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诸军去不回,狼兵才费羽书催。棉津天堑全虚设,章、贡孤城迥自开。
南、诏诸军去不回,狼兵才费羽书催。棉津天堑全虚设,章、贡孤城迥自开。
中丞屡下徵师檄,司马难登誓将台!唯喜临江杨相国,亲提鹅鹳向东来。
中丞屡下徵师檄,司马难登誓将台!唯喜临江杨相国,亲提鹅鹳向东来。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2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miǎo)¹霜露重,晨起行幽谷²
译文: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注释:¹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²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黄叶覆¹溪桥,荒村唯²古木。
译文: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注释:¹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¹²寂历³,幽泉断续。
译文: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注释:¹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²疏:稀疏。³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⁴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⁵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机心¹久已忘,何事²惊麋(mí)鹿³
译文: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¹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²何事:为何。³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

qiūxiǎoxíngnánjīnghuāngcūn--liǔzōngyuán

miǎoqiūshuāngzhòngchénxíngyōu

huángqiáohuāngcūnwéi

hánhuāshūyōuquánwēiduàn

xīnjiǔwàngshìjīng鹿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bì)(diāo)(qiú)¹。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²人怨,归计狎(xiá)沙鸥³。明夜扁(piān)舟去,和月载离愁。
译文:夕阳照在城墙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劝说您留下。京城离这里太远了,为什么还要穿着破旧的衣服冒着艰辛赶去呢?我担心你像苏秦一样盘缠用安,还会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点归来,与沙鸥亲近为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带着满身的离愁乘船而去。
注释:¹敝貂裘:破旧的貂皮衣服。²秦楼: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以罗敷女指代妻室。³狎沙鸥:与沙鸥相近,指隐居生涯。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¹须到古伊周²。莫学班超投笔³,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译文:追逐功名利禄,恐怕是到老了以后才会罢休吧?饱读诗书,应该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样为国事操劳。不要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即使能够万里封侯,也会长期的滞留边疆,到老才能回来。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只怕是空自孤独寂寞,作《登楼赋》那样思念家乡的文章。
注释:¹致身:出仕做官。²伊周:伊尹和周公,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贤相。³班超投笔:《后汉书 班超传》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词上片充满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友人之远行表示担忧。“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二句开篇点题,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远行。“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五句都是词人为友人感到担心,即言前路之艰难,又怕友人时运不济,像当年入秦的苏秦一样,最终落魄而归,招致亲戚朋友的冷落。用“归计狎沙鸥”的归隐山林之路,反衬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上片末句表达的是对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贵的感叹。

  下片“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够获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同时词人又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劝慰友人不要一味为了功名富贵而像班超一样,有家难回。结尾处“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乃是作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落得孤独寂寞。

  这首词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辞,但实际上却是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没人才,使友人和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讽刺与悲愤。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第30页 .

shuǐdiàotóu··luòchéngjiǎo--xīn

luòchéngjiǎojiǔquànjūnliúzhǎngānyuǎnshìfēngxuědiāoqiúsànjǐnhuángjīnshēnshìguǎnqínlóurényuànguīxiáshāōumíngbiǎnzhōuyuèzàichóu

gōngmíngshìshēnwèilǎoshíxiūshīshūwànjuǎnzhìshēndàozhōuxuébānchāotóuzòngfēnghóuwànqiáocuìlǎobiānzhōuchùliúdēnglóu

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刬然长啸,起来秋满庭户。
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¹烦暑。一枕新凉宜客梦,飞入藕花深处。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刬(chǎn)²长啸,起来秋满庭户。
译文:秋风好像通晓人意,为人们洗刷尽了三伏天的酷热。枕边吹来清新、凉爽的秋风,趁此良辰睡去,梦里追逐新凉游荡,最后竟飞到了荷花丛深处。在此安宁祥和、庄严清净的琉璃世界中,人的一切烦恼苦闷都荡然无存,胸怀也变得如冰雪般澄澈高洁。我发出一声长叹,坐起身来,看着那满院的秋色。
注释:¹三庚:三伏。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²刬然:一作“划然”。
应笑楚客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淡月阑干,微云河汉,耿耿天催曙。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应笑楚客¹才高,兰成愁悴,遗恨传千古。作赋吟诗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淡月阑干,微云河汉²,耿耿³天催曙。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
译文:应该笑那才华横溢的屈原和因忧愁而憔悴的兰成吧,他们千年的遗恨流传至今。吟诗作赋只不过是他们无奈的自我排遣罢了,那些忠言无人赏识不值分文,甚至不够买一杯清酒。淡淡的月亮西沉了,银河周围飘浮着薄云。天色渐亮,催促着黎明的到来。有谁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呢?恐怕只有打在梧桐树叶上稀疏的雨点吧。
注释:¹楚客:屈原。²河汉:指天上的银河。³耿耿:形容明亮。
本词上片侧重写秋夜之所见,下片主要写秋夜之所思所感。作者认为,古来骚人往往为人生失意而遗恨千古,何如托身山林,寄情风月呢?这当然是消极的,但在当时作为志行高洁者自我解脱的一种出路,也自有可理解之处。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仰瞻(zhān)¹帷幕,俯察²³(yán)
译文:抬头望这帷幕,低头看着几筵。
注释: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诗里尚有《长歌行》,短歌、长歌的分别在声调的长短,不是指诗的篇幅长短或词句的多少。¹仰瞻:抬起头来谦恭的观看。意同“瞻仰”。²俯察:低下头来仔细的看。³几:矮小的桌子,古代人用以倚凭身体。⁴筵:竹席。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其物如故¹,其人不存。
译文:东西还是原来样,亲人却已不在人间。
注释:¹如故:同原来一样。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神灵倏忽¹,弃我遐(xiá)²
译文:他的魂魄是这样匆忙,把我丢下,弃我于人间。
注释:¹倏忽:疾速。²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mǐ)瞻靡恃(shì)¹,泣涕(tì)连连²
译文:我无依无靠不见亲人面,止不住两眼泪涟涟。
注释:¹靡瞻靡恃:没有企望了,没有依靠了。靡,没有。恃,依靠。²泣涕连连:泣涕:眼泪。连连:泪流不止的样子。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
呦呦¹游鹿,草草²鸣麑(ní)³
译文: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
注释:¹呦呦:鹿的叫声。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²草草:心不能安定。一作“衔草”。³麑:指小鹿。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piān)翩飞鸟,挟子巢枝¹
译文:翩翩的飞鸟啊,带著小鸟飞回巢边。
注释:¹挟子巢枝:鸟携带着幼雏栖息在巢里。枝,筑巢之物,一作“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我独孤茕(qióng)¹,怀此百离²
译文:只有我孤苦零丁,满怀悲苦痛难言。
注释:¹孤茕:孤独。茕:指孑身一人。²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难”,忧苦。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忧心孔疚¹,莫我能知²
译文: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注释:¹忧心孔疚:内心忧愁的及其痛苦。孔,甚,很。疚,病痛。²莫我能知: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的悲伤。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¹
译文: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忧愁会使人衰老”。
注释:¹忧令人老:成语,《古诗》有“思君令人老”句,此化用。令,使。
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jiē)¹我白发,生一何²早。
译文:可怜我的白发,生得多么早!
注释:¹嗟:叹息。²一何:多么。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¹
译文:长歌复长叹,把父亲深深怀念。
注释:¹圣考:指曹操。父死称“考”。圣,对先父的敬词。
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曰仁者寿¹,胡不是保²
译文: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
注释:¹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意为仁者安静,故多长寿。²胡不是保:意即为何(我父亲)不能(像仁者那样)长寿呢!胡,何,为何。

