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予远来意,驿中聊许少迟留。
两年缪作清源守,不到清源洞里游。天恐孤予远来意,驿中聊许少迟留。

qīngyuán驿--wángshípéng

liǎngniánmóuzuòqīngyuánshǒudàoqīngyuándòngyóutiānkǒngyuǎnlái驿zhōngliáoshǎochíliú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十月九日,孟亨之¹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²,独向君猷(yóu)³而开,亭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注释:¹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²拒霜:即木芙蓉。³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两两轻红半晕腮(sāi)¹,依依独²为使君回³。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
注释:¹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晕腮,红脸。²独:唯一,特地。³回:量词。⁴双花:两朵芙蓉花。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但看低昂¹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²。更问尊前³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译文: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
注释:¹低昂:前栽后仰。²十分杯:满杯酒。³尊前:酒席前。⁴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⁵来岁:明年。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坐客喜笑”,人花通情。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

  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但”字一用,上下意蕴,一脉相通。

  “更向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自问无答的三句话令人回味。东坡问:明年,芙蓉花开时节,我们与谁喝酒而来?芙蓉花与谁“依依”而开,答案便是余下的想象空间了。

  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下片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全词景语含蓄,意味深重。“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 .苏轼诗词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93 .
2、 孙凡礼 刘尚荣 .苏轼诗词选 :中华书局 ,2005 :249 .

dìngfēng··liǎngliǎngqīnghóngbànyūnsāi--shì

shíyuèjiǔmènghēngzhīzhìjiǔqiūxiāngtíngyǒushuāngshuāngxiàngjūnyóuérkāizuòxiàowèifēi使shǐjūndānghuāzuòshìpiān

liǎngliǎngqīnghóngbànyūnsāiwèi使shǐjūnhuíruòdào使shǐjūnwèishuānghuāxiàngbiérénkāi

dànkànángyānquànjūnxiūshífēnbēigèngwènzūnqiánkuáng使shǐláisuìhuākāishíjiéshuílái

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障掩金鸡¹蓄祸²机,翠华西拂³蜀云飞。
译文:金鸡障后的人(安禄山)蓄意谋反已久,叛乱一起帝王带着贵妃仓皇出逃。
注释:¹金鸡:即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²祸:指安史之乱。³翠华西拂:指安史之乱时玄宗与贵妃们逃亡四川的情形。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珠帘一闭朝元阁¹,不见人归见燕归。
译文:珠帘遮挡的朝元阁已不复以往,只有过往的燕子飞来飞去,再不见旧人回。
注释:¹朝元阁:指阁名,传说玄宗于天宝七年在朝元阁中拜见玄元皇帝。

huáqīnggōngsānshǒu··èr--cuī

zhàngyǎnjīnhuòcuìhuá西shǔyúnfēi

zhūliáncháoyuánjiànrénguījiànyànguī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jī)月诸(zhū)¹,照临²下土³。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¹⁰不我兮¹¹
译文:太阳月亮放光芒,光明照彻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不依古道把人伤。何时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顾我心伤。
注释: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处也有隐喻之意。¹居、诸:都是语尾助词。²照临:照耀到。³下土:大地。⁴乃:可是。⁵之人:这个人。⁶逝: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⁷古处:一说旧处,和原来一样相处;一说以古道相处。⁸胡:何,怎么。⁹定:止。指心定、心安。¹⁰宁:一说乃,曾;一说岂,竟然,难道。¹¹我兮:兮我。兮,念。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jī)月诸,下土是冒¹。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²。胡能有定?宁不我报³
译文:太阳月亮放光芒,光辉普照大地上。可是竟有这种人,背义和我断来往。何时日子能正常?为何与我不搭腔?
注释:¹冒:覆盖,照临。²相好:相爱。³报:答。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jī)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¹无良²。胡能有定?俾(bǐ)³也可忘。
译文:太阳月亮放光芒,每天升起在东方。可是像他这种人,说和做的不一样。何时日子能正常?使我忧伤全遗忘。
注释:¹德音:善言,另一意为好名誉。²无良:不好,不良。³俾:使。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日居(jī)月诸(zhū),东方自出。父兮母兮¹,畜(xù)我不卒(zú)²。胡能有定?报我不述³
译文:太阳月亮放光芒,日夜运行自东方。我的爹啊我的娘,为何让我离身旁。何时日子能正常?让我不再述冤枉。
注释:¹父兮母兮:呼唤父母。²畜我不卒:即好我不终。畜,同“慉”,喜爱。卒,到最后。³述:说。一说循义理。

