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陟高台望紫宸,爱君心切素忘身。尧天日远迷西极,汉使星高拱北辰。
晓陟高台望紫宸,爱君心切素忘身。尧天日远迷西极,汉使星高拱北辰。
赋雪才优宜视草,赐环恩重定随春。剩须留下惊人句,长使江山气象新。
赋雪才优宜视草,赐环恩重定随春。剩须留下惊人句,长使江山气象新。

tóngzhāngmǐnshūdēngwàngquētái--liúcáishào

xiǎozhìgāotáiwàngchénàijūnxīnqièwàngshēnyáotiānyuǎn西hàn使shǐxīnggāogǒngběichén

xuěcáiyōushìcǎohuánēnzhòngdìngsuíchūnshèngliúxiàjīngrénzhǎng使shǐjiāngshānxiàngxīn

刘才邵

刘才邵

(1086—1158)吉州庐陵人,字美中,号杉溪居士。徽宗大观三年上舍及第,宣和二年中宏词科。高宗时累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以帝称其能文,为时宰所忌,出知漳州,于城东开十四渠,溉田数千亩。官至工部侍郎、权吏部尚书。有《杉溪居士集》。 ▶ 2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¹于飞,差(cī)(chí)其羽²。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zhān)³望弗及,泣涕如雨。
译文:燕子展开翅膀飞,翅膀展开不整齐。这个妇人要大归,远远送她到郊区。睁眼望她望不见,哭泣眼泪落如雨。
注释:¹燕燕:即燕子。²差池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³瞻:往前看。⁴弗:不能。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颉(xié)¹之颃(háng)²之。之子于归,远于将(jiāng)³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译文:燕子展开翅膀飞,忽上忽下望见它。这个妇人要大归,远远出来往送她。睁眼望她望不见,久立哭泣想着她。
注释:¹颉:鸟向上飞。²颃:鸟向下飞。³将:送。⁴伫:久立等待。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译文:燕子展开翅膀飞,下下上上发呢喃。这个妇人要大归,远远送她去向南。睁眼望她望不见,实在劳我心不安。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¹²³,其心塞(sāi)。终温且,淑其身。先君¹⁰之思,以勖(xù)¹¹寡人¹²
译文:仲氏诚实又可信,心胸开朗能容忍。性格温柔又和顺,行为善良又谨慎。常说别忘先君爱,她的劝勉记在心。
注释:¹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²氏:姓氏。³任:信任。⁴只:语助词。⁵塞渊:笃厚诚实,见识深远。⁶终…且…:既…又… 。⁷惠:和顺。⁸淑:善良。⁹慎:谨慎。¹⁰先君:已故的国君。¹¹勖:勉励。¹²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燕燕》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阳春三月,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此所谓“譬如画工”又“写出精神”。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手足今日分离,此情此境,依依难别。“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瞻望,虽车马不见,却行尘时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伫立以泣,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四章由虚而实,转写被送者。原来二妹非同一般,她思虑切实而深长,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她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莫忘先王的嘱托,成为百姓的好国君。这一章写人,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在写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写人物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采用了同《召南·采蘋》相似的倒装之法。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55-57页

yànyàn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yànyànfēi chí zhīguī yuǎnsòng zhānwàng  
yànyànfēi xiézhīhángzhī zhīguī yuǎnjiāngzhī zhānwàng zhù 
yànyànfēi xiàshàngyīn zhīguī yuǎnsòngnán zhānwàng shíláoxīn 
zhòngshìrènzhǐ xīnsāiyuān zhōngwēnqiěhuì shūshènshēn xiānjūnzhī guǎrén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明自羁(jī)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lù)¹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译文: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注释:¹漉酒:滤酒。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zé)¹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译文: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注释:¹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xiāngmàn ·jìnchóngyáng

yáoyúnwén sòngdài 

jìnchóngyángpiānduōfēng juéliánxuānmíng wènqiūxiāngnóngwèi dàixié chū西chéng zhènghuái怀duōgǎn huāngtáigāochù gèngshèngqíng xiàngzūnqián yòujiǔchāhuārén zhǐzuòshàng lǎobīng 
qīng qiǎnzuìhuánxǐng chóukěn shīpíng chángqiūzǒu diāogōngzuóliǔ qiánshìxiūpíng zhīchuán mèngshuídào hànjiālíng jìnshābiàn便suífēng yàotiānzhīdào huáxīngxīng líng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一昨¹丹阳²王气销,尽将豪侈(chǐ)谢尘嚣。
译文: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化为尘。
注释:京口:是江苏镇江的古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¹一昨:前些日子。²丹阳:指江苏镇江,唐代京口为丹阳郡。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译文: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万岁楼¹边谁唱月,千秋桥²上自吹箫。
译文:历尽沧桑的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代箫。
注释:¹万岁楼:相传秦始皇在月华山下开凿过放生池,叫绿水潭。晋刺史王恭在山上建了一座万岁楼。此楼很出名,引来无数骚人墨客,成为感怀时事、去国还乡的极佳去处。²千秋桥: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译文:世间兴衰,桑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