  此诗写思亲之情。每四句为一解,共六解。第一解写睹物思人,而人不在;第二解写失去依恃,泪流不已;第三解以写鹿麂飞鸟之乐,反衬己悲;第四解写孤独无依之哀;第五解写怀忧早衰;末解痛亲早亡。全诗写得质朴、本色,且其中有作者诗文“工于言情”的特点,十分细致、生动。

  诗人从人亡物在写起,“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勾起物在人亡之痛。起笔十分自然。

  接着以“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点明丧亲思痛的主题。诗人在极度悲伤中,似乎觉得父亲是在十分短疾的时间里忽然远离自己而去的。“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曹丕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失去曹操不仅失去他生活上的引导者,也失去他政治上的扶持者,因此,使他“靡瞻靡恃,泣涕涟涟”。这里,诗人运用《诗经》的成语“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来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显得很贴切。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人,自然使他止不住要“泣涕涟涟”了。于是,这一解紧承开头,进一步展现诗人失去父亲的悲痛心情。

  然而,诗人的笔触没有继续顺着第二解直倾自己的哀痛心情,却是突然插人鸣鹿衔草呼唤小鹿,飞鸟挟子归巢的具体形象:“呦呦游鹿,衔草鸣鹰。翩翩飞鸟,挟子巢枝。”写出有所“瞻恃”的欢乐,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亲爱来对比,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笔势跌宕,拓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四句又转入实写,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此写出忧苦之多,《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句,是表现征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的、诗人借用来表达自己丧亲后的孤茕悲苦是很恰当的。

  第五解“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接上一解中的“优”字展开,由忧字写到自己白发早生,从忧伤到早衰,还是从自己亡亲之痛着笔的。

  最后,“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日仁者寿,胡不是保?”转笔写怀亲,悲痛父亲早逝。既然,古语说仁者可以长寿,自己的父亲却活得不够长。满腔悲痛,进发而出。诗歌也就在这浓重的悼亲、思亲的情绪中作结。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420-421页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wán)¹之支²,童子佩觿(xī)³。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jì)兮。
译文: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¹能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²支:借作“枝”。³觿: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⁴能:乃,于是。一说“宁”“岂”。⁵知:智,一说“接”。⁶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⁷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能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¹。虽则佩韘,能不我甲(xiá)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译文: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注释:¹韘: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²甲: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此诗两章开篇都以“能兰”枝叶起兴,描述女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能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联想。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说苑·修文篇》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觽”,故毛传谓觽是“成人之佩”,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那多情的女诗人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最使她恼怒的是,本来他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亲昵得很,而现在他却对自己疏远了,冷落了。因而“童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乃至垂下的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看了极不顺眼,甚而觉得这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尽管他“容兮遂兮”,处处显示出一副成熟男子的模样,而她偏要口口声声唤他“童子”。“童子”的称呼,正包含着她似娇还嗔的情态,从这一嘲讽揶揄中不难察觉她“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

  全诗两章重叠,实际只有三个字不同,寥寥数语,就把“童子”态度的变化及姑娘的恼怒心理描摹出来了。这是诗经中惯用的复沓的手法,用以强调本意,诉说“童子”的不解风情。每章前四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从乐歌的角度考察,后两句大约是附歌。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2-123

wánlán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wánlánzhīzhī tóngpèi觿 suīpèi觿 néngzhī róngsuì chuídài 
wánlánzhī tóngpèishè suīpèishè néngxiá róngsuì chuíd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