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梅何蒨蒨,素叶吐层层。
近腊寒犹劲,先春气已承。
冷香传去远,静静密还增。
有意常欺雪,无功合镂冰。
早烟笼玉暖,冻雨浴脂凝。
汉女新妆薄,燕姬瘦骨棱。
压枝唯恐折,簇萼似难胜。
神物终来护,江乡未解矜。
独奇心岂欲,寄远客何曾。
不见黄鹂度,宁防粉蝶凌。
月光临更好,溪水照偏能。
画轴开云雾,宫刀翦彩缯。
都无笔可衒,莫信巧堪凭。
丹杏尘多杂,夭桃俗所称。
故林尝渴望,大庾更愁登。
重和阳春曲,声辞猥媿仍。
芳梅何蒨蒨,素叶吐层层。
近腊寒犹劲,先春气已承。
冷香传去远,静静密还增。
有意常欺雪,无功合镂冰。
早烟笼玉暖,冻雨浴脂凝。
汉女新妆薄,燕姬瘦骨棱。
压枝唯恐折,簇萼似难胜。
神物终来护,江乡未解矜。
独奇心岂欲,寄远客何曾。
不见黄鹂度,宁防粉蝶凌。
月光临更好,溪水照偏能。
画轴开云雾,宫刀翦彩缯。
都无笔可衒,莫信巧堪凭。
丹杏尘多杂,夭桃俗所称。
故林尝渴望,大庾更愁登。
重和阳春曲,声辞猥媿仍。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人已归来,杜鹃¹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²借与莺(yīng)³。兔葵(kuí)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译文:我人已归来,枝上杜鹃这一声声的“不如归去”又是在劝何人早归?烟花三月,树荫浓如绿云,轻易的借与莺儿自由自在穿行其间。但见道旁兔葵燕麦随风飞扬,沾上我的衣襟,禁不住想问刘郎一句,这些杂草又曾几度沾上了他的长衫?一路行来,有如翠屏下幽梦一场,醒来只觉往昔种种好似都在那水绕山围之间,几度沉浮。
注释:和赵德庄韵:时稼轩在临安司农寺任上。赵德庄见前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按赵德庄先有两首新荷叶见介庵词,稼轩依韵和作两首。此其一。¹杜鹃:鸟名。因其啼声凄切,易动人归思,所以亦称“思归”鸟、“催归”鸟。陈亮《水龙吟·春恨》:“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²等闲:轻易地、白白地。³莺飞: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⁴兔葵:燕麦野草和野麦。⁵刘郎:刘禹锡,此借指赵德庄。唐孟棨《本事诗》:“刘尚书禹锡,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诗一出,传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又诬其有怨愤。他日见时宰,与座,慰问甚厚,既辞,即曰:‘近有新诗,未免为累,奈何?’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其自叙云:‘贞元二十一年春,余为屯田员外,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十年,诏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盛如红霞,遂有前篇以记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四年,始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再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按:稼轩于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淳熙元年重归建康充帅属,故词中有“人已归来”和“刘郎几度沾衣”句。⁶翠屏:卧室内绿色的屏风。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¹芳菲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³,记当年、初识崔徽(huī)。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译文:携一杯酒,重游旧地,看到那满园芳菲依然开得这般随意,不由的让人忆起了往日那些繁华,只是而今早已物是人非,故人不知何处去了。尽管多年未归,我却还记得当年,与君初识,心中满是喜悦,面上却只半露春风。魂牵梦萦之余,遥遥望去,云中却少有南来的大雁,我欲寄锦书与她,也无以为凭。
注释:¹随意:任意。庾信荡子赋“游尘满床不用拂,细草横阶随意生。”²芳菲:指花草。³半面: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⁴崔徽: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宋援注:“崔徽,河中倡妇也,裴敬中以兴元幕使河中,与徽相从者数月。敬中使罢,还,徽不能从,情怀怨抑。后数月,东川幕白知退将自河中归,徽乃托人写真,因捧书谓知退曰:‘为妾谓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卿死矣。唐元稹为作《崔徽歌》。⁵南云:古有鸿雁传书的说法。⁶因依:托付。

  这首词通篇借描写友人归来所见所感,抒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物是人非之伤感。全诗语言清新平淡,是以豪放雄浑著称的辛弃疾的偶有的婉约之作。

