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移鳷鹊,鑪香满建章。
月影移鳷鹊,鑪香满建章。
君王驻琱辇,宫女出彤房。
君王驻琱辇,宫女出彤房。
仙乐浮云汉,笙歌绕画梁。
仙乐浮云汉,笙歌绕画梁。
按图皆国色,何处是高唐。
按图皆国色,何处是高唐。

shēnyáoèrshǒu--cáoxūn

yuèyǐngzhīquèxiāngmǎnjiànzhāng

jūnwángzhùdiāoniǎngōngchūtóngfáng

xiānyúnhànshēngràohuàliáng

ànjiēguóchùshìgāotáng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
圣人去已久,公道缅(miǎn)¹良难。
译文:圣人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公道距今遥远确实困难。
注释:¹缅:遥远。
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chī)¹夸毗(pí)子,尧禹以为谩²
译文:那些浮夸小人纷纷扰扰,连唐尧夏禹都视为欺骗。
注释:¹蚩蚩:纷扰的样子。²谩:欺骗。
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
骄荣¹贵工巧,势利迭²相干³
译文:骄宠荣耀全凭善于取巧,为了争权夺利交相干犯。
注释:¹骄荣:使骄傲自满。²迭:交互。一作“递”。³干:犯。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
译文:燕昭王尊奉乐毅为上将,分封昌国情愿同乐共欢。
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
鲁连¹让齐爵,遗组²去邯郸。
译文:鲁仲连辞让掉齐国爵禄,遗弃官印就离开了邯郸。
注释:¹鲁连: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喜为人排难解纷。鲁,一作“仲”。²遗组:遗弃官印。谓不就官职。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译文:他们确实已经成为过去,心中感动激发为谁生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¹雁南度²,北风江上寒。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注释:¹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²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¹,遥隔楚云端²
译文: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注释:¹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²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乡泪客中尽¹,孤²帆天际³看。(孤帆 一作:归帆)
译文: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注释:¹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²孤:一作“归”。³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¹欲有问,平海²夕漫漫³
译文: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¹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²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³漫漫:水广大貌。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家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zǎohánjiāngshàngyǒuhuái怀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yànnán běifēngjiāngshànghán 
jiāxiāngshuǐ yáochǔyúnduān 
xiānglèizhōngjìn fāntiānkàn  (fānzuò guīfān )
jīnyǒuwèn pínghǎimànmàn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岐,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xiù)飘渺(miǎo),转眼秋冬,几回新月¹,偏向离人燎(liáo)(jiǎo)²。急管宵(xiāo)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岐(qí),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
译文:归期已经过半,但举目遥望南天,吴山越水,云遮雾障,虚幻缥缈,前路仍望不见头。离家几月转眼已是严冬,缺月的清辉洒满大地让离家的游子心生愁绪。夜深了,附近不知何人歌筵上的急管繁弦已经消散,报时的钟声稀稀疏疏,惊醒梦魂。回想当日分别时刻,簌簌珠泪,沾湿了她的罗衣。这般愁绪让人更添风霜啊。
注释:¹新月:缺月,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²燎皎:形容明亮。
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是尔翠黛(dài)¹(yōng)描,正恹(yān)²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yǎo)³?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mí)(wú),牵惹愁怀多少!
译文:你匆匆描过眉,深色凄迷憔悴的向我低诉:你这一去,山高水远,没有奴在身边,谁来疼你,对你嘘寒问暖呢?刚刚拉住伊人的手,让她亲切的叮咛嘱咐,眼前便见那飘飘浮云塞满了去路。我们恨透了离别,它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愁苦啊!
注释:¹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²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³杳:远得看不见踪影。⁴蘼芜:一种香草,别名江蓠。“江蓠”谐音“将离”。

  客中思家,早自《诗·魏风·陟岵》始,千百年来,一直就是诗歌中的传统题材。此类作品大都写于游子离家途中或在他乡住定之后,也就是说,写在游子与家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拉长或已经拉长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而本篇的作者却别出心裁,他选择了归程业已过半、与家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缩短之中、羁旅生活行将告一段落这样一个时间点,来抒发自己的思家怀人之情。这种构思十分高明,其一,它不落前人窠臼,以生化熟,推陈出新,容易攫住读者;其二,当此渐行渐近之际,离愁别恨尚且浓重如许,那他更行更远、所行既远之前日、昨日的客中相思之苦极、痛极,岂不都在言外了吗?

