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西郊,律调夷则,韩堂风露清凉。洞天昨夜,响动玉玎榼。朱户银镮放钥,长庚梦、应诞星郎。垂弧旦,蓂飞五荚,簪履共称觞。
未施经济手,暂参雄府,公论声扬。便好趁昌辰,入辅吾皇。况是中兴启运,正当宁、梦想循良。从兹去,万年佐主,福寿总无疆。
秋入西郊,律调夷则,韩堂风露清凉。洞天昨夜,响动玉玎榼。朱户银镮放钥,长庚梦、应诞星郎。垂弧旦,蓂飞五荚,簪履共称觞。
未施经济手,暂参雄府,公论声扬。便好趁昌辰,入辅吾皇。况是中兴启运,正当宁、梦想循良。从兹去,万年佐主,福寿总无疆。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江干¹多是钓人²居,柳陌³(líng)塘一带疏。
译文:江边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人,在杨柳依依的路边和菱角飘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着。
注释:¹江干:江边。²钓人:渔人。³柳陌:两边长满柳树的道路。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好是日斜¹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lú)鱼。
译文:最好的时候就是太阳西落风停下来的时候,半个江边的树都被染成了红色,渔民们泊船上岸,提着一天辛苦劳累打来的鲈鱼,散落在江树下叫卖。
注释:¹日斜: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这首诗描写真州景物风情,表现了真州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

  清新自然是这两首诗的特点。诗中景物淡远幽雅,特别是前一首写渔村的景物,为前人之诗所少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景物都好似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十分自然。而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也是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

  其次是含蓄而有意味。作者虽在描写景物风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含而不露地隐藏其中。前一句描写渔村景物和渔人生活,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渔村美丽景物和渔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赞赏。后一句描写真州农村的耕作和习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真州农民勤劳和淳朴人情的喜爱。含蓄的写法,使两首诗情外有味,读者若不细心思考品嚼,很难理解作者实际情感,自然也难于见得其诗之妙了。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zhēnzhōujué

wángshìzhēn qīngdài 

jiānggānduōshìdiàorén liǔlíngtángdàishū 
hǎoshìxiéfēngdìnghòu bànjiānghóngshùmài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书卷多情似故人¹,晨昏²³乐每相亲
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²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昏:黄昏。³忧:愁。⁴每:时常。⁵亲:近。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眼前直下三千字¹,胸次²全相一点尘³
译文: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注释:¹三千字。此为泛指,并非确数。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²胸次:胸中,心里。³尘:杂念。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相杂念。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活水源流随处满¹,东风花柳逐²时新。
译文: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注释:¹“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²逐:挨着次序。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金鞍(ān)¹玉勒(lè)²寻芳客,未信我庐³别有春。
译文: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注释:¹金鞍:饰金的马鞍。²玉勒:饰玉的马笼头。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³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这里指书房。

  本首诗盛赞书之好处,讲开卷有益之理,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首联说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中间两联,集中写己读书之乐。

  颔联是说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不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

参考资料:
1、 孙鑫亭主编.《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第317页
2、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7-1119

