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传素恨,渺渺起新愁。台空凤已去,楚山千顷秋。
呜呜传素恨,渺渺起新愁。台空凤已去,楚山千顷秋。

shānchūshānshízhúqīngdēngshānyīnzhàngwàngchīleshìsuísuǒzhīèrshíshǒutīngxiāo--ruì

chuánhènmiǎomiǎoxīnchóutáikōngfèngchǔshānqiānqǐngqiū

徐瑞

徐瑞

徐瑞(1255~1325),字山玉,号松巢,江西鄱阳人。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 3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软绿柔蓝¹²胜衣³,倚船吟钓正相宜
译文:无论穿著什么样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软绿草织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诗垂钓的生活,实在是最最相宜。
注释:莎衣:即蓑衣,以蓑草编织成的御雨衣披。¹软绿柔蓝:绿色柔软的。²著:穿。³胜衣:即蓑衣。⁴正相宜:合适,十分自然。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jiān)(jiā)¹影里和烟卧,菡(hàn)(dàn)²香中带雨披。
译文:夏日在清凉的芦苇影中,和衣睡在迷离的暮烟里,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气中,绵绵细雨下披着我的蓑衣。
注释:¹蒹葭:芦苇。²菡萏:荷花。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狂脱¹酒家春醉后,乱堆²渔舍晚晴³时。
译文:春天在酒家痛饮,狂醉后才将蓑衣脱下去,当黄昏雨过天晴,就把它随便堆放在渔舍里。
注释:¹狂脱:狂醉。²乱堆:随便堆放。³晚晴:傍晚雨后初晴。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直饶¹紫绶(shòu)金章²贵,未肯轻轻博换³
译文: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注释:¹饶:任凭。²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绶,系印环的丝带。³博换:交换。⁴伊:第三人称,指莎衣,亦即指隐居生活。

  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叶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写“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不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26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8

suō

yáng sòngdài 

ruǎn绿róulánzhuóshēng chuányíndiàozhèngxiāng 
jiānjiāyǐngyān hàndànxiāngzhōngdài 
kuángtuōjiǔjiāchūnzuìhòu luànduīshèwǎnqíngshí 
zhíráoshòujīnzhāngguì wèikěnqīngqīnghuàn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shuò)¹硕鼠,无²食我黍(shǔ)³!三岁(guàn)(rǔ),莫我肯顾。逝将去(rǔ),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¹⁰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土有幸福。那莫土啊那莫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注释:¹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²无:毋,不要。³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⁴三岁:多年。三,非实数。⁵贯:借作“宦”,侍奉。⁶逝:通“誓”。⁷去:离开。⁸女:同“汝”。⁹爰:于是,在此。¹⁰所:处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¹。逝将去女,适彼乐国²。乐国乐国,爰(yuán)得我直³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优待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国有仁爱。那莫国啊那莫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注释:¹德:恩惠。²国:域,即地方。³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¹。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²永号(háo)³?(女 通 汝)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慰劳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郊有欢笑。那莫郊啊那莫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注释:¹劳:慰劳。²之:其,表示诘问语气。³号:呼喊。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 .太原 :希望出版社 ,2009.1 :4 .
2、 蒋立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217-219 .

