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天下张公子,邂逅论文得琢磨。顾我笔端无绮丽,爱君胸次粲星罗。
只今天下张公子,邂逅论文得琢磨。顾我笔端无绮丽,爱君胸次粲星罗。
嗫嚅元白何劳压,卓荦曹刘不啻过。鱼目珷玞空自愧,敢将光价敌隋和。
嗫嚅元白何劳压,卓荦曹刘不啻过。鱼目珷玞空自愧,敢将光价敌隋和。

háizhāngyuèdàowénbiān--hóngchú

zhǐjīntiānxiàzhānggōngzixièhòulùnwénzuóduānàijūnxiōngcànxīngluó

nièyuánbáiláozhuōluòcáoliúchìguòkōngkuìgǎnjiāngguāngjiàsuí

洪刍

洪刍

宋洪州南昌人,字驹父。洪朋弟。哲宗绍圣元年进士。放意江湖,不求闻达。徽宗崇宁中坐元符上书邪等,降官监汀州酒税,入党籍。钦宗靖康中为谏议大夫。汴京失守,坐为金人括财,流沙门岛卒。有《老圃集》、《香谱》。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白帝城¹头春草生,白盐山²下蜀(shǔ)³清。
译文: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注释:¹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²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³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译文: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本诗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但因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此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5、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6、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jiǔshǒu ·

liú tángdài 

báichéngtóuchūncǎoshēng báiyánshānxiàshǔjiāngqīng 
nánrénshànglái běirénshàngdòngxiāngqíng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离恨远萦(yíng)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¹月,归路玉鞭(biān)²
译文:离恨啊常常萦绕在分手的杨柳前,梦魂啊总是忘不了美人庭院中那雪白的梨花,记得自己官微职冷时身穿青衫妓院中曾得到她的赏识,一直玩到月色西斜才跨马沿着归路返家。
注释:¹章台:本为战国时秦国宫名。汉代在此台下有章台街,张敞曾走马过此街。唐人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²玉鞭斜:这里指月色西斜才策马回家。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翠镜啼¹痕印袖,红墙醉墨笼(lóng)(shā)²。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pí)(pá)³
译文:美人啊常常在翠镜中照着自己憔悴的颜容,两袖上沾满了相思啼哭的泪花,当年醉后舞墨题诗红墙之上,美女仿效前人在题诗的壁上笼上碧纱。今日重新相逢说不尽平生心事,无限情思全都凝聚在传情的琵琶。
注释:¹啼:啼哭。²醉墨笼纱:此用“碧纱笼”故事。唐代王播少孤贫,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为诸僧所不礼。后播贵,重游旧地,见昔日在寺壁上所题诗句已被僧用碧纱盖其上。³春思入琵琶:把春天的情思付之琵琶而弹奏。用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诗意。

  上片写词人对一位歌姬的怀念和对于往昔冶游生活的回忆。“离恨”两句,写怀念人物却不直接点明对象,“杨柳”、“梨花”以两个形象优美的事物来比喻被怀念的歌姬,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感。柳丝飘飘柔媚非常,使人联想到歌姬那婷婷的腰。而“梨花”也曾被白居易形容为“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玉环流泪的美容。杨柳,梨花使歌姬妖娆柔美,如花如柳的形象如立眼前。“青衫”二句,追忆往日情怀。“青衫”,唐时九品小官的服饰,这里借指作者本人。“章台”本为战国秦之宫殿,唐时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流传,后人便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处。

  下片走旧地重游,两人重聚。“翠镜啼痕”两句,写歌姬不忘旧情,终日以泪挂面,啼袖笼纱描写歌姬的病情。这几句词既香艳又有书卷气,可称是“好色不淫”“艳而不靡”。最后两句“相逢”,写两人重聚,百感交集,为表深情,女子把满腔情思注入琵琶,以此来表达“说不尽的无限事”。

  该词词语如杨柳梨花,啼痕印袖、醉墨笼纱等句使词焕发特异的艳美色泽。另外,该词表达了词人内心苦闷的心情,情感溢于言表。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484页

