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
日出数声雁,风高何处船。
寒葅初获韭,野饷屡烹鲜。
吾事无淹速,悠悠得醉眠。
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
日出数声雁,风高何处船。
寒葅初获韭,野饷屡烹鲜。
吾事无淹速,悠悠得醉眠。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寄语林和靖(jìng)¹,梅花几度开。
译文: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
注释:在燕京作:原诗见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标题为《宋诗纪事》所加。燕京,大都。¹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在孤山种梅甚多。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黄金台¹下客,应是不归来。
译文: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家。
注释:¹黄金台: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此处代指燕京。

  这首诗前二句写出对故国山川风物的深深眷念,后二句对身为降王客居燕地不得返回故乡的悲剧命运,寄无限哀感。

  诗意很简单,他不敢明说怀念临安,因为临安是宋朝的故都,一怀念就可能被杀,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写下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虞美人》词而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作者自己今天的境遇,和三百年前的李煜完全相似,他必不敢怀念临安。于是,他想到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二百年前栽种梅花的林和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十字,可以解为:两者都是无意识的“痴语”,牵扯不到“故国之思”上去,而淡淡的哀愁却从这“痴语”中流露出来。

  接着,他写了“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十字,似乎想表明自己是燕昭王黄金台下之“客”,受到元廷厚礼相待,不打算回临安去了。事实上已经命定永远不可能回去了。他不敢像李煜那样,说什么“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因为这样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赵㬎不会不懂得这一点。但“应是不归来”的“应是”二字,仍然包含了“无可奈何”的感情。平淡如白水的二十个字中隐含着无限悲戚,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宋朝的皇帝大都能诗,最受人称赞的是宋太祖的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有一种恢弘浩大的帝王气象。赵㬎这首诗则以凄凉深沉感人,代表了没落的歌。时代造就诗人,诗风反映时代,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62-1463

