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陈翊

陈翊

陈翊(一作诩)(1175-1235年),南宋泉州晋江人,字载物。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毛自知探花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知制诰,以文章闻名于时,又工诗,有文集。少从朱熹学,历授枢密院编修、同安盐税、上书言时弊,慨慷尽言,出知南康军,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转兵部主事,定策击退进犯安丰之金兵。埋宗,端平间,先厉参与平定晏彪、陈三枪等反乱,议政与史弥远不合,宋理宗端平二年九月卒。寿六十一岁。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hán)(dān)¹城南游侠子²,自矜³生长邯郸里
译文:邯郸城南的游侠子,自夸生长在邯郸里。
注释:少年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¹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首都。该地任侠之风盛行。²游侠子:富于任侠之气的年轻人。他们重义轻利,乐于助人。³自矜:自夸,自恃。⁴里:故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千场¹纵博²家仍富,几度³报仇身不死。
译文:经过千场放纵赌博后家里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
注释:¹千场:很多的场所。²纵博:放纵赌博,豪赌。³几度:几次,几回。⁴报仇:报复仇怨。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
宅中歌笑¹²纷纷³,门外车马常如云
译文:家中的歌声笑语终日闹纷纷,门外的高车大马聚集如云屯。
注释:¹歌笑:歌声和笑声。²日:每日。³纷纷:多而杂乱,接二连三地。⁴车马:豪车骏马。⁵常如云:一作“如云屯”,如云之聚集,形容盛多。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未知肝胆¹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²
译文:不知该向谁披肝沥胆,只教人想念那平原君。
注释:¹肝胆:肝和胆的总称。比喻真挚的心意和勇气血性。²平原君:这里指战国时的赵国公子赵胜。其人讲信义,重视人才,曾养食客数千人。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君不见即今¹交态²³,黄金用尽还疏索
译文:君不见如今的交情如纸薄,黄金用尽了还你个疏索。
注释:¹即今:一作“今人”,泛指如今的人们。²交态:人与人相交往所表现的态度、交情。³薄:浅薄。⁴疏索:冷淡、疏远。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以兹(zī)¹感叹²辞旧游³,更于时事无所求
译文:为此感叹辞别往日的朋友,眼前的时事功名也无所追求。
注释:¹以兹:以此。²感叹:一作“感激”,真心感谢。³辞旧游:辞去旧日的交游。⁴时事:现时的事情,适应潮流的事物。⁵无所求:无所追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且与¹少年饮美酒,往来²射猎³西山头。
译文:且与年轻人共饮美酒,往来射猎来到西山头。
注释:¹且与:暂且和。²往来:来来去去。³射猎:射箭狩猎。⁴西山:位于邯郸西部的山;一说是指邯郸西北的马服山。

  邯郸为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少年行》为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以上六句渲染“游侠子”豪放的生活,其势如铜丸走板,风驰电掣。“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二句,气势陡转,诗笔转入对“邯郸少年”内心的揭示。他们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感到不满足,而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不料,这美好的愿望却得不到现实社会的理解,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使之不由得神游千古,怀念“倾以待士”,使之能纵横捭阖,为国排难的平原君。这两句,充盈着诗人知音难觅的怅惆,功业难成的愤懑以及对现实的强烈针砭和对历史的深沉反思!同时,感情的激流也由前面的飞逸转入沉实,增强了诗歌的顿挫之力。

  前半部分诗人借“游侠子”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沉沦不遇的感慨,后半部分则以直抒胸臆的议论,将抑郁不平之情进一步表达出来。一开始以“君不见”当头唱起,提示人们注意:现在世人只按“黄金”的多少来决定双方“交态”的厚薄。没有“黄金”,关系就自然“疏索”(即疏散之意)了。诗人的感情又由前面的沉实转入激愤,正因他“感叹”之深,对世态炎凉体会之切,因此对于“旧游”和“时事”厌恶之极,这样就有力地逼出最后两句:“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这样的结尾看似旷达,与世“无求”,实则正话反说,充满慷慨之情,愤懑之气,“宕出远神”。它不仅以“痛饮美酒”,“射猎西山”(西山即邯郸西北的马服山)的豪举,刻画出“游侠子”的英武雄迈之态。而且以一虚字“且”冠在句首,更表现出他睥睨尘世、待时而动的高旷情怀和耿介刚强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曲终高奏,宛若奇峰突起,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因此赵熙批曰:“大力收束,何其健举!”(《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高适在诗中以“邯郸少年”(即诗中之“游侠子”)自况,借描写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世态炎凉的际遇,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诗歌写得豪宕激昂,“气骨”铮铮,充分体现了高适“以气取篇”的特点。《新唐书·高适传》评其诗“以气质自高”。所谓“气质”,即作者的感情极为慷慨激越。此诗借“邯郸少年”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既有豪气干云的雄壮之歌,又有直抒胸臆的激越之声;既有深沉低徊的慨叹,又有故作旷达的曲终高奏。这种雄壮与低徊,炽热与深沉的错综交织,有力地突出了“邯郸少年”心灵深处的追求和失望、欢乐与痛苦的复杂感情,从而深刻揭示出“世态”的“浮薄”。一般说来,七言与五言相比,更难写得雄赡遒劲,但高适的七言却写得“兀敖奇横”,这正是“气质自高”使然。