  词的上片抒写友人归来之感。“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友人已然归来,长作“不如归去”的杜鹃鸟却依然啼叫不止,不知是为谁而啼?这句实质上是为友人归来感到高兴,责备杜鹃鸟不应该胡乱啼叫,破坏了友人归来作者的高兴心情。“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责备友人归来太迟,不能共赏春光,自己只能和黄莺作伴。接下来,作者又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两次游玄都观的故事,借用典故来抒发人事代谢无常的感慨。“春风”两句回忆当年初识伊人情景。春风半面春风中袖遮半面,写少女羞涩之态。“翠屏幽梦,觉来水飞山围。”将友人的种种经历归于翠屏一梦,酒醒后抛却烦恼悠闲的在山水间游玩。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乐游山水之意,“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作者带着美酒重游故园,芳草依旧萋萋,美景依旧,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小园还是那个小园,芳草环飞,可是人事变化太大,原来的人却都已不在,让人不禁生出物是人,世事无常的感慨。“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还记得当年仲春时节,认识那位美人的情景,仿佛依旧在眼前。只是可惜“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南飞的大雁太少,没有人可以代传音信。佳人的娇羞之态好像仍在眼前,而今却是天涯相别,不同音信。

  这首词通篇写的清新哀婉,是稼轩早期婉约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19页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红笺(jiān)¹小字,说尽平生意²。鸿雁在云鱼在水³,惆怅此情难寄。
译文: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注释:清平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²平生意:平生相慕相爱之意。³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⁴惆怅:失意,伤感。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斜阳¹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¹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思熠主编.宋词三百首全解 全民阅读提升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88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2-23

qīngpíngyuè ·hóngjiānxiǎo

yànshū sòngdài 

hóngjiānxiǎo shuōjìnpíngshēng hóng鸿yànzàiyúnzàishuǐ chóuchàngqíngnán 
xiéyáng西lóu yáoshānqiàduìliángōu rénmiànzhīchù 绿jiùdōngliú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chán)边风味客边愁¹,馈(kuì)²我清光³又满楼。
注释:¹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²馈:赠送。³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满闰中秋¹
注释:¹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满的。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满一闰八月,满一闰中秋。百年乃举整数。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菊花信¹待重阳久,桂子²香闻上界³留。
注释:¹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²桂子:桂花。³上界:天上。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遮莫¹圆明²似前度³,不知谁续广寒游。
注释:¹遮莫:尽管,任凭。²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³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⁴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jiù)(líng)¹金仆姑²,燕尾³绣蝥(máo)
译文: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注释:¹鹫翎:箭尾羽毛。²金仆姑:神箭名。³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⁴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¹扬新令²,千营共一呼。
译文: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注释:¹独立:犹言屹立。²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草惊风¹,将军夜引弓²
译文: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注释:¹惊风:突然被风吹动。²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¹寻白羽²,没³在石棱中。
译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¹平明:天刚亮的时候。²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³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⁴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月黑¹雁飞高,单(chán)(yú)²夜遁³逃。
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注释:¹月黑:没有月光。²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³遁:逃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欲将¹轻骑²³,大雪满弓刀
译文: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注释:¹将:率领。²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³逐:追赶。⁴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野幕¹²(qióng)(yán)³,羌(qiāng)贺劳旋。
译文: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注释:¹野幕:野外帐篷。²敞:开。³琼筵:美宴。⁴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醉和金甲舞,雷鼓¹动山川。
译文: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注释:¹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¹能。
译文: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注释:¹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奔狐¹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译文: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注释:¹奔狐:一作“奔猨”。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yú)清。
译文: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¹
译文: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注释:¹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
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

zhāngshèsàixiàliùshǒu

lún tángdài 

jiùlíngjīn yànwěixiùmáo 
yángxīnlìng qiānyínggòng 

línàncǎojīngfēng jiāngjūnyǐngōng 
píngmíngxúnbái zàishíléngzhōng 

yuèhēiyànfēigāo chándùntáo 
jiāngqīngzhú xuěmǎngōngdāo 

chǎngqióngyán qiāngróngláoxuán 
zuìjīnjiǎ léidòngshānchuān 

tiáojiànyòuyīng wénchūshìnéng 
bēnjiāngbèngzhì sǎojìnqiūlíng 

tíngtíngguì dàngdàngqīng 
lín wéiyīngmíng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水天清话¹,院静人销夏²。蜡炬³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译文: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注释:¹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²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³蜡炬:蜡烛。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醉来扶上桃笙(shēng)¹,熟罗²扇子凉轻。一霎³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译文: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¹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²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³一霎:一会儿。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席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席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田军,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第1309页
2、 黄浩.一杆烟雨:历代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qīngpíngyuè ·chíshàngliáng

xiànghóng鸿zuò qīngdài 

shuǐtiānqīnghuà yuànjìngrénxiǎoxià fēngyáoliánxià zhúyǐngbànqiánghuà 
zuìláishàngtáoshēng shúluóshànliángqīng shàtángguò míngzhāobiàn便shìqiū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