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袍黄屋俨临轩,独立班头领众仙。
五色云乘金殿日,一声雷绕玉除天。
浮荣何敢矜科第,实地惟知学圣贤。
深重君恩无以报,疾风草劲雪松坚。
赭袍黄屋俨临轩,独立班头领众仙。
五色云乘金殿日,一声雷绕玉除天。
浮荣何敢矜科第,实地惟知学圣贤。
深重君恩无以报,疾风草劲雪松坚。
姚勉

姚勉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 ▶ 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悠悠昊(hào)¹,曰父母且(jū)²。无罪无辜,乱如此幠(hū)³。昊天已威,予慎(shèn)无罪。昊天大(tài)幠⁷,予慎无辜。
译文:高高远远那苍天,如同人之父与母。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苍天已经大发威,但我确实没错处。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
注释:¹昊天:老天,苍天。²且:语尾助词。³幠:大。⁴威:暴虐、威怒。⁵慎:确实。⁶大:通“太”。⁷幠:怠慢,疏忽。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乱之初生,僭(jiàn)¹始既涵²。乱之又生,君子信谗(chán)。君子如怒³,乱庶(chuán)。君子如祉(zhǐ),乱庶遄已。
译文:祸乱当初刚生时,谗言已经受宽容。祸乱再次发生时,君子居然也听从。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
注释:¹僭:通”谮”,谗言。²涵:容纳。³怒:怒责谗人。⁴庶:几乎。⁵遄沮:迅速终止。⁶祉:福,此指任用贤人以致福。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君子屡(lǚ)¹,乱是用长。君子信盗²,乱是用暴³。盗言孔甘,乱是用餤(tán)。匪其止共,维王之邛(qióng)
译文:君子屡次立新盟,祸乱因此便增长。君子相信那盗贼,祸乱因此势暴狂。盗贼谗人话甜蜜,祸乱因此得滋养。谗人哪能尽职守,只能为王酿灾殃。
注释:¹盟:与谗人结盟。²盗:盗贼,借指谗人。³暴:厉害,严重。⁴孔甘:很好听,很甜。⁵餤:原意为进食,引伸为增多。⁶止共:尽职尽责。止,做到。共,通“恭”,忠于职责。⁷邛:病。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yì)¹²³,君子作之。秩秩大猷(yóu),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跃(tì)(chán)兔,遇犬获之。
译文:巍然宫室与宗庙,君子将它来建起。典章制度有条理,圣人将它来订立。他人有心想谗毁,我能揣测能料及。蹦跳窜行那狡兔,遇上猎狗被击毙。
注释:¹奕奕:高大貌。²寝:宫室。³庙:宗庙。⁴秩秩大猷:多而有条理的典章制度。⁵莫:制定。⁶他人有心:谗人有心破坏。⁷跃跃:跳跃的样子。⁸毚:狡猾。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rěn)¹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²,心焉数之。蛇(yí)蛇硕言³,出自口矣。巧言如簧(huáng),颜之厚矣。
译文:娇柔袅娜好树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来流传那谣言,心中辨别识真伪。夸夸其谈说大话,口中吐出力不费。巧言动听如鼓簧,厚颜无耻行为卑。
注释:¹荏染:柔弱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²行言:流言,谣言。³蛇蛇硕言:夸夸其谈的大话。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⁴巧言如簧:说话像奏乐一样好听。簧,笙类乐器的簧片。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méi)¹。无拳²无勇,职³为乱阶。既微且尰(zhǒng),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几何?
译文: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边。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腿上生疮脚浮肿,你的勇气哪里见?诡计总有那么多,你的同伙剩几员?
注释:¹麋:通“湄”,水边。²拳:勇。³职:主要。⁴乱阶:逐渐引出祸乱的一连串事件。阶,阶梯,此为比喻义。⁵微:通“癓”,小腿生疮。⁶尰:借为“瘇”,脚肿。⁷犹:通“猷”,指诡计。⁸居:语助词。⁹徒:党徒。

  此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作者应是饱受谗言之苦,全诗写得情感异常激愤,通篇直抒胸臆,毫无遮拦。起调便是令人痛彻心肺的呼喊:“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随即又是苍白而带有绝望的申辩:“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情急愤急之下,作者竟无法用实情加以洗刷,只是面对苍天,反覆地空喊,这正是蒙受奇冤而又无处伸雪者的典型表现。

