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代昌黎伯,琳宫尚陆沉。极知延阁峻,仍记掖垣深。
今代昌黎伯,琳宫尚陆沉。极知延阁峻,仍记掖垣深。
简古元和样,精微正始音。居然合廊庙,过听著山林。
简古元和样,精微正始音。居然合廊庙,过听著山林。

línchuāntóuzèngsānhánzicāng--huángyànpíng

jīndàichānglíngōngshàngchénzhīyánjùnréngyuánshēn

jiǎnyuányàngjīngwēizhèngshǐyīnránlángmiàoguòtīngzheshānlín

黄彦平

黄彦平

宋洪州分宁人,字季岑,号次山。黄庭坚族子。徽宗宣和间进士。钦宗靖康初,坐与李纲善贬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旋主管亳州明道宫。南渡后数上札子论事,多所建白,其论赏罚一疏,持论尤为平允。有《三余集》。 ▶ 1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¹²远行去,相送方山亭³
译文:听闻爱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送行。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
注释:¹闻:闻听,听说。²欢:喜欢之人,爱人。³方山亭:南京著名亭子名称。
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
风吹黄檗(bò)¹²,恶闻³离声
译文: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游子远行,而送行的恋人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
注释:¹黄檗:亦作“黄柏”。木心苦涩。²藩:藩篱,篱笆。³恶闻:恶心听闻。不愿听闻。⁴苦:悲苦的。⁵离声:别离的声音。

  起首二句开门见山,点明了事情的缘由,同时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因闻欢而相送,可知他们并非正式夫妻。这句是说,当女主人公得知情人即将远行,便匆匆赶来为他送行。男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做什么?诗中没有交代,但一个“远”字却表明这次出行不同寻常。情人要到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何时才能团聚呢?看来遥遥无期。因而,女主人公将情人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方山亭这个地方。

  接下来似乎该写离别的场景了,可诗中却荡开一笔,转而对方山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表面上是写送别的环境,而实际上则表现了女子送别时的心情。“黄檗”,是苦木,“黄檗藩”,指用苦木黄檗做的篱笆,所以叫“苦篱”,这正同“苦离”谐音双关。阵阵风吹苦篱,仿佛在不断地催促男子远行,而女主人公厌恶听到这令人心碎的离别之声。这里融情于景,谐音双关,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此时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这首民歌虽无缠绵悱恻、魂牵梦萦之词,但字字句句如从肺腑之间流出,其情之纯、之真、之深,动人肺腑。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绿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¹过墙来。
注释:¹鞭笋:竹根。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¹过清明。
注释:¹椎鼓:击鼓。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¹来。
注释:¹斗草:以草相赛为戏。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骑吹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²边。
注释:¹骑吹:指地方长官出行时之仪仗。²碡(zhóu):碌碡,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郭里¹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²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注释:¹郭里:即城里。²醪(láo)酒:即醪糟酒,米酒。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步屧¹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注释:¹步屧(xiè):徒步。屧:一种木屐。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¹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注释:¹樊:用为动词,插棘为篱。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注释: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这首跟杨万里的《初夏午睡起》异曲同工。头两句来点儿懒洋洋的环境描写,后两句都是睡一觉起来又满足又无聊,对边看着点东西,发呆。虽然季节不同,这种无情思的心绪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土膏,指泥土滋润状,是言多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松动,万草千花一下子草也绿了花也开了。这春天里生命的蠢蠢欲动,春雨的频催之下,一晌间爆发,万草千花灿烂。“饷”是“晌”的通假,一会儿,不多久的时间。商务出版社第四版《古代汉语字典》上,饷只是饭和送饭的意思,但汉典上说,后来才用作“晌”的,唐韩愈还写“虽有一饷乐,有如聚飞蚊”。“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春天化荒芜为绿秀,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异曲同工之妙。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杜茅柴,指自家酿的薄酒;官酒,则是官酿官卖的酒。自家老盆酿新酒,初熟,便带到田头祭社。后两句是说:巫婆啊你莫嫌弃我家酒味淡,旗亭的官酒里落灰更多。旗亭,一指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二指市楼。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此处取市楼意,因在田头祭社,算是官方大型活动。“祭社”,祀土地神,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潮阳、谷饶、泉州,都有这个风俗,客家人称担社。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斗草,又称斗百草,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多见端午行之。这个接上句刚刚好,田头祭社的鼓声如雷,傍晚的时候大人们被歪歪斜斜的扶回家。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片狼藉,知道是小孩子又在斗草玩。