  诗人登临京口,追思以前京口为战略要地,王气非凡,孙权在此建立霸业,刘裕北伐气吞胡虏,如今已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开篇直抒,丹阳郡的王气黯然消沉,以往的豪华奢侈,兴盛之地,如今都已凋谢,变成荒丘,成为尘埃。

  当地的衣冠服饰已经不再是追寻唐朝的式样,然而父老乡亲们,依然可以津津乐道东晋时期的典故事迹。

  历尽沧桑的万岁楼边谁在伴月吟唱,千秋桥上有人自在的吹箫。无数骚人墨客在此感怀时事。

  世间兴衰,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唯一不变的是,青山依然巍峨耸立,垂杨花开叶落,江水潮起潮落,静静注视着人间的兴衰变迁。

  诗人登临京口,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忆昔过往,孙吴开国建都,安邦定国,王恭建楼修桥,兵强将勇,鼎盛繁华,一派奢华;如今却繁华不再,英雄作古,一切豪华奢侈都化为尘埃,唯余残垣断壁,父老乡亲们提起往事,记忆犹新,然而服饰连相近的唐代都不一样,桥上楼边有人吟唱吹箫,似乎在诉说着无奈,世间的沧桑变幻,令人惆怅,而唯只有青山绿树和潮水,不管人间兴衰,日复一日,相伴与共。

  《京口怀古》叙述了历史变迁,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慨,豪放雄浑,含蓄深沉,空明洒脱,凝练隽永,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古今对比,艺术感染力极其强烈,颇有唐诗遗风,堪称怀古佳作。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京口怀古二首·其二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西行殊(shū)¹未已,东望何时还。
译文:往西前行已经很远了,仍然没有穷尽之时,回首东望又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注释:¹殊:很,极。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译文:成天面对的都是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直达天际的是连绵重叠的沙漠和山丘。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二年日公事,两度过阳关¹
译文:我从事公职已历两年,曾两度经过阳关。
注释:¹阳关: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¹
译文:想念你却见不得你,分别之后,我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
注释:¹斑:斑白。

  这首诗作于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当时,诗人供职于高仙芝幕府,不受重用,因而心情压抑,此时诗作中大都有思乡之语,这一首为其中最沉郁、伤感者。

  首联两句以鲜明对比来说明离家西行已越发遥远,返回之期更是渺茫,只能在极度思乡之时偶尔回首而已,可是行程仍然继续往西,那种无奈与沉痛扣人心弦。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景物的重复单调,使诗人在无聊的旅途中,更增对家乡的怀念。颈联极言时间之延滞,路途来回之遥远,表明诗人对域外生活已经十分厌倦,如此则更见思乡之苦,思乡之切。尾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不到一年就头鬓斑白,可见其受愁思煎熬之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页

wénpànguān--céncān

西xíngshūwèidōngwàngshíhái

zhōngfēngxuěliántiānshāshān

èrniánlǐnggōngshìliǎngguòyángguān

xiāngjiànbiéláitóubān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廿(niàn)¹居上海,每日见中华²
译文:你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透了中国社会的奇观。
注释:邬其山:即是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先生。¹廿年:二十,廿年,内山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到中国,至此时,已有二十年。²中华:中国。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译文:政客们失势装病不求药,无聊时闭门读书遮场面;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一阔¹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译文:他们一旦阔气就露原形,杀人如麻依然凶狠阴险;
注释:¹阔:阔气,这里引申为得势、上台的意思。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忽而又下野¹,南无阿(ē)弥陀²
译文:忽然再度失势通电下野,阿弥陀佛大家谢天谢地。
注释:¹下野:下台。²南无阿弥陀:佛号,是佛教徒经常念诵的。当时下台的军阀政客有的还假称吃斋学佛,这两句就是指这种情况。又,在江浙人的口头禅中“南无阿弥陀佛”又有“谢天谢地”的意思。作者这里语带双关。表现了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蔑视和冷嘲。

  这是一首从受诗者所见所闻而写的诗,全诗意在嘲讽国民政府统治者的怪相,采用了写实手法,摒弃了比喻修辞,直斥国民政府,笔锋犀利泼辣,痛快淋漓。

  诗的首句平铺直叙,直言总括,要写这二十年来的中华的状况。后三句又用口语化的语言,概括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种种伎俩。其中“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句,写出了军阀政客们手段的凶钱,指出了他们毫不以生命为意、视生命如草芥的模样。尾句用“南无阿弥陀”的敬佛念佛声作结,既写了军阀政客下台失势后,以皈依佛门的形式避仇和等待东山再起的伎俩,又写了民众对他们下台的态度:谢天谢地,他们终于下台了。结句语含双关,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全诗明白如话,每一句抓住一个典型现象,高度概括了军阀、政客们的形象和手段,末句于幽默诙谐中,寄寓了作者对军阀政客们的愤恨。

  这首诗凭写实手法,行嘲讽之旨,且不求渲染,运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节奏明快,有民歌风味,语言通俗易懂,爱憎分明。

参考资料:
1、 林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58页
2、 吴海发.鲁迅诗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