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空落飞飙,灵步无形方。圆景焕明霞,九凤唱朝阳。
游空落飞飙,灵步无形方。圆景焕明霞,九凤唱朝阳。
挥翮扇天津,晻蔼庆云翔。遂造太微宇,挹此金梨浆。
挥翮扇天津,晻蔼庆云翔。遂造太微宇,挹此金梨浆。
逍遥玄陔表,不存亦不亡。
逍遥玄陔表,不存亦不亡。

guōcháokòuchuánshǒusān--huì

yóukōngluòfēibiāolíngxíngfāngyuánjǐnghuànmíngxiájiǔfèngchàngcháoyáng

huīshàntiānjīnànǎiqìngyúnxiángsuìzàotàiwēijīnjiāng

xiāoyáoxuángāibiǎocúnwáng

许翙

许翙

许翙,东晋道士。字道翔,小名玉斧,丹阳句容人。穆少子。郡举上计掾、主簿,并不赴。居雷平山下,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七首。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一帘¹病枕(zhěn)²五更钟³,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⁶。
译文:病枕上传来帘外五更时的晨钟,风驱散了空中的云层,四处飘飞着残红。无情的春天,已悄然离去,几时才能重逢?添我千行伤春的清泪,留春天不住,苦于春天走得太匆匆。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¹一帘:此处指卧室。²病枕:病倒在床。³五更钟:《宋史》记载,宋初有“寒在五更头”的之谣预兆宋朝的灭亡,后应验,这里借指明亡。⁴残红:指落花。红,指朱明王朝,朱是红色,又是指汉族国家,古称炎汉,炎为南方之火,也是红色。⁵清泪:凄清的泪水。⁶苦匆匆:苦于春色的短暂。匆匆,急遽。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楚宫吴苑(yuàn)¹草茸(róng)²,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³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译文:茂密的野草已长满吴楚的苑宫,依恋着零落的芳丛,仍有飞绕的游蜂,料想到了来年,还能与它在美丽的画屏中相见,到那时只有人们为时光流逝独自伤心,花怒而放春色依旧,只能靠南来北去的燕子去咒骂变幻盛衰的东风。
注释:¹楚宫吴苑:指一度建都南京、旋即覆亡的南明弘光朝的故宫。吴、楚,江浙福建,是南明福王、唐王的统治地区,这里确切点明帝王驻跸所在。²茸茸:柔密丛生的样子。³画屏:彩绘的屏风。⁴燕子:用北魏拓跋焘南侵刘宋典故。⁵东风:暗指清王朝,清起自辽东,故借言东风。

  上片一开头,上片起句的描述即烘托了悲感的气氛,似乎从李后主《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中脱化出来。词人卧病枕上,夜夜倾听五更钟声,今病起晨望,则见晓色中风卷落红,扫地以尽。春天在词人卧病时悄悄地过去了,这对“病起”的词人来说,不啻于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里的“病”字,不仅指体内的病痛,而且更是词人心灵创痛的真切流露。接着的“晓云空,卷残红”是非凡想象的描写,写的是晓云散后,空无所有,残红,残余花朵,片片被东风卷起,春色情地抛却人间而长逝,以春色无情衬托出词人对故国的多情。福王亡,唐王败逃,词人一切努力都化作流水,复国之梦日趋遥远。感念及此,多病的词人不免再添上几行清泪去挽留“春天”,无奈的挽留并不奏效,看似一股的伤春之辞,实寓国破家亡之痛。“苦”,是极甚之辞,包涵了词人从希望到失望、痛苦难言的情感。

