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号空庭,山雪鸣急霰。
是时我与子,倾盖初相见。
相逢两恨晚,语罢喜复叹。
明灯照红炉,杯酌方烂漫。
刘公摩霜鬓,气若初捷战。
喜我两人交,深杯手持劝。
纵横恣谈笑,一醉便侵旦。
想子病酒容,蓬头不能饭。
那知会日少,告别不容恋。
出门送子归,惨若失侣雁。
终朝或不语,妻子怪相问。
别来三得书,日月去如箭。
栗亭在何处,山川浩千万。
吾将理南棹,遂我江湖愿。
两如随风云,那复计聚散。
迟君秣骊驹,别我过穷县。
北风号空庭,山雪鸣急霰。
是时我与子,倾盖初相见。
相逢两恨晚,语罢喜复叹。
明灯照红炉,杯酌方烂漫。
刘公摩霜鬓,气若初捷战。
喜我两人交,深杯手持劝。
纵横恣谈笑,一醉便侵旦。
想子病酒容,蓬头不能饭。
那知会日少,告别不容恋。
出门送子归,惨若失侣雁。
终朝或不语,妻子怪相问。
别来三得书,日月去如箭。
栗亭在何处,山川浩千万。
吾将理南棹,遂我江湖愿。
两如随风云,那复计聚散。
迟君秣骊驹,别我过穷县。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¹,为之伺察²。或³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译文: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只有雁奴不睡,为它们观察情况。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鸣叫,雁群就互相叫着杂乱地飞去。
注释:¹瞑:同“眠”。²伺察:侦视;观察。³或:有时。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bēi)(sǒu)¹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yùn)²并匿(nì)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shà)³迭击之,又就栖(qī)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译文: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在洞中,等到夜晚时分,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注释:¹陂薮: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²緼,乱麻绳。³唼:水鸟吞食声,这里指鸣叫。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译文: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到得洪都¹又一年,祖生击楫(jí)²至今传。
注释:¹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的南昌市。²祖生击楫:祖生,祖逖。击楫,敲打船桨。祖逖率师渡江北伐,中流击楫,立誓说,如果不能平定中原而再渡江者,有如大江。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闻鸡¹久听南天雨²,立马曾挥北地鞭³
注释:¹闻鸡:这里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和刘琨年轻时都有大志,互相勉励振作,因此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起行动。²南天雨:指在南方的战斗生活。³挥北地鞭:指北方的战斗生活。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bìn)¹飞来成废料²,彩云长在有新天。
注释:¹鬓雪:形容头发苍白。²废料:指人因衰老而无用。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年年¹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²处处鲜³
注释:¹年年:每年。²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³处处鲜: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

  此诗风格上具有作者青壮年时期诗词那种豪气张扬、气势雄浑的一贯特点而且表现了他在艰辛探索中急切进取的伟大政治家情怀。

  这首诗抒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诗人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同时歌颂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

  首联以诗人到历史名城洪都之行起兴,引发思古之情,藉以通过“祖生击楫”典故的运用,表达坚持革命事业的信念。

  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大半生的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久听南天雨”即是诗人对自己在南方经历种种急风暴雨革命斗争经历的回忆。“曾挥北地鞭”同样是诗人对自己在北方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一种概括总结。可以说,诗人在首联和颔联引用祖逖北伐和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意为表现对以往革命斗争的回顾、歌颂之情和表达继续革命的雄心壮志。

  颈联以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新天地与光明前途的瞻望。诗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祖国却“彩云长在有新天”。尾联是说革命自有后来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接班人的殷切期望与热情激励。全诗意蕴深长,用典恰当,气势豪迈,格调昂扬。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3、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云阳¹上征²去,两岸饶³商贾(gǔ)
译文:从云阳逆流而上去服徭役,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注释:丁督护歌:一名“阿督护”。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¹云阳:今江苏丹阳。²上征:指往北行舟。³饶:多。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吴牛¹(chuǎn)月时,拖船一何²苦。
译文:吴牛热得对月直喘的时节,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注释:¹吴牛:江淮间水牛。²一何:多么之意。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水浊不可饮,壶浆¹半成土。
译文: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壶里的水也一半成了泥土。
注释:¹壶浆:壶中的水。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一唱都护歌¹,心摧泪如雨。
译文:一唱起那悲凉的丁督护歌,内心就会摧裂而泪落如雨。
注释:¹都护歌:一作“督护歌”。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万人凿(záo)盘石¹,无由达江浒²
译文: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注释:¹盘石:大石。²江浒:江边。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君看石芒砀(dàng)¹,掩泪悲千古。
译文: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注释:¹石芒砀: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

