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锁山川昼不开,洛波一夕涨如催。
西来势蹴诸山动,东转声包厚地回。
一片晓光吴阵甲,万桴南响会稽雷。
何人共此乘桴志,直到蓬瀛亦壮哉。
雨锁山川昼不开,洛波一夕涨如催。
西来势蹴诸山动,东转声包厚地回。
一片晓光吴阵甲,万桴南响会稽雷。
何人共此乘桴志,直到蓬瀛亦壮哉。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shǔ)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tuí)壁。铜雀春情,金人¹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²,斗牛³空认奇杰。
译文:面对水天相连的长江,我真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军打败了我们。春天来了,杜鹃鸟在哀啼,夕阳斜照着花朵,可是我怎么忍心去看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呵。想到我们的妇女和珍贵文物被敌人掳掠一空,连我自己也当了俘虏,真不知道靠谁才能报仇。我是多么的痛悔,可惜了我的那把宝剑,它还以为我是个豪杰呢。
注释:¹金人:谓魏明帝迁铜人、承露盘等汉时旧物,铜人潸然泪下之事。²堂堂剑气:指灵剑奇气,上冲斗牛,得水化龙事。³斗牛:二十八宿之斗、牛二宿也。斗音抖,南斗,非北斗七星之谓也。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piān)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nì)柱吞嬴(yíng)¹,回旗走懿(yì)²,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mèi),秦淮应是孤月。
译文:回想不久以前,为了抗击元军,我曾经摆脱敌人严密的监视坐了小船,经过海路,到南方举起抗元的大旗。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斗争到底,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周围是那么寂静,只有秦淮河上的孤月,在默默地陪伴着我啊。
注释:¹睨柱吞嬴: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²回旗走懿:谓诸葛亮遗计吓退司马懿事。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霹雳¹收威暮雨²开,独凭栏槛(jiàn)³倚崔嵬(wéi)
译文:傍晚时分,云开雨散,雷电也收起威势;我凭倚着栏杆,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
注释:儋(dān)耳:即今海南儋县。¹霹雳:疾猛之雷。²暮雨:傍晚的雨。³栏槛:栏杆。⁴倚崔嵬: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的样子。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垂天雌霓(ní)¹云端下,快意雄风²海上来。
译文: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
注释:¹雌霓:霓即虹。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²雄风:凉爽的风。此句隐以雄风喻王命。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野老¹已歌丰岁²语,除书³欲放逐下回。
译文:村野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
注释:¹野老:村野老人。²丰岁:丰收年。³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日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残年饱饭¹东坡老,一壑(hè)能专²万事灰。
译文:苏东坡已至晚年,只求余生吃饱饭,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其他万事俱成灰。
注释:¹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生将尽的年月,指人的晚年。²一壑能专:占有一丘一墼。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对句刻画了诗人凭倚栏槛遥望的神态。出句抒发的是欣喜之情,对句的“独”字则表现出孤寂之感,为尾联作好了铺垫。

  颔联写登高所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是象征时局。这是全诗最好的一联。夏天雨后多出现虹霓,是眼前实景;但作者不以彩虹入诗,而以暗淡的雌霓入诗,这是有寓意的。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轼得到诏书时,迫害元祐党人的二惇(章惇、安惇)、二蔡(蔡京、蔡卞),已受到台谏的排击,“雌霓云端下”正象征了政敌的失势。雄风喻帝王之风,与“庶人之雌风”相对,语出宋玉《风赋》。儋耳四周皆海,雄风来自海上,这既是写海风之快意,又是暗喻内移诏命的降临。

  颈联记双喜临门。一是野老之喜,苏轼初到儋州,遇上连年灾害,元符三年(1100年)喜获丰收。苏轼与海南人民休戚与共,野老的喜事就是他的喜事。二是诗人之喜。苏轼谪居海南,无时不盼望北归。就在这年的正月七日,他还感慨说:“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犹未赦虞翻。”(《庚辰岁人日作》)贾让是汉哀帝时人,曾上治河三策,其中上策是引黄河北入海。苏轼在元祐年间也多次提出类似的主张,不被采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再次决堤北流,他的主张得到了应验。虞翻是三国时吴人,因得罪孙权,被长期流放交州。苏轼此时总算“赦虞翻”,赦书已到,逐下即将北归,他的心里十分高兴。

  尾联写以后的打算,说年事已高,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再无奢求了。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有“但使残年饱吃饭”语,上句即用其意。《庄子·秋水》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是讥井蛙的浅薄,但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天下,细万物”的隐逸思想(陆云《逸民赋序》)。苏轼的用法与此相同。他晚年思想很矛盾,由于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经常发出“心似已灰之木”(《自题金山画像》)一类的感慨。但其思想深处仍是“报国心犹在”(《望湖亭》),“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的末句虽略赚消沉,但全诗的基调清雄慷慨,颇具浩然之气。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62-463

