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韩亭好,文公像逼真。
音容虽已往,英概恍如新。
我爱韩亭好,文公像逼真。
音容虽已往,英概恍如新。
章元振

章元振

建州崇安人,字时举。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历任宁乡、长沙、休宁县令。方腊起事,督兵据险捍御。移知泰宁县,后擢知潮州、肇庆府,皆有治绩。高宗绍兴中迁谏议大夫、提举广南东路常平茶事兼东西路盐事。与秦桧同科登第,及桧当国,甘于远宦,不与往还。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¹
译文: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注释:¹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译文: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76-1177

du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yuǎnshūguīmèngliǎngyōuyōu zhǐyǒukōngchuángqiū 
jiēxiàqīngtáihóngshù zhōngliáoluòyuèzhōngchóu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吾兄诗酒继陶君¹,试宰中都天下闻。
译文:你继承陶渊明的遗风,诗酒治理县政,管理中都的业绩天下传闻。
注释:¹陶君:指陶渊明。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译文:你在东楼喜开连枝兄弟的送别酒宴,我马上就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城隅(yú)¹(lù)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译文:江城的渌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
注释:¹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译文: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

biézhōngdōumíngxiōng--bái

xiōngshījiǔtáojūnshìzǎizhōngdōutiānxiàwéndōnglóufèngliánzhīhuì

nánchóuwèiluòfēnchéngshuǐmíngqiūhǎishàngqīngshānyún

zuìliúyuèyànxíngzhōngduànqún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译文:本来应该及时行乐,可惜岁月不饶人;也想学曹操“对酒当歌”,慷慨激昂,然而时运不佳,难以施展才华。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译文:天色已晚,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冬天的溪水,无论深浅都清澈澄明。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译文:世外高人都是把饮酒消闲当成忙事,人生浮世,除了诗词,其他都是虚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看著白蘋(pín)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译文:江上的浮萍即将吐出小芽,雪后乘舟,相访诗友,饮酒作诗,胜过闲度光阴。
注释:¹白蘋:又名"水苹",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

nánzhèngchūzhāoyǐngxiùcái--

xíngshíshíwǎnduìjiǔdāngchéngqiānshānzhòngdiécuì

hánshuǐqiǎnshēnqīnggāorényǐnwèimángshìshìchúshījǐnqiángmíng

kànzhebáipíngxuězhōuxiāng访fǎngshèngxiánxíng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枫林已愁暮(mù)¹,楚水复堪悲。
译文:黄昏时分的枫林似乎在惆怅夜晚即将降临,楚水向东,水声催人心中悲起。
注释:¹暮:傍晚。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译文:和你分别后,山寒月冷,两岸猿声似永无断绝之时。

sòngzhāng--wángchānglíng

fēnglínchóuchǔshuǐkānbēi

biéhòulěngshānyuèqīngyuánduànshí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闲看燕子教雏飞。
五月江南麦已稀¹,黄梅时节²雨霏(fēi)³。闲看燕子教雏飞。
译文:五月的江南,未收的小麦稀疏错落。恰逢梅雨时节,小雨霏霏,在屋檐下静坐,看成年的燕子教雏燕学习飞翔。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¹麦已稀:意即麦子大部分已经收割,所剩稀少。²黄梅时节:指春夏时节黄淮流域连绵阴雨天气,此时梅子黄熟,故云。³霏微:雾气、细雨等弥漫的样子。
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湔裙谁独上渔矶。
一水浓阴如罨(yǎn)¹,数峰无恙又晴晖。湔(jiān)²谁独上渔矶³
译文:堤岸上绿荫深浓,远远看去就像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烟雨消散,山峰又秀色如初。那在水边石矶上浣洗衣裙的女子是谁呢?
注释:¹罨画:色彩鲜明的图画,常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美丽如画。²湔裙:古代风俗,谓女子妊娠后,欲产子易,则于产前到河边洗裙,这里借指水边的女子。³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大石。

  上片词人点明了时间和节令。即“五月”与“黄梅时节”。然后,他以“分镜头”的形式描写了“麦” “雨” “燕子”等富有节令特点的事物。“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在五月,水墨江南里,青绿的小麦稀疏错落在阡陌间,刚好是梅雨时节,雨丝绵绵地飘落下来,一派大自然的美景。“闲看燕子教雏飞”,纳兰怀着一份闲心静坐窗前,看着屋檐下的雏燕学飞,扑打着稚小的双翅,此时才明白生命之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景色是安定平和的。

  下片将景色概括为“罨画”,又将目光转向了水边的美丽女子。“一水浓霏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烟渡流水如同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静谧的山峦间隐约流露着雨过天睛的阳光。纳兰娓娓道来,一幅泼墨山水田园画就慢慢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沉醉其中,浮想联翩。颜色深处,是云青青兮欲雨;墨色淡处,是水澹澹兮生烟。“溅裙谁独上渔矶”,水边的布衣女子赤脚踩着鱼矶石,木槌轻举,捣衣声回荡在这寂静的田园里。这是原本一幅寂静的国画,捣衣女霎那间就打破了寂静,令画面变得生动鲜明起来。末尾一句,只用了一个“独”字,就为整首词笼上了深重的失落情绪。

  这首词读来颇有《诗经》的清雅之趣,所描写的景象也颇具田园风格,原来幸福的彼岸并非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安定与平和。全词清新明丽,显示了纳兰词的又一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10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