  “记归程过半”,起句便掐指计算回家的路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与南朝民间小乐府《懊侬歌》“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还有)二千在”同一机抒,归心似箭,不言面喻。“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交待自己是从北方回南方。吴、越,指江、浙,春秋时大致分属吴、越两国,故称。作者为浙江海宁人,家正在越地。归期过半,一喜;但举目遥望南天,吴山越水,云遮雾障,若有若无,虚幻缥缈,又意识到“路曼曼其修远兮”,不禁转喜为忧。一波一折,笔有顿挫。“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岫离人燎皎。”点出此番离家,不路一年(与篇末“春雨”字对勘,可知他出门之时为春天。去来节令,分置两端,有常山之蛇救首救尾的妙处),又告诉读者,这时正是冬天某个月的月初。一眨眼功夫便过了两个季节,当喜;但去家时间虽不甚长,却也备尝了离思的苦涩,于是心又一酸。三句仍为一起一伏,跌宕有致。“新月”是缺月,游子客中见此一钩缺月,自然会返现到人间的不团圆;何况这缺月光源还挺充足(燎皎,形容明亮),清辉洒满大地,叫人没法躲开;何况不只今夕此时是这样,且昨日,前夜、上个月、上上个月……已不知多少次“照得离人愁绝”(南唐冯延巳《三台令》)了。两句中层次甚厚,颇耐咀嚼。然而还不可忽过那个“偏”字。不直说自己见月生愁,却赋“新月”以主观意志,怪它存心刺激人,岂非无理取闹?实则文学艺术家只讲“情”不讲“理”,执着于“理”往往乏“趣”、乏“味”,无“理”而有“情”,方绝、方妙!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应有恨,何事偏岫别时圆?”是罪满月,本篇云云,是罪缺月。

  以上三句,一笔绾住今昔,泛说较长一个时间段内的离愁。下文则留墨特定当下客馆中的孤苦况味:“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夜深了,附近不知何人歌筵上的急管繁弦已经消散,报时的钟声虽然稀疏,但在静夜中却显得特别警动,以致惊醒了词人的梦魂。当此万籁俱寂之际,他格外地感到了寒冷和孤独。于是,词人想念起他的妻子来:“忆临岐,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他所最最不能忘怀的一幕,是当日分襟(“临岐”,到了岔路口。诗词中往往只作临别义用,不必呆看)的那一刻,簌簌珠泪,沾湿了她的罗衣。(由自己之“客衣”,引出伊人之“湘罗”,文心甚细,针脚遂密)。此情此景,一想一断肠呵。旅途风霜,本就使人憔悴,再加上相思之痛的折磨,恐怕人更老得快了。“助”字下得妙,读者试闭目冥搜,看能找出第二个字替去它否?“风霜”侵蚀人的肉体,“相思”啮咬人的精神,一自外攻,一从内“助”,不“老”何待!此一韵,上七字宕一笔忆“人”,下六字拖转来叙“我”,一推一挽,又是一度宛转。至此,上片四韵已有三番一韵之中前后排奡了,文情云谲波诡,不受控捉。
 
