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花人草乞花诗,欲得花枝慰所思。计取问花珠玉价,素知都是买花赀。
惜花人草乞花诗,欲得花枝慰所思。计取问花珠玉价,素知都是买花赀。

huā--zhù

huāréncǎohuāshīhuāzhīwèisuǒwènhuāzhūjiàzhīdōushìmǎihuā

耶律铸

耶律铸

耶律铸(1221—1285年),字成仲, 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子,其母为汉人苏氏。1244年耶律楚材死后,他任中书省事,上疏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1258年,随蒙哥伐蜀。次年蒙哥死于军中,他护送蒙哥灵柩到和林,时遇汗位争夺战,选择站在忽必烈一边。1261年(世祖中统二年)为中书省左丞相。1264年(世祖至元元年)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后去山东任职,应诏监修国史,并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1283年(世祖至元二十年)因罪免职。著有《双溪醉隐集》。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独坐对月心悠悠¹,故人²不见使我愁。
译文: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注释: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吴江,一名吴松江,古称松江,源出太湖,流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吴县(今江苏吴县)等,向东北入海。张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吴江知县,历京兆通判、尚书都官郎中。著名词人,亦擅诗。君谟蔡大: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¹悠悠:忧思。²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译文: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使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可怜¹节物²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译文: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注释:¹可怜:即可爱、可喜。²节物:节令景物。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译文: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长空无瑕¹露表里²,拂拂渐上寒光³
译文: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注释:¹无瑕:没有瑕疵。²表里:这里指明月。³寒光:即月光。⁴流:照射。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bì)¹浮。
译文: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注释:¹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自视直欲见筋脉¹,无所逃避鱼龙²忧。
译文: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注释:¹筋脉:筋骨脉络。²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chá)去触斗牛¹
译文:我不疑惑是否身使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注释:¹“只恐”句:《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译文: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心魂冷烈¹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²
译文: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注释:¹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²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

  全诗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八句,借中秋对月直抒胸臆。开篇言“独坐”,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中秋对月”形成强烈的对照,并自然地引出“心悠悠”——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接下去两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进一步点出勾起思念之情的缘由:古往今来,人们都珍惜中秋之月,因为它象征着和亲人的团聚,更何况诗人“独坐”的吴江亭是友人张先所修治,并且亭上还留有另一位好友蔡襄的题词。可现在人去亭空,唯独诗人一个人坐在这里遥望着中秋之月。此时此景,大有“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慨。诗人刚刚被逐出朝廷,远离世居的汴京,心绪难平。三四诗人并不愿意自溺于这种气氛中,笔锋一转,写出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时令、气候也善解人意,连绵的阴雨在中秋之夜停止了。不仅人间珍重这中秋佳月,上天亦对之怀有深意。这四句从表面看,是在庆幸中秋见月,实质上正反衬出诗人徒见明月,不见故人的伤感。以上八句以感慨、议论为主,以情真取胜。

  第二层八句写中秋之月。头两句写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寒光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水银在流动。接着写江、月互相辉映的景色。吴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这时的世界显得格外洁净,诗人觉得自己也在月光的照射下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而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此句倒装,即“鱼龙忧”“无所遁”之意)。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离开人世,像海客乘上浮槎,到了天上,他担心会触上斗牛星座。这是十分奇特的想象。

  这里对月亮的尽情描写,与前文所表现的感慨有逻辑上的联系。苏舜钦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却受到诬陷,被迫远离亲朋好友,来到苏州隐居。他希望朝政有澄清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力的赞美,正寄托了这种理想。而对仙境的向往,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四句,由写景再次转为抒怀。面对中秋佳景,诗人联想到自己悲凉的现状,虽有良宵美景,无奈孑然一身,远离亲朋,孤寂可悲。诗人辗转枕席,无法入眠,不觉到了天明。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以寄托自已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4-145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zhēng)(róng)¹赤云²西,日脚³下平地。
译文:西面天空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透过云缝的光柱斜射在地面上。
注释:¹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高空云阵压来,气氛严峻。²赤云:夕阳映照,满天红云。³日脚: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柴门¹鸟雀噪,归客²千里至³
译文: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注释:¹柴门:一作“柴间”。²归客,一作“客子”。³千里至:夸张形容辛苦远归,实际不足五百里。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孥(nú)¹怪我在,惊定²还拭泪。
译文: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²惊定:一作“惊走”。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¹
译文: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注释:¹遂: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xū)(xī)¹
译文: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注释:¹歔欷:哽咽、悲泣之声。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阑¹(gèng)²秉烛,相对如梦寐³
译文: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还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注释:¹夜阑:深夜。²更: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³梦寐:睡梦;梦中。

