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流水彻骨冷。
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流水彻骨¹冷。
译文:华阴山头的水井仿佛有百丈深,井下流动的泉水彻骨寒冷。
注释:¹彻骨:深透入骨,程度极深。
可怜女子能照影,不见其馀见斜领。
可怜¹女子能照影,不见其馀见斜领。
译文:可爱的女子以井为镜,想照照身影,但井口狭小,只能照到斜衣领为止,其余部分无法照见。
注释:¹可怜:可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华阴山头的水井仿佛有百丈深,井下流动的泉水彻骨寒冷。

可爱的女子以井为镜,想照照身影,但井口狭小,只能照到斜衣领为止,其余部分无法照见。

注释

彻骨:深透入骨,程度极深。

可怜:可爱。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西津¹江口月初弦(xián)²,水气昏昏上接天。
译文:西津江口,一钩初月天上悬;江中水气,迷迷蒙蒙上接天。
注释: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原在长江之中,后因砂土堆积,清末已与长江南岸相连。宋卢宪《嘉定镇江志》卷六:“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今地处江苏镇江西北。¹西津:指西津渡,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西面之渡口,在今镇江西北九里,与金山隔水相望,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²初弦:又叫上弦。农历每月的初八、初九时,月亮缺上半,故称“上弦”。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清渚(zhǔ)¹白沙²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译文: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只有点点灯火,分明是渔船。
注释:¹渚:水边的小块陆地,此处指水。²沙:指沙滩。

  金山是江南名胜,地处今江苏镇江西北。原在长江中,后因砂土堆积,到清末便与长江南岸相连。据宋人周必大说,此山大江环绕,每风起浪涌时,其势欲飞动,故南朝时人称“浮玉山”(见《杂志》)。唐时有裴姓头陀于江边拾得黄金数镒,因改名金山。

  此诗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优美图景,十分清丽。前半部分是并列的两句,分写江上的明月和蒙蒙的水气。西津在镇江西北九里,与金山隔水相望,是当时南北交通要道。诗人站于金山之颠,西向遥望,只见一轮新月,悬于西津渡口之上;江上水气,非烟非雾,正冉冉升起,几与天接。烟水迷蒙,使皎皎明月也蒙上了-层淡淡的云翳。这两句明暗交错,上下相对,不仅使画面具有明显的层次,而且避免了色调上的不和谐。“西津江口”四字,既点明“晚眺”方向,又划定了所见景色的区域。“月初弦”三字也有双重功用,既是写景,又是记时这种借星月在天空中位置移动和形状变化来点明时间的手法,古人诗中常用,远如曹植的《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近如唐代刘方平的《夜月》:“北斗阑干南斗斜。”机杼正自相同。

  诗的后半部分是相对的两句。“清渚”、“白沙”,则写出了月下之景。“清渚白沙茫不辨”是承前一句“水气昏昏上接天”而来。白天从金山眺望西津渡,对岸景物是可以看清的,唐代诗人张祜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题金山寺》)之句;但此时既已入夜,又有水气,诗人眺望的结果只能是“茫不辨”了。“只应灯火是渔船”作一转折:尽管对岸清渚、白沙,望去茫茫一片,但透过水气,还能看到江上灯火,隐现明灭,诗人因此判断道:那一定是对岸的渔船了。诗人在这两句中运用了反接法,便使诗句显得摇曳生姿,别具风调,比前两句的平叙景色更引人入胜。元人刘壎在《隐居通议》中说:“作绝句,当如顾恺之啖蔗法,又当如饮建溪龙焙。”也就是说,绝句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渐入佳境”。这首《金山晚眺》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此诗脱胎于张祜的七绝《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只要稍加比较,就能看出秦观诗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张祜诗相同:一,时间和地点相同,都是写镇江江面的夜间景色;二,描写手法相同,一用“潮落”、“斜月”来暗示时间的推移,一用“月初弦”来点明时间;三,境界相似,秦观诗中的“只应灯火是渔船”是化用了张祜诗的“两三星火是瓜洲”以及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诗的出处。但张祜诗明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属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夜不成寐的情形,而秦观诗没有直接抒写诗人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蕴涵在所描写景物之中,景中含情。这又是二者的同中之异。