  这是一首弃妇申诉怨愤的诗。《毛诗序》说:“《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姜不见答于庄公,故呼日月而诉之。言日月之照临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处,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都说此诗作于卫庄姜被庄公遗弃后,以此诗作者为卫庄姜,所指责的男子为卫庄公。而鲁诗则认为是卫宣公夫人宣姜为让自己的儿子寿继位而欲杀太子伋,寿为救伋,亦死,后人伤之,为作此诗。今人一般认为这是弃妇怨丈夫变心的诗。

  诗的第一章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在太阳或月亮的光辉照耀下,一位妇人在她的屋旁呼日月而申诉:日月能如常地照耀大地,为何我的丈夫不能如以往一样顾念我!以后各章的第一句“日居月诸”作为起兴,还有一种陪衬的作用。日月出自东方、照临大地,是有定所,而结为夫妇的“之人”竟心志回惑,“胡能有定”。作者之所以反覆吟咏日月,正是为了陪衬其反覆强调的“胡能有定”的。

  第二第三章承第一章的反覆咏叹,真是“一诉不已,乃再诉之,再诉不已,更三诉之”(方玉润《诗经原始》)。第四章沉痛已极,无可奈何,只有自呼父母而叹其生之不辰了,前面感情的回旋,到此突然一纵,扣人心弦,“埋怨父母极无理,却有至情”(牛运震《诗志》)。

  诗中没有具体去描写弃妇的内心痛苦,而是着重于弃妇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有种被遗弃后的幽愤,指责丈夫无定止。同时她又很怀念她的丈夫,仍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能够“顾”(想念)她,“报”(答理)她。理智上,她清醒地认识到丈夫“德音无良”;但情感上,她仍希望丈夫“畜我”以“卒”。朱熹《诗集传》说:“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焉。此诗之所为厚也。”这种见弃与有望之间的矛盾,又恰恰是弃妇真实感情的流露。因此,《日月》能强烈震撼读者的心灵。延伸解析古代学者以为这是首弃妇声诉幽怨的愤诗,且很多人认定是“卫庄姜”(卫庄公夫人)感喟“州吁之难”(卫庄公庶子“公子州吁” 弑杀庄姜养子、卫桓公“姬完”的宫廷政变)的穷困诗。这种观点看似成立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日月比喻国君与夫人,未亡人庄姜目睹宫廷剧变(卫公子州吁首开弑杀犯上之风,挑衅姬周宗法制度,被时人认为大逆不道),所以作诗追念先君亡夫,痛惜枉死的嗣君养子,哀叹自己的不良遭际但是仔细研究诗中细节,弃妇之说则疑窦颇多。尤其是抱怨父母一节,既不合于周人礼法(强调“孝悌”),也语意突兀:常人以给父母养老送终为俗,怎可颠倒要求父母终养自己?实际上结合周初历史和邶人的渊源,综合看待《国风.邶风》的低闷、忧郁风格,将这首诗同样视为殷遗怀旧的歌谣可能才更靠谱。熟悉中国上古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周朝推翻商朝后,最初的政策对亡国民众比较友好,武王君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极力安抚;后来因殷顽叛乱、周公旦才在镇压平叛后对其施以重大惩罚。如果扩大思路,将周人、商人这段恩怨变化的背景套入到《邶风.日月》篇中,则很多细节就更容易对号入座、解释通畅。日月起兴,是因为天道有恒,衬托人世容易变幻,暗喻商族亡国亡族(没有灭族,大贵族微子、萁子和其他小贵族保留了商族血脉,但纣王和武庚禄父这条主根化为浮云了)的沧海桑田悲剧。两厢难处,是当年周、商两族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处境飘摇窘困,是因为大叛乱后惩罚加身。作为曾经显赫、现在弱势的“殷顽”,自然会抱怨周朝,很容易将所有灾难都委过周室而不愿意深刻自省。所以诗中屡屡出现“逝不古处”、 “宁不我顾”……、 “德音无良”的抱怨,希冀处境得到改善,如此才“俾也可忘”。抱怨父母其实完全是比喻。犹如说:我们商人的祖先是天下共主,轮到我们这代人却不仅失去霸权,还因两次战败(前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后为周公东征的二次征服),宗族亲人被离析打散、族群主体被监视居住。“胡能有定?报我不述。”也可以顺理成章解释。中国上古传统,灭人国而不绝其祀,夏、商、周三代均遵循这条重要国际规则。传说夏后(夏朝君主的称号)册封上古著名氏族为诸侯(实际上是认可);汤王灭桀,也专门册封禹王的后人,承认各地氏族部落首领的诸侯地位(夏商封建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封建制度,所谓封国其实是氏族部落或更大型的联盟而非地域国家,周朝的封建制才是真正意义的叠层封建联盟体制,周朝封国很多都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地域型国家);武王遵守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汤的后裔为诸侯。只是由于武庚组织叛乱,周公才粉碎了武庚的政权,重新安排处置“殷顽民”。诗中的“报我不述”应该是指武庚政权被粉碎的事情,作者认为周朝这样处置不合古礼和惯例。对这首诗的新解属于个人的一家之说,可以存疑,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深度研究和发掘,权当是对继承发扬我国古老的国学文化略效绵薄之力。如果新说被证明成立,那么《邶风.日月》的创作时间就不是春秋,而是远为久远的周初。这首诗文辞古朴、风格与《邶风.柏舟》雷同也就相当自然,前面仔细分析过“柏舟”、可以更肯定的说和周初的大叛乱关系密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7-59

