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人坐著风篷,别后俄惊一岁终。寥落天边倦游客,酒杯何日与君同。
不堪人坐著风篷,别后俄惊一岁终。寥落天边倦游客,酒杯何日与君同。
耶律铸

耶律铸

耶律铸(1221—1285年),字成仲, 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子,其母为汉人苏氏。1244年耶律楚材死后,他任中书省事,上疏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1258年,随蒙哥伐蜀。次年蒙哥死于军中,他护送蒙哥灵柩到和林,时遇汗位争夺战,选择站在忽必烈一边。1261年(世祖中统二年)为中书省左丞相。1264年(世祖至元元年)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后去山东任职,应诏监修国史,并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1283年(世祖至元二十年)因罪免职。著有《双溪醉隐集》。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亭前春逐¹红英²³,舞态徘(pái)(huái)。细雨霏(fēi),不放双眉时暂开。
译文: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逐:跟随。²红英:红花。³尽:完。⁴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⁵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⁶霏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⁷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绿窗冷静芳音¹²,香印成灰³。可奈情怀,欲睡朦(méng)(lóng)入梦来。
译文: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注释:¹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芳音,即佳音,好音。²断:断绝。³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成灰,成为灰烬。⁴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⁵情怀:心情,心境。

  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这显然突出了这正是晚春时节。“亭前”一句写“春逐红英尽”是拟人,实际上是少妇在拟自己:“舞态徘徊”看似花舞春归,实际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无法平复。一个“徘徊”明是写花,暗是写春,尤其是写少妇心中的思忆徘徊。“细雨”不仅打湿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湿了少妇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伤春是一种文人传统,但同时也是一种思妇情怀,“不放”一句形象地写出少妇的愁思是那么浓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继续描写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潆细雨下个不停。晚春时节的花英是很容易谢树辞枝的,哪里经得起东风的摧残,更何况又加上春雨的打击呢?

  正如词人辛稼轩所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这象征着岁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绪满怀。“不放双眉时暂开,’’就是愁绪满怀的形象的说法,连让双眉暂时展开一点的笑意帆没有。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还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词的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起首两句"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继续描写环境,从描写环境的寂静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绿窗冷静”是承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少妇的自身境况。暮春时节,花落雨潺,一个人独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之中,总是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但是这些并不是少妇忧思不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断”。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断。”则愁苦更浓。“香印成灰”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成灰”,既有时间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这里少妇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闷之情不可谓不深。“可奈情怀”近乎白话,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写,突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暗点了百无聊赖的困境,虽然直白,但却言浅意深,把少妇那种梦寐以求的怀思之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文白,张西平选注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73

cǎisāng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dài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tàipáihuái fēiwēi fàngshuāngméishízànkāi 
绿chuānglěngjìngfāngyīnduàn xiāngyìnchénghuī nàiqínghuái怀 shuìménglóngmènglái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译文:窗户间熟透的梅子已经掉落满地,墙下的竹笋已成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连雨¹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译文:雨下个不停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
注释:¹连雨:连续下雨。

qíng

fànchéng sòngdài 

chuāngjiānméishúluò qiángxiàsǔnchéngchūlín 
liánzhīchūn qíngfǎngjuéxiàshēn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¹倦天涯。孔林²乔木,吴宫³(màn)草,楚庙寒鸦。
译文: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注释:¹诗眼:诗人的洞察力。²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³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⁴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¹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niàng)酒,春水煎茶。
译文: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¹投老:临老,到老。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弈,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须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近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rényuèyuán ·shānzhōngshūshì

zhāngjiǔ yuándài 

xīngwángqiānfánhuámèng shīyǎnjuàntiān kǒnglínqiáo gōngmàncǎo chǔmiàohán 
shùjiānmáoshè cángshūwànjuàn tóulǎocūnjiā shānzhōngshì sōnghuāniàngjiǔ chūnshuǐjiānchà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高梁桥¹水从西山²深涧(jiàn)中来,道此入玉河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yìn),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注释: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建。¹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²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³“道此”句: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⁴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gàn)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cuán)(cù),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jì),出于林水之间。
译文: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¹。殿前剔牙松²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³许。
译文: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注释:¹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²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³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xiá)日,曾与黄思立¹诸公游此。予弟中郎²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dī)。”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³,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译文: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注释:¹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²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³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⁴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⁵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⁶分韵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yóu

yuánzōngdào míngdài 

    gāoliángqiáoshuǐcóng西shānshēnjiànzhōnglái dào báiliànqiān wēifēngxíngshuǐshàngruòluówénzhǐ zàishuǐzhōng liǎngxiāngjiā 绿yángxíng shùfán shùzhīyīn shù chuíxiàn线chángzhàng 