guānshū

qiān míngdài 

shūjuànduōqíngrén chénhūnyōuměixiāngqīn 
yǎnqiánzhíxiàsānqiān xiōngquándiǎnchén 
huóshuǐyuánliúsuíchùmǎn dōngfēnghuāliǔzhúshíxīn 
jīnānxúnfāng wèixìnbiéyǒuchūn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惜诵¹以致愍(mǐn)²兮,发愤以抒情。
译文: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注释:¹惜诵:惜,痛也。诵:论,犹进谏。²致愍:招致祸患。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所非¹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译文: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注释:¹所非:古代誓词的习惯用语。非:一本作“作”,形近而误。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令五帝¹使折中²兮,戒六神³与向服。
译文: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注释:¹五帝:即五方神: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²折中:中正公平。³六神:说法不一。王逸谓即六宗之神,洪兴祖注引《孔丛子》谓六宗为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bǐ)¹山川²以备御³兮,命咎繇(yáo)使听直。
译文: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注释:¹俾:使。²山川:指名山大川之神。³备御:陪侍,此谓陪审。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yóu)¹
译文: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注释:¹赘肬:肉瘤,多余的肉。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¹(xuān)²以背众³兮,待明君其知之。
译文: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注释:¹忘:“亡”的误字,无。²儇媚:轻佻谄媚。³背众:违背众人。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译文: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译文: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吾谊¹先君而后身兮,羌²众人之所仇³也。
译文: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注释:¹谊:同“义”。²羌:楚地方言,发语词。³仇:怨。一本“仇”下有“也”字。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专惟¹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chóu)²也。
译文: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注释:¹惟:思,想。²雠:同“仇”,指仇敌。一本“雠”下有“也”字。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译文: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译文: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译文: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译文: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忠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¹也。
译文: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注释:¹志:意料。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行不群以巅越¹兮,又众兆之所咍(hāi)²也。
译文: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注释:¹巅越:殒坠,跌跤。²咍:楚地方言,讥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译文: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¹也。
译文: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注释:¹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心郁邑而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心郁邑¹余侘(chà)(chì)²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译文: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注释:¹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²侘傺:失意的样子。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译文: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译文: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mào)¹之忳(tún)²
译文: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注释:¹瞀:心绪烦乱。²忳忳:愁闷的样子。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译文: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吾使厉神¹占之兮,曰有志极²而无旁³
译文: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注释:¹厉神:大神,主杀罚,此指身附厉神的巫。²极:穷,至。³旁:辅佐。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译文:“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¹
译文: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注释:¹殆:危险。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译文: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nǎng)¹之态也。
译文: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众骇遽(jù)¹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²也?
译文: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注释:¹骇遽:惊骇遑遽。²伴:侣。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译文: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晋申生¹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译文: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注释:¹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之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逼死申生。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行婞(xìng)¹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译文:鲧为人刚直不活转,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注释:¹婞直:刚直。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吾闻作忠¹以造怨²兮,忽谓之过言。
译文: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注释:¹作忠:为忠,尽忠心。²造怨:结怨。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九折臂而成医¹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译文: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注释:¹九折臂而成医:谓多次折臂,积累了医治的经验,自己也就成医生了。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zēng)(yì)¹²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译文: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地上张罗设网。
注释:¹矰、弋:均为系着丝绳的短箭。²机:机括,这里用作动词,作发射解。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¹而无所。
译文: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注释:¹侧身:置身。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译文: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高飞而远集¹兮,君罔谓汝何之?
译文: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注释:¹远集:远遁。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欲横奔¹而失路²兮,盖志坚而不忍。
译文: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注释:¹横奔:乱跑。²失路:不行正道。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不纡轸。
背膺牉(pàn)¹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译文: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注释:¹牉:分。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chóu)¹木兰以矫²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译文: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舂碎申椒做干粮。
注释:¹梼:断木。一本“梼”作“捣”。“捣”,舂。²矫:揉碎。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播江离与滋¹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译文: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注释:¹滋:栽种、培植。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恐情质¹之不信²兮,故重著以自明。
译文: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注释:¹情质:真情本性。²信:同“伸”。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¹而远身。
译文: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注释:¹曾思:重思,一再思考。

  此诗是《九章》的第一篇,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惜,痛也。诵,公言之也。”戴震《屈原赋注》说:“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赞同林云铭的说法。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则认为“《惜诵》是喜欢谏诤的意思”,释“惜”为爱好,以“诵”为谏诤。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成分。按此篇与《离骚》意旨相近,当是受谗被疏之后的作品。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戴震的解释为近,而“诵”字,则以林云铭等人的说法为好,合起来解释,“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称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全篇可划分为五段。从开头至“命咎繇使听直”为第一段,讲述自己写此篇作品的起因,那是因为有人在楚王面前进了谗言,说自己不忠于楚国及其国君,楚王乃发雷霆之怒,疏远了屈原,屈原愤懑之极,不禁对天发誓:我对楚王是一片忠诚,天地鬼神可鉴。屈原还设想召来五方天帝、日月星辰、山川神祇和古代正直的法官,组成一个公正的法庭,来听取自己的申诉,并作出公正的评判。

  接下来是申诉的开始,从“竭忠诚以事君兮”至“有招祸之道也”十六句为第二段,这一节是诉讼的正辞,意在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竭诚事君,专心无二;二是自己日月可鉴的一片忠心却成了“招祸之道”。“竭忠诚”二句,是屈原说自己忠而被谤,以致被疏而离群独处的事实。“忘儇媚”二句言自己被谗谤的原因,此实望君之参验而考实。“言与行其可迹兮”四句,承上文之意,申说参验考实是可以办到的,为提出申诉作引。“壹心而不豫兮”四句申述自己言行的动机,一切皆是为楚王着想,并无他意,但却因此招祸。