  尽管相思无益,只“助风霜”摧人易老,可是,“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奈何,回避不得,索性放笔直书。于是一换头便粘紧上结“忆临岐”云云,饱蘸浓墨,信手挥洒,将昔日的长亭弹泪之别写全写尽。“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身予低道。”上结已点出伊人“泪染湘罗”,此处更作一番渲染,使她别情依依的愁苦形象愈发明晰、丰满。所谓“翠黛慵描”(翠眉懒画)者,即元人王实甫笔下之“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是也。所谓“恹恹憔悴”者,亦即前人笔下之“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是也。以上盖借容颜、情态传神。下文改从言语生色:“岫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你这一去,山高水远,没有奴在身边,谁来疼你,对你嘘寒问暖呢?(自己要多保重啊。)常语。常情。质朴无华。惟其为常语、常情,是天下千千万万个妻子在送别夫婿时都说出过的言语,才有着摇动人类心旌、勾摄人类魂魄的艺术魅力!才是天地间的至情、至语!“岫予(我)”二字,已顺便带出了自己,故下文水到渠成,转述我当时的情态:“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刚刚拉住伊人的手,让她亲切的叮咛嘱咐,眼前便见那象征着“游子意的”飘飘浮云塞满了去路——尚未踏上征途,客愁已然不堪禁受了。于是,最后一韵便嘶声喊出既是当时又是现在、既是自己又是伊人心中的一团愤懑:“恨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蘼芜”,一种香草,别名江蓠。“江蓠”谐音“将离”。二句不过是说:我们恨透了离别,它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愁苦啊!妙在并不直来直去,却采用了一种很别致的修辞手段来表达,你看他写得多么精彩!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 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wàngxiāngrén··guīchéngguòbàn--hóngdìng

guīchéngguòbànjiāzhùtiānnányānyuèxiùpiāomiǎozhuǎnyǎnqiūdōnghuíxīnyuèpiānxiàngrénliáojiǎoguǎnxiāocánshūzhōngmèngduànhánqiāolínlèirǎnxiāngluózhùfēngshuānglǎo

shìěrcuìdàiyōngmiáozhèngyānyānqiáocuìxiàngdàoniànshuíliánlěngnuǎnguānshānyǎocáixiéshǒujiàokuǎndīngníngyǎnzhēngyúnliáoràohuǐjiǎnchūnqiānchóu怀huáiduōshǎo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丝竹发歌响,假器¹扬清音。
译文:丝竹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歌响,是借助于乐器才有清妙的声音。
注释:¹假器:借助于乐器。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不知歌谣(yáo)妙,声势出口心¹
译文:你不明白歌谣的妙处,它的声音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注释:¹声势出口心:声音出口却表现着歌者的内心。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一种变调。据说有个叫“子夜”的女子创制了这个声调。这首诗写的是歌谣之妙。

