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浦经从后,淮壖欲到时。
江山春自改,风雨日相随。
泥滑禽犹诉,崖悬马欲疑。
解鞍聊间息,造物本无私。
湓浦经从后,淮壖欲到时。
江山春自改,风雨日相随。
泥滑禽犹诉,崖悬马欲疑。
解鞍聊间息,造物本无私。
曹彦约

曹彦约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3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极目¹晴川展画屏(píng),地从桃塞²接蒲城。
译文: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
注释:盘豆驿(yì):古驿站,原址在陕西省渭南。¹极目:远望。²桃塞:桃林古塞,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以东、至河南省灵宝之间。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滩头鹭(lù)占清波立,原接¹人侵落照²耕。
译文: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
注释:¹原接:高地。²落照:夕阳。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译文: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凭轩¹尽日²不回首,楚水吴山³无限情。
译文: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注释:¹凭轩:依着窗子。²尽日:整天。³楚水吴山:泛指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这里指盘豆驿一带的山水。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宏阔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想起了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两句先诗人从总体接描写盘豆城。“极目晴川”,中原的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看不透,望不尽,就如展开一架巨大的画屏似的,跟诗人久住大江南北所习见的“楚水吴山”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先写出这深刻印象。然后再交代出地理方位:“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就处在河南陕西之间,东接中州,西通关中大道。“从”“棒”交代了诗人自东而西的行踪,可见诗人的行色匆匆。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在水馆后轩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小憩于官驿里的水馆后轩,开窗远眺,首先扑人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的水另有源头,那里卓立着顾影的白鹭。一个“占”字。写出白鹭的形单影只,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感。而“原接人侵落照耕”,则状写平川与人们的农事,他们仍在辛勤地耕作,直至融入如火的晚霞。这两句都从平视角度写,接句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下句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接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

  第五、六两句描写诗人在晴川所见以及流露出的感情。这两句诗人侧重于一个“晴”字,诗人改用仰视角度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第七、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心绪。诗人靠在后轩窗棂接凝望晴川的景色,竟至长时间不肯回过头来,是因为这里的清波落照与“楚水吴山”有相类之处,韦庄曾客游江南十年,弟妹散居越中诸郡,晴川这种明净之美触发诗人对越中亲故的怀念。“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

  这首诗由“极目”起,至“凭轩”终,通篇无一字直言“愁思",结尾诗人指望着“楚水吴山无限情”,然而“尽日不回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画面,“去雁”、“孤云"所带出的莫名惆怅和难言忧虑,增强深化了诗的主题,更有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59
2、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80
3、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997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万事销身外¹,生涯在镜中。
译文: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注释:¹身外:自身之外。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惟将两鬓(bìn)¹雪,明日对秋风。
译文: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注释:¹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页

qiūqiánlǎnjìng--

wànshìxiāoshēnwàishēngzàijìngzhōng

wéijiāngliǎngbìnxuěmíngduìqiūfēng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犬吠(fèi)¹水声中,桃花带露浓²。(露浓 一作:雨浓)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注释:¹吠:狗叫。²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¹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译文: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注释:¹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分青霭(ǎi)¹,飞泉挂碧峰。
译文: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注释:¹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无人知所去,愁倚¹两三松。
译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注释:¹倚:靠。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
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

fǎng访dàitiānshāndàoshì

bái tángdài 

quǎnfèishuǐshēngzhōng táohuādàinóng  (nóngzuò nóng )
shùshēnshíjiàn鹿 wénzhōng 
zhúfēnqīngǎi fēiquánguàfēng 
rénzhīsuǒ chóuliǎngsānsōng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译文: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注释:孟六:指孟浩然。刘眘虚与孟浩然是诗友,曾相互酬唱。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译文: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在日知为善,昨来闻更贫。
译文: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相如¹有遗草²,一为问家人。
译文: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²遗草:指遗稿。

jiāngtāoqiúmèngliùwén--liúshèn

nánwàngxiāngyángjūnqíngzhuǎnqīnpiānzhīhànshuǐ广guǎngyīngmèngjiālín

zàitānwèishànzuóláiwéngèngpínxiāngyǒucǎowèiwènjiārén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娇鬟(huán)¹堆枕钗(chāi)横凤²,溶溶春水杨花梦³。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译文:美丽的环状发髻慵懒地披散在枕头上,凤钗斜斜地别在发髻上。沉沉地坠入春水荡漾,杨花飞舞的迷幻梦境中。红烛流着血色的红泪,翠屏上的画烟波浩渺泛着丝丝寒意。
注释:¹娇鬟:柔美的发髻,这里指头发。²钗横凤:即凤钗横。³杨花梦:春梦、美梦。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锦壶催画箭¹,玉佩天涯远²。和泪试严妆³,落梅飞晓霜。
译文:时光渐渐流逝,心上人远在天涯。清晨,我独自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见窗外梅花一片片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
注释:¹锦壶催画箭:喻指时光流逝。²玉佩天涯远:意思是佩玉之人(即思念之人、心上人)远在天涯。³严妆:浓丽整齐的装束。

  这是一首写怨妇思远之作的闺怨词。

  女主人公因相思坠入了恍惚迷离的梦境,在最后,她仍然“和泪试严妆”,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因为心中还有一份念想:她希望她的心上人能早日归来,让他看见她美丽的模样。只可惜她等来的却是音信杳无的绝望。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两句是写女主人公酣睡情态及甜蜜梦境——春水溶溶,魂梦悠扬。“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两句则是写午夜梦回所见的实景,与前句虚实映射、悲欢相衬。

  过片点明缘由,之所以梦醒再难入眠,苦捱更漏,原是分离已久,人在天涯啊;最后两句则是写天亮时情景,人在极度孤寂中和着泪水梳妆打扮,只有霜雾里飞落的片片梅花知我悲苦。该词用语洗炼,意蕴绵长,很能代表冯延巳词的特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