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驾玉锦轮,舞辔仰徘徊。朝游朱火宫,夕宴夜光池。
命驾玉锦轮,舞辔仰徘徊。朝游朱火宫,夕宴夜光池。
浮景清霞杪,八龙正参差。我作无待游,有待辄见随。
浮景清霞杪,八龙正参差。我作无待游,有待辄见随。
高会佳人寝,二待互是非。有无非有定,待待各自归。
高会佳人寝,二待互是非。有无非有定,待待各自归。

yúnlínzhòngzhēnyínshīshíshǒushí--yáng

mìngjiàjǐnlúnpèiyǎngpáihuáicháoyóuzhūhuǒgōngyànguāngchí

jǐngqīngxiámiǎolóngzhèngcānchàzuòdàiyóuyǒudàizhéjiànsuí

gāohuìjiārénqǐnèrdàishìfēiyǒufēiyǒudìngdàidàiguī

杨羲

杨羲

杨羲 (330—386)东晋时吴人,后居句容(今属江苏),字羲和。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及长,性渊懿沈厚。与许迈、许谧交往甚密。许谧荐之相王(即晋简文帝),用为公府舍人。简文帝登位后,不复出。《真诰》、《清微仙谱》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黄制虎豹符》;六年(350)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大量道经秘笈。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dì)¹之杜,其叶湑(xǔ)²湑。独行踽(jǔ)³。岂无他岂?不如我同父。嗟行之岂,胡不比焉?岂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译文: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¹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²湑:形容树叶茂盛。³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⁴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⁵比:亲近。⁶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¹。独行睘(qióng)²。岂无他岂?不如我同姓³。嗟行之岂,胡不比焉?岂无兄弟,胡不佽焉?
译文: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¹菁菁:树叶茂盛状。²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³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9-230页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ǒuzhī  xíng rén tóng jiēxíngzhīrén yān rénxiōng yān 
yǒuzhī jīngjīng xíngqióngqióng rén tóngxìng jiēxíngzhīrén yān rénxiōng yān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阳台¹雾初解²,梦渚(zhǔ)³水裁(lù)
译文:巫山县的夕雾初收,云梦泽的水慢慢清澈。
注释:¹阳台:楚台名。在今重庆巫山县。²雾初解:是说夕雾初收。³梦渚:指云梦泽。⁴裁:始。⁵渌:澄清,清澈。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远山隐且见¹,平沙断还绪²
译文: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江边的沙岸时断时续。
注释:¹隐且现:若隐若现。²断还续:若断若续。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分弦¹²苦音³,别唱多凄曲
译文:席间所弹奏的丝竹之音和所唱的离别之歌十分悲苦凄婉。
注释:¹分弦:谓饯别夜宴上所奏的弦乐。²饶:多。³苦音:悲苦的音凋。⁴别唱:谓夜宴饯别时所唱的歌。⁵凄曲:悲凄的曲调。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尔拂后车¹尘,我事东皋(gāo)²(sù)
译文:你挥去后车上的尘埃以便登车上路,我将启程前行辞官归田,躬耕陇亩。
注释:¹后车:副车,侍从之车。²东皋:水边向阳高地,泛指田园。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晚送行友人“谢文学”即诗人谢朓途中所感。第一联和第二联联写诗人想象从京都到荆州途中之景;第三联写饯别的宴席情景,第四联写辞官归隐之意。此诗用借景抒情、烘托等手法,表达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

  诗的开头两句,写法有些特殊,破空而起,推出“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来。“雾初解”是说夕雾初收,以切“离夜”之景,“水裁渌”三字,暗点节候,说明春天到了,春水刚刚变绿。从“雾初解”与“水裁渌”看,当是近景的描绘,从“阳台”与“梦渚”的地理位置看,却又不在南京附近,这似乎是个矛盾。这样写,作者可能有两种用意:一是用“阳台”与“梦渚”指代建康的台榭和洲渚,这是借代手法,在六朝诗中常见。另一种含义是,作者送别的友人是从建康到荆州去,“阳台”与“梦渚”均在荆州所辖范围内,作者运用“视通万里”的神思,想象友人去处的景物,表示自己的心已经追随友人而去,以想象中的远景描绘,系念远行之人。这样把惜别之情,由此地写到彼地,描绘得回环往复,曲折而深婉。饯别谢朓是在夜晚,从题目中的“离夜”二字可以看出,同时又是在春天。谢朓的答谢诗《和别沈右率诸君》云:“春夜别清樽,江潭复为客。”王融《饯谢文学离夜》云:“春江夜明月,还望情如何”等,均可证明。三、四两句,紧承首二句,继续写景,即写望中的远景,以送远行的友人。在明月当空的春夜,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依稀可见,陆地若断若续。因在夜间,又系远景,所以这两句写景给人朦胧的感觉。而迷蒙的夜色又为分别罩上一层茫茫然的色彩与气氛。

