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家住馀杭曲,年少狂游事追逐。苏公堤上夜浮舟,越王祠前朝击鞠。
使君家住馀杭曲,年少狂游事追逐。苏公堤上夜浮舟,越王祠前朝击鞠。
馀杭山水绿葱茏,一片西湖照晚空。桂棹影摇桃叶浪,菱歌声彻竹枝风。
馀杭山水绿葱茏,一片西湖照晚空。桂棹影摇桃叶浪,菱歌声彻竹枝风。
高阳酒侣动盈席,使君丰仪偏白皙。湖光山色静娟娟,秋月冰壶影相射。
高阳酒侣动盈席,使君丰仪偏白皙。湖光山色静娟娟,秋月冰壶影相射。
折节年来学读书,褒衣章甫逐群儒。已超艺苑时流上,复耻陈编章句拘。
折节年来学读书,褒衣章甫逐群儒。已超艺苑时流上,复耻陈编章句拘。
年纪今年三十七,风流众中称第一。有才作县宁久劳,铜章绿绶须暂屈。
年纪今年三十七,风流众中称第一。有才作县宁久劳,铜章绿绶须暂屈。
石头艇子泛清秋,晓发金陵信下流。已逐行云经北固,还随轻浪到瓜洲。
石头艇子泛清秋,晓发金陵信下流。已逐行云经北固,还随轻浪到瓜洲。
生来我亦悠悠客,邂逅论文心莫逆。家住江南五千里,送君又过江之北。
生来我亦悠悠客,邂逅论文心莫逆。家住江南五千里,送君又过江之北。
秋风淅淅江水波,君行我留可奈何。长亭日夕一壶酒,从此关山魂梦多。
秋风淅淅江水波,君行我留可奈何。长亭日夕一壶酒,从此关山魂梦多。
孙蕡

孙蕡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3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凉月¹如眉挂柳湾,越²中山色镜中看(kān)
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注释:¹凉月:新月。²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¹三日²桃花雨³,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¹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²三日:三天。³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首句是仰望天空。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6-677

lánzhào

dàishūlún tángdài 

liángyuèméiguàliǔwān yuèzhōngshānjìngzhōngkàn 
lánsāntáohuā bànláishàngtān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译文:渐渐的寒冷的江水越来越宽阔,居住在两岸的人家被江水隔开。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译文:潭水清澈,一眼能看见潭底的石头,山的绿色倒影与映在水中的云的影子相互映衬。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渔得沙头汛,炊香¹(duò)尾闻。
译文:趁着河水涨上沙滩来捕鱼,做鱼的饭香在船尾都能闻到。
注释:¹炊香:饭香。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译文:刚享受了鱼的美味,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涌上心头。
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
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piān)舟远送潇湘¹客。
译文:碧山侵染着寒意,遥闻江上,是什么人在吹奏玉笛呢?伴着一叶扁舟送行客远赴潇湘。
注释:¹潇湘:水名,在今湖南境内。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
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¹,来朝²便是关山隔。
译文:两岸芦花,在月光下犹如遍洒的白霜,感伤离别,要知道今夜告别,明朝便是关山阻绝啊!
注释:¹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²来朝:明早。

guīyáo··hánshān--féngyán

hánshān

jiāngshàngrénchuī

biǎnzhōuyuǎnsòngxiāoxiāng

huāqiānshuāngyuèbái

shāngxíng

láicháo便biànshìguānshān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不言牧田¹远,不道牧陂(bēi)²深。
译文:不说放牧的地方离家有多远,也不说放牧的大山有多深。
注释:¹牧田:古代称授予民众为公家放牧的场地。²陂:山坡。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译文:牧童心里想的只是让这些牛驯服一点,不要乱跑扰乱我的心思就行了。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圆笠(lì)¹覆我首²,长蓑³披我襟(jīn)
译文:圆圆的斗笠戴在我头上,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
注释:¹笠: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可以遮雨、遮阳光。²首:头。³蓑:蓑衣, 用草或棕等编成的雨衣。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译文:它们不光为我遮挡夏天的暴雨,也将为我遮挡冬日的阴冷。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大牛隐层坂(bǎn)¹,小牛穿近林。
译文:那些成年的牛或立或卧,安静地隐藏在山坡上吃草休憩,而那些还未成年的小牛犊则穿行在附近的山林里追逐嬉戏。
注释:¹坂:山坡。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译文:它们不时地用叫声呼唤激励着同类,人们眼中所看到实在是一副宁谧的田园风光、成为诗人千古讴歌的对象。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取乐须臾(yú)¹间,宁问声与音。
译文:但他们只是眼前这片刻的景物来取乐,有谁去关心过牧童的饥寒温饱和感受?
注释:¹须臾:极短的时间。

tóng--chǔguāng

yántiányuǎndàobēishēnsuǒniànniúxúnrǎoluàntóngxīn

yuánshǒuzhǎngsuōjīnfāngjiāngyōushǔhányīn

niúyǐncéngbǎnxiǎoniú穿chuānjìnlíntónglèixiāngchùchéngōuyín

jiānníngwènshēngyīn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译文: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沅湘¹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²少时。
译文: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
注释:¹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²住:停,止,歇下。
作者通过卢橘开花、枫叶衰败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诗人伤情悲怀的季节,诗中用一个“衰”字,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的一怀愁绪袒露无遗

xiāngnánshì

dàishūlún tángdài 

huākāifēngshuāi chūménchùwàngjīngshī 
yuānxiāngdōngliú wèichóurénzhùshāo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