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君一月二十九日醉,太常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
人生百岁驹过隙,直与外物劳形骸。
君非太常何用尔,监祭有令时当差。
朝廷礼备百神秩,不比媚奥犹燔柴。
念居几日得閒暇,归胙餍饫妻奴哇。
重门咫尺不得见,使我有酒空相怀。
忆昔过从水南寺,风廊雪屋靡不偕。
灵山怀玉了在眼,苍翠突兀石笋铁柱如签排。
醉醚起舞对山水,狂歌亦和襄阳{上竹下左氵右卑}。
一时取乐未云足,后会回首何其乖。
今者相逢号朝士,仆仆听鼓趋天街。
欲观礼乐问文物,但见鼙鼓鸣江淮。
喜君头上冠作廌,文笔愈健诗愈佳。
青云万里要直气,幸勿触狐当触豺。
我今勃窣百僚后,自觉迂钝难为侪。
一杯耳热不共醉,夜长独坐烧寒稭。
隔墙降将新授节,丝竹间响骈金钗。
时逢富贵虽可羡,扰扰得失真蝇蜗。
江山到处有佳趣,故应赤舄输青鞵。
明年春风我欲赋归去,伫君功成作颂磨苍崖。
孔君一月二十九日醉,太常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
人生百岁驹过隙,直与外物劳形骸。
君非太常何用尔,监祭有令时当差。
朝廷礼备百神秩,不比媚奥犹燔柴。
念居几日得閒暇,归胙餍饫妻奴哇。
重门咫尺不得见,使我有酒空相怀。
忆昔过从水南寺,风廊雪屋靡不偕。
灵山怀玉了在眼,苍翠突兀石笋铁柱如签排。
醉醚起舞对山水,狂歌亦和襄阳{上竹下左氵右卑}。
一时取乐未云足,后会回首何其乖。
今者相逢号朝士,仆仆听鼓趋天街。
欲观礼乐问文物,但见鼙鼓鸣江淮。
喜君头上冠作廌,文笔愈健诗愈佳。
青云万里要直气,幸勿触狐当触豺。
我今勃窣百僚后,自觉迂钝难为侪。
一杯耳热不共醉,夜长独坐烧寒稭。
隔墙降将新授节,丝竹间响骈金钗。
时逢富贵虽可羡,扰扰得失真蝇蜗。
江山到处有佳趣,故应赤舄输青鞵。
明年春风我欲赋归去,伫君功成作颂磨苍崖。
韩元吉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¹感不禁(jīn)²,闲来海外³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译文: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注释:¹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²不禁:忍不住。³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⁴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⁵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jiē)险阻¹,叹飘零²。关山万里³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译文: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¹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²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³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⁴作雄行:指女扮男装。⁵英物:杰出的人物。⁶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zhètiān ·guóchénlúngǎnjīn

qiūjǐn jìnxiàndài 

guóchénlúngǎnjīn xiánláihǎiwàizhīyīn jīnōuquēzǒng wèiguóshēnggǎnshēn 
jiēxiǎn tànpiāolíng guānshānwànzuòxióngxíng xiūyánfēiyīng lóngquánshàngmíng 
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绿云¹影里,把明霞(xiá)²织就,千重文绣³。紫腻(nì)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绣候。半怯(qiè)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
译文:峦叠翠的绿叶影里,遍地的千叶海棠宛如灿烂的锦绣明霞。紫腻红娇的花儿仿佛永远也扶不起的娇弱美人般惹人怜爱。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此时正是最美好的观赏时节。娇巧的花朵因春寒而没有完全绽放,却被温柔的春光滋养白里透红,仿佛白净的美人涂抹了胭脂红一般。小亭分外寂静,没有人声,可这春日的宁静又被那幼小的黄莺一声婉啭的啼鸣打破。
注释:念奴娇: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该调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宜雨亭:亭名,在张鎡的南湖别墅里。千叶海棠:海棠的一个品种。千叶:指重迭的花瓣。¹绿云:喻指海棠枝叶的茂密。²明霞:形容海棠花的鲜艳美丽。³文绣:绣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形容花叶色彩之美。⁴紫腻红娇:指深浅不同的海棠花。⁵扶不起:这里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娇嫩之态。⁶好是:正好在于。⁷胭脂透:指花蕾尖红透。
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犹记携手芳阴¹,一枝斜戴,娇艳双波²秀。小语³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月还相守。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
译文:还记得当初与心爱的人儿携手游于花丛中的情景,我不时为她撷取一枝美艳的海棠簪于鬓发,风韵在她的神采之间流荡。我们每一个软语温存的细节都没有逃过花儿的眼睛,然而冬去春来,花儿在不断地辗转开放,我们那软语相怜的情景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浅斟低酌,现在只是微微有些醉意,怎么能够就此归去呢?夜深之时我还要与花同眠,即使到了明日我也还要在这里与花儿相守。要不然等春归去之后,又到哪里去寻找诗料呢?恐怕到时即使是愁肠寸断,也写不出什么诗篇来。
注释:¹芳阴:花丛中。²双波:指双目含情。³小语:细语。⁴争得:怎得。⁵相守:相伴。⁶诗瘦:为吟诗而使人瘦。

