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视落星石,杯观彭蠡湖。荒哉秦汉君,抗旌上崎岖。
块视落星石,杯观彭蠡湖。荒哉秦汉君,抗旌上崎岖。
永怀太史公,九江观禹摹。
永怀太史公,九江观禹摹。

shānxiāofēngyǒushíshì--hóngchú

kuàishìluòxīngshíbēiguānpénghuāngzāiqínhànjūnkàngjīngshàng

yǒng怀huáitàishǐgōngjiǔjiāngguān

洪刍

洪刍

宋洪州南昌人,字驹父。洪朋弟。哲宗绍圣元年进士。放意江湖,不求闻达。徽宗崇宁中坐元符上书邪等,降官监汀州酒税,入党籍。钦宗靖康中为谏议大夫。汴京失守,坐为金人括财,流沙门岛卒。有《老圃集》、《香谱》。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监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郦食(yì)(jī)¹,陈留²高阳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衣食业。为里书门,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
译文:郦食其,陈留县高阳人。喜好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谋得衣食的职业。给村里当看门人,然而官吏及县中有权势的人都不敢役使他,都认为他是狂放的年轻人。
注释:¹食其:即食箕,其名有希望一生丰衣足食之义。²陈留: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³高阳:小邑名。属陈留县,在今河南杞县西南。⁴落魄:穷困,不得意。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龊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¹过高阳者数十人,食其闻其将皆握(wò)(chuò)²好荷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食其乃自匿(nì)。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麾(huī)下骑士适食其里中子,沛公时时问邑中贤豪。骑士归,食其见,谓曰:“吾闻沛公嫚(màn)³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自谓我非狂。’”骑士曰:“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zhé)解其冠,溺(niào)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食其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食其所戒者。
译文:到陈胜、项梁等起义时,各个将军攻占下许多地区,他们中有数十人经过高阳县,郦食其听说这些将军都是气量狭小,拘泥琐细礼节,自以为是,而不能听取好的建议,郦食其便躲藏起来。后来听说沛公率军到了陈留郊区,沛公的部下有一位骑兵恰巧是郦食其的同乡,沛公经常向他询问邑中是否有贤者和豪杰。骑士归乡时,郦食其对他说:“我听说沛公对人傲慢又看不起人,但很有远见,这真是我所愿意交往的人,先为我介绍一下。如果看见沛公,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一位姓郦的先生,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皆认为他是狂妄之人,,但他自己说我不是轻狂之徒。”骑兵说:“沛公不爱和读书人交往,请来的客人中若有带着儒生帽子的人,沛公就摘下他的帽子,在帽中小便。和人谈话时,常大骂读书人,所以不要像儒生那样说话。”郦食其说:“只管这么说。”骑兵便像郦食其所告诫的那样从容地说明给沛公。
注释:¹徇地:犹略地。²握龊:同“龌龊”。器量狭窄。³嫚:傲慢。⁴易:轻视。⁵先:介绍之意。⁶溺:同“尿”,小便。⁷第:但也。⁸戒:告诫。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沛公至高阳传舍¹,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谒(yè),沛公方踞(jù)²令两女子洗³,而见食其。食其入,即长揖(yī)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辍(chuò)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食其因言六国从衡时,沛公喜,赐食其食,问曰:“计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sù),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qiǎn)食其往,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食其为广野君。
译文:沛公到了高阳县的官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到了,沛公正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他洗脚,就这样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进入室内即拱手而不行拜礼,说:“您是想帮助秦攻打诸侯吗?还是想率领诸侯灭亡秦朝?”沛公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儒生!天下百姓遭受秦的苦难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才相继率兵攻秦,你怎么能说帮助秦呢?”郦食其说:“您要招聚民众,纠合义兵,去推翻秦的暴虐统治,就不应当坐在床边召见老人。”于是沛公停止洗脚,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坐上座,对郦食其赔礼。郦食其于是谈到了六国合纵连横时的情况。沛公很高兴,赐郦食其吃饭,问道:“你有什么好的计策吗?”郦食其说:“您集合的未经训练之众不到一万人,要想直接攻打强大的秦国,这可以说是将手伸向老虎的口中啊!陈留县位于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现在城里又囤积了许多粮食。我一向与陈留的县令友好,现在请您任命我为使者去命令他投降。如果他不听从,您就派兵攻打他,我来作内应。”于是派郦食其前往陈留县,沛公率兵跟随他而来,最后攻下了陈留。沛公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注释:¹传舍:客馆,犹今之招待所。²踞床:坐在床边。³洗:洗足。⁴竖儒:贱儒之意。⁵辍:中止。⁶起衣:谓起身整衣。⁷瓦合:犹言乌合。⁸知其令:谓与县令相知。⁹下:归降之意。