zàiyānjīngzuò

sònggōngzōng sòngdài 

línjìng méihuākāi 
huángjīntáixià yìngshìguīlái 
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lǒng)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líng)¹
译文:陇上的鹦鹉巢空了,被人关进笼中已有多少年月了啊,扭过头自己用嘴梳理羽毛的孤独寂寞之状令人不忍相看。
注释:¹梳翎:指鸟类梳理自身羽毛。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译文: 如果打开笼子把这只白鹦鹉放回家乡,那你们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就会得到常念佛经为你们求福的报答。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有饛(méng)¹(guǐ)²(sūn)³,有捄(jiù)(jí)。周道如砥(dǐ),其直如矢(shǐ)。君子所履(lǚ),小人所视。眷(juàn)顾之,潸(shān)¹⁰焉出涕。
译文:农家圆簋里虽然盛满熟食,上面却插着棘枝做的弯匙。通京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王公贵族们可以漫步其上,草民百姓只能两眼空注视。我悲愤满怀回顾起这些事,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衣衫湿。
注释:¹饛:食物满器貌。²簋:古代一种圆口、圈足、有盖、有座的食器,青铜制或陶制,供统治阶级的人使用。³飧:熟食,晚饭。⁴捄:曲而长貌。⁵棘匕:酸枣木做的勺匙。⁶周道:大路。⁷砥:磨刀石,用以形容道路平坦。⁸君子:统治阶级的人,与下句的“小人“相对。小人指被统治的民众。⁹睠言:同“睠然”,眷恋回顾貌。¹⁰潸:流泪貌。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小东大东¹,杼(zhù)(zhóu)²其空。纠纠³葛屦(jù),可以履霜。佻(tiāo)公子,行彼周行(háng)。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译文:远离京都的东方大国小邦,织机上的梭子已经空荡荡。小民穿葛鞋用粗麻线捆绑,无奈何只好赤脚踩踏寒霜。相反那些轻佻的公子哥们,大摇大摆走在宽阔大路上。他们大喇喇地来来又往往,那无耻模样让我痛心断肠。
注释:¹小东大东:西周时代以镐京为中心,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以远近分,近者为小东,远者为大东。²杼柚:杼,织机之梭;柚,同“轴”,织机之大轴;合称指织布机。³纠纠:缠结貌。⁴葛屦:葛,葛草,茎皮可制葛布。⁵可:通“何”(用俞樾说)。⁶屦,鞋。⁷佻佻:豫逸轻狂貌。⁸周行:同“周道”。行,道路。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有冽氿(guǐ)¹,无浸获薪²。契契³寤叹,哀我惮(dàn)人。薪(xīn)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译文:山泉侧出且又是寒冷彻骨,千万不要浸湿刚砍的柴薪。我夜梦忧心醒来轻轻叹息,暗自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伐下这些长长短短的柴薪,还可以装上车往家里搬运。暗自哀怜我本多病劳苦人,也该得片刻休养以安我身。
注释:¹氿泉:泉流受阻溢而自旁侧流出的泉水,狭而长。²获薪:砍下的薪柴。³契契:忧结貌。⁴寤叹:不寐而叹。⁵惮:同“瘅”,疲苦成病。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东人之子,职劳¹不来²。西人³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qiú)。私人之子,百僚⁷是试。
译文:东方大邦小国国的臣民啊,一味受累没有人前来慰抚。西部诸侯国的王公贵族啊,个个穿着鲜艳华贵的衣服。就是那些摆渡为生的舟子,人五人六地披着熊罴裘服。甚至家奴的儿子,有不少也当官作吏。
注释:¹职劳:从事劳役。²来:“勑”的借字,慰勉。或为“赉”的借字,赏赐。均通。³西人:周人。⁴舟人:郑笺:“舟,当作周。”一说为舟楫之人,周人中之低贱者。⁵熊罴是裘:用熊皮、马熊皮为料制的皮袍。一说,郑笺谓“裘当作求”,这句意即狩猎求取熊罴。二说均通。⁶私人:家奴。⁷百僚:犹云百隶、百仆。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¹。鞙(juān)²佩璲(suì)³,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qí)彼织女,终日七襄。
译文:东方国民也许以为是美酒,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甜浆。送给东方国民是玲珑玉佩,西部贵族并不以为是珍藏。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毫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
注释:¹浆:米浆。²鞙鞙:形容玉圆(或长)之貌。³璲:贵族佩带上镶的宝玉。⁴不以其长:以,因。长,善。郑笺:“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⁵汉:银河。⁶监:同“鉴”,照。⁷跂:同“歧”,分叉状。⁸织女:三星组成的星座名,呈三角形,位于银河北侧。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虽则七襄¹,不成报章²。睆(huàn)³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jiù)天毕,载施之行。
译文: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无论是东部天空的启明星,西部天空的长庚星闪闪亮,还是如筚的天毕星弯又长,歪歪斜斜地忝列在银河旁。
注释:¹七襄:七次移易位置。古人一天分十二时辰,白日分卯时至酉时共七个时辰,织女星座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²报章:报,复,指织机的梭子引线往复织作;章,经纬纹理。不成报章,即织不成布帛。³睆:明亮的样子。⁴牵牛:三颗星组成的星座名,又名河鼓星,俗名牛郎星,在银河南侧。⁵服箱:驾车运载。服,负载;箱,车斗。⁶启明、长庚:金星(又名太白星)晨在东方,叫启明,夕在西方,叫长庚。⁷天毕:毕星,八星组成的星座,状如捕兔的毕网,网小而柄长,手持之捕兔。⁸施:张。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维南有箕(jī)¹,不可以簸(bǒ)扬。维北有斗²,不可以挹(yì)³酒浆。维南有箕,载翕(xī)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译文: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并不能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物。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并不能像斗子用来酌酒浆。南部天空虽然箕星在发光,也只是吞吐着长舌长又长。北部天空虽然斗星闪闪亮,宛如自西高举长柄舀东方。
注释:¹箕:俗称簸箕星,四星联成的星座,形如簸箕,距离较远的两星之间是箕口。²斗:南斗星座,位置在箕星之北。³挹:舀。⁴翕:吸引。翕其舌,吸着舌头。箕星底狭口大,好像向内吸舌若吞噬之状。⁵西柄之揭:南斗星座呈斗形有柄,天体运行,其柄常在西方。揭,举起。这句形容西方执柄举向东方。