shuòshǔ

míng xiānqín 

shuòshǔshuòshǔ shíshǔ sānsuìguàn kěn shìjiāng shì  yuánsuǒ 
shuòshǔshuòshǔ shímài sānsuìguàn kěn shìjiāng shìguó guóguó yuánzhí 
shuòshǔshuòshǔ shímiáo sānsuìguàn kěnláo shìjiāng shìjiāo jiāojiāo shuízhīyǒngháo  (tōng )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王安中字¹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²,历³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zhé)(jiān)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¹⁰三题使具草¹¹,立就,上¹²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¹³。”未几,自秘书少监除¹⁴中书舍人,擢¹⁵御史中丞¹⁶。开封逻卒¹⁷夜迹盗¹⁸,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fù)以为盗,民讼诸¹⁹府,不胜考掠²⁰之惨,遂诬服²¹。安中廉²²知之,按²³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²⁴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²⁵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²⁶寅缘²⁷关通²⁸。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²⁹;并言京欺君僣³⁰上、蠹(d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³¹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³²,俟³³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³⁴,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³⁵。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fǔ)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³⁶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³⁷。药师跋扈(hù),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³⁸论其缔合³⁹王黼(fǔ)、童贯及不几察⁴⁰郭药师叛命⁴¹,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⁴²嵩山崇福宫;又责授⁴³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⁴⁴。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⁴⁵如此。
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骄横,府中政事都专断独行,安中无法制止,于是曲意逢迎他,因此药师越发骄横。靖康初期,谏官弹劾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纠察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地道州,不久让他自便。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只要是侍臣,就都把副本赏赐给他们。受到重视就像这样。
注释:¹字:表字,人的别名。《礼记》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幼名,冠字。”可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这时才有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²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³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⁴秘书省著作郎: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其位有监、少监、丞。著作郎是负责编修国史官名。⁵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8年(1111-1118),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奉行和谐统治,那天下都将平安无事”。⁶瑞应: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瑞应。⁷辄:礼记,就。⁸笺:信札,名词用作动词,用信札。⁹表贺:上表庆贺。¹⁰制诏:皇帝的命令。¹¹具草:拟稿;起草。¹²上:君主;帝王。¹³中书舍人:官名,任起草诏令之职。¹⁴除:任命;授职。¹⁵擢:提升官职。¹⁶御史中丞:官名,御史台长官之一,负责监察朝廷官吏。¹⁷逻卒:巡逻的士兵。¹⁸迹盗:跟踪查捕盗贼。¹⁹诸:“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²⁰考掠:考,假借为“拷”,拷打;掠,拷打,拷问。²¹诬服:无辜而服罪。²²廉:察考,访查。²³按:考查,研求。²⁴乡:通“向”,向往,景仰。²⁵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²⁶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借指外戚。²⁷寅缘:指某种可资凭借攀附的关系。²⁸关通: 勾结,串通。²⁹保任:担保。³⁰僣: 超越本分。³¹悚然:形容害怕的样子。³²天宁节:宋时定徽宗诞辰为天宁节。³³ 俟:等待。³⁴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³⁵承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³⁶知:主持,主管。³⁷同知府事: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都是地方副长官。³⁸言者:指言官,包括监官和谏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³⁹缔合:结合。⁴⁰几察:犹稽查。几,通“讥”。⁴¹叛命:背叛王命。⁴²提举:管理,掌管。⁴³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官。⁴⁴四六之制:即骈文,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⁴⁵见重:受到重视。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诸公衮(gǔn)¹登台省²,广文先生³官独冷
译文: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官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注释:¹衮衮:众多。²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³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⁴冷:清冷,冷落。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甲第¹纷纷厌²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译文: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官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注释:¹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²厌:饱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有道出¹(xī)²,先生有才过屈宋³
译文: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注释:¹出:超出。²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³屈宋:屈原和宋玉。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译文: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杜陵野客¹人更嗤(chī)²,被褐³短窄鬓(bìn)如丝。
译文: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注释:¹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²嗤:讥笑。³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日籴(dí)¹太仓²五升米,时赴³郑老同襟(jīn)
译文: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注释:¹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²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³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⁴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得钱即相觅(mì)¹,沽(gū)酒不复疑²
译文: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注释:¹相觅:互相寻找。²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忘形到尔汝¹,痛饮真吾师。
译文: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注释:¹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清夜沉沉动春酌(zhuó),灯前细雨檐花¹落。
译文: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注释:¹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但觉高歌有鬼神¹,焉知饿死填沟壑(hè)²
译文: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注释:¹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²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相如¹逸才²亲涤(dí)器,子云³识字终投阁
译文: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²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³子云:扬雄的字。⁴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先生早赋归去来¹,石田茅屋荒苍苔。
译文: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注释:¹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¹盗跖(zhí)²俱尘埃。
译文: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注释:¹孔丘:孔子。²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译文: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62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¹者楚灵王²(hào)³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一饭为节¹⁰,胁息¹¹然后带¹²,扶墙然后起。比¹³(jī)¹⁴年,朝有黧(lí)¹⁵黑之色¹⁶
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大臣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大臣每天都只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束紧腰带,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注释:¹昔:从前。²楚灵王:春秋中期楚国国君(在位11年)。³好:欢。⁴士:大臣。⁵故:所以。⁶之:的。⁷皆:都。⁸以:用,用来。⁹一饭:每天吃一顿饭。¹⁰节:限制,节制。¹¹胁息:屏住呼吸。¹²带:束带。¹³比:等到,及至。¹⁴期:年:一周年。“期”表示一年(月)。¹⁵黧:黑:黑中带黄的颜色。¹⁶色:面色;脸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