心事延款¹,□余²粮复匮³
译文:陪着笑脸小心冀翼招待饭菜,家中只剩下一点粮食跟酒。
注释:¹延款:招待。²□:此字原缺,一作“酒”,联系下文,“酒”字的可能性很大。酒余,剩下的一点点酒。³匮:缺乏。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
东邻借种鸡¹,西舍觅芳醑(xǔ)²
译文:东邻那借一只留下蛋的母鸡,西舍那借一瓶酒味浓的香酒。
注释:¹种鸡:正在下蛋做种的鸡。²芳醑:有香味的美酒。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译文:官吏直吃得饱而又饱还不散,喝了又喝一直到酩酊大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
明朝怯(qiè)见官,苦苦灯前跪。
译文:心里害怕明天一早去见官,向官吏苦苦哀求久久下跪。
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
使我不成眠,为渠¹滴清泪。
译文:这件事使我彻夜未能入眠,为这农家的遭遇流着眼泪。
注释:¹渠:他,指田家,一说指上文的老妈妈。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民膏日已瘠¹,民力日愈弊²
译文:民间的财富早已经被盘剥干净,人民大众的生活日日凋弊。
注释:¹瘠:瘦弱。²弊:困顿。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空怀伊尹¹心,何补尧(yáo)舜治²
译文:我这小官徒有圣贤之心,无法让它回到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注释:¹伊尹:商汤的贤相,佐汤灭夏,使天下大治。²尧舜治:尧舜时代那样的清明政治。

  此诗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想。全诗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犹如一幅生动逼真的社会生活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无比黑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好恶之感,是一篇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全诗共分三层意思。先写诗人日暮投宿,夕阳没入了远山,诗人来到这偏僻的山村之时,已经感觉很疲倦了。“日落下远峰”点明了时间,“芜村倦行履”交代了投宿的地点,而且这两句渲染出一派苍凉索漠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三、四句为过渡句,诗人在小店中借住一宿,这看似平静的茅店,真的是平静的吗,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酣睡”二字也紧扣上联中的一个‘倦’字,突出了诗人旅途中的疲劳。

  这首诗第二个层次是写诗人在店舍中所见所闻。“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这两句叙述差人的到来惊醒了睡梦中的诗人,“扣门急”是诗人所闻。一个“急”字写来人来势之猛,扣门的声音一声急似一声。在这之后点出了人物,原来这是一伙催租的差吏。这两句也暗示了差人的跋扈及其嚣张气焰。诗人又用“公文捧花柙,鹰华假声势”,来写差吏的装腔作势和鹰单般的凶狠,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差人狗仗人势,狐假虎威,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一个“捧”字,突出了差人对上司的媚颜奴骨;一个“假”字,则突出了差人作为官府鹰犬的可憎面目。

  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写田家应付官差的情形,是诗人所见。“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两句描绘了农民们老实可怜的样子,和差人的穷凶极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惧”字体现了官府扰民、欺民、掠民对农民心理造成的恐惧感之深、之重。

  下两句描绘了一位老人夜晚开门出去应付差人时步履蹒跚的情景。为什么会是老母亲去应付如狼似虎的公差,年轻人此时都哪儿去了,诗人虽未明说,但也可知是那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是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村中的年轻人也许早就被抓丁拉差掠走一空,即使有剩下的,哪还敢见公差,何况是晚上。“老脚走颠踬”一句饱含辛酸,官府无道、掠民扰民,民不堪负重,于此可见一斑矣。

  “小心事延款,酒余粮复匮”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招待公差,却苦于酒少粮缺。“小心”突出了老母亲对公差的恐惧。“酒余”句则突出了农户家中十分窘迫的生活状况,反衬了公差的可恶,揭示官府及其爪牙不体恤民情,扰民掠民的事实。

  “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两句描述的是老母亲借鸡酒招待差人的情景。差人既然已经来了,家境再窘迫也得想法招待,于是只好去东借西借,这个中的酸楚及痛苦也许只有这无奈的老人心中才最清楚。要在平时,谁又舍得去宰吃正在下蛋做种的鸡。可差人来了又不得不宰,这平白的叙述中隐蕴了千千万万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多少无奈。

  “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差人吃了又吃却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罢休。“不厌饱”、“直呼醉”是诗人对差人丑态穷形尽相的描写。而老母亲,她害怕明天去官府见官,在灯前跪着对差人苦苦哀求。一个“怯”字进一步体现了老百姓对官府的恐惧之深。“苦苦”、“跪”都是描写老母亲的,年纪大得连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在忙忽着让差人酒醉饭饱之后还要对其下跪哀求。此情此景,真可谓撕心裂肺,让作者目不忍睹。诗人虽并未写差人此时的举手投足,但已经暗暗说明:如果不是他的恶言相逼,老母亲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举动呢?

