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险何如过虎牢,白云堆里著身高。
登临我欲招元亮,谈笑时能接李翱。
人境地下看犹粟,洞天西去有蟠桃。
学仙恐是虚无说,且向峰头跨六鳌。
涉险何如过虎牢,白云堆里著身高。
登临我欲招元亮,谈笑时能接李翱。
人境地下看犹粟,洞天西去有蟠桃。
学仙恐是虚无说,且向峰头跨六鳌。
胡仲弓

胡仲弓

胡仲弓,宋朝诗人。公元一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希圣,清源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二年前后在世。登进士第为会稽令,老母适至,而已是黜。自后浪迹江湖以终。仲弓工诗,著有苇航漫游稿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2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¹天之命,於(wū)²³(pī)
译文:想那天道的运行,美好肃穆永不停。
注释:¹维:语助词。一说“思念”。²於:叹词,表示赞美。³穆:庄严粹美。⁴不已:不止。指天道运行无止。不:借为“丕”,大。一说发语词。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於乎不显¹,文王之德之纯²
译文:多么辉煌多光明,文王品德多纯净。
注释:¹显:光明。²德之纯:言德之美。纯,大,美。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假以溢(yì)¹,我其收²之。
译文:嘉美之德使我慎,我们永远要继承。
注释:¹假以溢我:以嘉美之道戒慎于我。假,通“嘉”,美好。²收:受,接受。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jùn)¹我文王,曾孙²(dǔ)³之。
译文:顺着我祖文王道,子子孙孙永力行。
注释:¹骏惠:顺从的意思。²曾孙:后代子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³笃:厚,忠实。此处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

  《周颂·维天之命》是《诗经·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每四句为一部分。前一部分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全诗犹如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种看法未免太绝对,上举《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周颂·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可能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此诗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并不像后世的祭祀歌辞那样有矫揉造作之弊。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6-648

wéitiānzhīmìng

míng xiānqín 

wéitiānzhīmìng  
xiǎn wénwángzhīzhīchún 
xià shōuzhī 
jùnhuìwénwáng zēngsūnzhī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译文: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禁烟不到粤(yuè)人国,上冢(zhǒng)亦携庞老家¹
译文: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
注释:¹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译文: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记,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hánshíshūshì

zhàodǐng sòngdài 

cháiméncūnluò jiàochāliǔniánhuá 
jìnyāndàoyuèrénguó shàngzhǒngxiépánglǎojiā 
hànqǐntánglíngmàifàn shānjìngyǒuhuā 
zūnjìngqīngtái guǎnchéngtóuzòujiā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fēi)¹
译文:池塘边上杨柳依依,柳树旁的人家紧紧关着门窗。
注释:¹掩扉:门扇。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译文:蝴蝶伴着落花翩翩飞舞,燕子轻掠过水面带起一圈圈涟漪。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译文:想要约上一些朋友一同欣赏欣赏,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¹
译文:一年的春天又要接近尾声,独自倚着拐杖面对落日余晖。
注释:¹斜晖: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这首诗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后四句,诗人由晚春之景联想到人生,惆怅不已。第三联,不仅写出了诗人笃重友情,要与朋友一起欣赏这美景,而且以“笑语”反衬“惊”,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灵震动之强烈。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结尾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chūnwǎn--zuǒwěi

chíshàngliǔliǔbiānrényǎnfēi

diésuíhuāpiànluòyànshuǐwénfēi

shìshùjiāoyóukànfāngjīngxiào

niánchūnyòujǐnzhàngduìxiéhuī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南园满地堆轻絮(xù),愁闻一霎(shà)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南园地上堆满飘落的柳絮,忽然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急雨过后夕阳斜挂天边,飘落泥中的杏花仍带着芳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píng)¹掩。时节欲黄昏,无憀(liáo)²独倚门。
译文:被雨惊醒的女子容颜显出几分匀和秀美,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无聊地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注释:¹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²无憀:即无聊。憀:通“聊”。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清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次句明言节候。“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清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清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清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描写主人公的情态,在这种环境薰染下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香闺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

  “枕上”句是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离开屏枕时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枕上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

  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至于是望谁,能否达到目的,词中没有说,留下了悬念。此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清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聊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李白著名诗篇《玉阶怨》,也是写富女秋怨的。两者结合读,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mán··nányuánmǎnduīqīng--wēntíngyún