  首四句的写景,正蕴含着难以言尽的离情。五、六两句,笔锋一转,由借景言情,转换到正面描写离情别绪上来。“分弦”“别唱”指离夜宴会上所弹奏的丝竹之音和所唱的离别之歌。“苦音”与“凄曲”为朋友之间的分别罩上了一层悲苦的气氛。借助音乐来表现离情,使诗歌的抒情手段更加丰富,诗的意境也更浑厚而且耐人寻味。结尾两句,分别就友人谢朓与自己两方面而言,一转双收。“尔拂后车尘”,拂尘表示要登车上路。此句系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的典故,以切合谢朓为随王文学的身份。“我事东皋粟。”范云比谢朓年长十三岁,经历过一番宦海浮沉,仕途不太顺利,故在与友人分别之际,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想躬耕陇亩,辞官归田,或像阮籍那样,“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阮籍《奏记诣蒋公》)或像陶渊明那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从辩体的角度看,这是一首“永明体”诗歌。沈约、谢朓等人都是“永明体”的创始人。

  此诗声韵婉谐,八句四联,每一联对仗都比较工稳。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第132页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歌罢还颦。恨隔炉烟看未真。
西楼¹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²。歌罢还颦(pín)³。恨隔炉烟看未真。
译文:记得那年月夜,在西楼相会。你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唱罢了歌儿,还皱着双眉。只恨香炉烟袅袅,你的容貌未看仔细。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¹西楼:乃当时听歌见人之地,宋人词中多以“西楼”“西厢”“西窗”为名。²泪粉偷匀:暗自擦干泪水,重把粉搽匀。³还颦:却皱着眉。还,却。颦,皱眉。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¹。倦(juàn)客红尘²。长记楼中粉泪人。
译文:别来光阴逝如水,楼外的柳丝,几次生绿。在尘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娇容,时时在萦绕脑际。
注释:¹青春:春天。²倦客红尘:厌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上阕追叙当时情景,尤能以寥寥数字传出歌女神情,栩栩生动。首句点时点地并点事。二、三两句写歌女神情,泪水冲洗着脸上的敷粉,而之所以“偷匀”者,怕席上诸人看出泪痕之故,仅此一句,已写出了歌妓那强颜欢笑以助人取乐的可怜处境。然而,尽管强颜欢笑,终于掩不住内心的辛酸,待得一曲歌罢,就更止不住愁情外露,这便是所谓“歌罢还颦”。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月下所见的这位歌女,既有喜爱之情,更多同情之心,缘此之故,就更想看得真切一点,可惜隔席而坐,缕缕炉烟遮挡了视线,以至于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记得一个朦胧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歌妓命运的同情是一贯的,如其《玉楼春》词云:“清歌学得秦娥似,金屋瑶台知姓字。可怜春恨一生心,长带粉痕双袖泪。从来懒话低眉事,今日新声谁会意。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看来作者每每就是那“坐中”“赏音人”,亦每每为她们的不幸而感怀伤神,这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自己就是一个“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的“痴人”。

  下片写别后相忆,亦抒发自家身世之感。当时月下相见,犹恨未能看得真切,不意此后再也无缘相见,恍惚之间,竟是数年。这里,用了“几换青春”四字,意义双关,表面是说已过春光几度,暗里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字里行间,继续流露出对歌妓命运的关怀。接下自抒厌倦尘世之感,因有“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颇引这“一春弹泪说凄凉”者为同调,那么,“长记楼中粉泪人”,就多少是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340-341

cǎisāngzi··西lóuyuèxiàdāngshíjiàn--yàndào

西lóuyuèxiàdāngshíjiànlèifěntōuyúnháipínhènyānkànwèizhēn

biéláilóuwàichuíyánghuànqīngchūnjuànhóngchénzhǎnglóuzhōngfěnlèirén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¹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²,衡乃穿壁³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yì)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¹⁰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¹¹成大学¹²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注释:¹匡衡:西汉经学家。²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³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⁴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⁵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⁷佣作:被雇佣劳作。⁸偿:值,指报酬(回报)。⁹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¹⁰遍:尽。遂¹¹:终于。¹²大学:有学识的人。