zièrshǒu··èr--guīméng

zhúxiǎngjiǎyángqīngyīn

zhīyáomiàoshēngshìchūkǒuxīn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贞元十一年¹,五月戊辰²,愈东归³。癸(guǐ),自潼(tóng)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qú)(yù)¹⁰而西¹¹者,号(háo)¹²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¹³,使使者¹⁴进于天子。”东西行者¹⁵皆避路,莫敢正目¹⁶焉。
译文:贞元十一年五月初二,我韩愈往东回故乡。初七,我从潼关出来,在黄河南面休息待渡。当时刚刚离开长安,有生不逢时的感叹。我看到路上有用笼子装着白色的乌鸦和白色的鸜鹆往西走的人,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喊着:“某地某官派使者进献给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把路让开,没有人敢正面看他。
注释:赋:古代文体的一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以写景叙事,抒情说理。¹贞元十一年:795年。贞元,唐德宗年号。²五月戊辰: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二。³东归:往东回故乡。⁴癸酉: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七。⁵潼关:在今陕西华阴县。⁶息:指停留河边待渡。⁷河之阴:黄河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⁸去:离开。⁹见行:《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行见”。行,道路。¹⁰鸜鹆:一作“鸲鹆”,鸟名,即八哥。乌和鸲鹆都是全身黑色的鸟,因此把羽毛纯白的乌和鸲鹆作为祥瑞之物献给皇帝。¹¹西:向西。¹²号:叫喊。¹³某土之守某官:语出《礼记》,意为太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一人所有,某地的长官是代替皇帝管理、守护这块土地的。¹⁴使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指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即差人。¹⁵东西行者:向东或向西走的人。¹⁶莫敢正目:不敢正面看进贡鸟的人。莫敢,不敢;正目,正面看。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¹²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³之遗业,不识干戈、耒(lěi)(sì)、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¹⁰于道¹¹,其闲居¹²思念前古当今之故¹³,亦仅¹⁴¹⁵其一二大者焉。选举¹⁶于有司¹⁷,与百十¹⁸人偕进退¹⁹,曾²⁰不得名荐书²¹,齿下士²²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²³、赞²⁴教化²⁵者,乃反得蒙²⁶采擢(zhuó)²⁷荐进,光耀如此²⁸。故为赋以自悼²⁹,且明夫遭时³⁰者,虽小善必达³¹,不遭时者,累善³²无所容³³焉。其辞曰:
译文:我由此而私下为自己觉得悲哀:有幸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继承了先人的遗产,没用过兵器和农具,不知道征战固守和耕耘收获的辛苦,读经书、写文章,从七岁到现在,一共已经二十二年了。我的行为不敢违背道义,家居读书的时候,想着古往今来的事情,也只记住其中一两件最重要的。我到吏部去参加选拔考试,和很多人一起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却无法名列举荐的文书之上,不能与小官吏同上朝堂,得以瞻仰皇上的光明。现在这两只鸟,只因为羽毛不一般,而不是有道德有智谋、可以让人征求意见、帮助朝廷教育统治百姓的人,却反而得到提拔推荐,荣耀如此。所以我作这篇赋来为自己悲悼,并且阐明:那些有时运的人,即使只有小小的长处也一定能成为达官显贵,而没有时运的人,就算有一连串的优点也没有地方容纳。这篇赋是:
注释:¹因:于是。²窃:私下里。³先人:祖先,包括父亲。⁴遗业:遗留的产业。⁵识:一作“职”。⁶干戈:兵器。⁷耒耜:翻土用的农具。⁸勤:苦。⁹行己:自己的行为。¹⁰有愧:这里指违背。¹¹道:道义。¹²闲居:独居,指家居读书。¹³故:事情。¹⁴仅:无几,差不多。¹⁵志:同“识”,指铭记。¹⁶举:提拔。¹⁷有司:指官府。¹⁸百十:或作“百千”,误,因为贞元九年应博学宏辞科的只有人。¹⁹偕进退:《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偕进偕退”。偕,偕同,一起;进退,指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²⁰曾:竟。²¹不得名荐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不得名于荐书”,不能名列于推荐做官的文书之中。名,列名;荐书,推荐做官的文书。²²齿于下士:与卑职小吏相并列。齿,并列;下士,低职官吏。²³承顾问:辅佐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²⁴赞:辅佐。²⁵教化:教导感化。²⁶蒙:受到。²⁷采擢:引进提拔。²⁸光耀如此: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注:此下诸本有“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按:观后云“庶无羡于斯类”,则此句乃妄人谬赘也。篇末注载欧阳文忠读李习之《幽怀赋》一段。公自云:“庶无羡于斯类”。欧阳子岂读之未终耶?²⁹悼:悲伤。³⁰遭时:即遇时。³¹达:显达。³²累善:积累善行。³³容:纳用。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¹。