  二、三两章,情感稍缓,作者痛定思痛后对谗言所起,乱之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揭露。在作者看来,进谗者固然可怕、可恶,但谗言乱政的根源不在进谗者而在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谗言如同鸦片,人人皆知其毒性,但它又总能给人带来眼前的虚幻的快感。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可谓深刻至极。此二章句句如刀,刀刀见血,将“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解剖得丝丝入扣,筋骨毕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是送给后世当政者的一付清醒剂。盖因听谗者比之进谗者责任更大,故先刺之。可见愤激的情感并未使作者丧失理智。

  四、五两章,形同漫画,又活画出进谗者阴险、虚伪的丑陋面目。他们总是为一己之利,而置社稷、民众于不顾,处心积虑,暗使阴谋,欲置贤良之士于死地而后快。但险恶的内心表现出来的却是花言巧语、卑琐温顺,在天子面前,或“蛇蛇硕言”,或“巧言如簧”。作者的描绘入木三分,揭下了进谗者那张赖以立身的画皮,令人有“颜之厚矣”终不敌笔锋之利矣的快感。

  末章具体指明进谗者为何人。因指刺对象的明晰而使诗人的情感再次走向剧烈,以至于按捺不住,直咒其“既微且尰”,可见作者对进谗者的恨之入骨。那“居河之麋”的交待,使读者极易联想起躲在水边“含沙射影”的鬼蜮。然而,无论小人如何猖獗,就如上章所言“跃跃毚兔”,最终会“遇犬获之”。因为小人的鼠目寸光,使他们在获得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也将自己送上了绝路。从这个角度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进谗者的丑恶,也清醒地看到了进谗者的可耻下场。

  此诗虽是从个人遭谗人手,但并未落入狭窄的个人恩怨之争,而是上升到谗言误国、谗言惑政的高度加以批判,因此,不仅感情充沛,而且带有了普遍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此诗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关键之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17-420

qiǎoyán

míng xiānqín 

yōuyōuhàotiān yuē zuì luàn hàotiānwēi shènzuì hàotiān shèn 

luànzhīchūshēng jiànshǐhán luànzhīyòushēng jūnxìnchán jūn luànshùchuán jūnzhǐ luànshùchuán 

jūnméng luànshìyòngzhǎng jūnxìndào luànshìyòngbào dàoyánkǒnggān luànshìyòngtán fēizhǐgōng wéiwángzhīqióng 

qǐnmiào jūnzuòzhī zhìzhìyóu shèngrénzhī rényǒuxīn cǔnduózhī chán quǎnhuòzhī 

rěnrǎnróu jūnshùzhī wǎngláixíngyán xīnyānshùzhī shuòyán chūkǒu qiǎoyánhuáng yánzhīhòu 

rén zhīméi quányǒng zhíwéiluànjiē wēizhǒng ěryǒng wéiyóujiāngduō ěr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xīn)¹
译文:官职虽小,我的志向已经满足。时局清静,不必去砍柴背草。
注释:¹负薪: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¹(qī)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译文:谦恭地栖息,暂且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
注释:¹卑:谦恭。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自爱赏心处,丛篁(huáng)¹流水滨。
译文: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译文:我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郡都可以看到。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译文: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却愁丹凤诏¹,来访漆园²人。
译文: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
注释:¹丹凤诏:指帝王诏书。²漆园:庄子是漆园小吏,这里是以庄子自比。