  与这种抑扬起伏的感情抒发相适应,此诗在句式上整散相间,以散为主,用韵上平仄交替,富于变化。如开始两句散,接着两句整,后面又回到散。开始四句用低韵仄声,中间四句用文韵平声,“君不见”两句句句用韵,为药韵仄声,末尾两句再回到尤韵平声。这样,随着整散的变化和韵脚的转换,不仅与感情的抑扬起伏相适应,而且形式上也有整齐对称之美,纵横飞动之妙,节奏鲜明,音调优美。文情声情,丝丝入扣。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后来长篇七古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181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lù)¹者莪(é)²,匪³莪伊(hāo)。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辛劳!
注释:¹蓼蓼:长又大的样子。²莪: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³匪:同“非”。⁴伊:是。⁵劬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¹。哀哀父母,生我劳瘁(cuì)
译文: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劳累!
注释:¹蔚:一种草,即牡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¹之罄(qìng)²矣,维罍(léi)³之耻。鲜(xiǎn)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xián)(xù),入则靡至。
译文: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娘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注释:¹瓶:汲水器具。²罄:尽。³罍:盛水器具。⁴鲜:指寡、孤。⁵民:人。⁶怙:依靠。⁷衔恤:含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兮生我,母兮鞠(jū)¹我。拊²我畜³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hào)(wǎng)
译文: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又养育了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要回报父母的恩情,怎奈上天没有准则,对我不加保佑!
注释:¹鞠:养。²拊:通“抚”。³畜:通“慉”,喜爱。⁴顾:顾念。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⁶腹:指怀抱。⁷昊天:广大的天。⁸罔:无。⁹极:准则。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南山烈烈¹,飘风²发发³。民莫不穀(gǔ),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译文: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注释:¹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²飘风:同“飙风”。³发发:读如“拨拨”,风声。⁴律律:同“烈烈”。⁵弗弗:同“发发”。⁶卒:终,指养老送终。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蒋立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8-431

é

míng xiānqín 

zhěé fěiéhāo āiāi shēngláo 

zhěé fěiéwèi āiāi shēngláocuì 

píngzhīqìng wéiléizhīchǐ xiǎnmínzhīshēng zhījiǔ  shì chūxián zhì 

shēng   zhǎng  chū bàozhī hàotiānwǎng 

nánshānlièliè piāofēng mín hài nánshān piāofēng mín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万里春应尽,三江¹雁亦稀。
译文: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注释:¹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¹归。
译文: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注释:¹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yún)¹稻苗秀²,楚人菰(gū)³肥。
译文:郧国的天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注释:¹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²秀:庄稼开花。³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悬知¹倚门望²,遥识老莱(lái)³
译文: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¹悬知:遥知。²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³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2、 宋绪连 赵乃增 董维康主编.《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227页

