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春风湖上花,故人南北已无多。
谁能记得同游处,不奈萋萋绿草何。
又见春风湖上花,故人南北已无多。
谁能记得同游处,不奈萋萋绿草何。
释行海

释行海

释行海(一二二四~?)(生年据本集卷上《癸酉春侨居无为寺归云阁以十五游方今五十为题信笔十首》推算),号雪岑,剡(今浙江嵊县)人(同上书《归剡》)。早年出家,十五岁游方,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住嘉兴先福寺。有诗三千馀首,林希逸选取其中近体二百馀首为《雪岑和尚续集》二卷。事见本集林希逸跋。 释行海诗,以《雪岑和尚续集》抄本为底本,校以日本宽文五年(一六六五)刻本。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五载客蜀(shǔ)(jùn)¹,一年居梓(zǐ)²
译文: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
注释:¹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²梓州:四川三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如何¹关塞²阻,转作潇湘³游。
译文:岂料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
注释:¹如何:犹岂料。²关塞:边关;边塞。³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¹事已黄发²,残生³随白鸥(ōu)
译文: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却何经年老,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
注释:¹世:一作“万”。²黄发:年老。³残生:残余的岁月、生命。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安危大臣¹在,不²必泪长流。
译文: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
注释:¹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²不:一作“何”。

  此诗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意思是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时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颈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这首四十个字的短小五言律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而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86-288

shǔ--

zàishǔjùnniánzhōu

guānsāizhuǎnzuòxiāoxiāngyóu

shìshìhuángcánshēngsuíbáiōu

ānwēichénzàilèizhǎngliú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¹²武王,无竞³。不(pī)显成,上帝是皇¹⁰。自彼成康,奄¹¹有四方,斤斤¹²其明。
译文:勇猛强悍数武王,无人武功比他强。明君成王和康王,上天对其也赞扬。从那成康时代起,周邦统一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注释:¹执:借为“鸷”,猛。²竞:借为“勍(qíng)”,强。³竞:争。⁴维:是。⁵烈:功绩。⁶不:通“丕”,大。⁷成:周成王,周武王子。⁸康:周康王,周成王子。⁹上帝:指上天,与西方所言的上帝不同。¹⁰皇:美好。¹¹奄:覆盖。¹²斤斤:明察。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钟鼓喤(huáng)¹,磬(qìng)²(guǎn)³(qiāng),降福穰(ráng)。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译文: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天降多福帝所赐,帝赐大福从天降。仪态慎重又大方,神灵喝醉又吃饱,福禄不断赐周邦。
注释:¹喤喤:声音洪亮和谐。²磬:一种石制打击乐器。³筦:同“管”,管乐器。⁴将将:声音盛多。⁵穰穰:众多。⁶简简:大的意思。⁷威仪:祭祀时的礼节仪式。⁸反反:谨重。⁹反:同“返”,回归,报答。

  此诗前七句叙述了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功业,赞颂了他们开国拓疆的丰功伟绩,祈求他们保佑后代子孙福寿安康,永远昌盛。在祖先的神主面前,祭者不由追忆起武王创业开国的艰难,眼前浮现出几代祖先英武睿智的形象:击灭商纣,开邦立国的武王,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成王、康王。既有对祖先的缅怀、崇敬、赞美,也是吹捧祖先、炫耀门庭、沾沾自喜的一种心理反映。

  接着此诗又以四件典型的乐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渲染、烘托了祭祀场所的环境氛围:钟声当当,鼓响咚咚,磬音嘹亮,管乐悠扬,一派其乐融融的升平景象。通过这四种乐器奏出的音乐,触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平坦广阔的大地上,矗立着巍峨的祖庙群(天子九庙),像天上诸神的圣殿,高屋深墙,宫阙衔连;在祭祀的内堂,分列着各个祖先的神主,前面的供台上陈列着各种精心准备的祭品,或牛或羊或豕或粢盛或秬鬯,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两旁直立着许多随祭的臣仆,屏神静气,主祭者周王一丝不苟地行着祭祀大礼。钟鼓齐鸣,乐声和谐,吟诵的祭辞,虽然平直简约,但是在祭祖这一特定的场所,抚今忆昔,浮想联翩,仍可体味出理性的文字后面掩藏的那一缕幽思。

