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书便老眼,小弦声恼闲情。
养得人来疏懒,枉教天与聪明。
大字书便老眼,小弦声恼闲情。
养得人来疏懒,枉教天与聪明。
周鼎

周鼎

(1401—1487)浙江嘉善人,字伯器,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龙槛(jiàn)¹沉沉水殿清,禁门²深掩断人声。
译文:临水的亭轩幽深一片水中宫殿明清,宫门紧闭着四周一片空寂悄无人声。
注释:¹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²禁门:宫禁的大门。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译文:吴王刚刚罢宴整个宫中都酩酊大醉,黄昏时只有落花随着流水漂出宫城。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清”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此刻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而且前两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绘得很突出,读者对疯狂享乐场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满醉”三个字用笔很重。它不单是要交待宴罢满宫酒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种疯狂的颓废的享乐欲望,一种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正是从这里,诗人写出了一个含意深长的结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这样一个细节,如果孤立起来看,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把它放在“吴王宴罢满宫醉”这样一个背景上来描写,便显得很富含蕴而耐人咀嚼了。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吴宫黄昏的死寂还显得比较一般,着重于外在的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传神之笔,写出了吴宫日暮静寂的神韵和意境。而这种意境,又进一步反衬了“满宫醉”前的喧闹和疯狂。顺着这层意蕴再往深处体味,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还包含着某种比兴象征的意味。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经悄然无声地笼罩了整个吴宫,而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感受到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姚培谦说:“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他是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微意。

  清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正面不写”、“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3-1214页

gōng--shāngyǐn

lóngkǎnchénchénshuǐ殿diànqīngjìnménshēnyǎnduànrénshēng

wángyànmǎngōngzuìshuǐpiàohuāchūchéng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xiāo)(suǒ)¹清秋珠泪²³,枕簟(diàn)微凉,展转无寐(mèi)。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¹⁰天如水。
译文:萧索凄冷的秋天夜晚,豆大的泪珠从我的脸上滑落。枕头和竹席微微的发凉,我翻来覆去全然没有睡意。我残存着醉意,就快要醒来。在半夜时分起身,月光明媚得如同白绢一样,夜空如同水一般绵软平静。
注释:¹萧索:萧条冷落。²珠泪:珍珠大小的眼泪。³坠:指眼泪滑落。⁴枕簟:枕头和竹席。⁵展转:即“辗转”,翻来覆去。⁶浑:全。⁷寐:睡觉。⁸残酒:残留的醉意。⁹中夜:半夜。¹⁰练:柔软洁白的织品。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¹下寒声啼(tí)²(luò)(wěi)³,庭树金风,悄悄重(chóng)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liáng)一夕成憔(qiáo)(cuì)
译文:台阶下面“纺织娘”悲哀地啼叫这寒凉的秋天。秋风吹向院子里的树,夜晚悄悄,屋内的门也紧闭了起来。只可惜在旧时携手一起经历欢愉的地方,相思一夜就将人折磨的萎靡不振。
注释:¹阶:屋前台阶。²啼:啼叫。³络纬:即蟋蟀,一名莎鸡,俗称“纺织娘”。⁴金风:秋风。旧说以四季分配五行,秋令属金。⁵重门:屋内之门。⁶旧欢:旧时的欢愉。⁷思量:思念、回忆。⁸一夕:一晚。⁹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起句“萧索清秋珠泪坠”,前四字写景,点明时节;后三字抒情,表现主人公在伤感落泪。起句情与景的交融,渲染了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以下由此出发,层层深入,情与景同时推进。“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枕簟微凉,说明时至秋令;辗转无寐,则言主人公心事重重。同时“萧索清秋”象征着南唐王朝衰败的时局,抒情主人公的“珠泪坠”也暗示词人因忧心国事而难过。

  “残酒欲醒中夜起”,继续承接前面词意,表明主人公睡前曾借酒消愁,暗合“珠泪坠”的意象,睡后又起,则对应“展转浑无寐”。“起”字在这里起关连作用,为全词“词眼”,下面所有词句,都接续这字,描绘“起”后情景。“月明如练天如水”。因“起”而见寒色。

  下片转而描写室外近景,转换为视觉、听觉,“阶下寒声啼络纬”,庭阶传来冷冷的“纺织娘”的啼叫声,“寒”带感情色彩秋夜劲风,庭树瑟瑟,静悄悄的重门关闭着,“悄悄”,言其静谧,衬托主人公心境的——凄清。

  “阶下寒声啼络纬”,因为“起”而听秋虫啼叫;“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因为“起”而闻秋风吹院门。这时,主人公的残酒大概已经大醒,面对清秋之夜,踱步庭中,相思之情荡漾心中,想起了与情人相处的甜蜜日子——“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主人公认为值得自己珍惜的是旧时欢愉的携手之地,想念了一个夜晚,人变得如此的憔悴,正是相思成病。