诚²不足以自存³,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wù),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¹⁰之羌(qiāng)¹¹¹²。过潼关而坐息¹³,窥黄流¹⁴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¹⁵蒙恩而入幸¹⁶;惟进¹⁷退¹⁸之殊异¹⁹,增余怀之耿(gěng)²⁰;彼中心²¹之何嘉²²?徒外饰²³焉是逞²⁴。余生命之湮(yān)(è)²⁵,曾²⁶二鸟之不如?汩(yù)东西与南北²⁷,恒²⁸十年而不居²⁹;辱饱食其有数³⁰,况荣名³¹于荐书;时所好(hào)³²之为贤,庸有³³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³⁴,得良弼(bì)³⁵于宵寐(mèi)³⁶;孰左右者为之先³⁷?信³⁸天同³⁹而神比⁴⁰。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⁴¹而莫致⁴²。虽家到而户说⁴³,只以招尤而速累⁴⁴
译文:我回到哪儿去呀!我将在行动以后再思考。如果的确不足以让自己生活下去,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出了京城的门就往东飞快地走,顶着白天强烈的阳光,我时不时流着泪回头看,感叹西边离开长安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走过潼关,我坐下来休息,看见黄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触于那两只鸟无知却正蒙受皇上的恩宠,想到自己被斥退和两只鸟被宠爱完全不同的境遇,心里更加烦闷不安,它们的内在有什么美好的地方?只不过是靠外表美丽而自鸣得意。我一生的命运艰难阻塞,连这两只鸟都比不上;我四处漂泊,连续十年没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饱饭的时候都寥寥可数,更何况被荣耀地列名于推荐文书之上呢?现在的时俗就喜欢贤人,哪里有人说我这个人不笨呢?当年殷高宗在晚上睡梦中得到贤良的辅佐;在这个贤人的周围,哪里有什么人预先引荐他?他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同和帮助。在时运没有到来的时候,有时候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两方面的追求都达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去宣扬自己,也只能招来错误和麻烦。
注释:¹既行而后思:事已做过,再来思考。此与“三思而后行”恰好相反,是作者的激愤之词。²诚:实在。³自存:自我生存。⁴苟:如果。⁵其:指我。⁶国门:国都的门。⁷东鹜:东驰,指快速东归。鹜,驰,快走。⁸触:顶着。⁹隆景:指日光强烈。隆,程度深;景,同“影”。¹⁰西路:西出长安之路。¹¹羌:发语词,无义。¹²永:长。¹³坐息:休息。¹⁴黄流:黄河。¹⁵方:刚刚。¹⁶入幸:进入皇宫得到皇帝的宠幸。幸,到皇帝的宠幸。¹⁷进:二鸟之进幸。¹⁸退:自己之退黜。¹⁹殊异:不同。²⁰怀之耿耿:耿耿于怀。耿耿,忧虑不安的样子。²¹中心:心中。²²何嘉: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²³外饰:鸟的羽毛。²⁴逞:夸耀。²⁵湮厄:阻塞艰困。湮,塞;阨,同“厄”,阻隔,险阻。²⁶曾:岂。²⁷汩东西与南北:四方奔走求食。汩,水流的样子,比喻人的奔走。²⁸恒:通“亘”,持久。²⁹不居:不得安居。³⁰有数:指次数少。³¹荣名:朱熹作“策名”,这样与“荐书”重复,且如姚范:“言饱食不可数得,况于与荐书之荣名乎?”故拟作“荣”为宜。³²时所好:时世所喜爱的。时,时俗。³³庸有:岂有,哪有。庸,哪里。³⁴殷之高宗:殷高宗武丁。³⁵良弼:此指傅说。弼,辅佐。³⁶宵寐:夜晚睡觉。相传武丁夜梦得名叫傅说的圣人,于是描绘其形貌,到处访求。后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他,便任用他为相。³⁷孰左右者为之先:本自《汉书·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非为我先。”左右,皇帝身边的大臣或亲近的人。为之先:预先引荐。³⁸信:实在。天³⁹同:上天的赞同。⁴⁰神比:神灵的帮助。比,辅佐。⁴¹两求:指得到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⁴²莫致:不能得达。致,达到。⁴³家到而户说:挨家挨户地宣传。尤:过失,过错。⁴⁴速累:招致忧患。速,招致;累,麻烦。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¹于下地²;盍(hé)³求配于古人,独(chāo)(chàng)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¹⁰;幸年岁之未暮¹¹,庶¹²无羡于斯类¹³
译文:大概上天生下我,也还是希望我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不跟与古人相匹比,而独独为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帐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职却无法胜任的人,是鬼神的戏弄;幸好我的年纪还没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
注释:¹期:希望。²下地:与上句“上天"对应,即人间。³盍:何不。⁴求配于古人:跟传说一类古贤人相匹比。配,匹比;古人,指上文的傅说。⁵独:何独。⁶怊怅:悲伤失意的样子。怊,悲愤。⁷无位:无官位。⁸惟得之:指官位。惟,句首语气词。之,代词,指官位。⁹不能:指无才力,不能追配古人。¹⁰戏:戏弄。¹¹未暮:未到暮年。¹²庶: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的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¹³斯类:这一类人,指二鸟一一类窃据职位而无实用的人。

