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新月挂林梢(shāo),暗水¹鸣枯沼(zhǎo)²。时见疏星落画檐(yán)³,几点流萤(yíng)小。
译文: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注释:¹暗水:潜流的沟水。²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³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¹。欲寄新声²问采菱³,水阔烟波渺(miǎo)
译文:思见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¹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²新声:新谱的曲子。³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⁴水阔:宽阔的水面。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李静等 著.《唐诗宋词》:华文出版社,2009年:第204-205页

suàn ·yuèfènghuángtíngliáng

mèng sòngdài 

xīnyuèguàlínshāo ànshuǐmíngzhǎo shíjiànshūxīngluòhuàyán diǎnliúyíngxiǎo 
guīduō zuòliánhuánrào xīnshēngwèncǎilíng shuǐkuòyānmiǎ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见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

暗水:潜流的沟水。

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

新声:新谱的曲子。

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水阔:宽阔的水面。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7
创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是叶梦得晚年隐居浙江湖州所作,当时的南宋词坛多以豪放见长,但历经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经对政治灰心丧气,只以读书吟咏自乐,故该词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转变。

参考资料:
1、 黄海 .《宋南渡词坛研究》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第40页
赏析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参考资料:
1、 李静等 著.《唐诗宋词》:华文出版社,2009年:第204-205页
叶梦得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十年¹春,齐师²³。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¹⁰入见。问:“何以战¹¹?”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¹²,必以分人¹³。”对曰:“小惠未遍(biàn)¹⁴,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¹⁵,弗敢加¹⁶也,必以¹⁷信。”对曰:“小信未孚(fú)¹⁸,神弗福¹⁹也。”公曰:“小大之狱²⁰,虽不能察²¹,必以情²²。”对曰:“忠之属也²³。可以一战²⁴。战则请从²⁵。”(遍 同:徧)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注释: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¹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²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³伐:攻打。⁴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⁵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⁶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⁷谋:谋划。⁸间:参与。⁹鄙:鄙陋,目光短浅。¹⁰乃:于是,就。¹¹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¹²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¹³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¹⁴遍:一作“徧”,遍及,普遍。¹⁵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玉,玉器。帛,丝织品。¹⁶加:虚报夸大。¹⁷以:按照。¹⁸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¹⁹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²⁰狱:(诉讼)案件。²¹察:明察。²²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²³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²⁴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²⁵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¹,战于长勺²。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³。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注释:¹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²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³败绩:军队溃败。⁴驰:驱车追赶。⁵辙:车轮碾出的痕迹。⁶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⁷遂:于是,就。⁸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¹,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²。一鼓作气³,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¹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²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³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⁴再:第二次。⁵三:第三次。⁶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⁷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⁸伏:埋伏。⁹靡:倒下。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cáoguìlùnzhà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shíniánchūn shī gōngjiāngzhàn cáoguìqǐngjiàn xiāngrényuē  ròushízhěmóuzhī yòujiànyān  guìyuē  ròushízhě wèinéngyuǎnmóu  nǎijiàn wèn  zhàn  gōngyuē  shísuǒān gǎnzhuān fēnrén  duìyuē  xiǎohuìwèibiàn míncóng  gōngyuē  shēng gǎnjiā xìn  duìyuē  xiǎoxìnwèi shén  gōngyuē  xiǎozhī suīnéngchá qíng  duìyuē  zhōngzhīshǔ zhàn zhànqǐngcóng   biàntóng biàn )

    gōngzhīchéng zhànchángsháo gōngjiāngzhī guìyuē  wèi  rénsān guìyuē    shībài gōngjiāngchízhī guìyuē  wèi  xiàshìzhé dēngshìérwàngzhī yuē    suìzhúshī 

     gōngwèn duìyuē  zhàn yǒng zuò zàiérshuāi sānérjié jiéyíng zhī guó nán yǒuyān shìzhéluàn wàng zhúzhī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¹随之²³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¹⁰戏耳¹¹。”曾子曰:“婴儿非与戏¹²也。婴儿非有知¹³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¹⁴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pēng)¹⁵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¹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²之:她,代曾子之妻。³而:则,就。⁴女:通“汝”,你,你们。⁵反:通“返”,返回。⁶彘:猪。⁷适:到……去。⁸止:制止。⁹特:只。¹⁰婴儿:小孩子。¹¹耳:罢了。¹²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¹³有知:懂事。¹⁴子:你,对对方的尊称。¹⁵烹:杀。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不能说了做不到和说谎。

  教育子女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要为以后着想。以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信口雌黄。

céngcānpēngzhì--hánfēi

céngzizhīzhīshìzisuízhīéryuēháifǎnwèishāzhìshìshìláicéngzizhìshāzhīzhǐzhīyuēyīngérěrcéngziyuēyīngérfēiyīngérfēiyǒuzhīdàiérxuézhětīngzhījiàojīnzizhīshìjiàoziziziérxìnfēisuǒchéngjiàosuìpēngzhì

xuǎnhánfēiziwàichǔshuōzuǒshàng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译文:人生四十岁还没有到完全衰老的时候,而我却因为愁思增添了许多白发。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¹
译文:可为何水边的白鹭,没有这些许愁绪头上也有白色垂丝呢?
注释:¹垂丝:白发下垂,这里是说白鹭头上白色羽毛。

bái

bái tángdài 

rénshēngshíwèiquánshuāi wèichóuduōbáichuí 
shuǐbiānshuāngbái chóutóushàngchuí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谁家宅第¹成还破,何处亲宾²哭复歌³
译文:谁家住宅建成后又破败,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注释:¹宅第: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²亲宾:亲人和朋友。³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昨日屋头堪炙(zhì)¹,今朝门外好张罗²
译文: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注释:¹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²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北邙(máng)¹未省²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译文: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注释:¹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²未省:未见。后句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¹
译文: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注释:¹“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前句的“莫”字管“笑”与“夸”二字。后句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 :210-213
2、 赵庆培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6-898

fàngyánshǒu ·

bái tángdài 

shuíjiāzháichénghái chùqīnbīn 
zuótóukānzhìshǒu jīnzhāoménwàihǎozhāngluó 
běimángwèishěngliúxián dōnghǎicéngyǒudìng 
xiàojiànpínkuāguì gòngchéngliǎng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后生才锐¹者,最易²坏。若有之³,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¹⁰游处¹¹。自此¹²十许¹³年,志趣自成。不然¹⁴,其可虑¹⁵之事,盖¹⁶非一端¹⁷。吾此言,后生¹⁸之药石¹⁹也,各须谨之²⁰,毋(wú)²¹(yí)²²后悔²³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注释:¹才锐:才思敏捷。²易:容易。³若有之:如果有这种情况。指才锐者。之:这样的情况。⁴忧:忧虑。⁵可:值得。⁶简束:约束。⁷经学:指儒家经典,诸子百书。⁸训:训导。⁹恭谨:恭敬,谨慎。¹⁰浮薄者:游手好闲轻薄的人。¹¹游处:来往。¹²自此:从这以后。¹³许:大概。¹⁴不然:不这样。¹⁵虑:担忧。¹⁶盖:恐怕。¹⁷端:这里指一个方面。¹⁸后生:年轻人。¹⁹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²⁰谨之:慎重对待他。之:指代,这样的人。²¹毋:同“无”,不要。²²贻:留下。²³后悔:后,后悔。悔,遗憾。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