··hènyuǎnyíngyángliǔ--liúyíng

hènyuǎnyíngyángliǔmènghúnzhǎngràohuāqīngshānzhāngtáiyuèguībiānxié

cuìjìnghényìnxiùhóngqiángzuìlóngshāxiāngféngjǐnpíngshēngshìchūn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chán)¹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²游鱼几处惊。
注释:¹玉蟾: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²拨剌:象声词,鱼跳水声。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ōuyángjiǒng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xiǎojūnshānshàngchánshēngzhuìcuìyānqīngyóuchùjīng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jiǒng)¹(sháo)²早,晴川柳满堤³
译文: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注释:¹迥野:指旷远的原野。²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³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拂尘¹生嫩绿,披雪见柔荑(tí)²
译文: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注释:¹拂尘:掸除尘埃。²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牙¹犹短,黄金缕²未齐。
译文: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注释:¹牙:指柳树的嫩芽。²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腰肢弄寒吹¹,眉意入春闺(guī)²
译文: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注释:¹寒吹:冷风。²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预恐狂夫¹折,迎牵逸客²迷。
译文: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注释:¹狂夫:无知妄为的人。²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yīng)¹将出谷²,应借一枝栖³
译文: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¹新莺:初春的啼莺。²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³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行尽潇湘¹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²
译文:自贬郎州以来,我走过了潇湘很多地方,但很少能遇到知心朋友一起回忆故乡。
注释:曹璩(qú):越中人,和刘禹锡算是同乡。越,本春秋时诸侯国名,后泛指江浙一带。旧隐:曹璩以前隐居的地方。从“告余归隐于会稽”句得知,其旧隐在会稽。¹潇湘:湖南的代称。潇,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水;湘,指的是横贯湖南的湘江。²吾庐:刘禹锡,洛阳人,生于今浙江嘉兴。此处“吾庐”当指嘉兴旧居。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译文:每天只在靠近水边的几间茅屋前徘徊,秋天的夜晚,只有一盏孤灯陪伴我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地远何当随计吏¹,策成²终自诣公车。
译文:这里离京城遥远,什么时候能求得功名,只有刻苦读书,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
注释:¹随计吏:后用为求取功名的典故。计吏即地方上送物产去京城的官吏。²策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诣公车”,后遂用为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shàn)¹若问连州事²,唯有千山画不如。
译文:故乡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在连州的情况,就说我这里的山岭景色不错,比画还美。
注释:¹剡中:地名,即今浙江省嵊州市,古称剡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地区,曹娥江上游,属绍兴市管辖。这里代指剡中的亲朋好友。²连州事:指刘禹锡在连州的情况。

  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曹璩的。从诗题“送曹璩归越中旧隐”上看,曹璩是“越中人”,在越中原有隐居地,具体地说是在会稽。刘禹锡出生在浙江嘉兴,直到20岁之前去长安。曹璩和刘禹锡,或许原本就认识,“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已经隐括了这次是难得的他乡遇故知;或许有亲朋好友为之牵线搭桥,故后有“剡中若问连州事”之句。当然这两者并不矛盾。从这首诗近3百字的引来看,曹璩好名,先是用“遍干诸侯”的方式以求之,但没有结果,于是想隐居名山来沽名钓誉,刘禹锡用“在己不在山”开导曹璩,于是曹璩就留下来,拜刘禹锡为师。曹璩绝对是聪明人,“居三时,而功倍一岁”说明他九个月时间在刘禹锡指导下读书很有成效。到了11月,曹璩准备回会稽归隐,并说他已经知道了,读书才是求名之道。并请刘禹锡赠诗给他。于是刘禹锡就写了这首诗送给曹璩,其目的还是“以鉴其志”。

  刘禹锡写这首诗并没有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来勉励曹璩要好好学习,而完全是以故乡知己的位置和曹璩亲切交谈,而他的用心则隐含在诗里面。这首诗大致有三个内容,前四句是说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十多年贬谪在偏远地区,以及孜孜不倦地读书。中二句是则是对曹璩的勉励,也是对曹璩归隐读书的祝愿。末两句说回去后遇到故乡的亲朋好友替他报个平安。这是从送别意义上说的。

  首联“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说自己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这是从他贬到郎州算起。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屯田员外郎贬连州刺史,还未到任,途中就改为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从此开始了他在潇湘一带漫长的贬谪生活。十年后,即元和十年(815)春回到京城,三月又贬为连州刺史,同年六月抵任所,直到元和十四年秋丁母忧离任。刘禹锡首贬朗州,在湘之最北,次迁连州,时为湘之极南,故谓“行尽潇湘”。但是在偏远的潇湘之地,他很少遇到故乡来的知己。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也说明他初来连州时人地生疏的情况。因此,刘禹锡对曹璩的到来还是很兴奋的,他乡遇故知,而且曹璩本身还是个聪明好学之士。“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已经隐括了这次终于遇到了的意思。“吾庐”一词出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在这里代指家乡。

  在寂寞的贬谪生活中,刘禹锡唯一可做的就是读书。“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写的就是刘禹锡在简陋的住所挑灯夜读的情形。陆游《暮春》“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显然对刘禹锡这首诗有所借鉴。所谓“闲”者,即州司马为闲职也。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说得很直白:“案《唐六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刘禹锡是员外司马同正员,则例尤不得参闻公事,虽无官舍可居,然有读书为文之暇。刘禹锡晚年作《刘氏集略说》,说“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这里也有以现身说法鼓励曹璩继续苦读,探求学问之意。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朱买臣有过这段随计吏去长安的经历,后来就用做求取功名的典故。《汉书·成帝纪》:“建始三年成谛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腾将览焉。”这是“诣公车”指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这两句诗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这里的“剡中、连州”均是语带三关之词,既指地指人也指事,“剡中”可解为“我在剡中的友人”。“连州”则指自己在连州之事。我觉得,“剡中若问连州事”颇有点像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句。刘禹锡说这句话,是对连州山水的赞美,也是对故乡亲友的安慰。唐时的连州虽然偏远荒凉,但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在刘禹锡之前,诗人元结曾经在连州住过。元结把这里的一个湖泊命名为海阳湖。湖畔有飞练瀑、月窟等胜景。刘禹锡来连州后就在海阳湖畔建筑了一个亭子,称为吏隐亭。公余之暇,他就在吏隐亭上眺望四周景色。那萦纤曲折的溪流,覆盖水面的花草,洁白如练的飞澡,断虹似的带桥,加上和谐悦耳的松涛,使诗人感到心旷神怡,暂时忘掉了谪官的苦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