参考资料:
1、 王兴康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15-616
2、 陶文鹏.宋诗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95-435

jīnshānwǎntiào--qínguān

西jīnjiāngkǒuyuèchūxiánshuǐhūnhūnshàngjiētiān

qīngzhǔbáishāmángbiànzhǐyīngdēnghuǒshìchuán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花光浓烂¹柳轻明²,酌(zhuó)酒花前送我行。
译文: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我践行。
注释:¹浓烂:形容鲜花灿烂。²轻明:一作“轻盈”。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我亦且¹如常日醉,莫教弦(xián)管作离声²
译文: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注释:¹且:一作“只”。²离声:指别离歌曲。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后二句抒情,内里实在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这首诗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

  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

  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123

biéchú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āguāngnónglànliǔqīngmíng zhuójiǔhuāqiánsòngxíng 
qiěchángzuì jiàoxiánguǎnzuòshēng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绿芜(wú)¹墙绕青苔院,中庭²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³自芭垂。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芭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芭微风里自芭飘垂。
注释:¹芜:丛生之草。²中庭:庭院;庭院之中。³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玉钩¹双语燕,宝甃(zhòu)²杨花转。几处簸(bǒ)³声,绿窗春睡轻。
译文:一对燕子停芭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芭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注释:¹玉钩:喻新月。²宝甓:华美的井、池。甓:井壁。³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芭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芭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芭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芭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芭垂”而来。燕子多芭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芭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芭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芭笔墨之外。

mán··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chén

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zhōngtíngdànjiāojuǎndiéshàngjiēfēihōngliánzàichuí

gōushuāngyànbǎozhòuyánghuāzhuǎnchùqiánshēng绿chuāngchūnshuìqīng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畔(pàn)¹尖山似剑铓(máng)²,秋³来处处割愁肠
译文: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注释:¹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²剑铓: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³秋:秋季。⁴割:断。⁵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¹为化得身²千亿³,散上峰头故乡
译文:假如能将此身化作万万千千身,定要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注释:¹若:假若。²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³千亿:极言其多。⁴散上:飘向。一作“散作”。⁵峰头:山峰的顶端。⁶望:遥望。⁷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8-919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1249

hàochūshàngréntóngkànshānjīnghuáqī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ǎipànjiānshānjiànmáng qiūláichùchùchóucháng 
ruòwéihuàshēnqiān亿 sǎnshàngfēngtóuwàngxiāng 
董毅夫名钺,自梓漕得罪,罢官东川,归鄱阳,过东坡于齐安。怪其丰暇自得,余问之。曰:“吾再娶柳氏,三日而去官。吾固不戚戚,而优柳氏不能忘怀于进退也。已而欣然,同忧共若处富贵,吾是以益安焉。”命其侍儿歌其所作《满江红》。嗟叹之不足,乃次其韵。
董毅夫¹名钺,自梓(zǐ)²得罪,罢官东川³,归鄱(pó),过东坡于齐安。怪其丰暇(xiá)自得,余问之。曰:“吾再娶柳氏,三日而去官。吾固不戚(qī),而优柳氏不能忘怀于进退也。已而欣然,同忧共若处富贵,吾是以益安焉。”命其侍儿歌其所作《满江红》。嗟(jiē)叹之不足,乃次其韵。
注释:¹董毅夫:名钺(yuè),又名毅夫。德兴(江西省乐安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²梓漕:梓州(今四川中江县东南)转运副使。漕:本是管水路运输的官,这里代指地方转运使职。³东川:今四川东部,宋时梓州所在地。⁴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⁵齐安:黄州。南朝的齐朝设齐安郡,隋开皇五年(585)改为黄州。⁶怪其丰暇自得:惊怪董心情宽阔闲暇。⁷戚戚:忧愁,悲伤,急促的样子。⁸进退:代指升官和降职。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忧喜相寻¹,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²屏簇(cù)。何似伯鸾(luán)携德耀,箪(dān)(piáo)³未足清欢足。渐粲(càn)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译文:忧喜相互延续着,如同风雨一过,满江春色。像楚王巫山之梦醒来,一切都消失了,唯有乱山如屏障般矗立。何东相似,东汉的梁鸿携东妻孟光隐居山中,基本生活资料不足,尚能清欢。天慢慢地明亮起来,东光彩照着阶级、庭院,生出如兰似玉的孩子。
注释:¹忧喜相寻:忧与喜相互转化。²乱山:代指巫山十二峰。³箪瓢,简陋的食具。⁴“渐粲然”二句:祝愿董钺将生优秀儿子。粲然,明亮貌。兰玉,芝兰玉树,喻佳子弟。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幽梦里,传心曲¹。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²知否,笑君卑辱³。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译文:深梦里,吐出内心的声音;极度的难过伤心,任凭它继续下去。卓文君的丈夫司马相如你知道吗?我们耻笑你的品德卑下。你还听不到《周南》中歌咏《汉广》篇的守礼男子,不强求于贤女,天使得《汉广》中的男子休于乔木。于是你们相伴,左手抱琴书,到如云飘一般远离尘世的地方去隐居。
注释:¹心曲:指内心深处或心事。²文君婿: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文君,西汉前期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³卑辱:卑微屈辱。⁴休乔木:休憩于乔木之上。