xiànzhōngchízhúyán怀huái--qián

guānxiǎozhìshíqīngmiǎnxīnbēiqiěróng耀yàoguānshēn

àishǎngxīnchùcónghuángliúshuǐbīnxiānggāozhěnshānmǎnnánlín

dàozàiwèiwàngníngyànpínquèchóudānfèngzhàolái访fǎngyuánrén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半醒半醉问¹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译文:半醉半醒间去访问黎姓友人,归去时误入竹刺藤梢迷失了方向。
注释:被酒:带醉,刚喝过酒。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¹问:访问。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但寻牛矢(shǐ)¹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译文: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行走,因为我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注释:¹牛矢:牛粪。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总角¹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²送迎翁³
译文:三四个扎着小辫儿的黎族儿童,口中吹着葱叶路送着我这个略带醉意的老翁。
注释:¹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²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³翁:苏轼自称。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译文: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溪边自有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投梭(suō)¹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²
注释:¹投梭:织布。²春梦婆:比喻人事繁华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
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
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
译文:雨后的小院因为无人踏足已经长满青苔,满庭的修竹间稀稀疏疏长着几棵槐树。
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春愁兀(wù)兀成幽梦,又被流莺²唤醒来。
译文:让人昏昏沉沉的春愁就像一个梦,就算被黄莺唤醒仍在身旁挥之不去。
注释:¹兀兀:昏沉的样子。²流莺:莺。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自初九日¹别台山²,初十日抵黄岩³,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岩岙(ào)
译文:我初九离开天台山,初十就抵达了黄岩。太阳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番的旅舍。
注释:雁宕山:即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¹初九日:指公元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旧历四月初九日。²台山:即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作者于初一日至初岩日游览了天台山。³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⁴岩岙:地名。浙江一带把山间平地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¹,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²。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³,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yǔ)(lǚ)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lù)逾谢公岭,渡一涧(jiàn),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gèn)天,危峰乱迭(dié),如削如攒(cuán),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fú)之欹(qī)。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diàn)¹⁰者。双鸾¹¹、五老¹²,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¹³。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译文:十一日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饭后向南渡过一条溪水,便看到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奴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它是老僧岩,但又不是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它穿着袭装,头上秃顶,栩栩如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它的旁边还有一块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尸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坐下休息了好一会,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双莺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莺犷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峰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峰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瞪,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注释:¹盘山岭:又称盘山,在浙江乐清市山门乡。²大荆驿:驿站名。在乐清市东北,通黄岩区界。³章家楼:在大荆驿南,明人章巘建。⁴向:刚才。⁵腋:腰。⁶骈笋:并生的笋。⁷挺芝:挺拔的芝草。⁸幞: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⁹欹:歪向一边。¹⁰靛:蓝色染料。¹¹双鸾:双鸾峰,在东内谷。¹²五老:五老峰。在东内谷。¹³灵峰寺:在东内谷灵峰下,公元1023年(宋天圣元年)文吉和尚创建,公元1041年(宋康定二年)赐匾额。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¹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²。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³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xià)口石纹一缕,青绀(gàn)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qi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jì)。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yù)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译文: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岩,所谓水帘岩,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臂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幽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高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嶂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漱瀑布了。隔小龙漱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播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从此经过双莺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莺峰仅止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袭装,讴楼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蛛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上,石瞪级的尽头处,有石门坎阻隔着。俯身石门坎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精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揪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注释:¹净名寺:在东内谷,公元977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²灵岩寺:在东内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³称:相当。⁴高半独秀: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⁵小龙湫:瀑布名。⁶石阈:石门坎。⁷崆峒:山洞。⁸山门:雁山的南天门。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¹于前。鸟道盘折,逾坳(ào)右转,溪流汤(shāng)²,涧底石手如砥(dǐ)³。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dèng)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qǐ),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译文: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荡荡,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漱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诅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瞪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注释:¹横亘:横贯。²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³砥:细的磨刀石。⁴龙湫之瀑:指大龙湫。在西内谷。⁵诺讵那:罗汉名。相传是唐代眉州(今属四川)人,叫罗尧运,他最先进入雁荡山,在大龙湫看瀑布坐化成仙。⁶廉纤:细微,纤细。代指细雨。⁷圮:倒塌。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¹,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jī)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²,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³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kàn)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chán)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译文:十四日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注释:¹复有他行:还有别的地方要去。²瑶界:仙境。³海中玉环:指浙江东南的玉环岛。⁴三尖:三座尖削的山峰。⁵《志》:指雁宕山志。⁶宕:雁湖。⁷莲舟:和尚名。作者的旅伴。⁸腾挽:向上拉。⁹能仁寺:在西内谷丹芳岭下。公元999年(北宋咸平二年)全了和尚创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¹,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²
译文:十五日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杖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番岭,往乐清县而去。
注释:¹数握:几把。²乐清:指乐清县城(今乐清市乐成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