  “新开醪酒荐青梅”,应该是新开的米酒配青梅,他用了“荐”这个字,就觉得特别的,诱人。还有下文那个“随人黄犬搀前去”,“搀”字,描写出来黄狗是巴巴得蹭上来的神态,特亲近黏人。但是走到溪边,黄狗又忽儿自己转头回去了。这就是说,黄狗的心思你别猜,人类无法理解狗的生活哲学。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这首最后的“日暮裹盐沽酒归”,带着十足的厨房的油烟气。美的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反而这种浅浅淡淡的生活气息,才是美的表达。菘,本草纲目里说有两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头一种估计是油菜,第二种是北方的大白菜。这里指的是油菜,因为作者当时在苏州。当时油菜花还没开,菘心青嫩。芥苔,是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chūntiányuánxìng

fànchéng sòngdài 

liǔhuāshēnxiàngshēng sāngjiānxīn绿wèichéng zuòshuìjiàoláishì mǎnchuāngqíngkàncánshēng 
gāodòngpíncuī wàncǎoqiānhuāxiǎngkāi shùhòuhuāngyóu绿xiù línjiābiānsǔnguòqiánglái 
gāotiánèrmàijiēshānqīng bàngshuǐtián绿wèigēng táoxìngmǎncūnchūnjǐn chuíguòqīngmíng 
lǎopénchūshúmáochái xiéxiàngtiántóushèlái ǎoxiánwèi tíngguānjiǔgèngduōhuī 
shèxiàshāoqiánléi xiézuìwēnghuí qīngzhīmǎnhuāláng zhīshìérsūndòucǎolái 
chuīdōngláixiàngxuān xíngchūnchēnàoyān niúménqián mén西zhóubiān 
hánshíhuāzhīchāmǎntóu qiànqúnqīngmèipiānzhōu niányóushān shànglíngyánqiū 
guōrénjiābàisǎohuí xīnkāiláojiǔjiànqīngméi chánghǎochéngménjìn jièmáotíngnuǎnbēi 
xièxúnchūnyǒuhǎohuái怀 dàoshuǐbēi suírénhuángquǎnchānqián zǒudàobiānhuí 
zhòngyuánguǒqínshǎngláo nàiértóngniǎoquèsāo chāzhēnfánsǔnjìng gènggānggàiyīngtáo 
chūkāizhòngdàobāo nánshānléidòngliánxiāo jīnniánqiànyāngtiánshuǐ xīnzhǎngkànkànpāixiǎoqiáo 
sāngxiàchūnshū绿mǎn sōngxīnqīngnènjiètáiféi tóudiàntóumài guǒyánjiǔguī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市人¹(jīn)²巧智,于道若童蒙³
译文:集市的商贩自负机巧聪明,对于道却似无知幼童。
注释:¹市人:城中街道上的人,这里是说城市中的人。²矜:自负。³童蒙:幼稚愚昧或无知的儿童。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倾夺¹相夸侈(chǐ)²,不知身所终。
译文:倾轧争夺相互夸耀奢侈,不知自身最后的归宿是什么。
注释:¹倾夺:倾轧争夺。²侈:奢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hé)¹见玄真子²,观世玉壶中。
译文:有人见到了得道的真人,看世事就像是看玉壶那样透彻。
注释:¹曷:何。²玄真子:泛指得道仙人。这里指壶公。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yǎo)¹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译文:深远莫测地抛弃了尘世,顺应造化进入宇宙无穷。
注释:¹窅然:深远难测。