  上片,首起三句“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总写海棠花叶之美。从宜雨亭上望去,但见海棠枝叶繁茂,如绿云铺地,一片清影。而在这绿云影里,红花盛开,明丽如霞,有如绿线红丝织成的千重文绣。在这三句中,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濡染出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的秀美景色。“绿云”喻写其枝叶之密,绿阴之浓,点出干叶海棠枝叶茂盛的特征。“明霞”二字,极喻海棠花红艳之色。“文绣”则形容花叶色彩之美。前面加上“千重”二字,又描绘出绿叶红花重重叠叠,色彩斑斓的画面。同时,绿云与明霞,又是明暗的对比,实写与虚想结合,立意构思,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接下去的两句,“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写海棠花娇嫩之态。因花开有迟早之分,故色泽有深浅之别。深者紫而含光,浅者红而娇艳。后面以“扶不起”三字承接,便生动地描绘出海棠花娇而无力的情态。“好是未开时候”,是由郑谷《海棠》诗的“娇娆全在欲开时”变化而来。诗人赏花,全在情趣二字,张鎡和郑谷都爱欲开未开的海棠花,是因为那深红的蓓蕾,在青枝绿叶的映衬中显得格外娇美。它蕴藉含蓄,内孕生机,有一种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最易引发人们美好的情思。宜雨亭上,海棠丛里,面对着那含苞欲放的娇花新蕾,愈看愈美,于是再就“好是未开时候”的“好”字刻意描绘,写出了“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具体而细腻地形容出海棠花欲开未开时的特殊美感。那点点蓓蕾,一半因春寒而不肯芳心轻吐,一半因映晴色而展露秀容,羞怯娇嫩,直养得蕾尖红透,艳丽动人。当此际,词人完全沉浸在美的追索中。为花的幽姿秀色而陶醉。“小亭人静,嫩莺啼破清昼”两句,笔波一折,转得好也收得好,而且一转即收,恰到好处。一声早莺的啼鸣,打破了清昼的寂静,也唤醒了词人的沉思,极富摇荡灵动之感。上片亭中观花的词情至此辞尽意尽,歇拍自然,从而为下片另辟词境作好了过渡。

  下片由写花转而写人。换头以“犹记”逆入。连写五句,记昔日与情人赏花情景。前三句“犹记携手芳阴,一枝斜戴,娇艳双波秀”,回忆芳阴下携手同游,她鬓边斜插着一枝红艳的海棠花,双眸明秀,秋波含情。后两句“小语轻怜花总见,争得似花长久”,写两人在花前小语,轻怜密爱,此情当日,花总也得为见证吧。如今花开依旧,而情人不见,深觉情缘之事,“争(怎)得似花长久”!这是词人的感伤,一句又转回现在。词人独自赏花。小亭浅酌,观眼前景,想心头事,流连徘徊,不愿归去。因此吟唱出“醉浅休归,夜深同睡,明日还相守”。在酒意微醺的朦胧醉境中,思人恋花,情意绵绵,暗中叮咛自己休要归去,今夜与花同睡,明日与花相守,日日夜夜与花作伴。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夜深”句,字面用苏诗,而又自立主意。“同睡”,连下句言相伴守而睡。这几句写得缠绵悱恻,婉曲细腻,对花无限眷恋的深情尽皆倾吐出来。末两句,“免教春去,断肠空叹诗瘦”,紧承上三句写出。诉说他所以与花相守,形影不离,乃在于深恐韶光倏逝,花与春同去。这样就在爱花情中又加上惜春之情,感情分量更重,词意也随之打进了一层。意谓若教春去,就要为之断肠,就要作诗遣怀,就要因诗而瘦。“诗瘦”本于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唐孟綮《本事诗·高逸》)这两句机杼自出,翻出新意,技巧亦高,深刻地揭示了一位词人不负韶光的心理活动。读来真挚恳切,直语感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481页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十口同离仳(pǐ)¹,今成独雁飞²
译文:十口之家一起分散离开,如今只剩我如孤雁南飞。
注释:¹离仳:离别。²独雁飞:因与家人失散,成了失群孤雁。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¹
译文:在荒废的寺庙里种菜充饥,生活贫苦还穿着当年沦陷时的旧衣。
注释:¹“贫着”句:因为穷,无法制新衣,所以还穿着沦陷区金人款式的衣服。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译文:豪华的府第里歌声钟声腾沸,战场上很少有探骑来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老身¹(mǐn)²地死,不见翠銮(luán)³归。
译文:我就这样老死在福建,见不到皇上的车驾回归。
注释:¹老身:北来人自指。²闽:福建的简称。³翠銮:皇帝的车驾。