食其言弟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食其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郦生言其弟郦商¹,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²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译文:郦食其推荐其弟郦商,让他率领数千人跟随沛公向西南夺取土地。郦食其经常作说客,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
注释:¹商:郦商,本书有其传。²西南:谓往西南。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楚人闻韩信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xíng)¹,汉兵遁保巩²。楚人闻韩信破赵³,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韩信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gāo),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雒(luò)以距楚。食其因曰:“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áo),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臧(zāng)(sù)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shì)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后却,自夺便¹⁰,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lěi),红女¹¹下机¹²,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庚¹³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¹⁴之道,距飞狐之口¹⁵,守白马之津¹⁶,以示诸侯形制¹⁷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¹⁸、赵已定,唯齐¹⁹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²⁰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²¹,诸田宗强,负海岱(dài)²²,阻河济²³,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²⁴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²⁵。”上曰:“善。”
译文:汉三年秋天,项羽进攻汉军,夺取荣阳,汉军退保巩县。楚军听说韩信已攻下趟国,彭越又多次在梁一带扰乱,就分兵解救。韩信刚东击齐国,汉王多次被围困在荣阳和成皋,计划放弃成皋县以束的地区,驻守巩县、洛阳以对抗楚军。郦食其于是说:“我听说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王之业;不知道天之所以为天的人就不能成功。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以粮食为天。敖仓作为天下运输枢纽已经很久了,我听说敖仓贮藏有很多粮食。楚军夺下荣阳,而不坚守敖仓,却带兵向东进军,留下受到处罚的士兵分别驻守成皋,这正是上天来帮助汉王。如今楚军容易被攻取而漠军反要退却,这是自己放弃了有利的时机,我自认为太过分了。况且两雄不并立,楚、汉长久相战不休,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内动荡,农夫不能种田,妇女不能纺织,天下的人心不安定。希望汉王能够尽快再次进军,夺取荣阳,占据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封锁太行之道,占据飞狐的险关,坚守黄河的白马渡,向诸侯显示漠已控制了有利形势,天下的人就知道应归顺谁了。如今燕国、赵国已经平定,衹有齐国还没攻下。现在田广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统率着二十万军队,在历城驻军,田氏势力强大,背靠大海和泰山,阻拦着黄河、济水的通道,向南靠近楚国,齐国兵将多计谋,将军即使派数十万大军,恐怕一年半载也攻不下。我请求能得到韶书去劝说齐王,使他做漠的束邻。”汉王说:“好!”
注释:¹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²巩:县名。在今河南巩县西南。³赵:指赵王国。⁴梁地:指今河南省东部地区。⁵成皋:县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⁶雒: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⁷敖仓:秦朝所建的大粮仓,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的敖山上。⁸谪卒:有罪被谪的戍卒。⁹却:退却。¹⁰自夺便:谓自己剥夺(即放弃)了便利。¹¹红女:工女。¹²下机:谓不织布。¹³敖庾:即敖仓。¹⁴太行:太行山。在今冀、晋、豫三省交界处。¹⁵狐之口:飞狐口,关隘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南。¹⁶白马之津:白马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¹⁷形制:谓占据形胜之地,以制服他人。¹⁸燕:指燕国。¹⁹齐:指齐国。²⁰田间:刘攽以为是“田解”。²¹历城:县名。在今山东济南市。²²负海岱:背靠大海和泰山。²³阻河济:凭借黄河与济水。²⁴岁月:意谓一年半载。²⁵东藩:东方的属国。
乃从其画,复守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
乃从其画¹,复守²敖仓,而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曰:“不知也。”曰:“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食其曰:“天下归汉。”齐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lù)³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¹⁰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¹¹而下。项王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¹²;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¹³;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¹⁴;攻城得赂,积财而不能赏。天下畔(pàn)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¹⁵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¹⁶,援¹⁷上党之兵¹⁸;下井陉¹⁹,诛成安君²⁰;破北魏²¹,举三十二城:此黄帝之兵,非人之力,天之福今。今已据敖仓之粟,塞(sài)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è),距飞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²²