  这是一篇长诗。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前后呼应。通篇运用对比和暗喻,由现实的人间,而虚幻的星空,展开东方人民遭受沉痛压榨的困苦图景和诗人忧愤抗争的激情。思路递进而奇崛,意蕴丰富而深厚。

  首章写“食”。由“有饛簋飧”联想到与如砥如矢的周道的关系。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遇,抒写了诗人的悲伤。

  二章写“衣”。姚际恒《诗经通论》曰:“杼柚其空,惟此一语实写正旨。”织布机上的布帛全被征敛一空,寒霜上小民穿着破草鞋,而公子们还在经过那吸血管似的周道来榨取。这样的揭露相当深刻。

  三章写劳役。以薪柴为喻,通过烧柴不能水浸,隐喻疲病的人民应该休养生息。严粲《诗缉》解曰:“获薪以供爨,必曝而干之,然后可用,若浸之寒冽之泉,则湿腐而不可爨矣;喻民当抚恤之,然后可用,若困之以暴虐之政,则劳悴而不能胜矣。”

  四章写待遇不公平。“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而“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连周人中身份低贱的也“熊罴是裘”,家奴的子弟都“百僚是试”。通过这样典型的形象对照,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与被征服的东方人民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悬殊。

  五章是全诗前后的过渡,前半继续写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郑笺云:“佩之鞙鞙然,居其官职,非其才之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下半就自然地把视野转向上天,姚际恒《诗经通论》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此二句不必有义。盖是时方中夜,仰天感叹,适见天河烂然有光,即所见以抒写其悲哀也。”下面两句也是仰天所视有感,“跂其织女,终日七襄”,正是呼应二章的“杼柚其空”,并引出下章的“不成报章”。这一章承前启后,过渡自然。

  六章面向灿灿星空驰骋想像。诗人怨织女织不成布帛,怨牵牛不能拉车运输,朝启明,夕长庚,有名无实,讥笑毕星在大路上张网,徒劳无功。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困苦。

  七章对星座的意象描写更深一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分析道:“下四句与上四句虽同言箕斗,自分两义。上刺虚位,下刺敛民也。”簸箕星不能簸米扬糠,南斗星不能舀酒浆,都是徒具虚名,而且簸箕星张开大口,吐着长舌,斗星由西举柄向东。如欧阳修《诗本义》所释:“箕斗非徒不可用而已,箕张其舌,反若有所噬;斗西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东。”这样的“怨天”,正是怨现实,揭露所谓“天”是为周王朝服务压榨东方小民的。这个结尾更深化了主题。

  象征、隐喻、鲜明的对比、丰富而奇幻的想像交错运用,是此诗艺术手法的特色。吴闿生《诗义会通》中说的“俶诡奇幻”,就是驰骋无羁的想像,奇特的比喻,创造丰富的奇崛的形象,从人间飞到星空,又从星空飞到人间,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相结合,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想像融合为有机的整体。吴氏说的“开辞赋之先声”,正是指出这种艺术手法对屈原赋的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1-436

dōng

míng xiānqín 

yǒuméngguǐsūn yǒujiù zhōudào zhíshǐ jūnsuǒ xiǎorénsuǒshì juànyánzhī shānyānchū 

xiǎodōngdōng zhùzhóukōng jiūjiū shuāng tiāotiāogōng hángzhōuháng wǎnglái shǐ使xīnjiù 