nányuánmǎnduīqīngchóuwénshàqīngmínghòuquèxiéyángxìnghuālíngluòxiāng

yányúnshuìliǎnzhěnshàngpíngshānyǎnshíjiéhuánghūnliáomén

磐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pán)¹辞主人²,开帆³洪涛。
译文:在岳阳我恭敬地辞别了当地的主人,扬帆开船,乘驾波涛顺湘江南下。
注释:¹磐折:形容作揖时弯腰的样子,这里有恭敬意。磐:一种屈形的玉或石作的乐器。²主人:指接待宾客的人。³开帆:犹开船。⁴驾:犹乘。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春水¹²南国³,朱崖云日高。
译文:春水涨满了南国,在阳光的高照下,湘江两岸崖壁赤红,山河显得绮丽。
注释:¹春水:春天的江河之水。²满:指涨满。³南国:泛指我国南方。⁴朱崖:即丹崖,赤崖,红色的山崖,绮丽的岩壁。⁵云日:本指云和日,有时亦偏指日光,有时亦偏指太阳。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舟子¹废寝食²,飘风³所操
译文:船夫废寝忘食辛苦行舟,然而那回旋风掀起恶浪,不时地与船夫竞控船桨。
注释:¹舟子:船夫。²废寝食:即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专心致志。³飘风:旋风,暴风。⁴争:争夺。⁵操:操纵。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我行¹匪利涉²,谢尔³从者
译文:这次行船颇不顺利,特意多谢船老大及船夫一路辛苦了。
注释:¹行:(车船)行驶。匪:通“非”。不,不是。²利涉:顺利渡河。³尔:谓船夫。⁴从者:随从人员。亦指仆从,帮忙的。⁵劳:操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石间¹采蕨(jué)²,鬻(yù)³官曹
译文:在途中我见到山间有一位采蕨菜的妇女,为向官府交纳税赋而到市上出卖蕨菜。
注释:¹石间:山间。石,犹山。²采蕨女:采蕨菜的妇女。³鬻市:上市买卖。⁴输:交纳。⁵官曹:官吏的办事机关;官吏的办事处所。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丈夫死百役¹,暮返空村号²
译文:她的丈夫被各种劳役折磨而死,日暮时回到空荡荡的荒村中看到四壁皆空她号啕大哭。
注释:¹百役:各种战役,亦指各种劳役。²号:哭,大声哭。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闻见¹²略同³,刻剥锥刀
译文:所听到和看见的情况大致相同,官府的侵夺剥削已经到锥刀之末。
注释:¹闻见:听到和看见。²事:事情,情况。³略同:大致相同。⁴刻剥:侵夺剥削。⁵及:至,到。⁶锥刀:特指微利。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贵人¹²不仁?视汝如莠(yǒu)(hāo)³
译文:况且那班显贵的官员多么残暴,无仁厚之德,看待你们这些老百姓如杂生的野草。
注释:¹贵人:显贵的人。²岂:副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况且”。³莠蒿:两种杂生的野草,这里指微贱。莠,田间常见的杂草,生禾粟下,似禾非禾,秀而不实。因其穗形像狗尾巴,故俗称狗尾巴草。蒿,即蒿草。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索钱¹多门户²,丧乱³(áo)
译文:收取钱税的门路真是多种多样,挣扎于死亡祸乱中众多的黎民百姓哀号声一片。
注释:¹索钱:收取钱税。索,索取,讨取。²门户:途径,门径。³丧乱:死亡祸乱。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⁴纷:众多。⁵嗷嗷:哀鸣声,哀号声。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奈何¹(xiá)²徒,渔夺³成逋(bū)
译文:怎奈那些奸猾的小吏们,肆意掠夺老百姓的财物,造成老百姓在外逃亡。
注释:¹奈何:无奈,怎奈。²黠吏:奸猾之吏。黠:狡猾。黠吏徒,指奸猾的小吏们。³渔夺:侵占,掠夺。渔,掠夺、骗取。⁴逋逃:本指逃亡的罪人,诗中指逃亡在外的贫穷人。逋,逃窜,逃亡。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自喜¹²生理³,花时(yùn)
译文:自己庆幸还能顺从我生存的道理,尽管花开天暖,我甘愿穿着这破旧的绵袍。
注释:¹自喜:自己庆幸。²遂:如愿,顺从。³生理:生存的道理。⁴花时:指作者作此诗时为春暖花开之时。⁵甘:情愿,乐意。⁶缊袍:以乱麻为絮的棉袍。古为贫者所服。缊,乱麻或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一至八句述舟行风涛之险.杜甫在岳阳受到当地朋友热情款待,在一个春水泛滥红日高照的时刻,躬腰告辞主人,乘着帆船,沿湘江南行。从岳阳到长沙是逆水行舟,朱崖澄澈,江涛汹涌,又遇恶风,可以想见,舟行极不顺利。诗人没有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舟楫风涛之险”,却着力描写船夫、仆役废寝忘餐地与风浪搏斗,战胜艰险的经过。

  九至二十句描写沿途所见官府横征暴敛迫使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浦起龙说:“中十二句,从‘采蕨’寡妇触发出来,随以‘闻见略同’句,推广畅论,极淋漓恺恻之致。”作者见到沿江山石间采蕨的妇女,因无钱缴纳苛捐杂税,只得把采来的野菜送到市场出售,用卖得的钱向官府交税。而她的丈夫此时已被繁重徭役折磨致死,她疲惫不堪,回到人烟稀少的村子,触景生情,号啕不止。诗人由亲眼见到令人摧肝折胆的悲惨景象,而联想平日听见与此大略相同的事例,同情之心由然生起。很显然,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是具普遍意义的典型。 “贵人”们视人民如“莠蒿”,他们残酷剥削人民,不放过“锥刀之末”的微利。他们和爪牙“黠吏徒”巧立名目,勒索,掠夺百姓财物,造成千家逃亡,嗷嗷告谁。他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现了热爱人民的精神。

  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质。诗人说,此次乘舟远涉,历尽风涛之险,固然劳苦极了,但同繁重徭役赋税压迫下的人民相比,自己总还能生活下去。尽管暮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时节还穿着旧棉袄,但也感到心“甘”情愿。这当然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话。一个曾经在朝廷任职的大诗人,在春暖花开季节尚无春衣更换,那么广大穷苦百姓当时生活的困苦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反映了杜甫把个人生活置之度外,始终关心着广大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怀。

  此诗是杜甫晚年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精神不减当年,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依旧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光芒。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杜甫诗歌赏析集,1993:550-552

qiǎn--

pánzhézhǔrénkāifānjiàhóngtāo

chūnshuǐmǎnnánguózhūyúngāo

zhōuzifèiqǐnshípiāofēngzhēngsuǒcāo

xíngfěishèxièěrcóngzhěláo

shíjiāncǎijuéshìshūguāncáo

zhàngbǎifǎnkōngcūnhào

wénjiànshìlüètóngzhuīdāo

guìrénrénshìyǒuhāo

suǒqiánduōménsàngluànfēnáoáo

nàixiáduóchéngtáo

suìshēnghuāshígānyūnp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