译文:汉王听从了郦食其的策划,又驻守敖仓,并派郦食其劝说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吗?”齐王说:“不知道。”郦食其说:“如果大王知道天下的归属,那么齐国可保;如果大王不知道天下的归属,齐国就难以保全。”齐王说:“天下应该归谁?”郦食其说:“天下归汉王”。齐王说:“先生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汉王与项羽奋力向西攻打秦军,约好先攻入咸阳为关中王。项羽违背盟约,在汉中称王。项王迁杀义帝,汉王便派蜀汉的军队平定三秦,出关征战,指责项羽杀害义帝的错误之处,收集天下军兵,立诸侯的后代。每攻占一座城都给降将封侯,汉王得到财物都分给士卒共享,和天下百姓共享好处,英豪贤士都愿听从他的使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赶到,蜀汉的粮食用船运来。项王有违背盟约之名、杀死义帝之错;别人的功绩从不记得,别人的错误却从不忘却;征战取胜了没有奖赏,攻占了城池也不给封爵;不是项氏家族的人不委以重任;为人刻印,把玩而不肯赐人;攻城所获的战利品,积压很多都不肯赏赐给兵将。天下人叛离他,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人被他使用。所以天下的人才都投奔汉王,汉王坐着就可以指挥他们。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攻下井陉,杀成安君;打败北魏,夺取三十二座城:这是黄帝的军队,不是人力,是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飞狐的关口,天下后服的人衹有先被消灭了。大王如赶快投降汉王,齐国的社稷就可以保全,不投降汉王,危险灭亡指曰可待呀。”田广认为是对的,就听从郦食其的话,撤走历下的守兵及装备,与郦食其天天纵情而饮。
注释:¹画:策划。²守:围也。³戮力:并力。⁴西面:西向。⁵咸阳:秦朝国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⁶汉中:郡名。治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⁷迁杀义帝:见本书《项羽传》。⁸蜀汉:蜀郡与汉中郡。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⁹三秦:指关中地区。¹⁰责:问也。¹¹方船:并船,极言船多。¹²于人之功无所记等句:言项羽吝爵赏而念旧恶。¹³非项氏莫得用事:言项羽任人唯亲。¹⁴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言玩惜侯印而不肯封人。¹⁵可坐而策:谓形势显而易见。¹⁶西河之外:指河东。西河:指山西省与陕西省之间南北流向的一段黄河。¹⁷援:引也。¹⁸上党之兵:指原魏豹之兵。上党:郡名。治长子(今山西长治县西南)。¹⁹井陉:山口名。在今河北井陉县。²⁰成安君:陈余。²¹北魏:指魏豹。魏豹占据之地,为战国魏国北部地区,故称“北魏”。²²日纵酒:日日放纵而饮酒。
韩信闻食其凭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乃亨食其,引兵走。
韩信闻食其凭轼¹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²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食其卖己³,乃亨食其,引兵走。
译文:韩信听说郦食其乘车游说而取得齐国的七十多座城,于是连夜派兵穿过平原袭击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军来到,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烹杀了他,带兵逃走。
注释:¹凭轼:伏在车箱前端横木上,这里指乘车。²平原:指平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³食其卖己:意谓郦食其与韩信勾结而愚弄自己。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¹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²侯。后更食武阳,卒,子遂³嗣。三世,侯平有罪,国除。
译文: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身份率兵攻打黥布,有战功。高祖列举功臣,想到了郦食其。郦食其的儿子郦疥多次带兵出战,战功不大,没被封侯,皇帝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封郦疥为高梁侯。后改封武阳作食邑。他死后,儿子郦遂继承。三代以后,郦平犯罪,封国被废除。
注释:¹举:分封。²高梁:邑名。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³武更食武阳,卒,子遂:李慈铭以为“阳卒子”三字衍。《史记》作“更食武遂”。武遂:邑名。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北。⁴平有罪:据《功臣表》,平坐诈衡王取金免。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líng)¹透浮萍²绿³锦池,夏莺千啭(zhuàn)弄蔷(qiáng)
译文: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注释:¹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²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³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⁴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⁵啭:指鸟婉转地鸣叫。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¹无人看微雨,鸳(yuān)(yāng)²相对浴红衣³
译文: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注释:¹尽日:犹终日,整天。²鸳鸯: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³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ānjùnhòuchíjué