  下片笔锋一转,词人的笔触便落在了“楚宫吴苑”上。遥想当年,“楚宫吴苑”也曾有过春天,那里也有茂密的青草,繁盛的鲜花,以及绕飞的游蜂。如今已是花落春去,杂草丛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一句所描绘的一番惨景。“恋芳丛”二句所写游蜂对芳丛的留恋,“游蜂”包含忠于南明的志士仁人、爱国遗民在内,一个“绕”字则说明了他们对故国的依恋和对复国的无限希望。“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正流露出词人对复国充满了信念,虽然目睹楚宫吴苑的景象不禁为之伤心,然而对于胜利的向往,又使词人从心中发出了“花自笑”的遐想。花落还会重开,这“自笑”之花是来年重开之花,“自笑”之时是来年重开之日,隐喻来年便可以恢复故国河山。肯定的语气,体现了词人胜利的信心,乐观的精神。“人自伤心”顶“楚宫吴苑”句,也顶上片;“花自笑"顶“恋芳丛”四句,深寓了忧国的情怀。最后两句借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意:故君不知何处,而桃花依旧含笑。这仍然是对胜利的乐观。东风是卷去残红、送走了春天的无情之物,因此要叫燕子去咒骂它。这里借用北魏拓跋焘南侵刘宋的典故,以表达词人对清军的南侵屠杀所抱有刻骨的仇恨。

  此词上片比兴,亡国之恨隐藏于春尽之恨之中,下片从实赋其事写入,全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消逝、景色惨淡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对复国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716-718
2、 陈邦炎 主编.词林观止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974-975
3、 徐寒 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562-563
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99-200

jiāngchéngzi··bìngchūnjǐn--xiàwánchún

liánbìngzhěngèngzhōngxiǎoyúnkōngjuǎncánhóngqíngchūnshíféngtiānqiānxíngqīnglèiliúzhùcōngcōng

chǔgōngyuàncǎorōngrōngliànfāngcóngràoyóufēngliàoláiniánxiāngjiànhuàpíngzhōngrénshāngxīnhuāxiàopíngyànzidōngfēng

苏,固始人,南曲为当今第一。曾与说书叟柳敬亭同客左宁南幕下,梅村先生为赋《楚两生行》
苏,固始人,南曲¹为当今第一。曾与说书叟(sǒu)柳敬亭²同客左宁南³幕下,梅村先生为赋《楚两生行》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等。双调一百一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苏昆生:清初人,以歌唱为名。南明忠臣左良玉驻守武昌,昆生为其僚佐。良玉殁于九江后,旋即削发,人九华山。久之,复从武林汪然明抵吴中。¹南曲:亦称南词。以唐宋大曲、宋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²柳敬亭:明末泰州人,本姓曹,因避世仇而浪迹江湖,以说书名世。³左宁南:即左良玉。在辽东与清兵作战时,良玉以骁勇善战,为东林党人侯恂赏识,后提为大帅封宁南伯,驻守武昌南都成立后,马士英、阮大铖等把持朝纲,排挤东林竞人,良玉发兵讨伐之,不幸中途病亡。⁴梅村先生:吴伟业。
吴苑春如绣。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吴苑¹春如绣。笑野老²、花颠(diān)酒恼³,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yú)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译文:苏州的春天如同锦绣一样美。我醉后大笑,为花而癫狂,为酒而苦恼,百无聊赖。沦落至中年,我的知音还是太少,除却伍子胥和狗屠。除此之外,还有谁是我的朋友呢?偶听一曲《河满子》,虽与我没有关系,但青衫还是被泪水湿透了。歌声如同杜鹃啼血,凝结了我的衣袖。
注释:¹吴苑:即长洲苑,故址在今苏州太湖北岸。²野老:村野老人。此处为作者自称。³花颠酒恼:为花而癫狂,为酒而恼乱。此处是互文。⁴百无不有:犹言百无聊赖,无所不有。⁵吹箫屠狗:指沦落市井的奇人。吹箫者系春秋时伍员,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遂出逃,吹箫乞食于吴市,后助吴王阖闾伐楚。屠狗谓荆轲与之交游纵酒者,又西汉初大将樊哙亦尝屠狗为业。⁶谁欤吾友:谁是我的朋友?欤:语助词,表疑问。⁷《河满子》:乐曲名。唐张祜《宫词》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此用其怀恋故国意。⁸“泪湿”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
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武昌万叠戈(gē)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fán)¹。隐隐柁(tuó)²歌吹³响,月下六军(sāo)。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译文:万里武昌兵与战船在咆哮。这天,一片征战的战船在樊口乱成一团。船上能够隐隐听见歌声和鼓声,月下高歌,六军无不感动。这正是乌鹊南飞的时候。今天的华清宫已不是原来的风貌,这里只剩下白发如鹤的苏昆生了。而我的中年也快结束了。
注释:¹樊口:地名,在今湖北寿昌西北。1642年(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大造战舰于此。²柁楼:战船上掌舵之所。柁,同“舵”。³歌吹:歌声和鼓吹声。⁴六军:泛指军队。⁵搔首:愁思之状。⁶华清:华清宫,唐代宫名,此处借指明宫。⁷鹤发开元叟:此处用以借指苏昆生。鹤发:白发。 开元叟:经过繁华时代的老翁。开元,唐玄宗年号,借指明帝年号。