    ànběidàoyuànshènzhòng zhūméngàndiàn殿 gènshùshí duìmiànyuǎnshù gāoxiàcuán jiànshuǐtián 西shānluó chūlínshuǐzhījiàn 

    qiáosān jìngjiā xíng绿yīnzhōng ruòzhānggài diàn殿qiánsōngshùzhū sōngshēnxiǎncuìnènhuáng bānruòlín wéi 

    xiá cénghuángzhūgōngyóu zhōnglángyún  xiǎoqiántáng  wéirán yīntàn西shèngjǐng mèngjiǔ guàjìnxiánguān zuòliùqiáoxià liǎoshānshuǐduànqíngzhàng shìfēnyùn shīérbié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¹,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zǐ)恨讟(dú)²,蓰(xǐ)³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yú)!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bàng)。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háng),捽(zuó)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译文:上天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没有一样炙味的东西百姓不知道,没有一样便于使用的东西百姓不利用,没有一样使生活充裕丰富的东西百姓不去追求。即使这样,到了火热、阴雨的季节百姓就抱怨天,到了大寒时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错事导致灾祸来临也抱怨天,自己不节俭导致贫穷也去怨恨天。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对天尚且是这样,何况对待君主呢!何况对待鬼神呢!这样看来,对君主、对鬼神的怨恨诽谤,比对天要多上好几倍!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国的国君,能够不慎重吗?所以有“不慈”的诽谤加在尧身上,有“不孝”的诽谤加在舜身。这些人实在不知道,尧的仁慈之心覆盖整个天下,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舜的孝心润泽万代人,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父亲。啊!尧、舜是伟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诽谤他们;后世那些在天下称君称王的人,有谁不行尧、舜那样的政,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一点儿也不过分。
注释:此篇选自《皮子文薮》卷三,为皮日休所作一组论文《十原》中的一篇。(皮日休生平,见唐诗部分)厚于生:使生活充裕富足。¹“暑雨”二句:《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祁寒,大寒。²怨訾恨讟:怨,怨恨。訾,骂。讟,诽谤。³蓰:五倍。⁴“尧有”二句:尧将天下传给舜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说他不慈。舜和他的父亲瞽叟不和,所以说他不孝。《楚辞》屈原《哀郢》:“彼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洪兴祖补注:“尧舜与贤而不与子,故有不慈之名。《庄子》曰:‘尧不慈,舜不孝。’言此者,以明尧舜大圣,犹不免谗谤,况馀人乎!”⁵“于”字原无,据《全唐文》补。⁶扼:用力掐住。⁷吭:喉咙。⁸捽:揪住。⁹折:这里意同打倒。

yuánbàng

xiū tángdài 

    tiānzhīxiàmín rénzhì wèiyǒuměiwèiérmínzhīzhě biàn便yòngérmínyóuzhě hòushēngérmínqiúzhě ránérshǔyuànzhī hányuànzhī shànérhuòyuànzhī jiǎnérpínyuànzhī shìmínshìtiān rénzhì tiānshàng kuàngjūn kuàngguǐshén shìyuànhèn bèitiān yǒutiānxià jūnguó shèn yáoyǒuzhīhuǐ shùnyǒuxiàozhībàng shūzhīyáobèitiānxià érzài shùnxiàowànshì nǎizài  yáo shùn shèng mínqiěbàngzhī hòuzhīwàngtiānxià yǒuwéiyáoshùnzhīxíngzhě mínèháng zuóshǒu érzhúzhī zhéérzhī wéishè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