 tángdài 

língtòupíng绿jǐnchí xiàyīngqiānzhuànnòngqiángwēi 
jìnrénkànwēi yuānyāngxiāngduìhóng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¹,不流束楚²。终鲜(xiǎn)³兄弟,维予与女(rǔ)。无信人之言,人实诳(kuáng)女。
译文:弯弯的小河水静静地流啊,成捆的荆条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是在挑拨诳骗你啊!
注释:¹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²楚:荆条。³鲜:缺少。⁴女:通”汝“,你。⁵言:流言。⁶诳:欺骗。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扬之水,不流束薪(xīn)。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¹人之言,人实不信。
译文:弯弯的小河水哗哗地淌啊,成捆的干柴漂载不起来啊!我娘家兄弟实在是太少啊,眼下就我和你咱夫妻俩啊!你千万别信他人传闲话啊,他们那些人实在不可信啊!
注释:¹信:诚信、可靠。

  此诗从予之水起兴。悠悠的流水啊,漂不起成捆的薪柴。诗经中多次出现予之水,也多次出现“束楚”“束薪”之类。《诗经》中的兴词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予之水》三章分别以“予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来起兴,表现在外服役者对妻子的怀念;《唐风·绸缪》写新婚,三章分别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起兴;《周南·汉广》写女子出嫁二章分别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起兴。看来,“束楚”“束薪”所蕴含的意义是说,男女结为夫妻,等于将二人的命运捆在了一起。所以说,《郑风·予之水》只能是写夫妻关系的。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谁诓骗我的美人,令我十分忧伤)。只是《陈风·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此诗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1998:179-180

yángzhīshuǐ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yángzhīshuǐ liúshùchǔ zhōngxiǎnxiōng wéi xìnrénzhīyán rénshíkuáng 
yángzhīshuǐ liúshùxīn zhōngxiǎnxiōng wéièrrén xìnrénzhīyán rénshíxìn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山暝(míng)¹听猿愁,沧(cāng)²急夜流。
译文: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注释:¹暝:指黄昏。²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译文: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建德¹非吾土²,维扬³忆旧游。
译文: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注释:¹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²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³维扬:即扬州。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还将两行泪,遥(yáo)¹海西头²
译文: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注释:¹遥寄:远寄。²海西头:指扬州。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像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

  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之所以在宿桐庐江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他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那是不够的。诗人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诗人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读者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读者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像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会分外显得吃力。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8:第97-98页

宿tóngjiāngguǎng广língjiùyó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shānmíngtīngyuánchóu cángjiāngliú 
fēngmíngliǎngàn yuèzhàozhōu 
jiànfēi wéiyángjiùyóu 
háijiāngliǎnghánglèi yáohǎi西tóu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
夜深交颈(jǐng)效鸳(yuān)(yāng),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雨人身上。偌¹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²
译文:半夜里学鸳鸯共眠同床,红色的锦被不住地摇荡。一场好事临到收场,却出了洋相,她一翻身翻到了对方身上。她身材这么高大,体躯这么粗壮,几乎压扁了瘦弱的情郎。
注释:¹偌:如此。²沈东阳: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人称沈东阳。这里即以“沈东阳”借称瘦腰男子。

  这首小令的题材和趣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袒示了早期散曲的“俚曲”的胎记,其所表现出的风趣活泼,也是一目了然的。作者于煞有介事的交代背景后,安排了床上翻身、“压扁沈东阳”的可笑情节,可谓出奇制胜。“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等都是说唱文学中用得烂熟的文字,所谓“强作斯文语”,只要举一则明人模仿元人语言风格所作的《小桃红·西厢百咏》为例,就不难体会到这一点:“高烧银烛照红妆,低簇芙蓉帐。倒凤颠鸾那狂荡,喜洋洋,春生翠被翻红浪。”(《雨云欢会》)而“偌长偌大,偌粗偌胖”,那就更是百分之百的通俗口语。这一切诚如徐渭雨《南词叙录》中所说,“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喜剧情节和俚语俗言,可说是元代谐谑性散曲的两大要素。

  中国戏剧源于俳优表演,因而带着特有的娱乐性。到了元代的杂剧,仍保留着净、丑的角色,插科打诨也成为元杂剧风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欣赏习惯,对元散曲应当说有直接的影响,致使谑乐也成为散曲的一项审美内容。散曲与杂剧互相间的交互、影响,注意的人不多,却是客观存雨的。

参考资料:
1、 李雁,吴冰沁注评.元散曲经典品读:蓝天出版社,2015.01:第16页

xiǎotáohóng··pàng--wángqīng

shēnjiāojǐngxiàoyuānyāngjǐnbèifānhónglàngxiēyúnshōuqíngkuàngnándāngfānfānzàirénshēnshàngruòzhǎngruòruòruòpàngbiǎnshěndōng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