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绛彩娇春,苍筠(yún)¹静锁,掩映夭姿凝露。
注释:¹苍筠:青翠茂盛的竹子。
花腮藏翠,高节穿花遮护。
重重蕊叶相怜,似青帔(pèi)¹艳妆神仙侣。
注释:¹帔:古代的一种服装,即裙装。
正武陵溪¹暗,淇园²晓色,宜望中烟雨。
注释:¹武陵溪:神仙居住的地方。²淇园:古代卫国园林名,产竹,在今淇县西北。这里指如淇园般的竹林美景。
暖景、谁见斜枝处。
喜上苑(yuàn)¹韶华²渐布。
注释:¹上苑: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²韶华:美好的时光。
又似瑞霞低拥,却恐随风飞去。
要留最妍丽,须且¹闲凭²佳句³
注释:¹且:暂时。²凭:依靠。³佳句:诗词篇章等文字。
更秀容、分付徐熙(xī)¹,素屏画图取。
注释:¹徐熙: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人。善画花鸟,长于写生。丛艳,群芳。
这首词中,作者浓彩重墨,运用描写、比喻、对比等手法,借鉴汉大赋“铺叙”的写法,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酣畅淋漓地描写了皇家园林如淇园般的竹林秀美景色,气势恢宏。

jiāzhútáohuā··yǒng--cáoxūn

shījiàngcǎijiāochūncāngyúnjìngsuǒyǎnyìngyāo姿níng

huāsāicángcuìgāojié穿chuānhuāzhē

zhòngzhòngruǐxiāngliánshìqīngpèiyànzhuāngshénxiān

zhènglíngànyuánxiǎowàngzhōngyān

nuǎnjǐngshuíjiànxiézhīchù

shàngyuànsháohuájiàn

yòushìruìxiáyōngquèkǒngsuífēngfēi

yàoliúzuìyánqiěxiánpíngjiā

gèngxiùróngfēnpínghuà

注释

注释

苍筠:青翠茂盛的竹子。

帔:古代的一种服装,即裙装。

武陵溪:神仙居住的地方。

淇园:古代卫国园林名,产竹,在今淇县西北。这里指如淇园般的竹林美景。

上苑: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韶华:美好的时光。

且:暂时。

凭:依靠。

佳句:诗词篇章等文字。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人。善画花鸟,长于写生。丛艳,群芳。

参考资料:
1、 殷孟伦 等.韩愈散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0-37
题解

  这首词中,作者浓彩重墨,运用描写、比喻、对比等手法,借鉴汉大赋“铺叙”的写法,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酣畅淋漓地描写了皇家园林如淇园般的竹林秀美景色,气势恢宏。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sǒu)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译文:这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只有两三户住家,人烟稀少。和我朝夕相处的,是淳朴的农村父老。他们说起今天溪水猛涨,水面齐平了小桥,又说昨天溪南今春的第一场雨,下得真是不小。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lù)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¹行春²,问底是³青帘舞处
译文:碧湛湛的天空中,云朵飘回了山洞的旧巢。一行白鹭急着离开原地,扑翅飞得高高。我当即穿上草鞋,携带手杖,乘兴踏游春郊。就不知挂着青帘的酒店,上哪儿才能找到?
注释:¹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²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³底是:哪里是。⁴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这首小令最显著的特色,是布局上的天矫流动。题云“野渡新晴”,照常法当是先介绍“野渡”,再描写“新晴”如何。但此作全然不同,从一处小小的“孤村”写起。这孤村孤得可怜,只有两三户人家,住着的则是清一色的种地的农夫,如今则再加上一位外来借居的作者。起首的这两句如果非要对照题目的话,恐怕只能应上一个“野”字。然而这种僻野的环境与朴野的情味,却为曲题的展现拓出了绝大的地步,这在下文自有分解。

  作者撇开“野渡”暂不交代,到三、四句先述出“新晴”。妙在它得自于野叟田父的口中,更妙在是从“今朝绿水平桥”的征象中,回点出昨日的雨,也即以雨后的余情来衬出“新晴”。为什么说这种迂回的写法妙呢,原来从前面“终日对野叟田父”的介绍中,已见出作者习惯了孤村隔绝的生活,足不出户,内心处于平静恬和的状态;如今听村民提起昨夜的大雨、今朝的溪涨,便油然产生了出门观赏大自然美景的愿望。这“晴”连作者也是骤然意识,难道还不“新”吗。——这是从“新近”、“新奇”的一面来说“新晴”。

  〔幺〕篇的起首两句,便顺势写出了出村所见的春天景色。“岩穴云归”更显出了湛湛碧天,一行白鹭熬过了宿雨的洗礼,至此正好展翅翱翔。这两句充实了“新晴”的内涵,而这里的“新”,就是“新丽”、“新鲜”的意境了。