yuè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yuèzhū zhàolínxià nǎizhīrén shìchǔ néngyǒudìng nìng 
yuèzhū xiàshìmào nǎizhīrén shìxiānghǎo néngyǒudìng nìngbào 
yuèzhū chūdōngfāng nǎizhīrén yīnliáng néngyǒudìng wàng 
yuèzhū dōngfāngchū   néngyǒudìng bàoshù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líng)¹七弦²上,静听松风³寒。(七弦  一作:七丝)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注释:¹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²弦:一作“丝”。³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¹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¹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tīngtánqí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ínglíngxiánshàng jìngtīngsōngfēnghán  (xiánzuò  )
diàosuīài jīnrénduōtán 
他乡迁客恨悠悠,此日长沙宅尚留。
他乡迁客¹恨悠悠²,此日长沙宅尚留。
译文:来自他乡的客人有着长久的遗憾哀愁,长沙贾谊居住过的宅子如今还完好。
注释:¹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²悠悠:长久。
寂莫空梁栖鸟雀,萧条古院闭松楸。
寂莫空梁栖(qī)鸟雀,萧条古院闭松楸(qiū)¹
译文:院子里十分寂寞,只有梁上栖息着鸟雀,萧条的古院长满了松树与楸树。
注释:¹松楸:松树与楸树。
几年宦况同云薄,一去君恩共水流。
几年宦况¹同云薄,一去君恩共水流。
译文:几年的宦臣生活像云一样淡薄,你一旦离开,与君主的恩情就已经似水流去。
注释:¹宦况:做官的境况、情味。
欲采江蓠伤往事,半天风雨洞庭秋。
欲采江蓠伤往事,半天风雨洞庭秋。
译文:如果想要用采江蓠来回忆伤心的往事,只有风雨连天的洞庭的秋天能感受到我的哀愁。

zhǎngshāguòjiǎzháièr--tēng

xiāngqiānhènyōuyōuzhǎngshāzháishàngliúkōngliángniǎoquèxiāotiáoyuànsōngqiū

niánhuànkuàngtóngyúnbáojūnēngòngshuǐliúcǎijiāngshāngwǎngshìbàntiānfēngdòngtíng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