yǒulièguǐ氿quán jìnhuòxīn tàn āidànrén xīnshìhuòxīn shàngzài āidànrén  

dōngrénzhī zhíláochì 西rénzhī càncàn zhōurénzhī xióngshìqiú rénzhī bǎiliáoshìshì 

huòjiǔ jiāng juānjuānpèisuì cháng wéitiānyǒuhàn jiànyǒuguāng zhī zhōngxiāng 

suīxiāng chéngbàozhāng huǎnqiānniú xiāng dōngyǒumíng 西yǒuchánggēng yǒujiùtiān zàishīzhīháng 

wéinányǒu yáng wéiběiyǒudǒu jiǔjiāng wéinányǒu zàishé wéiběiyǒudǒu 西bǐngzhījiē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雁怯重云¹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²西。打头风浪³(wù)(jīn)
译文: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注释:¹重云:重重云层。²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³打头风浪:迎头风浪恶:猛,厉害。⁴禁持:“禁”通“今”,摆布。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春浦¹渐生迎棹(zhào)²绿,小梅应长(zhǎng)亚门³枝,一年灯火人归。
译文: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
注释:¹浦:水滨。²棹: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³长亚门:长得靠近门楣。⁴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⁵要:通“邀”。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用飞雁南归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以哀景写欢乐,以淡笔写浓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718-1719页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¹与姑²
译文: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谁在田地里收割呢,是媳妇和婆婆。
注释:桓帝: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东汉第十位皇帝。¹妇:媳妇。²姑:古代称丈夫的母亲为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丈人¹何在西击胡。
译文:公公在哪里呢,战场上去攻打胡人了。
注释:¹丈人:一作“丈夫”。犹言长老,这里以媳妇的口气而言,指她的公公。
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吏买马,君¹具车,请为诸君鼓咙(lóng)²
译文:官吏买马,准备车具,请让我们为各位出征的人低声地叫苦。
注释:¹吏、君:均指官吏。²鼓咙胡:形容话梗在喉咙里的样子。咙胡:即喉咙。鼓,凸出,鼓起。

  这首民谣收录于《乐府诗集》,属“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乐府民歌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首民谣通过描述桓帝时农作物由妇女收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歌谣语句朴素,通俗明白。

  起句“小麦青青大麦枯”,“青”与“枯”点出了时间,即农作物生长和收货的季节,也就是农忙时节。绿油油的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却已经成熟了。可是谁来收割成熟的庄稼呢?是老妇和村姑。收割本来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应该由青壮男丁来承担。所以,开头两句,尽管没有用一个字去描写连绵战争的惨烈和破坏,但是从作者巧妙地选用田间劳动这一典型的场景,感受出战争的破坏程度,人民的生活有痛苦不堪。

  第三句“丈夫何在西击胡”点明主旨。青壮男丁干什么去了,被驱遣西征同羌人作战去了。这里的“西击胡”是指东汉王朝对羌族进行的三次武装镇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汉阳人杜琦等联合羌人起兵反抗东汉,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二年之久,东汉王朝因平息反抗,耗资二百四十多亿钱。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凉州、并州和关中的羌人又发动反抗斗争,持续十年之久,所耗军费八十余亿钱。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各地羌人又相继对东汉发动反抗斗争。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羌人多次反抗斗争,这样就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由于徭役的繁重,广大农村青壮男丁征发已尽,出现民谣中所描写的“谁当获者妇与姑"的悲惨景象。

  民谣的前三句,以典型的场面,通俗明白的语言,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吏买马,君具车”。“吏’’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称吏。战国以后一般指低级的官。《古诗笺》中解释:“‘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这一句,不仅反映了因战争耗费巨大,连官僚贵族都不能幸免,同时也说明,在战争中,官僚贵族只要出点钱,就可以不必去打仗,而广大人民群众却要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请为诸君鼓咙胡”。“鼓咙胡”,百姓感到不公平,却不敢把话说出来。但人民群众的不满之情却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4-162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