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取安西袭玉关,短兵鏖战下皋兰。阴风势挟天山雪,冻彻河源彻底乾。
拟取安西袭玉关,短兵鏖战下皋兰。阴风势挟天山雪,冻彻河源彻底乾。
耶律铸

耶律铸

耶律铸(1221—1285年),字成仲, 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子,其母为汉人苏氏。1244年耶律楚材死后,他任中书省事,上疏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1258年,随蒙哥伐蜀。次年蒙哥死于军中,他护送蒙哥灵柩到和林,时遇汗位争夺战,选择站在忽必烈一边。1261年(世祖中统二年)为中书省左丞相。1264年(世祖至元元年)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后去山东任职,应诏监修国史,并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1283年(世祖至元二十年)因罪免职。著有《双溪醉隐集》。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露寒烟冷蒹(jiān)(jiā)¹,天外征鸿²寥唳(lì)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gū)。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译文: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注释:¹蒹葭老:芦苇不开花了。²征鸿:长途飞行的雁鸟。³寥唳:声音凄清高远。⁴长门: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⁵灯悄:灯光暗淡。⁶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在今零陵县,现以此泛称湖南。⁷岸遥:水岸很远。⁸菰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须信衡阳¹万里,有谁家、锦书²遥寄³。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zhuì)。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chǔ),有盈盈泪。
译文: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¹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²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³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⁴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⁵仙掌月明: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⁶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市。⁷拂:挥动。⁸杵:捣洗衣服的木捶。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开头两句写秋景,隐喻自己远征而清高回归。“露寒”、“烟冷”、“蒹葭老”、“征鸿”,为典型的深秋景物,极为苍劲。远在“天外”的“征鸿”唱着“寥唳”的歌回归了,心情自然舒畅。接着五句,写深秋夜雁的美好归宿。“银河”光照的“秋晚”,“灯悄”寂寥的“长门”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来,“应念”乐土“潇湘”。“岸遥”,写雁归宿地宽阔。“人静”,写雁归宿地无干扰。“水多菰米”,写雁归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苏轼艰苦穷困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现在和“雁”一样,有将返回朝廷的机遇。最后四句,写雁归路上遇到小小风波,隐喻苏轼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仪真那无边无际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现“风”浪,只好照旧地“惊”而起飞,到那“潇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写“衡阳万里”的“回雁峰”是乐山,应“须信”不疑。苏轼应诏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唳五句,直写要托鸿雁帮忙,为苏轼“锦书遥寄”到金陵。不管“万里云外”多么遥远,但苏轼相信鸿雁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的跋涉,终将会把信送到的,词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赞美石头城的词句,来交代家居的优美环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摇寒水”的“石头城下”,有苏轼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恳求,鸿雁哪,你见到了没有?苏轼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捣”,还“有盈盈泪”而为之伤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苏轼心境、志趣、感叹,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苏轼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81-883

shuǐlóngyín··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shì

hányānlěngjiānjiālǎotiānwàizhēng鸿hóngliáoyínqiūwǎnzhǎngméndēngqiāoshēngchūzhìyīngniànxiāoxiāngànyáorénjìngshuǐduōzhàwàngpíngtiánpáihuáixiàqiánbèifēngjīng

xìnhéngyángwànyǒushuíjiājǐnshūyáowànzhòngyúnwàixiéxínghéngzhèncáishūyòuzhuìxiānzhǎngyuèmíngshítóuchéngxiàyǐngyáohánshuǐniànzhēngwèidǎojiārénchǔyǒuyíngyínglèi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黄金榜¹上,偶失龙头²望。明代³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暂不(zì)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¹⁰
译文:在黄金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皇帝的题名。圣明的时代失去了如我一般的贤能之士,未来又会走向何处?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注释:鹤冲天:词牌名。柳永大作,调见柳永《乐章集》。双调八十四字,仄韵格。另有词牌《喜迁莺》、《风光好》的别名也叫鹤冲天,“黄金榜上”词注“正宫”。¹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²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³明代:圣明的时代。一作“千古”。⁴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⁵如何向:向何处。⁶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⁷暂不:怎不。⁸恣:放纵,随心所欲。⁹得丧:得失。¹⁰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烟花¹巷陌²,依约丹青屏障³。幸有意中人,堪(kān)寻访。且恁(nèn)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xiǎng)。忍把浮名¹⁰,换了浅斟(zhēn)低唱!
译文: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注释:¹烟花:指妓女。²巷陌:指街巷。³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⁴堪:能,可以。⁵恁:如此。⁶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⁷平生:一生。⁸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⁹忍:忍心,狠心。¹⁰浮名:指功名。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暂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暂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374-375页 .

