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斜沙路马翩翩,故欲迎凉不着鞭。
谁解多情似新月,伴人归去照人眠。
日斜沙路马翩翩,故欲迎凉不着鞭。
谁解多情似新月,伴人归去照人眠。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为向东坡¹传语。人在玉堂²深处。别后³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lí)春雨。
译文: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注释:¹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²玉堂:指翰林苑。³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⁴压:覆盖。⁵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⁶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中国书店,2007:966-968
2、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462-463

mènglìng··yǒu--shì

wèixiàngdōngchuánrénzàitángshēnchùbiéhòuyǒushuíláixuěxiǎoqiáoguīguījiāngshàngchūn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¹采蘋(pín)²?南涧之滨。于以采藻(zǎo)³?于彼行(xíng)(lǎo)
译文: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注释:¹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²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³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⁴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¹。于以湘²之?维锜(qí)³及釜
译文: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注释:¹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²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³锜:三足锅。⁴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奠(diàn)¹之?宗室²(yǒu)³下。谁其尸之?有(zhāi)女。
译文: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注释:¹奠:放置。²宗室:宗庙、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³牖:窗户。⁴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⁵有:语首助词,无义。⁶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⁷季:少、小。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3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32

cǎipín

míng xiānqín 

cǎipín nánjiànzhībīn cǎizǎo hánglǎo 
chéngzhī wéikuāng xiāngzhī wéi 
diànzhī zōngshìyǒuxià shuíshīzhī yǒuzhāi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枫岸¹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²晚来波。
译文:湖岸的枫树纷纷飘落进水中,晚风吹起,湖面荡起缕缕波纹。
注释:¹枫岸:多枫树的江岸。²秋水:秋天的江湖水。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乘兴¹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é)²
译文:与友人兴会所至,也不管小舟驶向哪里;抬头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缭绕,于是有感而凭吊湘娥。
注释:¹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²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二人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

  这首诗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

  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

  “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hān)¹
译文:五更醒来寒气偷偷钻进紫毛衫,东窗起床酒意仍浓。
注释:¹酣:浓,盛。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译文:门外太阳高挂无力出去,满城湿露好似身处江南。
这首诗写上都晨景。五更醒来尚,留着昨夜的余醉;晨风料峭,毛衣不暖,太阳早早地升起,外面雾气蒸,霜露满地,犹如江南。这首诗捕捉的仍是塞外草原沙漠中城市特有的景象。在那儿,气候温差大,日照长,所以太阳出的早,水气弥漫。这样的状况,非身临其境者难以体会。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13-214页

shàngjīngshìshí--dōu

gènghánmáoshānshuìdōngchuāngjiǔshànghānménwàigāoqíngmǎnchéng湿shīshìjiāngnán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翠羽¹明珰(dāng)²尚俨然³,湖云祠树碧如烟
译文:露筋祠中的塑像头饰翠羽耳饰明珰,端庄逼真,高邮湖上的云霞笼罩着露筋祠前的树木一片碧绿如烟。
注释:露筋祠: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露筋庙去高邮(在江苏)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¹翠羽:翡翠的羽毛,也作“翠翘”;这里指妇女首饰。《山堂肆考》:“翡翠鸟尾上长毛日翘,美人首饰如之,因名翠翘。”明²珰:妇女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以上二者都指庙内小姑塑像而言,也可理解为想象中女神美好形象。³俨然:庄严的样子;也可解释成很像是真的。⁴湖:指高邮湖,在庙旁。⁵烟:雾霭。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行人系缆¹月初堕(duò),门外野风开白莲²
译文: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船便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
注释:¹系缆:泊船。²白莲:白色的莲花。沈德潜于此诗下云:“高邮远近,俱种白莲。”诗人实又以白莲之清白喻祠主之品格。

  这首诗的首句描绘露筋祠中女神的塑像,后三句写祠外风光,湖云烟树,月堕风轻,白莲吐芳,烘托了女神像的圣洁。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寄寓着自己对所敬仰和所爱慕的热情的赞颂。整篇诗的境界清远,诗味含蓄,想象空灵,语言秀丽。

  前人书中曾记载,露筋祠中的“圣女”,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姑。但在诗中,她被描绘成雍容华贵的贵族小姐。他的这种脱离实际的写法,当时有人颇不以为然。然而王士祯有自己独特的构想,他认为诗中的“圣女”代表着最纯洁、最高贵、最美好的心灵,是最圣洁的女神的化身,因而他加之以“翠羽明珰”,也不过类似“此花端合在瑶池”的用意。

  不仅如此,在“翠羽明珰”之后,诗人又把她置身于“湖云祠树碧于烟”的环境中,祠的四周绿树葱茏,湖波苍苍,湖云茫茫。这一切如烟如雾,将露筋祠烘托得缥缈而神秘,犹如仙境,而这位露筋“圣女”俨然为瑶池仙子了。

  按常理,在交代了祠庙和祠神后,接着便写自己的观感。而作者似乎完全忘记了主题,顾左右而言他,“行人系缆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白莲。”在月亮刚落的拂晓时分,诗人的船停靠在高邮湖畔露筋祠前,野风习习吹来,给人带来一阵阵盛开的白色荷花的缕缕馨香,沁人心脾。这“门外野风开白莲”与门内“翠羽明珰”看起来二者并不相关,然而细细辨析,韵味悠然。莲花在传统审美意识中,一向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白莲更显示着一种洁白无瑕的品格,睹花思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近在咫尺的露筋祠内那位圣洁女神。这野风中的白莲就是圣洁女神的化身。但诗人没有讲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将“圣女”的人格美与白莲的风神美两相映衬,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王士祯是清代诗坛神韵派大师,论诗标榜“神韵”,认为作诗须达到境界缥缈淡远、意味空灵含蓄,避免实指,露人工雕琢痕迹要在自然,具有风调之美。而其作诗要诀则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再过露筋祠》,正充分体现了上述这些特点和要求。就以此诗来说,诗中的人,是诗人想像中的缥缈天仙;诗中的“野风开白莲”,也未必是当时当地实有的景物。因为王士祯追求的是“空灵”诗中的情和景,都是凭“兴会神到”时的灵感所得,不必去一一坐实的。

参考资料:
1、 王冰鸿.《再过露筋祠》主旨新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2、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13-1014页
3、 蔡义江选注,绝句三百首,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04,第283页

zàiguòjīn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cuìmíngdāngshàngyǎnrán yúnshùyān 
xíngrénlǎnyuèchūduò ménwàifēngkāibáil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