  这是一首寄赠词。词作上片写苏昆生的沦落及节概,凛凛动人语意极为沉痛;下片写左良玉军容之盛,气势雄壮,写苏昆生凄凉晚景,凄恻生悲。词采用倒叙手法,表达对苏昆生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凄凉怀抱。

  词作上片描绘苏昆生沦落半生的遭际。首句“吴苑春如绣”,点明时令和地点,这为反跌下面描述苏昆生的坎坷遭遇作了铺垫。接写“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句首用一“笑”字,表明作者对此持不以为然、冷眼旁观的态度。先以“野老”作陪衬,下面写苏昆生:“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正面直叙苏昆生半生沦落失意,在那些“花颠、“酒恼”人中,他找不到知己,只与吹箫者屠狗者等市井辈为友。伍子胥与高渐离,皆身处下层,隐于市井是有节概的豪侠之士;且二人一吹箫、一击筑,都精于乐器,由此见出苏昆生不同于寻常艺人。这里以问句加以强调,起到赞扬的作用;亦暗示左良玉一死,苏昆生失去知己。

  结末:“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这三句写作者听了苏昆生悲壮的歌声,感动得泪流满面。这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更有故国黍离之悲“河满子”。“泪湿青衫透”,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但作者的泪与白居易的泪,两者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的“青衫湿”是因为自感和弹琵琶的商妇“同是天涯沦落人”从而引起了共鸣;而作者今日听到苏昆生的歌唱落泪,却是因南明覆灭的亡国之恨而引起,这里的“非关”二字,可谓沉重至极。“是鹃血,凝罗袖”将无限的亡国之痛,深蕴其中。由此收束上片,转入下片。

  词作下片从回忆当年左良玉军容盛况,转到苏昆生当前的凄凉暮年。开首三句:“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描绘当年左良玉正要发兵东下,讨伐奸党马士英时的军容盛况。从用词“吼”、“征帆”看出,左良玉的军队正有所行动——东下讨伐。这里作者以夸张手法,以声音“吼”、动作“乱遮”制造了声势和气氛,写出左良玉军容所不可阻挡的势概。这实也是侧写苏昆生,当时他正在左良玉幕中,获得知己之时。然而“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骚首。正乌鹊南飞时候”,“隐隐”句为过渡“月下”句,隐喻左良玉之死,“正乌鹊”句喻苏昆生沦落无依。“正乌鹊”与前面“沧落半生知己少”相应。可见,前面竭力写左良玉军容之盛,正为了反跌苏昆生目前之凄凉。接写目前:“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前句暗喻改朝换代一明亡后句以唐代著名乐师李龟年比苏昆生,用“开元”表明他为前朝旧人。“风景换”,喻江山易主。结末:“我亦是,中年后。”言外之意,作者自己也是“开元鹤发叟”。这是安慰苏昆生,也是写自己的沦落之悲与故国之思。语意表面看来是以淡笔出之,然内涵丰富,感情沉重。