dāněr--shì

shōuwēikāipínglánkǎncuīwéi

chuítiānyúnduānxiàkuàixióngfēnghǎishànglái

lǎofēngsuìchúshūfàngzhúchénhuí

cánniánbǎofàndōnglǎonéngzhuānwànshìhuī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lí)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jiān)(jiā)¹,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²,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译文:城下的道路,凄冷的风露,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岸边滩头的白沙,连接着成片的蒙葭。昔日漫漫江河流水如今已成陆地,住满了人家。通往长安的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疲倦的过客人无水饮马不料草。天下太平又变乱,函谷打开又闭关。千百年来怎见不到一人有空闲?
注释:¹蒹葭:一种像芦苇的草。²函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函关为战国秦之东方门户,时平则开,时乱则闭。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六国扰¹,三秦扫²,初谓商山遗四老³。驰单车,致缄(jiān)书,裂荷焚芰(jì)接武曳(yè)长裾(jū)。高流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译文:秦末时群雄纷争国家大扰,汉高祖刘邦把天下横扫。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谁知派一介使臣,送一封邀请书,他们就撕下伪装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活着放浪忘形,死后无需留名。谁说公子、处士胜过萧洒爱酒的刘伶。
注释:¹六国扰:指秦末复起之齐、楚、燕、韩,赵、魏。²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³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⁴单车:指使者。⁵“裂荷”句:芰荷制衣为高士之象征。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裾:衣服的前襟。⁶高流:指阮籍、陶渊明、刘伶、王绩等。⁷端:真。⁸刘伶: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此词是作者在饱经人生忧患之后对历史、社会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抉择。历史、社会是虚幻变化的: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社会动乱又太平,太平了又动乱:整个人生又是那么劳碌奔忙,疲惫不堪,就像长安道上人无水马无草的倦客。在这虚幻变化的社会历史中,摆在作者面渐的只有荫条路:一是遁入深山做隐士,一是沉入醉乡做酒徒,因为仕进之路早巳堵塞。而追思往古,历史上的所谓高人隐士多属虚伪,君不见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一度以隐居深山不仕新朝而名扬四海,可不久就撕下伪装住进了侯门。看来唯一的人生选择只有像刘伶那样沉入醉乡;旋浪形髌,且尽生前一杯酒,也不管死后有无名。不过,作者表面上看破红尘,实质上他难以看破,也难以真正忘名,不然他就不会这么激愤了。

  自然界的变化,一般比人事变化迟缓。如果自然界都发生了变化,那人事变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沧海桑田的典故,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这首词一上来的六句,也是就自然与人事两方面合写这个意思。词句用顾况《悲歌》“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流水今人家”,而略加增改。前三句写陆上之变化,墓已成田(用《古诗》“古墓犁为田”之意),有人耕;后三句写水中之变化,水已成陆,有人住。下面“黄埃”二句也从顾况《长安道》“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来,接得十分陡峭。看了墓成田,水成陆。他们依旧为了自己的打算,不顾一切地奔忙着。函谷关是进入长安的必由之路。关开关掩,改朝换代,然而长安道上还是充满了人渴马饥的执迷不悟之徒。歇拍用一问句收束,讥讽之意自见。

  “六国扰”,概括了七雄争霸到秦帝国的统一,“三秦扫”,概括了秦末动乱到汉帝国的统一。“初谓”四句,是指在秦、汉帝国通过长期战争而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卷进去了。词人说,他最初还以为商山中还留下了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这四老。谁知道经过统治者写信派车敦请以后,就也撕下了隐士的服饰,一个跟着一个地穿起官服,在帝王门下行走起来了。(商山四皓最初不肯臣事汉高祖,后被张良用计请之出山,保护太子,见《史记·留侯世家》。南齐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做官,孔稚圭作《北山移文》来讥讽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又汉邹阳《上吴王书》中句:“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这四句专写名利场中的隐士,表面上很恬淡,实则非常热中。隐居,只是他们的一种姿态、一种向统治者讨价还价的手段,一到条件讲好,就把原来自我标榜的高洁全部丢了。上面的“初”字、“遗”字和下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不但生动准确,而且相映成趣,既达到嘲讽的目的,也显示了作者的幽默感。不加评论,而这般欺世盗名的人物的丑态自然如在眼前。

  “高流”以下,正面结出本意。《醉乡记》,隋、唐之际的王绩作,《酒德颂》,晋刘伶作,都是古来赞美饮酒的著名文章。在《记》中,王绩曾假设“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在《颂》中,刘伶曾假设有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各一人,起先反对饮酒,后来反而被专门痛饮的那位大人先生所感化。高流,指阮、陶、刘、王一辈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末三句是说,酒徒既外生死、忘名利,那么公子、处士这二豪最初不赞成刘伶那位先生,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肯定阮、刘等,也就是否定“长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隐士。(“生忘形”,用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死忘名”,用《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晋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均与“高流端得酒中趣”切合。)方伯海《〈文选〉集成》评《酒德颂》云:“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与酒,谓非此无以隐其干济之略,释其悲愤之怀。”此词以饮酒与争权势、夺名利对立,也是此意。

  此词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而发出的不平之鸣。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那样一些统治者及其帮忙、帮闲们的鄙视,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由于阶级性和世界观的限制,他又只知道向“醉乡”中逃避,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又显示了这种进步意义的局限性很大。

