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水从游处,重来尚宛然。古台犹有柏,坏沼已无莲。
泮水从游处,重来尚宛然。古台犹有柏,坏沼已无莲。
讲授春风地,弦歌夜雨天。四方多弟子,深愧表新阡。
讲授春风地,弦歌夜雨天。四方多弟子,深愧表新阡。

shùnānluòxiānshēngwǎn--wángào

pànshuǐcóngyóuchùzhòngláishàngwǎnrántáiyóuyǒubǎihuàizhǎolián

jiǎngshòuchūnfēngxiántiānfāngduōzishēnkuìbiǎoxīnqiān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7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宠佳丽。算九衢(qú)¹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é)²,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
译文:我宠爱的一位佳丽,算来全汴京城的红粉美人都很难比得上她。她天生拥有娇嫩的脸庞和修长的蛾眉,不用涂抹腮红描画眉毛。她的眼睛宛如蕴含着盈盈秋水。她的姿态娇纵而优雅,还没说话就先表现出了娇媚的模样。每次相见,花前月下,自然是浓情蜜意。
注释:¹九衢:指汴京城。²修蛾:细长的眉毛。
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余,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chóu)(móu)¹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²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³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译文:在幽深的室内,枕着绣着凤凰的枕头,盖着绣着鸳鸯的被子,我们情意绵绵。身体相互倚靠。欢爱之后困得厉害,芙蓉帐里温暖宜人,自有一番挑逗人的情味。这样风流的事情,才子佳人难得能够相遇。更何况,我们已经剪掉头发并宣誓永不分离。还是一起共同快乐地度过平生,不要轻易分开。
注释:¹绸缪:缠绵的样子,绵绵。²琼枝玉树:指身体。³恼人:挑逗人。⁴双美:才子佳人。⁵连理: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

wèichíbēishuāngdiào--liǔyǒng

chǒngjiāsuànjiǔhóngfěnjiēnántiānránnènliǎnxiūéjiǎshīzhūmiáocuìyíngyíngqiūshuǐtàixiānjiāomèiměixiāngféngyuèhuācháoyǒuliáncáishēnchóumóufèngzhěnyuānbèishēnshēnchùqióngzhīshùxiāngkùnhuānróngzhàngnuǎnbiéshìnǎorénqíngwèifēngliúshìnánféngshuāngměikuàngduànxiāngyúnwèiméngshìqiěxiāngjiānggòngpíngshēngwèikěnqīngfēnlián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孟子见梁襄(xiāng)¹。出,语(yù)²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注释:¹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²语:告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cù)¹然问曰:‘天下恶(wū)²定?’
译文:(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注释:¹卒:通“猝”,突然。熹《集注》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²恶乎:怎样,如何。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吾对曰:‘定于一¹。’‘孰能一之?’
译文: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
注释:¹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译文: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孰能与之?’
‘孰能与¹之?’
译文:“谁会归附他呢?”
注释:¹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gǎo)矣。天油然¹作云,沛(pèi)²下雨,则苗浡(bó)³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shì)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注释:¹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²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³浡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⁴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⁵领:即脖子。⁶由:通“犹”。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腐儒¹(lù)²叹无奇,独喜遗编³不我欺
译文: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注释: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¹腐儒:作者自称。²碌碌:平庸,无所作为。³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⁴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译文: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梧策(cè)¹传寒意,叠鼓²冬冬³迫睡期
译文: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注释:¹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²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³冬冬:象声词,指鼓声。⁴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渐长饥作祟¹,一杯山药进琼(qióng)(mí)²
译文: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注释:¹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²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糜,粥。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策策、冬冬,声声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¹丹青²重省(xǐng)³,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注释:¹凭仗:倚着拐杖。²丹青:指亡妇的画像。³省识:记忆起、忆起。⁴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别语忒(tè)¹分明,午夜鹣(jiān)²梦早醒。卿自早醒侬(nóng)自梦,更更³,泣尽风檐(yán)夜雨铃
译文: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注释:¹忒:方言,太、特。²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³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⁴夜雨铃: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词的上阕,抒写了丹青重识的悲戚。睹物思人,自然情伤,更不用说是面对展露容颜笑貌的画像了。放“泪咽却无声”,起句感情凝重。因无声之泣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它的哀痛之情尤足悲人。“只向从前悔薄情”,语痛情切,读后如见作者对着画像呼唤亡灵表示悔痛的情景。从前未必薄情,然而言“悔薄情”者,严厉责己,正表现出爱之深、爱之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出了突然见到亡妻画像时的复杂心情与怆绝感情。生时虽然同床共席,但死别使他们分离,今天凭借画像重新见到了那清俊的面庞,盈盈的双目,怎能不使他悲伤欲绝呢?“画不成”这一句,用元好问《十日作》成句,意谓因伤心一片故难以握笔填词,上阕就在这样浓重的伤情中结束。

  词的下阙写回忆诀别的哀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具体写别语的内容,但它包含着妻子临终时没说完的肺腑言、衷肠语。如今它是那样清楚地回响在耳边。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是最后的声音,孰料它竟成永别的遗言!言犹在耳,痛定恩痛,令人不胜其哀。“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却中道分离。这里用“避讳”手法,不忍言死,既以减轻自己的悲伤,也表现出他对妻子的挚爱。自妻子死后,他时刻处于思念之中,尤其在深夜,听着风吹檐前铁马,更鼓声声,痛悼、思念之情,便齐涌心头,常常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之句,化用唐明皇闻铃总念杨贵妃作《雨淋霖》曲的典故,抒发了这种恨好景不常、好梦易醒,无限思念、无比哀痛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第1128页

nánxiāng ·lèiyànquèshēng

lánxìng qīngdài 

lèiyànquèshēng zhǐxiàngcóngqiánhuǐqíng píngzhàngdānqīngchóngxǐngshí yíngyíng piànshāngxīnhuàchéng 
biéfēnmíng jiānjiānmèngzǎoxǐng qīngzǎoxǐngnóngmèng gēnggēng jìnfēngyánlíng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¹²思断,月下归愁切³
译文: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注释:¹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²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³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平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hányǒusān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yúnjiānzhēngduàn yuèxiàguīchóuqiè 
hóng鸿yàn西nánfēi rénb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