sòngyǒurénnánguī--wángwéi

wànchūnyīngjǐnsānjiāngyàn

liántiānhànshuǐ广guǎngyǐngchéngguī

yúnguódàomiáoxiùchǔrénféi

xuánzhīménwàngyáoshílǎolái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陴。……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陴,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duò)¹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²汶山下邑曰陴(pí)。……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陴,遂³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译文:那时蜀地人烟稀少,后来有个叫杜宇的男子,从天上落到朱提山上。又有一位名叫利的女子,从江源的井里冒出来的,成提了杜宇的妻子。杜宇自立提蜀王,称提望帝。治理汶山下一个名叫陴的地方。……望帝在位一百多年,荆楚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身不见了,人们寻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鳖灵的尸身却随着江水逆流而上到达陴地,然后就活过来了,与望帝(杜宇)相见。望帝便请鳖灵做了宰相。那时玉山发大水,就唐尧时的大洪水一样。望帝无法治理就派鳖灵去掘开玉山,疏导洪水,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注释:¹堕:坠落。²治:治理。³遂:于是,就。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¹,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译文:鳖灵离家治水的时候,望帝却与鳌灵的妻子私通,望帝十分羞愧,自己觉得自己德行浅薄比不上鳖灵,就放弃王位,传位给鳖后离开,就像尧把天下让给舜一样。鳖灵即位,号称开明帝。他的儿子卢保后来即位,也号开明。望帝离开时,正是杜鹃啼叫的春天,所以蜀国人听到杜鹃的啼叫就会想起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注释:¹德薄:德行浅薄。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霹雳¹收威暮雨²开,独凭栏槛(jiàn)³倚崔嵬(wéi)
译文:傍晚时分,云开雨散,雷电也收起威势;我凭倚着栏杆,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
注释:儋(dān)耳:即今海南儋县。¹霹雳:疾猛之雷。²暮雨:傍晚的雨。³栏槛:栏杆。⁴倚崔嵬: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的样子。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垂天雌霓(ní)¹云端下,快意雄风²海上来。
译文: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
注释:¹雌霓:霓即虹。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²雄风:凉爽的风。此句隐以雄风喻王命。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野老¹已歌丰岁²语,除书³欲放逐下回。
译文:村野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
注释:¹野老:村野老人。²丰岁:丰收年。³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日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残年饱饭¹东坡老,一壑(hè)能专²万事灰。
译文:苏东坡已至晚年,只求余生吃饱饭,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其他万事俱成灰。
注释:¹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生将尽的年月,指人的晚年。²一壑能专:占有一丘一墼。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对句刻画了诗人凭倚栏槛遥望的神态。出句抒发的是欣喜之情,对句的“独”字则表现出孤寂之感,为尾联作好了铺垫。

  颔联写登高所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是象征时局。这是全诗最好的一联。夏天雨后多出现虹霓,是眼前实景;但作者不以彩虹入诗,而以暗淡的雌霓入诗,这是有寓意的。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轼得到诏书时,迫害元祐党人的二惇(章惇、安惇)、二蔡(蔡京、蔡卞),已受到台谏的排击,“雌霓云端下”正象征了政敌的失势。雄风喻帝王之风,与“庶人之雌风”相对,语出宋玉《风赋》。儋耳四周皆海,雄风来自海上,这既是写海风之快意,又是暗喻内移诏命的降临。

  颈联记双喜临门。一是野老之喜,苏轼初到儋州,遇上连年灾害,元符三年(1100年)喜获丰收。苏轼与海南人民休戚与共,野老的喜事就是他的喜事。二是诗人之喜。苏轼谪居海南,无时不盼望北归。就在这年的正月七日,他还感慨说:“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犹未赦虞翻。”(《庚辰岁人日作》)贾让是汉哀帝时人,曾上治河三策,其中上策是引黄河北入海。苏轼在元祐年间也多次提出类似的主张,不被采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再次决堤北流,他的主张得到了应验。虞翻是三国时吴人,因得罪孙权,被长期流放交州。苏轼此时总算“赦虞翻”,赦书已到,逐下即将北归,他的心里十分高兴。

  尾联写以后的打算,说年事已高,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再无奢求了。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有“但使残年饱吃饭”语,上句即用其意。《庄子·秋水》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是讥井蛙的浅薄,但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天下,细万物”的隐逸思想(陆云《逸民赋序》)。苏轼的用法与此相同。他晚年思想很矛盾,由于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经常发出“心似已灰之木”(《自题金山画像》)一类的感慨。但其思想深处仍是“报国心犹在”(《望湖亭》),“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诗的末句虽略赚消沉,但全诗的基调清雄慷慨,颇具浩然之气。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62-463

dāněr--shì

shōuwēikāipínglánkǎncuīwéi

chuítiānyúnduānxiàkuàixióngfēnghǎishànglái

lǎofēngsuìchúshūfàngzhúchénhuí

cánniánbǎofàndōnglǎonéngzhuānwànshì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