  “思君其莫我忠兮”至“中闷瞀之忳忳”为第三段,述自己心情的忧苦。“思君”四句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先君而后身”,从未把宠辱放在心上,暗示既不与小人比周,也不会对君王产生二心。“忠何罪”四句意谓遇罚倒不在乎,只是自己这样的结果会为国人所笑,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懑心情。“纷逢尤”四句由“逢尤”“离谤”过渡到欲白于君。“忳郁邑余侘傺兮”四句紧承“莫之白”而申言之。“退静默”四句意为:退而静默不言,恐无人知道自己的苦心;进而大声疾呼,又怕无人会听。该段着重写自己陈志无路的心情,即“发愤以抒情”也。在上段中说“相臣莫若君”,此段进而写君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君既不知,只好“指苍天以为正”,只好寻厉神而占卜之,自然转入下文。

  从“昔余梦登天兮”至“鮌功用而不就”为第四段,为占梦者对屈原的劝告,与《离骚》女媭一节,大意略同。“昔余梦”四句托为游仙,引入下文。“终危独”句为屈原问语:“我又问:是否要遭受疏远?”从“曰:君可思而不可恃”至“鮌功用而不就”为厉神的答语。“君不思”至“犹有曩之态也”为第一层意思,厉神指出屈原有目的而无道路,劝屈原放弃忠君,认为如果照“曩之态”那无疑是“欲登天而释阶”,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接着“众骇遽”四句言楚王发怒后,本来同道的那些人都已离心背德,弃之而去。最后“晋申生”四句采用了二个比喻,说明孝子忠臣被说成不忠、不孝,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至最后为第五段,写屈原找厉神占梦以后的感想。楚国人观点如此,君王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留是不可能的,去,却又不忍,那只有洁身自保而已。“吾闻”四句,朱熹《楚辞集注》析曰:“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所用比喻简明恰当。“矰弋机”四句,言诗人遭谗被疏,如有矰弋在侧,竟无容身之地,真是左右为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欲儃佪”八句表明屈原为自己设想了三条出路:一是儃佪,即逗留、等待,但这样唯恐再遭忧患;二是高飞远集,即远适他国,但不能确定到底去哪个国家;三是“横奔而失路”,即朱熹说的“妄行失道”或陈第说的“违道妄作”(《屈宋古音义》),就是与坏人们同流合污。但这三条路,选择任何一条都是十分不理想的,这使诗人“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这三条路都是不好走的呀,考虑再三的结果,还是另选其他的道路。“檮木兰以矫蕙兮”八句,用比喻之意,说自己还是保持自己美好的品德,远离这复杂肮脏的社会,块然独处。

  此篇在艺术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此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飘渺的景象,起到了令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其次,此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

  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此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通俗浅显,颇有新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山城夜半催金柝,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山城夜半催金柝(tuò)¹,酒醒孤馆灯花落。窗白一声鸡,枕函(hán)²闻马嘶。
注释:¹金柝:古代军中巡夜所击之器,即刁斗。此指夜间更声。²枕函:即枕头。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门前乌桕树,霜月迷行处。遥忆独眠人,早寒惊梦频。
此词描写作者深夜羁旅孤馆,遥忆地下亡人的寂寞、凄凉的况味。上片写羁旅山城,思念亲人,辗转不寐的情景。夜半金柝,孤馆灯花,窗外渐白,鸡鸣马嘶,写尽彻夜无眠的况味。下片写孤馆凄凉,愁梦频惊,月色朦胧,树影惨淡,使人愈觉伤凄。这首小令,神韵甚佳,颇有情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¹白云间,一片孤城²万仞³山。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¹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河”一作“沙”,“远”一作“直”。²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³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qiāng)¹何须²怨杨柳³,春万不度玉门关
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¹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²何须:何必。³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⁴春万: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⁵度:吹到过。⁶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¹北望拂云堆²,杀马登坛祭(jì)几回。
译文: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注释: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²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¹。
译文: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¹来:语助词,无义。

其一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2-53页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96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4-75页 .

liángzhōuèrshǒu

wángzhīhuàn tángdài 

huáng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piànchéngwànrènshān 
qiāngyuànyángliǔ chūnfēngménguān 

chánběiwàngyúnduī shādēngtánhuí 
hànjiātiānjīnshén kěnqīngu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