  整篇词在写作上,用喻贴切,以李龟年喻苏昆生,二人在特长、思想、节概、遭际及所处时代特点都极其相似;运用夸张手法,写左良玉军容之盛,而以反跌手法,写苏昆生暮年之凄凉,均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歇拍二句,转述自己,看似平淡,实蕴含了词人无限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241-243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¹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²。蓦(mò)³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shū)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fèn)。才情减尽。怅(chàng)玉局飞仙,石湖¹⁰绝笔,孤负这风韵。
译文:自从春天到来,就一直阴雨绵绵,寒意未尽,导致海棠到了花期还迟迟没有绽放;等到前些时候天气突然晴朗起来,初开放的娇嫩花朵却又因难以承受一连三天的日晒而恹恹欲睡,仿佛一位位慵懒欲睡的小美人。我两鬓已有星星白发,犹如霜华点缀。疑惑该不是由于日渐衰老,因而不再有赏花的缘分了吧?人当老去,才思锐减,情怀也不复如昔年之健,恨无五色彩笔以歌咏海棠的风采格致,愧对名花。
注释:摸鱼儿:唐教坊曲有《摸鱼子》,宋人始见晁补之词,名《摸鱼儿》。《词谱》以晁补之、辛弃疾、张炎三家词为正体。晁词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十句六仄韵;下片五十九字,十一句七仄韵。前片第四韵、后片第五韵的十字句,须一气呵成,句式可以灵活。另有《买陂塘》、《迈陂塘》、《陂塘柳》、《双蕖怨》、《山鬼谣》、《安庆摸》等名称。¹甚:为什么。²迟了芳信:指迟迟未开花。³蓦然:突然地。⁴万姝:万花。⁵娇因:花欲开状。⁶潘令:晋潘岳,曾为河阳令,爱花,多树桃李,人称河阳一县花。其《秋兴赋序》自叹:“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⁷分:缘分。⁸玉局:指苏轼。苏轼晚年曾提举玉局观,有咏海棠之作多篇。⁹飞仙:会飞的仙人,此处比喻仙逝。¹⁰石湖:指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亦有咏海棠之作传世。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倾城色,懊恼佳人¹薄命。墙头岑(cén)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yān)(zhī)成粉²。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lìn)。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译文:更使我懊恼的是,海棠花也和那些薄命丽姝一样,空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却遇不着爱赏、卫护她们的人。她们寂寞地从院墙背后探出头来,秀靥半露,可是又见谁来关怀她们?只有那东风在夕阳西下之时,百无聊赖之际,吹去了她们脸上的胭脂,使她们的脸色一天天变得憔悴泛白。名葩易萎,佳酿难熟,古往今来,这两样物事,是天公最为吝啬,断不肯轻付与人的。光阴脚步匆匆,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临。到那时,树上固然是绿叶繁茂,却再见不着海棠花的倩影;就连地下也将铺满苍苔,缤纷的落英也将无迹可寻。绵绵此恨,还不知怎样消遣。
注释:¹佳人:指海棠花。²胭脂成粉:比喻花凋零。

  词人在词中对花抒怀,借花言志,运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词的上片开篇即写海棠的命运多舛。“甚春来、冷烟凄雨”一句,就有对于那“做冷欺花”的造物主无限嗔怪之意。次句“朝朝迟了芳信”,下“朝朝”二字,更活画花期既误,词人天天翘首掐指相盼计日之焦虑。以上二句,是词人爱花惜花于海棠未花之前。继云“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对于初开之花的疼惜,一如对于扶床弱步之小囡。继云“倾成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对于盛开之花的爱怜,俨然像是在为待字未嫁的相邻娇娃而叹息。“霜点鬓。”词人转写自己,感叹岁月无情,人生无奈。“才情减尽”既是作者自谦,也是英雄暮年的感慨。实际上,词人并未因年老而放弃咏海棠,反而极力为海棠叙写其命运的不平,暗寓着作者从未因多次遭贬谪而放弃抗金报国的理想。咏海棠而写出苏、范二公,较前泛用潘岳事,更为贴切。一阕之中,虽三见古人,但各派各的用场,“潘令”是自况,“玉局”、“石湖”是反衬,用事命笔,错落有致,自然渊雅。这亦是此篇的成功之处。“飞仙”、“绝笔”云云,是词人怅恨二公仙逝,不能再传海棠之神韵。但是词人对海棠的拳拳眷恋之情,绝不亚于东坡、石湖,因此尽管自己才情不及二公,仍然不肯搁笔,而愿竭尽全力为海棠传神韵。