záotōuguāng

西jīng liǎnghàn 

    kuānghéngzhìguī qínxuéérzhú línrényǒuzhúérdài héngnǎichuān穿yǐnguāng shūyìngzhīérzhī rénxìngwénshí jiāduōshū héngnǎiwèiyōngzuò érqiúcháng zhǔrénguàiérwènzhī héngyuē yuànzhǔrénshū biànzhī zhǔréngǎntàn shū suìchéngxué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玉子纹楸(qiū)¹一路饶²,最宜檐(yán)³竹萧萧
译文:檐前淅淅沥沥地下着秋雨,窗外竹声萧萧,摆上精美的棋盘棋子,向您讨教棋艺,您是国手,让我一子。
注释:¹玉子纹楸:即围棋子和围棋盘。玉子:玉制的围棋子。²一路饶:饶一路的倒装,即让一子。³檐雨:檐沿滴下的雨水。⁴萧萧:风吹竹木声。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léi)¹暗去春泉²长,拔势³横来野火烧。
译文:您的棋艺着实绝妙,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流淌,生机不断;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注释:¹羸形:原指形体瘦弱。此指棋型羸弱。²春泉:春日的泉水。比喻棋型由弱转强,好似春天流淌的泉水,充满了生机。³拔势:拔旗之势。古代作战,军旗有指挥作战稳定军心的作用。因此能否拔对方军旗是战斗胜负的一个关键。一作“猛势”。
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
守道¹还如周柱史²,鏖(áo)³不羡霍嫖(piāo)(yáo)
译文:您行事为人,坚守大哲学家、周朝史官老子李耳的学说;作战用兵,不亚于汉朝大将军霍去病的勇敢和谋略。
注释:¹守道:防守之道。²周柱史:周之柱下史。一作“周伏柱”。³鏖兵:大规模的激烈战争。⁴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勾奴,屡获战功,曾为霍嫖姚校尉。
浮生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浮生 一作:得年)
浮生¹七十更²万日,与子期³于局上销。(浮生 一作:得年)
译文:如果能活到七十岁,尚有万余日,期待能与您在弈棋中消磨时光。
注释:¹浮生:一作“得年”。²更:还有。³期:相约,约定。⁴销:消磨,度过。

  这是一首颇有趣味充满深情的送别诗。作者的友人王逢是一位棋艺高超的围棋国手,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点,巧妙地从纹枰对弈一路出发,以爽健的笔力委婉深沉地抒写出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苏鹗《杜阳杂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中,日本王子来朝,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贤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棋局,光洁可鉴。”“一路饶”,友人是国手,难以对子而弈,故须相饶一子。杜牧是著名才子,善诗文词,亦善书画。所书《张好好诗》,董其昌称之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所画维摩像,米芾称其“光采照人”(《画史》)。能让一子与国手对弈,说明他的棋艺也相当高。“最宜”二字,深情可见。“檐雨竹萧萧”,暗明秋日。秋雨淅淅沥沥,修篁瑟瑟萧萧,窗下樽前,摆上精美的棋盘棋子,请艺候教,从容手谈,那是多么幽雅又令人惬意的棋境啊。

  颔联转入对枰上风光的描写上:“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比喻形象生动,三尺之局顿时充满活力,无比宽广,仿佛千里山河,铁马金戈,狼烟四起,阵云开合。

  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周伏柱,指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被尊为道家创始人。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围棋自来有兵家之戏的说法,如“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马融《围棋赋》),“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桓谭《新论》)。杜牧喜好言兵,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虚实,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这里以兵言棋正得棋中三味。这四句淋漓兴会,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

  诗意至此戛然而止,至于胜负如何,诗人未说,也无须说,因为纹枰手谈,大开眼界,大得棋趣,二人友情由此而深,由此而笃。于是笔锋一掉,转入送别正题:“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所谓转入正题,不是正面接触,而是侧面揭示,以期代送。古人以七十为高寿,故多以七十为期。白居易《游悟真寺》:“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这两句即从白诗化出。杜牧作此诗时约四十余岁,若至七十,尚有万余日。因此他与王逢相约,要将这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杜牧素以济世之才自负,可由于不肯苟合,仕途并不顺,故尔常游心方罫,寄情楸枰,所谓“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题桐叶》),“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齐安郡晚秋》),“自怜穷律穷途客,正劫孤灯一局棋”(《寄李起居四韵》)等,正是这种围棋生活的反映。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是“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重送绝句》)的凄凉现实。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此诗送别,却通篇不言别,而且切人切事,不能移作他处,因此得后人好评。全诗句句涉棋,而又不著一棋字,可说是占尽风流。起二句以造境胜,启人诸多联想。中间四句极好衬托,棋妙才更见别情之重。结末二句以余生相期作结,以期代送,其妙无穷,一方面入题,使前面的纹枰局势有了着落,一方面呼应前文,丰富了诗的意境。往日相得之情,当日惜别之情,来日思念之情,尽于一个“期”字见出,实在不同凡响。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02-604

sòngguówángféng--

ziwénqiūráozuìyánzhúxiāoxiāo

léixíngànchūnquánzhǎngshìhéngláihuǒshāo

shǒudàoháizhōuzhùshǐáobīngxiànhuòpiáoyáo

shēngshígèngwànzishàngx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