chōngtiān ·huángjīnbǎngshàng

liǔyǒng sòngdài 

huángjīnbǎngshàng ǒushīlóngtóuwàng míngdàizànxián xiàng wèisuìfēngyúnbiàn便 zhēngkuángdàng lùnsàng cáirén shìbáiqīngxiàng 
yānhuāxiàng yuēdānqīngpíngzhàng xìngyǒuzhōngrén kānxúnfǎng访 qiěnènwēihóngcuì fēngliúshì píngshēngchàng qīngchūndōuxiǎng rěnmíng huànleqiǎnzhēnchàng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明明在下¹,赫(hè)²在上³。天难忱(chén),不易王。天位(yīn)(dí),使不挟¹⁰四方¹¹
译文: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注释:¹在下:指人间。²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³在上:指天上。⁴忱:信任。⁵斯:句末助词。⁶易:轻率怠慢。⁷维:犹“为”。⁸位:同“立”。⁹适: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¹⁰挟:控制、占有。¹¹四方:天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zhì)¹²氏任,自³彼殷(yīn)商,来嫁于周,曰嫔(pín)于京。乃王季,维德之行
译文: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注释:¹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²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³自:来自。⁴嫔:妇,指做媳妇。⁵京:周京。⁶乃:就。⁷及:与。⁸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¹任有身²,生此文王³。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上帝,聿(yù)怀多福。厥(jué)德不回¹⁰,以受¹¹¹²国。
译文: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天,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注释:¹大:同“太”。²有身:有孕。³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⁴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⁵昭:借作“劭”,勤勉。⁶事:服事、侍奉。⁷聿:犹“乃”,就。⁸怀:徕,招来。⁹厥:犹“其”,他、他的。¹⁰回:邪僻。¹¹受:承受、享有。¹²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天监¹在下²,有命既集。文王初载³,天作之合。在洽(hé)之阳,在渭之涘(sì)
译文:上天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注释:¹监:明察。²在下:指文王的德业。³初载:初始,指年青时。⁴作:成。⁵合:婚配。⁶洽: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⁷阳:河北面。⁸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⁹涘:水边。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文王嘉¹²,大邦³有子。大邦有子,伣(qiàn)天之妹。文定厥(jué)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译文: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注释:¹嘉:美好,高兴。²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³大邦:指殷商。⁴子:未嫁的女子。⁵伣:如,好比。⁶天之妹:天上的美女。⁷文:占卜的文辞。⁸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不:通“丕”,大。⁹光:荣光,荣耀。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zuǎn)¹女维莘(shēn)²。长子³维行,笃生武王。保右,燮(xí)大商。
译文:上天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注释:¹缵:续。²莘: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³长子:指伯邑考。⁴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⁵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⁶保右:即“保佑”。⁷命:命令。⁸尔:犹“之”,指武王姬发。⁹燮伐:即袭击讨伐。燮:读为“袭”。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殷商之旅,其会(kuài)¹如林。矢²于牧野³,维予。上帝临,无(èr)¹⁰尔心。
译文: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天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注释:¹会:借作“旝”,军旗。²矢:同“誓”,誓师。³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⁴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⁵侯:乃、才。⁶兴:兴盛、胜利。⁷临:监临。⁸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⁹无:同“勿”。¹⁰贰:同“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洋洋,檀(tán)¹煌煌,驷(sì)(yuán)²彭彭³。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zhāo)¹⁰清明。
译文: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注释:¹檀车:用檀木造的兵车。²驷騵: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³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⁴师:官名,又称太师。⁵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⁶时:是。⁷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⁸凉:辅佐。《韩诗》作“亮”。⁹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¹⁰会朝: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朱熹说它和《大雅·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其实此诗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不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不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0-524
2、 吴雪飞.《诗经·大雅·大明》“燮伐大商”句新证. 史学史研究,2013,12

mí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míngmíngzàixià zàishàng tiānnánchén wéiwáng tiānwèiyīn shǐ使jiāfāng 

zhìzhòngshìrèn yīnshāng láijiàzhōu yuēpínjīng nǎiwáng wéizhīxíng 

rènyǒushēn shēngwénwáng wéiwénwáng xiǎoxīn shàoshìshàng huái怀duō juéhuí shòufāngguó 

tiānjiānzàixià yǒumìng wénwángchūzǎi tiānzuòzhī zàizhīyáng zàiwèizhī 

wénwángjiāzhǐ bāngyǒu bāngyǒu qiàntiānzhīmèi wéndìngjuéxiáng qīnyíngwèi zàozhōuwéiliáng xiǎnguāng 

yǒumìngtiān mìngwénwáng zhōujīng zuǎnwéishēn zhǎngwéixíng shēngwáng bǎoyòumìngěr xièshāng 