  此诗在文学技巧上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叙说简明,直道其事,以简古的语言为祖先歌功颂德,祈求福庇。诗意虽然略显浅易,但因是与古乐相合而诵,又在“穆清”“肃雍”的庙堂使用,有着超出单纯文字所表达的功能,即特定的环境氛围、特定的心理感受会产生特殊的欣赏效果。远古诗歌,研究者多以为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颂诗也是如此,不单是具有文学性一个方面,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风神,就不能只局限于文字上的表面理解,而应以文字为契机,从庙堂文化这个大范围的角度进行整体的品味、把握,结合对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特点的联想,作全方位的审美观照,才能领会包括此诗在内的颂诗那种庄严、高贵、古穆、雍容的艺术内涵。因为颂诗的功用在于“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毛诗序》),这一目的决定了它的形式、内容、语言风格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仅仅是王公贵族,也就是说颂诗的审美趣味与它的使用价值是相互统一,互为因果的。

  此诗是昭王时代的祭歌,比起早一些的颂诗,在用韵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祭祀仪式隆重尤其是乐器齐奏进行了形象生动斩描述。“喤喤”“将将”“穰穰”“简简”“反反”等叠字词的连续使用,语气舒缓深长,庄严肃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庙堂文化深厚的底蕴。

  颂诗的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现代研究者对它的文学价值多有贬斥。固然颂诗是仅供统治阶级玩赏的庙堂文学,缺乏文学意味;但它那种古穆肃雍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仪式化的官方文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9-660

zhíjìng

míng xiānqín 

zhìqíngwáng qíngwéiliè xiǎnchéngkāng shàngshìhuáng chéngkāng yǎnyǒufāng jīnjīnmíng 

zhōnghuánghuáng qìngguǎnqiāngqiāng jiàngrángráng jiàngjiǎnjiǎn wēifǎnfǎn zuìbǎo láifǎn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¹
译文:我的头上已经添了白发,心中也添了新的遗憾,你也衰减了昔日容貌。
注释:¹旧容:昔日的容貌。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译文:我们如此百感交集,旁人无法理解,因他们不知少年时悲痛离别,老了竟然还能在此相遇。

féngjiù

bái tángdài 

shūbáitiānxīnhèn jūnsǎoqīngéjiǎnjiùróng 
yīngbèipángrénguàichóuchàng shàoniánbiélǎoxiāngféng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忆归休上越王台¹,归思临高不易裁(cái)²
译文:抒发内心的怀乡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因为登高望远只会使内心的思乡情结更加无法排解。
注释:¹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²裁:剪,断。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为客正当¹无雁处²,故园谁道有书来。
译文:我正在南海这个鸿雁无法飞到的地方客居,故不的音讯又有谁可以传达呢?
注释:¹当:一作“逢”。²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城头早角吹霜(shuāng)¹,郭²里残潮荡³月回。
译文:城头的角声吹去了霜华,天已经亮了,护城河里尚未退尽的潮汐还荡漾着残月的投影。
注释:¹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²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³荡:一作“带”。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¹被春催(cuī)
译文: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
注释:¹发:一作“向”。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不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不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徐燕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20-1321 .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
独写菖(chāng)蒲竹叶杯,莲城¹芳草踏初回。
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注释:¹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情知不向瓯(ōu)¹死,舟楫(jí)何劳吊屈来。
译文: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注释:¹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chǔzhōujìnjìng

tāngxiǎn míngdài 

xiěchāngzhúbēi liánchéngfāngcǎochūhuí 
qíngzhīxiàngōujiāng zhōuláodiào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