  直到这最后,作品才归结出题旨,表达对旧时欢愉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首词的最大艺术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景中寓情,情发于景。词中“萧索清秋”象征南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的现实。词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怨妇的内心视角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39
2、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43

quèzhī··xiāosuǒqīngqiūzhūlèizhuì--féngyán

xiāosuǒqīngqiūzhūlèizhuìzhěndiànwēiliángzhǎnzhuǎnhúnmèicánjiǔxǐngzhōngyuèmíngliàntiānshuǐ

jiēxiàhánshēngluòwěitíngshùjīnfēngqiāoqiāozhòngménjiùhuānxiéshǒuliàngchéngqiáocuì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秋空万里净¹,嘹(liáo)(lì)²独南征³
译文:秋意萧索,急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
注释:¹万里净:一作“万里静”。²嘹唳:即凄清响亮的鸣声。³独南征:一作“雁南征”。征:远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风急¹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译文: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注释:¹风急:一作“风凌”。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¹长怯(qiè)²去翼,影灭有馀声。
译文: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注释:¹塞:边关,险要处,这里指大雁所飞之地。²怯:一作“怜”。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译文: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急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急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急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民有疾¹,未知药石²,炎帝始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译文:上古的先民生病了,却不知道用药物来治疗。炎帝(神农氏) 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观察它们的寒、温、平、热等药性,辨别它们之间的君 (药)、臣(药)、佐(药)、使(药)组方原则。曾经一天到了七十种毒,但他都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用文字记下,记录药性用法,以便治疗百姓的疾病,医学之道就从此开始了。
注释:¹疾:病。²药石:是指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³始:开始。⁴遂:于是,就。⁵作文:撰写文章。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交交¹桑扈(hù)²,有莺³其羽。君子乐胥(xū),受天之祜(hù)
译文:交交鸣叫桑扈鸟,身有华丽的羽毛。大人君子多快乐,当受上天的福报。
注释:¹交交:鸟鸣声。²桑扈:鸟名,即青雀。³莺:有文采的样子。羽毛有文采,喻诸侯有才华。⁴君子:此指群臣。⁵胥:语助词。⁶祜:福禄。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¹。君子乐胥,万邦²之屏³
译文:交交鸣叫桑扈鸟,颈间羽色好美妙。大人君子多快乐,保卫家国的依靠。
注释:¹领:鸟颈。此句言颈羽之美。²万邦:各诸侯国。³屏:屏障,起护卫作用,喻重臣。
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
¹屏之翰²,百辟³为宪。不(jí)不难(nuó),受福不那(nuó)
译文:国家屏障和栋梁,诸侯以你为榜样。克制自己守礼节,受福多得难计量。
注释:¹之:是。²翰:“干”的假借,支柱。³百辟:各国诸侯。⁴宪:法度。⁵不:语助词,下同。⁶戢:克制。⁷难:通“傩”,行有节度。⁸那:多。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求。
(sì)(gōng)¹其觩(qiú)²,旨酒³。彼匪敖,万福来求
译文:牛角酒杯弯又弯,美酒醇厚味道香。贤者交往不倨傲,万福汇聚你身上。
注释:¹兕觥:牛角酒杯。²觩:弯曲的样子。³旨酒:美酒。⁴思:语助词。⁵柔:指酒性温和。⁶彼:指贤者。⁷交:“儌(jiǎo)”的假借。⁸匪敖:不傲慢。敖,通“傲”,倨傲,傲慢。⁹求:同“逑”。聚集。

  这是一首乐歌。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作品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所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在起兴的物象和表达的内容之间尽管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两者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通融性,从而使人在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和意会的妙趣。如这首诗起兴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为以下陈述宴饮营造了一种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感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还真有点政治色彩。它上来便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接着又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述写在先扬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两章即在此基础上向与饮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的要求。应该说这种劝说是很尖锐也很严厉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和后面“万福来求”的激励,使之显得从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说服力。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其表面作用是点出饮酒,在全诗中立一基点,据此可认为它是周王宴饮诸侯时所奏的乐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对以下的“匪敖”,起着一种隐喻的暗示。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71-473

sāng

míng xiānqín 

jiāojiāosāng yǒuyīng jūn shòutiānzhī 

jiāojiāosāng yǒuyīnglǐng jūn wànbāngzhīpíng 

zhīpíngzhīhàn bǎiwéixiàn nán shòunuó 

gōngqiú zhǐjiǔróu jiāofěiào wànláiq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