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灵迹两峰间,左右芒山与砀山。
胜地昔曾钟王气,高僧谁此掩禅关。
翚飞巍殿烟瓴碧,翠削层崖苔藓斑。
千古英雄无处问,岭头依旧白云闲。
一方灵迹两峰间,左右芒山与砀山。
胜地昔曾钟王气,高僧谁此掩禅关。
翚飞巍殿烟瓴碧,翠削层崖苔藓斑。
千古英雄无处问,岭头依旧白云闲。
季咸

季咸

季咸,一作季缄,武进(今属江苏)人。真宗咸平间进士。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五。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水岸寒楼带月跻(jī),夏林初见岳阳溪。
译文:岳阳河畔的南楼上面,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夏夜茂密的树林间隐隐约约看见岳阳溪(河)。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一点新萤¹报秋信²,不知何处是菩提。
译文:一丁点萤火虫的亮光仿佛在报送着秋天快要到来的讯息。不知道何处才是能让我大彻大悟的地方。
注释:¹一点新萤:指萤火虫数量很少。²秋信:秋天将至的讯息。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枕函(hán)¹香,花径²(lòu)³。依约相逢,絮(xù)黄昏后。时节薄(bó)人病酒,刬(chàn)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译文:枕头上还留有余香,花径里尚存春意。那梨花一夜之间在东风中飘落,病酒之后的黄昏恍惚间与她相遇,仿佛来到原来相约的地点,在夕阳下细语绵绵。
注释:¹枕函:古代陶瓷枕或木枕中空如函,可做成抽屉,存放贴身物件,是为枕函,可代指枕头。²花径:花间的小路。³漏:泄露,这里指春光泄露。⁴依约:仿佛。⁵絮语:连续不断地说话。⁶薄寒:微寒。⁷病酒:饮酒沉醉或谓饮酒过量而生病。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¹。肠断月明红豆蔻(kòu)²,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译文:而今却银屏重掩,影支形单。在孤单单中又听到了脉脉传情的箫声。此时正月照在那红豆蔻之上,那时曾月下相约,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她是否依然依稀如旧?
注释:¹逗:引发、触动。²红豆蔻:植物名。

  上阕从痴情人忆的感受写起、“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起首四句写回忆里的室外情景:荏花径泄露春光,枕头都留有余香的美好日子里,他与伊人在黄昏时见面,絮语温馨情意绵绵。这里运用“黄花”、“瘦”等意象暗喻了她也为相思而受尽煎熬。此中情景都是想象之语,而以实笔出之。

  下阕阳句写别后词人相思成痴、痴情人幻的迷离之景。前两句写她在闺房里,寂寞地掩着屏风,青绿色的衣袖低低垂下.似是欲说还休。后两句,词人心魂则由彼处,倏然飞回此处。写这时候他依稀听到了她那脉脉传情的箫声,只是不知人在何处。“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情转温软醉人。“肠断月明红豆蔻”,接下来一句则再由幻境回到现实。写如今夜色沉凉,月光照在院中的红豆蔻上,那红豆蔻无忧无虑开得正盛,让人触景伤情: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于是又联想到曾与她同处在月下的情景,而如今月色依然,人却分离。月亮永恒,恋情却苦短,在这月的孤独落寞中,昔日繁华凋零,词人反问这句清丽而沧桑的“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比起“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更显情深、意浓,凄凄惨惨戚戚历历可见。

  全词虽迷离恍惚,但层次分明。上阙起始于这痴情人幻的感受。先写室外情景;下阙则是转回到室内的描写,以反诘的收束,将其如痴如幻的情怀表达的更为透彻。该词描写月夜怀念所爱之人的痴情,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丽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06页

bìnyúnsōnglìng··zhěnhánxiāng--lánxìng

zhěnhánxiānghuājìnglòuyuēxiāngfénghuánghūnhòushíjiébáohánrénbìngjiǔchǎnhuāchèdōngfēngshòu

yǎnyínpíngchuícuìxiùchùchuīxiāomàimàiqíngwēidòuchángduànyuèmínghóngdòukòuyuèshìdāngshírénshìdāngshífǒu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采蘼(mí)(wú)¹,下山逢故夫。
译文: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曾经的夫君。
注释:¹蘼芜: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译文:坐着问他:“你的新妻怎么样?”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shū)¹
译文: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问。
注释:¹姝:好。不仅指容貌。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颜色类相似,手爪¹不相如。
译文: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
注释:¹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gé)¹去。
译文:新人从门娶回家,我从小门离开你。
注释:¹閤:旁门,小门。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新人工织缣(jiān)¹,故人工织素。
译文: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注释:¹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织缣日一匹¹,织素五丈余。
译文: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注释:¹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译文: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不是像《国风·邶风·谷风》那样采用如泣如诉的怨愤之语出之,也不是像《卫风·氓》那样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出之,而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巧遇场面,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一对离异之后的夫妇的心理状态和各自的感受,从而鞭挞了喜新厌旧者的灵魂,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夫权。诗用叙事之笔开头:“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从“故夫”一词,可以知道“采蘼芜”的主语是弃妇。古人认为佩蘼芜可以多子。弃妇于此物本无所用,而现在上山采摘,暗示她已经再婚。在她满载而归的时候,碰巧遇到了“故夫”。巧遇时的情状如何,诗中没有直说。但“长跪问故夫”一语,侧面说明“故夫”的脸上颇有几分惭悔之色。若是怒目相向,则弃妇就决不会“长跪”相问了。弃妇被无端遗弃,缘“故夫”的喜新厌旧,所以这次巧遇,她倒要故意问问新妇的情况了。