  读下去已经到了结尾,还没有找到“野渡”的字面。但从末两句宕开一笔的诘问中,读者足以明确作者已远远走出了孤村。再掩卷细细领味,方发觉处处是伏笔隐线。原来“孤村三两人家住”,自与外界隔绝。从中间四句的内容可知,隔离物是一道溪水。溪上有桥可渡至“溪南”,过了溪便有“岩穴”,有“白鹭”,则溪流已来到它的出口,即注入一道更为宽阔的水面。作者“芒鞋竹杖行春”,行到处正是这片水域边上的渡口。正因渡口要道自非“三两人家”的孤村可比,所以作者才有“问底是青帘舞处”的欲望。可见这“野渡”,明明白白存在于作者的行云妙笔之中。田父从“野渡”而来,他们的介绍激成了作者的出行;而诗人的悠闲踏春,信意适兴,则充分展现了“野渡新晴”所具有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最显著的特色是大自然的朴野本真,而这种野兴、野趣,在一开始的起首两句中就已潜伏了。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布局方法时说:“局法有从前半篇推出后半篇者,有从后半篇推出前半篇者。推法固顺逆兼用,而顺推往往不如逆推者。”该篇的“局法”,从“新晴”的表现上是前半推出后半,从“野渡”的表现上则是后半推出前半;“推法”则皆为后文补足前文的逆推。笔力劲健,笔势游动,恰恰契合了作者回归大自然的旷达心情。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143页

yīng··xīnqíng--féngzizhèn

cūnsānliǎngrénjiāzhùzhōngduìsǒutiánshuōjīncháo绿shuǐpíngqiáozuónánxīn

yāotiānbiānyánxuéyúnguībáixíngfēi便biànmángxiézhúzhàngxíngchūnwènshìqīngliánchù

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沽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新月上,远烟开。惯¹随潮水采珠来。棹(zhào)穿花过归溪口。沽(gū)²春酒³。小艇缆牵垂岸柳。
译文:新月上来了,弥漫的烟雾散开了,习惯了追赶潮汐去采珠。艇儿穿花过溪而回,买一壶春酒,将小艇系好在垂岸的柳树下。月夜赶潮水,勇斗风浪;穿花而归,沽酒小饮,构成了采珠人的独特生活。
注释: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¹惯:习惯。²沽:买。³春酒:冬季酿制,及春而成,故称。也叫泺醪。
这首词写采珠人傍晚归途中泊舟沽酒的情景,景色清幽淡雅。弯弯的月儿爬上夜空,在月光照耀之下,弥漫的雾气渐渐散开,采珠人在夜色下从容划船,穿花过溪,泊船买酒,一“划”一“穿”“泊”,这一切在作者笔下如一幅优美清新的水墨画,徐徐向读者展开。该词的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把寻常景色和采珠人的寻常生活写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动人,淡而有味,如清茶宜人,如清香醉人。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写出了作者对异域风情的深刻体验,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379页

nánxiāngzi··xīnyuèshàng--xún

xīnyuèshàngyuǎnyānkāiguànsuícháoshuǐcǎizhūláizhào穿chuānhuāguòguīkǒuchūnjiǔxiǎotǐnglǎnqiānchuíànli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明月出天山¹,苍茫云海间。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注释:¹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¹
译文: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注释:¹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汉下¹白登²道,胡³(kuī)青海湾
译文: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注释:¹下:指出兵。²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³胡:此指吐蕃。⁴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⁵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¹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译文: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注释: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shù)¹望边邑(yì)²,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译文: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注释:¹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²边邑:一作“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¹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guānshānyuè

bái tángdài 

míngyuèchūtiānshān cāngmángyúnhǎijiān 
chángfēngwàn chuīménguān 
hànxiàbáidēngdào kuīqīnghǎiwān 
yóuláizhēngzhàn jiànyǒurénhuán 
shùwàngbiān guīduōyán  (wàngbiānzuò wàngbiān )
gāolóudāng tànwèiyīngxián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灯火钱塘¹三五夜²,明月如霜(shuāng),照见人如画³。帐底吹笙(shēng)香吐照(shè),更无一点尘随马
译文: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注释:¹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²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³“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⁴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⁵香吐照: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照香气。照:即照香,名贵的香料。⁶更无一点尘随马:一作“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却入 一作:乍入)
寂寞山城¹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²。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³野。(却入 一作:乍入)
译文: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¹山城:此处指密州。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³垂:靠近。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diéliànhuā ·zhōushàngyuán

shì sòngdài 

dēnghuǒqiántángsān míngyuèshuāng zhàojiànrénhuà zhàngchuīshēngxiāngshè gèngdiǎnchénsuí 
shānchéngrénlǎo chuīxiāo quènóngsāngshè huǒlěngdēngshuāngxià hūnhūnxuěyúnchuí  (quèzuò zhà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¹²从亡者³,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²赏:赐有功也。³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⁴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推曰:“献公¹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³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注释:¹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²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³置:立。⁴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⁵诬:欺骗。⁶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⁷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⁸蒙:欺骗。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其母曰:“盍(hé)¹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²?”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注释:¹盍:何不。²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对曰:“尤¹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注释:¹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译文: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对曰:“言,身之文¹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注释:¹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¹(地名)为之田²。曰:“以志³吾过,且旌(jīng)善人。”
译文: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¹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²田:祭田。³志:记载。⁴旌:表彰。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禄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禄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jièzhītuīyá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shǎngcóngwángzhě jièzhītuīyán  

    tuīyuē  xiàngōngzhījiǔrén wéijūnzài huì huái怀qīn wàinèizhī tiānwèijuéjìn jiāngyǒuzhǔ zhǔjìnzhě fēijūnérshuí tiānshízhìzhī érèrsānwéi  qièrénzhīcái yóuwèizhīdào kuàngtāntiānzhīgōng wéi xiàzuì shàngshǎngjiān shàngxiàxiāngmēng nánchǔ  

    yuē  qiúzhī shuíduì  

    duìyuē  yóuérxiàozhī zuìyòushènyān qiěchūyuànyán shíshí  

    yuē  shǐ使zhīzhī ruò  

    duìyuē  yán shēnzhīwén shēnjiāngyǐn yānyòngwénzhī shìqiúxiǎn  

    yuē  néngshì xiéyǐn  suìyǐnér 

    jìnhóuqiúzhī huò miánshàng míng wéizhītián yuē  zhìguò qiějīngshà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