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淫夏暑雨,小民惟曰怨。连朝浸田塍,一夜倒河堰。
淫淫夏暑雨,小民惟曰怨。连朝浸田塍,一夜倒河堰。
寻常已食麦,积久况少饭。钱币易低昂,亦合利商贩。
寻常已食麦,积久况少饭。钱币易低昂,亦合利商贩。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¹欲攻邯(hán)(dān),季梁²闻之,中道³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¹⁰,告臣曰:‘我欲之¹¹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¹²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¹³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¹⁴欲成霸王¹⁵,举¹⁶欲信¹⁷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¹⁸,王之动愈数(shuò)¹⁹,而离王(wàng)²⁰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注释:¹魏王:魏惠王。²季梁:魏臣。³中道:半路。⁴反:通返。⁵焦:皱折。⁶申:伸展,拉平。⁷大行:大道。⁸方:正。⁹北面:向北方。¹⁰驾:指马车。 ¹¹之:往。¹²奚为:为什么。¹³用:资金,路费。¹⁴动:行动。¹⁵霸王:指霸主之业。¹⁶举:举动。¹⁷信:取信。¹⁸广地尊名:使土地扩大,使名声抬高。¹⁹数:频繁,次数多。²⁰王:成就王业。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忽闻¹梅福来相访²,笑着³荷衣出草堂。
译文:突然听到梅福前来造访(寒舍),(我)笑着穿上荷衣走出草堂。
注释:¹忽闻:突然听到。²来相访:来拜访。³着:动词,穿。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儿童不惯¹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译文:村里的小孩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
注释:¹不惯:不习惯。

  这是一首写迎接访者时心情的七绝,诗的生活气息很浓。题目中的“喜”字就透出了作者当时的欣喜心情,是全诗的文眼,为全诗定了基调。

  诗的第一句,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写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句从情态、动作写,“笑”扣题目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着一股乐不可支的心情。这两句诗从正面写“见访”情景。后两句写孩子们见官员车马而跑入芦苇丛中藏匿起的情景,一方面写出了平民家庭的孩子们没见过世面,胆小腼腆;一方面也写了当时的官员们的威势在孩子们心里的影响;再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虽地位低下但有官员来访的欣喜心情,同时并写出了诗人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两句诗从侧面来写“见访”,委婉含蓄,而且最富于生活气息。

hánshàojiànfǎng访

lìngnéng tángdài 

wénméiláixiāngfǎng访 xiàozhuóchūcǎotáng 
értóngguànjiànchē zǒuhuāshēnchùcáng 
虽有嘉肴
¹有嘉肴(yáo)²,弗食,不知其旨³也;虽有至道,弗食,不知其善也。是故食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ào)食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¹⁰曰“食(xiào)(xué)¹¹”,其此之¹²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¹虽:即使。²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³旨:味美。⁴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⁵是故:所以。⁶困:困惑。⁷自反:反省自己。⁸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⁹教食相长:意思是教和食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食问。¹⁰《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¹¹食食半:教人是食习的一半。第一个“食”是教的意思。¹²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¹之行²也,天下为³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¹⁰、废疾¹¹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¹²,女有归¹³。货恶(wù)¹⁴其弃于地也,不必藏¹⁵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¹⁶谋闭而不兴¹⁷,盗窃乱贼而不作¹⁸,故¹⁹外户²⁰而不闭²¹。是谓²²大同²³。(矜 同: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注释:¹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²行:施行。³为:是,表判断。⁴与:通“举”,选举,推举。⁵修:培养。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⁷壮:青壮年。⁸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⁹孤:幼而无父的人。¹⁰独:老而无子的人。¹¹废疾:残疾人。¹²分:职分,指职业、职守。¹³归:指女子出嫁。¹⁴恶:憎恶。¹⁵藏:私藏。¹⁶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¹⁷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¹⁸作:兴起。¹⁹故:所以。²⁰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²¹闭:用门闩插上。²²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²³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大道之行的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参考资料:
1、 侯书生,邱卫东编著. 领导干部古文观止[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4.01.第6-7页
2、 杨宏丽本册主编. 初中优秀教案 语文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2.06.第176页
3、 兆岳主编. 初中文言文解霸[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07.第104页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
(zǐ)¹不见马相如²,更欲南行问酒垆(lú)
译文:到了梓潼没有寻见司马相如,于是便向南边继续前行,想去卖酒的地方问问。
注释:¹梓潼:县名。《新唐书·地理志》:剑州梓撞县上有亮山、神山。《太平寰宇记》:“长卿山在梓潼县治南,旧名神山。唐明皇幸蜀,见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因改名。”²马相如:即司马相如,曾在临邓设酒肆,卓文君当垆沽酒。
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
行到巴西¹觅谯(qiáo)²,巴西惟是有寒芜。
译文:一直走到巴国的西面,想在西充寻觅谯秀,但在巴西看见的却是满眼的荒芜。
注释:¹巴西:绵州属县(今四川绵阳市东),在梓潼县西南,非谯秀籍贯之巴西(今四川西充县)。孙盛《晋阳秋》:谯秀,名之彦,巴西人。谯周孙。李雄盗蜀,安车征秀,不应。桓温平蜀,返役,上表荐之。本篇作于大中五年秋冬间赴梓州途中。²谯秀:字元彦,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其祖先为谯周,以儒学著称,显明蜀朝,曾深受诸葛亮的尊重。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¹
译文:切勿嫁作商人妇,常把金钗当占卜的金钱。
注释:¹卜钱:占卜的金钱。金钱两面的图案不同,古人以为投掷金钱,观察它落地后的状况即可预测吉凶或归期。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译文:每天都在江口盼望,几次都错认他人船。

  这首诗写商妇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第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在,到第三首才点出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

  《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3-7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