  “复何如”,犹言又怎样,话中不无谴责之意。“故夫”于惭悔之余,不得不以实情相告。“新人虽言问”,尚属自我解嘲语,忸怩之态可掬;“未若故人姝”,才是真切语,懊悔之情如见。“颜色类相似”句,活画出喜新厌旧者的心理。当初弃妇被逐,自是“颜色”不如“新人”之故。而“新人”入门既久,渐成旧人;弃妇转嫁他人,已成他家“新人”。“故夫”以喜新厌旧之目光视之,转觉己之“新人”,与已成他家“新人”之弃妇,颜色无复区别,岂止无复区别,从“手爪不相如”一句,知“新人”亦已招厌。“新人从门入”两句,余冠英有精辟的分析:“两句必须作为弃妇的话才有味,因为故夫说新不如故,是含有念旧的感情的,使她听了立刻觉得要诉诉当初的委屈,同时她不能即刻相信故夫的话是真话,她还要试探试探。这两句话等于说:既然故人比新人问,你还记得当初怎样对待故人吗?也等于说: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还不信呢,要真是这样,你就不会那样对待我了。这么一来就逼出男人说出一番具体比较。”(《乐府诗选》)这段分析,从语言环境和人物心理两方面揭示了文字之外的丰富的潜台词,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新人工织缣”以下六句是故夫从新妇的女工技巧不及前妻,怨“新人不如故”。这六句具体比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般来说,女子被休弃,总是要蒙受恶名的。古时有所谓“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的“七出”之条(参《大戴礼记·本命篇》)。这位妇女的被休弃,看来与七条都不沾边,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男子的喜新厌旧。喜新厌旧者要抛弃妻子,可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如手脚笨拙,劳动偷懒之类。现在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这就使弃妇蒙受的恶名完全被洗刷了。诗写到这里已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再者,喜新厌旧心理在封建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心理所以能在男子身上发展到无所顾忌地赶走妻子、另寻新欢的地步,不能不说是封建制度赋予男性以夫权的结果。此诗特意让男子自述其行为的乖张无理,实际上是对封建夫权的不合理作了揭露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最后六句的男子比较之词,不仅使弃妇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而且全诗的主题思想也深化了。另外,截取巧遇场面虽适宜于描写眼前事,却不易展示诗中人物与事件的过去和未来;而篇末让男子作一比较,不仅弃妇过去的生活情况、劳动态度与所遭不幸,一切了然,而且连“新人”今后将遭受何种命运,亦可大致预见。故此种匠心安排,使时空领域大为开拓,而作品的容量亦有逾常品了。

参考资料:
1、 吴汝煜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9-180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刺桐¹花底是儿家²,已拆秋千³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shē)。忆交加,倚(yǐ)著闲窗数落花。
译文:开花的刺桐树下就是我的家,秋千刚刚拆下新茶还未采摘。睡觉时做了好梦,只可惜醒来美梦却渺茫难寻。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注释:忆王孙:忆王孙:词牌名,或名《念王孙》。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¹刺桐:树名。亦称海桐、木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因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²儿家:古代代年轻女子对其家的自称,犹言我家。³已拆秋千:旧俗于寒食清明后拆秋千,表明是晚春时节。⁴赊:渺茫、稀少。⁵交加:谓男女相偎,亲密无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词人只轻轻几笔的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倚著闲窗数落花”之结语,形神俱到,确是精妙的收束。通读全词,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首句点明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接下“已拆秋千未采茶”一句,点明时令。古时,二月以后农事渐忙,故古人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时节。“睡起重寻好梦赊”,写少女春梦。醉眠之中,她做了好梦,但是醒后,美梦却渺茫难寻。“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点明了好梦为乃是“交加”之梦。睡梦之中,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之后,却只有回忆。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这首小令与纳兰其他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倒与南宋中期杨万里的诗(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有所相似,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的小情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渴望与心上人厮守的小儿女形象。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13页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蔽芾(fèi)¹其樗(chū)²。昏姻³之故,言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路旁椿树枝叶疏。只因婚姻的缘故,言才与你同居住。你不好好善待言,只有回到言故土。
注释:¹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²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³昏姻:即婚姻。⁴言:语助词,无实义。⁵就:从。⁶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⁷邦家:故乡。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zhú)¹。昏姻之故,言就尔宿(sù)²。尔不我畜,言归斯复³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采摘蓫叶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缘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言,只有回归言家族。
注释:¹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²宿:居住。³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¹。不思旧姻,求尔新特²。成³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言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注释:¹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²新特:新配偶。特,匹。³成:借为“诚”,的确。⁴祗:只,恰恰。⁵异:异心。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9-381

xíng

míng xiānqín 

xíng fèichū hūnyīnzhī yánjiùěr ěr bāngjiā 
xíng yáncǎizhú hūnyīnzhī yánjiùěr宿 ěr yánguī 
xíng yáncǎi jiùyīn qiúěrxīn chéng 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