  诗的第三层是写诗人的感叹。“不成眠”说明诗人对官吏横行,贫民受苦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可见诗人对人民痛苦的同情。用“滴清泪”体现诗人对这民不聊生的关心和哀叹。下四句正是从这感叹中发生而来。诗人感叹的是“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在统治者严酷的剥削压榨之下,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记人记事具体形象。人物虽着笔不多而形象却很生动逼真,各具情态,老妇的衰老与伤心,差吏的凶残与无厌,诗人对田家的同情与对差吏的痛恨的感情都真实流露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57-460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21-22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32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读书无论资性¹高低,但²能勤学好问³,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gǒu)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对所有的事情留心观察,多思索一个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达的那一天;立身处世,不要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自卑,只要做事忠诚厚道,行为有则,没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也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注释:¹资性:资质;天性。²但:只。³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⁴义理: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⁵苟且:这里指马虎,敷衍。⁶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学而不思则罔”,提问是思考的表现形式,问能解惑,增长学问。勇敢地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知识,更是被自己吸收的知识。不要自恃聪明,知识的圆圈越大,未知的事物也会更多。也不要自惭形秽,羞于开口,没有交流,知识的圆圈得不到充实,又怎能扩大呢?“英雄不问出处”,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勤恳地学习、工作,不要让毫无意好的尊卑观阻挡立业的决心。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译文: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的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的美景为之羞愧。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君王选玉色¹,侍寝金屏²中。
译文:君王选美女,她被选中服侍君王的寝息。
注释:¹玉色:美女。²金屏:锦帐。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jiàn)¹王夕月,卷衣²恋春风。
译文:柔曼的夕月下,她娇羞的俏丽模样让君王不能自持,她的侍寝更让君王恋恋不舍。
注释:¹荐枕:侍寝。²卷衣:侍寝的意思。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宁知赵飞燕¹,夺宠恨无穷。
译文:可否知道赵飞燕,她夺宠后别的女子对她恨意无穷。
注释:¹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的舞女。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译文:但青春总是不能永驻的,绿鬓终会变白,成为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译文:在宫廷中,只要一朝不得意,世事都会成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sù)(shuānɡ)换美酒¹,舞衣罢雕龙。
译文:一旦不得宠,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只能用鹔鹴换酒喝,舞衣也是很寒酸的。
注释:¹鹔鹴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的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¹
译文:那样的寒苦不堪言表,只能暗自伤悲,偷偷为君王奏琴一曲。
注释:¹丝桐:指琴。丝为琴弦,桐为琴身。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¹
译文:肠断弦也绝,心中无限伤悲而不能成音。
注释:¹忡忡:忧虑的样子。
《怨歌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yuànxíng--bái

shíhàngōnghuāyánxiàochūnhóng

jūnwángxuǎnshìqǐnjīnpíngzhōng

jiànzhěnjiāoyuèjuǎnliànchūnfēng

níngzhīzhàofēiyànduóchǒnghènqióng

chényōunéngshāngrén绿bìnchéngshuāngpéng

cháoshìshìwèikōng

shuānghuànměijiǔdiāolóng

hánrěnyánwèijūnzòutóng

chángduànxiánjuébēixīnchōngchōng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梨花淡白柳深青¹,柳絮(xù)²飞时花满城。
译文: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
注释:¹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²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chóu)(chàng)东栏¹一株雪²,人生看得几清明³
译文: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注释:¹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²雪:这里喻指梨花。³清明:清澈明朗。

  《东栏梨花》为北宋诗人苏轼所做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诗人完成这首诗已年届不惑,翻来覆去也才只看过了40个清明,心中无法揣测还有几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岁岁伴着漫天飘扬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则只有一个盛年,诚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叹:“梦里青春可得追?”这正是这首梨花诗深藏着的绵绵不尽的情思,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378-379 .

dōnglánhuā

shì sòngdài 

huādànbáiliǔshēnqīng liǔfēishíhuāmǎnchéng 
chóuchàngdōnglánzhūxuě rénshēngkànqīngmíng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大名垂¹宇宙²,宗臣³遗像肃清高
译文: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注释:¹垂:流传。²宇宙:兼指天下古今。³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⁴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割据¹(yū)²筹策³,万古云霄一羽毛
译文: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注释:¹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²纡:屈,指不得施展。³筹策:谋略。⁴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见伊吕¹,指挥若定失萧曹²
译文: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注释:¹伊吕:指伊尹、吕尚。²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¹移汉祚(zuò)²终难复³,志决身歼(jiān)军务劳。
译文: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注释:¹运:运数。²祚:帝位。³复:恢复,挽回。⁴志决:志向坚定。⁵身歼:身死。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yǒnghuái怀shǒu ·

 tángdài 

zhūmíngchuízhòu zōngchénxiàngqīnggāo 
sānfēnchóu wànyúnxiāomáo 
zhòngzhījiānxiàn zhǐhuīruòdìngshīxiāocáo 
yùnhànzuòzhōngnán zhìjuéshēnjiānjūnl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