yīnshāngzhī huìlín shǐ wéihóuxīng shànglín èrěrxīn 

yángyáng tánchēhuánghuáng yuánbāngbāng wéishīshàng shíwéiyīngyáng liàngwáng shāng huìcháoqīngmíng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海底飞尘¹终有日,山头化石²岂无时。谁道小郎抛(pāo)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注释:¹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²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làngtáoshā··hǎifēichénzhōngyǒu--bái

hǎifēichénzhōngyǒushāntóuhuàshíshíshuídàoxiǎolángpāoxiǎochuántóuméihuí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楚山修竹¹如云,异材²秀出千林表³。龙须半翦(jiǎn),凤膺(yīng)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niǎo)。自中郎¹⁰不见,桓伊¹¹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译文:楚山长长的蕲竹如云彩遍布,特异的竹子清秀,高出众多树木之天外。笛竹如长细的龙须一半在挥动,如凤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体匀称满布。笛音如江南树木稀疏,如云梦雨后开晴,如月明星稀,微风吹拂。自从蔡邕离世,桓伊仙逝,谁知空自寂寞,辜负了多少岁月。
注释:¹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修:长。²异材:优异之材。³表:外。⁴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⁵凤膺: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⁶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⁷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⁸云梦:即古代云梦泽。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⁹袅:柔和。¹⁰中郎:东汉末的蔡邕。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¹¹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闻道岭南太守¹,后堂深、绿珠²娇小。绮窗³学弄,梁州初遍,霓(ní)未了。嚼徵(zhǐ)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zhàng),作霜天晓¹⁰
译文:听说岭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娇美灵巧,在花饰窗下演奏,《梁州》曲刚刚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声包含着徵调和宫调,流荡着商调和羽调,最后一声飘入云彩、树梢间。为了赵使君洗净污浊之气,我送你一曲《霜天晓角》。
注释:¹岭南太守:指赵晦之。²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这里借西晋“绿珠坠楼”典故,赞颂竹的气节。³绮窗:张挂有花纹的丝织品窗帘的窗。⁴弄:演奏。⁵梁州:曲名。⁶霓裳:指霓裳羽衣舞。⁷云杪:形容笛声高亢入云。⁸使君:指赵晦之。⁹蛮风瘴雨:形容古代岭南的恶劣天气。¹⁰霜天晓:即《霜天晓角》,乐曲名。

  词的标题“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表明了词作内容和写作对象。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开头两句,以景起兴,大赞“楚山修竹”,“异材秀出”。字面上写竹材修长高大,实写楚地人才济济。紧接着用排比句,进一步写蕲州的笛竹早已闻名于世,“异材秀出”,“能远可通灵达微,近可写情畅神,谓之龙须风膺玉肌,皆取其美好之名也。”(傅藻《东坡纪年录》注)韩愈也有“蕲州竹笛天下知”(《郑群赠簟》)的赞誉。第六、七、八句用对偶句和联合词组句,承上一转,由写竹笛而进人到写东坡所赠的笛声词中仿佛发出的笛音:如树影疏,如雨后晴,如月亮明,如微风拂,听觉、视觉、触觉三者通感,富有感染力。最后四句,引用古音乐家故事,登高溯远,怀古伤今。“发声嘹亮”(干宝《搜神记》)的蔡邕笛音停息了;“江左第一”(《晋书·桓伊传》)的桓伊笛音消失了,乐坛寂寞,不知白白流走了多少岁月。“知孤负,秋多少?”让后人去伤今。这一过片句,为下片进入主题作了深厚的铺垫。

  下片,由近及远,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开头三句,点明此词所要赠的主要对象,即赵守后堂深院两位蔡邕式的娇美灵巧的“吹笛侍儿”。接着六句,描写“吹笛侍儿”的整个演奏过程和演技的高妙效果。开始,在花饰窗下吹奏。刚刚吹奏完《梁州吟》曲,继回荡起《霓裳羽衣曲》,广阔空间流动着徵、商、宫、羽四音,最后一音如云飘。“嚼”、“含”、“泛”、“流”四字,效果逼真,“奇声独绝”,从她们的轻笛妙曲中获得最优美的艺术享受。最后三句点题,向赵晦之发出祝愿:愿你清爽优游,安土忘怀,我仅以《霜天晓角》献上,以补“吹笛侍儿”演奏时“角”音之不强。这实为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全词围绕“竹”、“楚山修竹”、竹笛、“吹笛侍儿”,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名为写楚竹,实为写楚人;名为借古喻事,实为借事伤今。怀念赵晦之的友情,文赞美了“吹笛侍儿”的高超技艺。“知孤负,秋多少?”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对某些中华传统文化白白流逝而伤感。但从词的整体来看,虽然点化引用了许多史事,但不为事实所局限。“清丽舒徐,高出人表”,“曲尽咏笛之妙”,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60-663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21-123
3、 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67-2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