  这首诗着重写诗人初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孥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孥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qiāngcūnsānshǒu ·

 tángdài 

zhēngróngchìyún西 jiǎoxiàpíng 
cháiménniǎoquèzào guīqiānzhì 
guàizài jīngdìngháishìlèi 
shìluànzāopiāodàng shēngháiǒuránsuì 
línrénmǎnqiángtóu gǎntàn 
lángēngbǐngzhú xiāngduìmèngmèi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狐冢(zhǒng)¹(huān)²³满路隅(yú),行人犹作御园⁵呼。
译文:宜春苑各个角落已经遍布坟墓和狐獾洞穴,但是过路人仍以东御园称呼这里。
注释:宜春苑:北宋皇家的御花园,位于北宋故都开封东二里,俗称“东御园”。旧宋门:是汴梁旧城东面的一个门,原名丽景门,金人占领后改名宾曜门。¹冢:坟墓。²獾:一种小野兽,善于掘土为穴。习惯在废墟、坟墓之中居住。³蹊:小路。⁴隅:角落。靠边的地方。⁵御园:皇帝的花园。
连昌尚有花临砌,断肠宜春寸草无。
连昌¹尚有花临砌²,断肠宜春寸草无。
译文:当年的连昌宫台阶旁还生长着几株残花,而这里却寸草不生让人思之肝肠寸断。
注释:¹连昌:即连昌宫,唐代宫殿名,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²砌:台阶。

  该诗的第一、二句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宜春苑的现状,第三、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河恢复无望的痛苦之情。诗人借景抒情,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

  “狐冢獾蹊满路隅”,首句实写诗人当时亲眼所见宜春苑的萧条荒凉景象,通过“狐冢”、“獾蹊”写出了昔日繁华无比的汴京皇家禁苑宜春苑今朝的残破荒凉,并以此寄托诗人对北宋政权覆灭的悲哀之情。

  “行人犹作御园呼”,次句以行人犹称此地为“御园”,说明昔日北宋故都的汉族百姓虽然生活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之下,但心中仍然念念不忘故国。此句充满了故国之思和黍离之悲。

  “连昌尚有花临砌”,第三句典出元稹《连昌宫词》,唐代经安史之乱之后,虽从此一蹶不振,但唐玄宗毕竟还能够有机会驾返连昌宫,凭吊昔日遗留下的一切。而赵宋王朝惨遭靖康之难之后,就一直苟安于江南,无心亦无力北伐中原。

  “断肠宜春寸草无”,第四句以宜春苑与第三句的连昌宫对比,连昌宫虽废而犹存,可是昔日的宜春苑是何等繁华,何等气派,而今满目凄凉,惟颓垣荒草而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更加使人伤心,令人肝肠寸断,这一对比含意颇为深远。在今昔的对比中,作者想到了当时统治者是怎样将国土拱手让给了金人,铸成空前国耻的。想到了赵宋朝廷南迁几十年之后,朝廷不仅丧失了收复失地的能力,就是现存的城池疆土,也岌岌可危,时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黍离之悲,又有对统治者的谴责。

  该诗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点明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外患的消除却是遥遥无期。

参考资料:
1、 (宋)范成大著,《范成大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28-29页
2、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540页
3、 朱德才,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41-42页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宿。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译文: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tàiqiū--wángchānglíng

shuǐ宿yānhándòngtíngshuāngluòwēi

yuèmíngzhōujìnghúnmèngguī

ànjuéhǎifēngxiāoxiāowényànfēi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¹之潺(chán)(yuán)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jīng)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³,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niǎo)兮夜悠悠。临穷溟(míng)以有羡,思钓鳌(áo)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¹⁰
译文: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¹三湘:“三湘”有四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此其一。湘水与潇水汇合称潇湘,与蒸水汇合称蒸湘,与沅水汇合称沅湘。此其二。古人对上说早有怀疑:“沅水则不与湘会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称可能来源于屈原的赋,如《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无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与漓江同源,刚分开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与潇水会合,叫潇湘,永州以上为湘江上游;到衡阳又汇会蒸水,叫蒸湘,为湘江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此其四。虽然,现代学者已考证,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说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为湖南的代称。²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³西阳半规: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⁴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⁵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⁶穷溟:即庄子所说穷发的北溟海。⁷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⁸沧洲:沧海中之洲渚。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⁹讬些:语气辞,楚地人讲的咒语结尾常用“些”。¹⁰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