gǎnshīsānshíshǒu--chénziáng

shìrénjīnqiǎozhìdàoruòtóngméngqīngduóxiāngkuāchǐzhīshēnsuǒzhōng

jiànxuánzhēnziguānshìzhōngyǎorántiānchénghuàqióng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归梦寄吴樯(qiáng)¹,水驿(yì)²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³初系缆(lǎn),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译文:归梦寄托在开往吴地的船上,一站又一站的水路前面的途程还很长。想见初到鹦鹉洲旁系缆停留的时候,斜阳里望见烟长错落的江城武昌。
注释:¹吴樯:归吴的船只。²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这里泛指行程。³芳洲:指鹦鹉洲,在武昌东北长江中。⁴缆:靠岸后固定船只所用的铁索或粗绳。⁵武昌: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古称。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愁鬓(bìn)点新霜¹,曾是朝衣染御(yù)²。重到故乡交旧³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译文:愁多鬓边新添了白发,想过去也曾身穿朝衣上殿见君王。如今重回故乡旧友稀少不胜凄凉,却怕他乡要胜过故乡了。
注释:¹新霜:新添的白发。霜:指白发。²朝衣染御香:谓在朝中为官。朝衣:上朝拜见皇帝的官服。³交旧:旧交,老朋友。

  公元一一七八年(南宋淳熙五年)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作者在将要到武昌的船中所写的。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陆游在蜀的《秋思》诗,已有“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之句;动身离蜀的《叙州》诗,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之句。屡言“吴樯”,无非指归吴的船只。担忧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达归吴急切的心情,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妙在“寄梦”一事,措语新奇,富有想象力,有如李白诗之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想见”,是临近武昌时的设想。

  武昌有江山草树之胜,崔颢《黄鹤楼》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可以对照辨认。这三句,写景既美,又切武昌情况;用笔贴实凝炼,而又灵活有情韵。

  下片抒情。“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这次东归,是奉孝宗的召命,念旧思今,一样是前程难卜,感情复杂,滋味当然不会好受。“朝衣”事,是从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岑参《寄左省杜拾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演化而出。

  下面三句,与上片结尾相同,也是运用了设想的手法。

  作客思乡,本是诗人描写晋王赞诗:“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唐李商隐诗:“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陆游在蜀,也有思乡之句,如“久客天涯忆故园”、“故山空有梦魂归”等。这时作者在还乡途中,忽然想起:“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意境新奇。这个意境,似源于杜甫《得舍弟消息》诗:“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但杜甫说的是故乡遭乱,欲归不得,不如在他乡暂且安身,是对过去之事的比较;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语句相同,旨趣不同,着了“却恐”二字,更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沿袭。

  这未必就等于黄庭坚所说的“脱胎换骨”,而更可能是对各自生活感受的不谋而合。这种想归怕归的心情,内心是矛盾的,所以陆游到家之后,有时有“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又岂料如今余此身”(《沁园春》)之叹;有时又有“营营端为谁”、“不归真个痴”之喜。

  这首词,精炼贴实之中,情景交至,设想新奇,虽词较短,但富有很深的意味。

nánxiāng ·guīmèngqiáng

yóu sòngdài 

guīmèngqiáng shuǐ驿jiāngchéngcháng xiǎngjiànfāngzhōuchūlǎn xiéyáng yānshùcēnrènchāng 
chóubìndiǎnxīnshuāng céngshìcháorǎnxiāng chóngdàoxiāngjiāojiùshǎo liáng quèkǒngxiāngshèngxiāng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¹夷吾者,颍(yǐng)²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³,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huán)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注释:¹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²颍: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³游:交往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⁴事:侍奉。⁵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⁶囚:被拘禁。⁷进:荐进,推举。⁸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⁹匡:纠正,扶正。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gǔ)¹,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²,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³,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释:¹贾:做生意,经商。²穷困:困厄,窘迫。³不肖:不贤,无能。⁴遭:遇。⁵走:跑。⁶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⁷以:因为。⁸多:称赞。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译文: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译文: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