  此赋正文前有序,序中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想。

 开篇作者便感慨而言“吾何归乎?”这是行路艰难、四顾茫然的沉重叹息。“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哪里能混得一碗饭吃就到哪里去。他“时返顾以流涕”,思索着不能“达于天子”的原因,吞嚼着十年奔走干谒的辛酸苦辣之味,就像河水破堤而出,像积薪一点即燃。韩愈目睹二鸟“蒙恩而入幸”的情景,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所谓“增余怀之耿耿”于是不能不发为悲愤不平之鸣。他在赋辞中一气贯注而下,与序文互为补充,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以鸟之进与己之退相对比,感慨自己“曾二鸟之不如”。二鸟,只不过是天子的玩物,只不过以美丽的羽毛而得到了“采擢荐进”。相比之下,韩愈感叹自己“石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十年来到处奔走干谒,没有安定的居处,甚至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结果仍不能登名于推荐作官的书信之中。这段自悲自怜的话,诉说的是他在长安十年的实际生活状况。他干谒权贵的书信中,也总是不惜笔墨渲染,把自己说得可怜之极。这无非是请求“有力者”能哀其穷,以“一举手一投足之劳”挽救他于“穷饿之水火”。因而他在赋中诉其穷窘之境,也是委曲地诘问荐官:难道一位饱学之士反不如二鸟值得推荐吗?

  其二,以二鸟喻“小善”而达者,并以这种人的“遭时”与自己的“不遭时”相对比。所谓“小善”者,也就是只有小技的人,他在《进学解》中曾以反语讥讽当时科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情况。这些“小善”者,就像二鸟徒有外表的羽毛之类,“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所以他们“得之而不能”,虽然得到官位却不能胜任。言外之意,韩愈自许为“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他在序中已夸耀自己“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他在《上宰相书》中,也总是以自己“所学皆圣人之书”来“求知于天下”。可是他却“累善无所容焉”,得不到赏识和任用。对于小善者“遭时”而累善者“不遭时”的原因,韩愈认为就在于荐官不能赏识贤人。他们宁肯“采擢荐进”无用的二鸟,却不肯救有才之士于水火泥涂,他们宁愿荐“小善”之人,却不能举“累善”之士。所以韩愈感叹:“时所好之谓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其三,求配于古人,而不羡于“斯类”。经过两层“进退之殊异”的对比,作者渲泄了胸中的不遇时之感。至此,笔锋一转,另辟新意。这就是自信“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也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他举出殷高宗梦见傅说,后来果然得到傅说为良相的典故,说明一旦时机到来,不依靠什么人来吹嘘,全凭天神的意思,就可以来到皇帝的身边。而我现在所以“家到而户说”都不能“荣名于荐书”,只是因为“时运之未来”。所以作者最后以自矜自负的语气写道,我要求配于古人,不必因暂时无位而忧愁,“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我还年轻,不必羡慕那无知的二鸟和无能的“小善”者。

  此赋序文以叙述为主,而正文以抒情为主,二者互为表里,通过作者“不遇时”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玩物、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韩愈在求取功名时无以自存的可怜地位,以及为求得饱食和官位而到处干谒的可悲境遇。

参考资料:
1、 朱宏恢主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405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1060-106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