  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周啸天)

dīng

bái tángdài 

yúnyángshàngzhēng liǎngànráoshāng 
niúchuǎnyuèshí tuōchuán 
shuǐzhuóyǐn jiāngbànchéng 
chàng xīncuīlèi 
wànrénzáopánshí yóujiāng 
jūnkànshímángdàng yǎnlèibēiqiān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负薪(xīn)老翁往北州¹,北望乡关²生客愁。
译文: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注释:¹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²乡关:指故乡。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¹死。
译文: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注释:¹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译文: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定知此别必零落¹,不及相随同死生。
译文: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注释:¹零落:衰败。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尽将田宅借邻伍¹,且复伶(líng)(pīng)²去乡士。
译文: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注释:¹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²伶俜:孤单。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译文: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¹
译文: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注释:¹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安边自合有长策¹,何必流离²中国人。
译文: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注释:¹长策:长久的谋略。²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

  这是一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诗歌。此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讲述老翁的悲惨身世。第二层写老翁被迫逃亡的原因。第三层写老翁流离他乡的辛苦。最后四句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更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这首诗用语平实质朴,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更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恰恰是一种新鲜的风格。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

  首四句为第一层,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负薪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乡,有家难回,生出无限乡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两个已战死沙场,何其凄惨。何其悲痛。次四句为第二层,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临被抓丁的威胁。一个“又”字,见出征兵抽丁的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此,老翁决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谓:守土分离,是死;逃往他乡,也是死。与其别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平淡自言,更见其悲痛之极也。再接四句为第三层,叙其流落异乡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抛弃了家园田宅,二是孤独地离开故土,三是在异乡劳作辛苦。人生本来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战死,第三子又遭威胁,一点福都谈不上了。此层叙语惨恻,令人酸楚,一个老实忠厚驯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当你见到这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时,不禁会哀怜而愤然。

  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似写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尊武臣”“静胡尘”,似乎战争真要结束了。然而,前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绝不是因为武臣未尊、军力不强。这里暗暗指责朝廷开边的国策,正如杜甫所言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蕴含反义、希望中暗示着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止戈为武”为好。故结二句诗人禁不住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呐喊,这呼吁,虽未能唤醒沉醉黩武的玄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声声回响。此诗是一首具有“人民性”价值的作品,用语平实、质朴、真诚,风格新鲜,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dàiběizhōulǎowēng

zhāngwèi tángdài 

xīnlǎowēngwǎngběizhōu běiwàngxiāngguānshēngchóu 
yánlǎowēngyǒusān liǎngrénxiànghuángshā 
jīnxiǎoérxīnzhǎngchéng míngniánwéndàoyòuzhēngbīng 
dìngzhībiélíngluò xiāngsuítóngshēng 
jìnjiāngtiánzháijièlín qiělíngpīngxiāng 
zàishēngběnqiúduōsūn yǒushuízhīgèngxīn 
jìnchuántiānzūnchén qiángbīngzhíjìngchén 
ānbiānyǒuzhǎng liúzhōngguórén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¹贮神仙。
译文:三十六座高峰直插天际,在上面有瑶池天台琼楼玉宇都住着神仙。
注释:¹琼宇:天宫。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嵩阳¹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译文:嵩阳如果和黄山并排起来比较,还是有一道灵砂泉水的差距。
注释:¹嵩阳:嵩山之南。

yóuhuángshān--zhūyàn

sānshíliùfēnggāochātiānyáotáiqióngzhùshénxiān

sōngyángruòhuángshānbìngyóuqiànlíngshādàoq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