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shāntíngshǔ

zhēnshānmín sòngdài 

àiqīngfēng dīngnìngxiàlián 
jiēshǔ rényàoyán 
zhúshuǐqiānqǐng sōngshēngfēngyán 
zhōngyǒuyōuzhì duōwèishānglián 
真山民

真山民

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 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kōng)(tóng)使节¹上青霄²,河陇(lǒng)³降王款圣朝。
译文:自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镇守崆峒山以后,威名远震直上云霄,河西陇右一带的番王纷纷归降,年年向我大唐拜叩进贡。
注释:¹崆峒使节:指哥舒翰,时任河西节度使。崆峒,山名,有数座山都叫崆峒,这里指的应是属哥舒翰辖内、位于今甘肃的崆峒山。使节,《周礼》:“地官,掌邦国之使节。”²青霄:青天,高空。《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³河陇:河西陇右。河,指黄河;陇,古地名,在今中国甘肃省。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宛马¹总肥²³(mù)(xu),将军数汉(piāo)(yáo)
译文:大宛国的汗血宝马又肥又壮,那都是因为它们可以吃到催肥的苜蓿草,哥舒翰大将军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镇关大英雄,可与西汉名将霍去病不分伯仲。
注释:¹宛马:大宛马。大宛(音渊)是古代中亚位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谷地,该国以出产汗血宝马(即大宛马)而著称。²肥:以苜蓿为肥美。³春:一作“秦”。⁴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主要做牧草和绿肥。⁵将军:这里指哥舒翰。⁶只:一作“不”。⁷汉:一作“霍”。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陈留¹(ruǎn)(yǔ)²谁争长,京兆田郎³早见招
译文:试问,现在谁能与拥有陈留阮瑀那般韬略的高适一争高低?恐怕只有京兆的田梁丘您与他的只学谋略不分上下。
注释:¹陈留:地名,今河南省陈留县。²阮瑀:字元瑜,太祖辟为军谋祭酒,管记室。³京兆田郎:指代田梁丘。《三辅决录》:“田风为郎,容仪端正,入奏事,灵帝目送之,因题柱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⁴见招:左思诗:“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huī)¹赖君才并入²,独能无意向³渔樵
译文:哥舒翰的部下之所以能够人只济济,这完全是靠田九判官您的引荐,现在我唯一期盼的,就是不知您能否也把我推荐给哥舒翰将军呢?
注释:¹麾下:《汉书·高帝纪》:“攻破函谷关,遂至戏下。”颜注:“戏,大将之旗。”戏与麾同。²入:一作“美”。³向:于。⁴渔樵:何孙《赠范云》:“高门盛游侣,谁肯进渔樵。”

zèngtiánjiǔpànguānliángqiū--

kōngdòng使shǐjiéshàngqīngxiāolǒngjiàngwángkuǎnshèngcháowǎnzǒngféichūnxu

jiāngjūnzhǐshùhànpiáoyáochénliúruǎnshuízhēngzhǎngjīngzhàotiánlángzǎojiànzhāo

huīxiàlàijūncáibìngnéngxiàngqiáo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¹
注释:¹眄 :【拼音】:[miǎn] 【字义】:1.斜着眼看:~视。~睨。~伺(窥伺)。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乍奉长门发,时承柏梁宴。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但画双黄鹄(hú)¹,莫画孤飞燕。
注释:¹黄鹄:鹄又叫天鹅。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称为天鹅绒。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诗人与画家在行为上互相合作,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在理论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国诗画史上第一次诗画较为密切的融合。这无疑是题画诗形成的机缘与条件。就绘画而言,据《贞观公私画史》载,魏晋时期教化类绘画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时期,便十分少见了。由于政治权力对文化思想干预较少,这便为当时的诗人、画家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一个时期内,生活的怪异化,思想的极端化,形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烈¹,长空雁叫霜晨月²。霜晨月³,马蹄声碎,喇(lǎ)(ba)声咽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¹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²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³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⁴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⁵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月真如铁¹,而今迈步从头越²。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¹雄关漫月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月,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²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³从头越:即为头越。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⁴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⁵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参考资料:
1、 吴欢章主编. 元勋文采[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10.第50-51页
2、 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本书编委会编著. 红色经典诗文选编 大学版[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09.第38页

qíné ·lóushāngu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西fēngliè chángkōngyànjiàoshuāngchényuè shuāngchényuè shēngsuì shēng 
xióngguānmàndàozhēntiě érjīnmàicóngtóuyuè cóngtóuyuè cāngshānhǎi cányángxuè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抛却无端¹恨转长,慈云²(qǐ)³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译文:想要抛却无端的烦恼,不料愁意却更加绵长。怀着慈悲之心,向佛祖稽首乞求返生之香。试着仔细推究《法华经》的佛门妙法。
注释: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¹无端:这里指无端的烦恼。²慈云:佛教术语,佛家称佛的慈悲如大云覆盖世界,这里代指佛祖。³稽首:跪拜礼的一种,头至手,手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⁴返生香:题为东方朔著作的《海内十洲记》载,聚窟洲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谓的惊魂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就再也不会死去了。⁵妙莲花说:谓佛门妙法。莲花,亦作“莲华”,喻佛门之妙法。⁶推详:仔细推究。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但是有情皆满愿¹,更从何处著思量。篆(zhuàn)²残烛并回肠³
译文:但凡众生皆能实现发愿要做之事,哪里还需挂念呢?盘香袅袅,残烛低烧,思虑忧愁盘旋于心,回肠百绕。
注释:¹满愿:佛教语,谓实现了发愿要做的事。²篆烟:盘香的烟缕。³回肠: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¹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²自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注释:¹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²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¹花草埋幽径,晋代²衣冠³成古丘
译文: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注释:¹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²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³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⁴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三山¹半落青天外²,二水³中分白鹭(lù)。(二水 一作:一水)
译文: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注释:¹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²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³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¹,长安²不见使人愁。
译文: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¹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²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两岸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平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由抒情转为写景。诗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抽出思绪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缥缈的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长江,被白鹭洲横截,江水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河流。此二句气象壮丽,境界阔大,为末联“不见长安”作铺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8-340

dēngjīnlíngfènghuángtái

bái tángdài 

fènghuángtáishàngfènghuángyóu fèngtáikòngjiāngliú 
gōnghuācǎomáiyōujìng jìndàiguānchéngqiū 
sānshānbànluòqīngtiānwài èrshuǐzhōngfēnbáizhōu  (èrshuǐzuò shuǐ )
zǒngwèiyúnnéng chángānjiànshǐ使ré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