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犁人所贱,何苦事耕耘。
生意未终息,雨声曾厌闻。
诗书长在手,畚锸岂劳君。
只恐青云上,能将此志分。
扶犁人所贱,何苦事耕耘。
生意未终息,雨声曾厌闻。
诗书长在手,畚锸岂劳君。
只恐青云上,能将此志分。
薛嵎

薛嵎

(1212—?)温州永嘉人,字仲止,一字宾日。理宗宝祐四年进士。官长溪簿。诗宗永嘉一派。有《云泉集》。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¹(jié)²,以观沧³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注释:观沧海:另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¹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²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³沧:通“苍”,青绿色。⁴海: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何¹(dàn)²,山岛竦(sǒng)(zhì)³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注释:¹何:多么。²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³竦峙:耸立。竦 ,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译文: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¹,洪波²涌起。
译文: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注释:¹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²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¹之行,若²出其中;
译文: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注释:¹日月:太阳和月亮。²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¹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注释:¹星汉:银河,天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¹²³哉,歌以咏志。
译文: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¹幸:庆幸。²甚:很,程度副词。³至:极点。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新国主编.学生必背古诗词精选(彩图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04:63
2、 陈君慧主编.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104-105

guāncānghǎi

cáocāo liǎnghàn 

dōnglínjiéshí guāncānghǎi 
shuǐdàndàn shāndǎosǒngzhì 
shùcóngshēng bǎicǎofēngmào 
qiūfēngxiāo hóngyǒng 
yuèzhīxíng ruòchūzhōng 
xīnghàncànlàn ruòchū 
xìngshènzhìzāi yǒngzhì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译文:天气晴暖,风和日丽,“十月小阳春”嘛,我走在上山的小路上,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好像在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译文:忽然,花草葱在茏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如同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译文:山中气候寒冷,桂花常常逢得很晚;山中风多而疾,桂花往往又落得早落得快。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译文:山中的樵夫可能又不认识桂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钺之灾,沦为烧火的枯柴。

shānshàngshù--líng

nuǎnshàngshānniǎozhīchūn

féngyōuyǐnchùjiànxǐngrén

shílěngkāichángwǎnfēngduōluòpín

qiáoyīngshísuìjiǔwèixīn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译文:才相逢刚刚以一笑相对,又相送变成了阵阵啜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祖帐(zhàng)¹已伤离,荒城²复愁入。
译文:祖帐里我已经感伤离别,荒城中我更加发愁独入。
注释:¹祖帐:为出行者饯行所设的帐幕。古人出行,上路前要祭路神,称“祖”,后来引申为饯行。此句一作“祖帐已伤离”。²荒城:即边城的意思。指齐州。一说指济州。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天寒远山净,日暮(mù)长河¹急。
译文: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
注释:¹长河:指济水,齐州在济水南。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解缆(lǎn)¹君已遥,望君犹伫(zhù)²
译文: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的我还久久伫立。
注释:¹缆:系船的绳索。²伫立:久立。此句一作“望君空伫立”。

  此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写的作品。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起句平易如话,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这两句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相逢”、“相送”、“方”、“还”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还成泣”一方面表明友情是多么真挚、深厚;另一方面短暂的“笑”对“泣”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这两句真是天生的好言语。下两句亦是叙别。济州位于黄河下游,作者在《被出济州》中谓之“井邑海云深”,谪居于此,自然更生遥远之感了。他的愁入荒城,也含有不甘于这种境遇的意思。那首也是作于济州的《赠祖三咏》写道:“贫病子(指祖)既深,契阔(离散、劳苦)余不浅。”可见二人皆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友情就显得分外深厚了。“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解缆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这两句使人产生时间感,“祖帐”进行了多长时间啊。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撩乱。沈德潜称“着此二语,下‘望君’句愈觉黯然。”(《唐诗别裁》)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望着友人离去,真是“黯然销魂”至极了。“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类的诗句很多,只是王维这两句用两个“君”分明是谈话口吻,仿佛此时他在心里默默地与友人在交谈。

  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而语言表达又很自然素朴,“天寒”二句的描写也似是不经意间的点染,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

参考资料:
1、 汤华泉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102-103 .

zhōusòngsān

wángwéi tángdài 

xiāngféngfāngxiào xiāngsònghuánchéng 
zhàngshāng huāngchéngchóu 
tiānhányuǎnshānjìng cháng 
jiělǎnjūnyáo wàngjūnyóuzhù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春草细¹还生,春雏(chú)²养渐成。
译文: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 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
注释:¹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²春雏: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幼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róng)¹毛色起,应²³自呼名
译文: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注释:¹茸茸 :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前的细小茸毛。²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³解:懂得。⁴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huà

jiē yuándài 

chūncǎoháishēng chūnchúyǎngjiànchéng 
róngróngmáo yīngjiěmíng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¹月明中。
译文:夜晚依然跟中午一样炎热,打开房门在月下稍微站一会。
注释:¹小立:暂时站立住。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虫鸣不歇的茂密竹林树丛中,不时有阵阵凉意袭来,但并不是风。

  全诗仅四句二十八字,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诗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第一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xiàzhuīliáng

yángwàn sòngdài 

rántóng kāiménxiǎoyuèmíngzhōng 
zhúshēnshùchóngmíngchù shíyǒuwēiliángshì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