  以愤慨、嘲讽的口吻来描写历史上那些一生忙着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占了此词的大部分篇幅。但起笔却从人事无常写起,这样,就好比釜底抽薪,把那些热衷于富贵功名的人都看得冷淡了,从而为下文揭露这些人的丑态埋下伏线,同时也为作者自己最后表示的消极逃避思想埋下伏线。

  张耒《〈东山词〉序》曾指出贺词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此词和前几首截然不同,也可证明此点。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苏轼的作品在词坛出现以后,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新编千家词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09:第364页-第366页

qiāngjìnjiǔ ·chéngxià

zhù sòngdài 

chéngxià fēng jīnréntiánrén àntóushā dàijiānjiā mànmànshíliúshuǐjīnrénjiā huángāichìchángāndào juànjiāngcǎo kāihánguān yǎnhánguān qiānjiànrénxián 
liùguórǎo sānqínsǎo chūwèishāngshānlǎo chídānchē zhìjiānshū lièfénjiēcháng gāoliúduānjiǔzhòng shēnzuìxiāngānwěnchù shēngwàngxíng wàngmíng shuílùnèrháochūshǔliúlíng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秋光一片,问苍苍¹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piān)²波万顷,四顾粘天³无壁。叩枻(yì)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译文: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注释: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该词牌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平仄相同。¹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²扁舟:小船。³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⁴枻:船舷。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回首赤壁矶(jī)¹边,骑鲸人²去,几度山花发。澹(dàn)(dàn)³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译文: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长空浩荡,千古之梦,也只得灰飞烟灭。我愿随着东坡,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三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注释:¹矶:石头。²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³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⁴今古:一作“千古”。⁵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他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其实答案已经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问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秋季的月明之夜。这也正是东坡游览赤壁的时间。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与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极度相似。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平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毕竟仙山难寻,只有徘徊月下,把满腔心事寄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2562-2564
2、 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jiāngdōng··yòngdōngxiānshēngyùn--zhàobǐngwén

qiūguāngpiànwèncāngcāngguìyǐngzhōngbiǎnzhōuwànqǐngzhāntiānkòuzhǎngchángéxiàwànhuībīngxuějīngchénqiānzhàngnéngróngrénjié

huíshǒuchìbiānjīngrénshānhuādàndànzhǎngkōngjīnmèngzhǐyǒuguī鸿hóngmíngmiècónggōngchéngfēngguīsànlínsānshānānzàixiāochuīduànmíngyuè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居止次¹城邑,逍遥自闲²³
译文:我家住在城市附近,逍遥自得十分悠闲。
注释: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止:已,停止的意思。¹居止次:家住在。居止:居住。次:舍止之处。²闲:闲静。³止:句末助词。一说闲止即闲居,家居无事之意。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bì)¹里。
译文:闲坐在高树浓阴之下,散步也只在柴门里边。
注释:¹荜门:犹柴门。荜,同“筚”,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这两句是说,坐歇在高树荫下,步行限于柴门之内。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好味止园葵¹,大懽(huān)²止稚子³
译文:好味道不过是园中的葵菜,大高兴也只有稚子承欢。
注释:¹止园葵:只有园中的葵菜。²大懽:最大的欢快、乐趣。³止稚子:莫过于和幼儿在一起。懽:同“欢”。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译文:平生不肯停止饮酒,停止饮酒将会心里闷烦。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译文:晚上停饮就不得安睡,早上停饮就起床迟延。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日日欲止之,营卫¹²不理³
译文:天天都想停止饮酒,停止了气血经脉将会虚孱。
注释:¹营卫:气血经脉与御病机能。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营和卫是维持、调节人体机能的两大要素。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²止:止酒。³不理:不调理,不调顺。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译文:只知道停止饮酒就不快乐,不知道停止了好处多端。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译文:开始觉得停止饮酒是件好事,今天才真正与酒绝缘。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从此一止去,将止¹扶桑涘(sì)²
译文:从此一直这样停止下去,将停止在扶桑树生长的水边。
注释:¹将止:将到。²扶桑涘:指神仙所居之处。扶桑: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处。涘:水边。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清颜止宿容¹,奚止²千万祀(sì)
译文:清朗的脸容停止在年轻的模样,何止一千年一万年。
注释:¹清颜止宿容:谓停到清癯的仙颜代替旧日的容貌。宿容:平素的模样。²奚止:何止。祀:年。

  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大意并不难懂,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要“止酒”(戒酒)罢了。但这首诗的“止”字解释起来还真麻烦,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释,“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解释不通了。“止”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止于”,说得直白点,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是都渊明乐意停留在这上面了。但按这个意思解释后面“止酒”又解释不通了。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对自己又好处”。看来这篇中的“止”字,还是前后分成两个意思的。

  另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每句都带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此体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体,就应该有所留传。但在陶渊明此诗之前,又没有例子流传下来。这未免让人对朱自清的推测难以信服。清代陈祚明和吴瞻泰都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开创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说,此前已有此体,陶也当是此体较早的作者之一。当然这种写法被后人发扬广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贺双卿,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就是这种诗词极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17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