  词序点明董“梓漕得罪归鄱阳,过东坡于齐安”的原因,惊讶董视罪罢无事而“丰暇自得”的淡然心情,记录了董续柳氏忧患与共的深情。

  全词主要围绕董柳忧患与共的情缘展开构思,赞颂董不为五斗米折腰及柳氏不因董“梓漕得罪归鄱阳”,“忘怀于进退”的高尚情操。

  上片,由写董的“得罪削籍”一身轻,进入到写致仕后的美好家庭生活。开头六句,就写了两个“忧喜相寻”:一是“三日而去官”的董毅夫“固不成戚”;一是柳氏“忘怀”董毅夫之“进退”而“同忧患”。他们经过了一番“风雨”的打击之后,心情如“一江春绿”,清澈明亮;留下了楚襄王“巫峡梦”醒,身心皆空,过着巫山神女般的仙境生活。接着五句,以东汉伯鸾与德耀同甘共苦、坚贞不渝的情爱和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志的史事,进一层赞颂董毅夫与柳氏过着“清欢”、“粲然”、“光彩”而带着“兰玉”般孩子的恬淡家庭生活。这种生活感情,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而东坡却能体验人微,并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把它写得富有感染力。

  下片,进一层写董毅夫与柳氏淡然面对人间烦恼,“欣然”、“益安”同“忧患”的人生态度。开头四句,三三排比,锵锵有声。“幽梦里”,吐真言。东坡过着贬居生活,非常寂寞,只有靠虚幻的梦境来求得片时的慰藉。“肠断处”,不理睬,一切听自然。到了“肠断”的境地,真挚之情自不待言。可见他们是志同道合的贤妻良夫。第五、六句又用一典,反衬出董毅夫有情有义,不是“文君婿”司马相如忍受不住贫困而受卓王孙的赐予那样“卑辱”的软骨头。显然,东坡是站在封建传统的观念上来看待司马相如的,不足为训。第七、八、九句引用《诗经·周南·汉广》,“夫子休乔木”意,是说贤女可求,以喻董毅夫有幸地得到孟光般的贤女为妻。东坡反其义而用之,可谓妙笔。最后三句发出衷心祝愿:愿董柳远离尘世,清闲无忧,左右相伴,白头偕老。

  全词,序言和正文互补,如道家常;想象与现实融会,情调浪漫。喻义精当,寓意深刻。五处用典引诗,不落俗套。以典代言,既精炼文字,又准确表意,实为东坡词的一大特色。东坡与家僮建立起一种感情上一拍即合的“朋友”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与董毅夫的宦场失意的落泊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93-696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148-151

mǎnjiānghóng··yōuxiāngxún--shì

dǒngmíngyuècáozuìguāndōngchuānguīyángguòdōngānguàifēngxiáwènzhīyuēzàiliǔshìsānérguānéryōuliǔshìnéngwàng怀huáijìn退tuìérxīnrántóngyōugòngruòchùguìshìānyānmìngshìérsuǒzuòmǎnjiānghóngjiētànzhīnǎiyùn

yōuxiāngxúnfēngguòjiāngchūn绿xiámèngzhìjīnkōngyǒuluànshānpíngshìluánxié耀yàodānpiáowèiqīnghuānjiàncànránguāngcǎizhàojiētíngshēnglán

yōumèngchuánxīnchángduànchùpíngwénjūn婿zhīfǒuxiàojūnbēijūnjiànzhōunánhàn广guǎngtiānjiàozixiūqiáo便biànxiāngjiāngzuǒshǒubàoqínshūyúnjiān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