  这首诗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53-1354页

běiláirén--liúzhuāng

shíkǒutóngjīnchéngyànfēi

chúhuāngcàipínzhexiànfān

jiǎzhōngfèishāchǎngtàn

lǎoshēnmǐnjiàncuìluánguī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wàngjiāngnán··jiāngshàngxuě--gāng

jiāngshàngxuědiàowēngruòdànwénbīngsànxiǎngsuōshízhènhuākōnghuàruòwèigōng

yúnshuǐguīyuǎnyānzhōngmáoshězhúxiǎo屿suōbiānyuánqīnglónghuānxiàoyǒuértóng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mǐn)¹珍献²。过海云帆³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pā)四百年
译文:福建产的珍贵贡品,经海运输的船队来往快速。玉座的金盘空空也,贡到不贡荔枝的历史已有四百年了。
注释:¹闽溪:闽江,代指福建。²珍献:珍贵贡品。³云帆:言船之多也。⁴玉座:器物的饰玉底座。⁵金盘:金属制成的食品盘。⁶奇葩:珍奇的花果,这里代荔枝。⁷四百年:从隋大业年间到宋绍圣年间约四百九十年。四百年为约数。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轻红酽(yàn)¹白。雅称²佳人³纤手擘(bò)。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
译文:荔枝壳轻红、肉浓白,正适合美女的细长的手去剥开它。荔枝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当年的名品“十八娘”荔枝。
注释:¹酽:浓。²雅称:正适合。³佳人:美女。⁴擘:分开,剖裂。⁵骨:核仁。⁶十八娘:既是人名,又是荔枝名。

  上片,写荔枝贡史。“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叙述运输贡品荔枝的艰辛。不“珍”不能作为“献”品。皇上看中了的荔枝,就是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得按时送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原来运贡荔枝是从陆路,即是这样,仍然免不了遭受劳民伤财之灾,因要保鲜,不得不经由海路运输。‘“云帆”说明船如云集,多而繁忙。“似箭”说明时间快速,来往不停。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唐代咸通七年(866年),终于停贡荔枝,使得朝廷上下“金盘”皆罄,即词人在词中所写“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这种贡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农民人权取得一大进步,值得庆贺。

  下片,词人写自己现时食鲜荔枝的美昧。“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历史衍进到了宋代,荔枝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谁能想象,当年皇上能见到现时“轻红酿白”的鲜荔枝,能见到现时这种“佳人纤手擘”的鲜荔枝。若不是贡荔枝史的结束,今日词人也只能望荔枝而止步,也吃不到“闽溪珍献”。正是词人在宴游会上,吃到了“佳人纤手擘”的“轻红酽白”、“凝如水晶”的鲜荔枝,他才这样兴趣昂然地赞美鲜荔枝。“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由“轻红酿白”写到“骨细肌香”,赞颂了荔枝的外表美和内在美,胜似“佳人”“十八娘”。自古文人以美女来写花果是最愚笨的。然而词人以“十八娘”来美化荔枝则有其特殊的含意。词人吃的鲜荔枝“恰似当年”名叫“十八娘”荔枝珍品,富有传奇色彩。

  全词,以古今对比的手法,写了词人西湖食荔枝的情趣。色调鲜明,词语轻快,有如“佳人纤手擘”荔枝似的。词中提到的“十八娘”,一语双关,既赞美了十八娘,又烘托了荔枝品质。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92-1194页

jiǎnlánhuā··zhī--shì

mǐnzhēnxiànguòhǎiyúnfānláishìjiànzuòjīnpángòngbǎinián

qīnghóngyànbáichēngjiārénxiānshǒubāixiāngqiàshìdāngniánshín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