  词的下片,词人又回归对海棠花的描写。“岑寂谁问”,四字耐人回味。“东风”二句写在东风吹拂中,海棠花瓣舒展,由初时之深红,渐渐转为粉红,“无聊赖”,责怪春风,可谓无理而有情。“君细认”三句由赏花引出人生感慨,更强化了惜春爱花之情。最后以“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作结,悬想未来,情深一往,是仍将爱花惜花于海棠无花之后也。“异时恨”,作者恨的不仅是时光的无情,更是朝廷的无能和自己的壮志难酬。

  全篇循序渐进,脉络井井,写尽了作者对海棠花的钟爱深惜。词人用典故和精致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海棠的命运相结合,用清隽秀美的笔调将心中所感表达出来,达到物我交融的意境,立意深远,感情真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903-1904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08页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宠佳丽。算九衢(qú)¹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é)²,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译文:我宠爱的一位佳丽,算来全汴京城的红粉美人都很难比得上她。她天生拥有娇嫩的脸庞和修长的蛾眉,不用涂抹腮红描画眉毛。她的眼睛宛如蕴含着盈盈秋水。她的姿态娇纵而优雅,还没说话就先表现出了娇媚的模样。每次相见,花前月下,自然是浓情蜜意。
注释:¹九衢:指汴京城。²修蛾:细长的眉毛。
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余,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chóu)(móu)¹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²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³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译文:在幽深的室内,枕着绣着凤凰的枕头,盖着绣着鸳鸯的被子,我们情意绵绵。身体相互倚靠。欢爱之后困得厉害,芙蓉帐里温暖宜人,自有一番挑逗人的情味。这样风流的事情,才子佳人难得能够相遇。更何况,我们已经剪掉头发并宣誓永不分离。还是一起共同快乐地度过平生,不要轻易分开。
注释:¹绸缪:缠绵的样子,绵绵。²琼枝玉树:指身体。³恼人:挑逗人。⁴双美:才子佳人。⁵连理: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

wèichíbēishuāngdiào--liǔyǒng

chǒngjiāsuànjiǔhóngfěnjiēnántiānránnènliǎnxiūéjiǎshīzhūmiáocuìyíngyíngqiūshuǐtàixiānjiāomèiměixiāngféngyuèhuācháoyǒuliáncáishēnchóumóufèngzhěnyuānbèishēnshēnchùqióngzhīshùxiāngkùnhuānróngzhàngnuǎnbiéshìnǎorénqíngwèifēngliúshìnánféngshuāngměikuàngduànxiāngyúnwèiméngshìqiěxiāngjiānggòngpíngshēngwèikěnqīngfēnlián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¹新谷。
译文:二月还未开始养蚕,就已成为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新谷已忍痛卖出。
注释:¹粜:出卖谷物。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医得眼前疮(chuāng)¹,剜(wān)²心头肉³
译文:这是用刀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注释:¹眼前疮: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²剜却:挖掉,用刀挖除。 ³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译文: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的烛火。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不照绮(qǐ)¹(yán)²,只照逃亡屋³
译文:不照那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注释:¹绮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²筵:宴席。³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全诗八句四十字,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把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历历如绘,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

  “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5-1306

yǒngtiánjiā

nièzhōng tángdài 

èryuèmàixīn yuètiàoxīn 
yǎnqiánchuāng wānquèxīntóuròu 
yuànjūnwángxīn huàzuòguāngmíngzhú 
zhàoluóyán zhǐzhàotáo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