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晚寒犹力,衣棱刮肉铦。吟豪须火逼,汲瓮被冰粘。
起晚寒犹力,衣棱刮肉铦。吟豪须火逼,汲瓮被冰粘。
犬卧贪依灶,乌窥欲下檐。遥峰惊变状,琢玉闯疏帘。
犬卧贪依灶,乌窥欲下檐。遥峰惊变状,琢玉闯疏帘。
汪炎昶

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 2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野人¹宿在人家少,朝(zhāo)²见此山谓山晓。
译文:我很少住在这个地方,早晨看到壁画上的山。
注释:¹野人:士人自谦之称。借指隐逸者。²朝:早晨。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半壁仍栖(qī)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译文:天亮之后,本来应该散去的云雾依旧栖在半壁,本来应该飞走的湖中鸟却还在帘前。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译文:独自坐在松柏下的是谁,我对他招手他却迟迟没有站起来。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译文:于公大笑着对我说,我画画竟然能达到这个效果。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注释: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知¹别苦,不遣(qiǎn)²柳条青。
译文: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注释:¹知:理解。²遣:让。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8-359 .
2、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65-67 .

láoláotíng

bái tángdài 

tiānxiàshāngxīnchù láoláosòngtíng 
chūnfēngzhībié qiǎnliǔtiáoqīng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¹(zhì)²学垂纶(lún)³,侧坐莓(méi)草映身。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衬他的身影。
注释:¹蓬头:形容小孩可爱。²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³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⁴莓:一种野草。⁵苔:苔藓植物。⁶映:遮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¹(yáo)招手,怕得鱼惊²不应³人。
译文: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注释:¹借问:向人打听。²鱼惊:鱼儿受到惊吓。³应:回应,答应,理睬。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9-660页

xiǎoérchuídiào

lìngnéng tángdài 

péngtóuzhìxuéchuílún zuòméitáicǎoyìngshēn 
rénjièwènyáozhāoshǒu jīngyìngrén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 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方家¹,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²也。水浮³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kuàng)中独茧缕,以芥(jiè)许蜡缀(zhuì)¹⁰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 犹柏之指西,莫可原¹¹其理。
译文: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指甲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 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注释:¹方家:有特别技能的人。²全南:指向正南方。南,名词做动词,指向南方。³水浮:磁针穿过草灯浮在水面。⁴指爪:指甲。⁵碗唇:碗口。⁶缕悬:用线悬挂。⁷纩:新蚕丝。⁸独茧缕:单根蚕丝。⁹芥子:芥菜的种子。这里是说明芥菜子那么大小的蜡粘在针腰上。¹⁰缀:连紧,粘上去。¹¹原:推原,探究事物的根源。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译文:清晨登上北湖亭,遥遥瞭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天清白露下,始觉¹秋风还。
译文:天空萧肃白露漫地,开始感觉秋风西来。
注释:¹始觉:一作“始知”。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译文:游子生活寄托主人,言语行动必须察言观色。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目色¹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译文:这鸟主人和卫灵公一样,目送飞鸿,不理睬孔夫子,邈然不可攀附。
注释:¹目色:一作“日色”。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译文:游子长吁互相劝导勉励,为什么要来吴关啊?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译文:听说这里有忠贞仗义之女的古坟,她曾经在溧水湾救助困穷的伍子胥。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译文:清美的风彩了然在眼,太阳也笑开了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译文:高坟五六墩高,险峻高耸犹如猛虎栖息。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译文:遗体遮蔽在九泉之下,芳名感动千古之人。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译文:伍子胥曾经向她乞食,此女曾经箪食壶浆救济伍子胥。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译文:伍子胥得以转运,从而报仇泄愤,攻入楚国鞭打楚平王的尸体。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译文:她的英名凛冽长存于天地之间,闻她的芳名如胸怀霜雪一样高洁冰清。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译文:豪杰在没有发达的时候,走十步,有九步如同在攀登太行山。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译文:咱们一起拂衣而去,管他个臭主人,咱们一起万里翱翔去!

yóuyángběitíngwàngshān怀huáizèngtóng--bái

cháodēngběitíngyáowàngshān

tiānqīngbáixiàshǐjuéqiūfēnghái

yóuzituōzhǔrényǎngguānméijiéjiān

sòngfēi鸿hóngmiǎoránpān

zhǎngxiāngquànmiǎnshìláiguān

wényǒuzhēnzhènqióngshuǐwān

qīngguānglezàiyǎnbáiyán

gāofénliùdūnměng

jiǔquánfāngmíngdòngqiān

zishíqīngjiāng

yùnkāizhǎn宿fènchǔbiānpíngwáng

lǐnliètiānjiānwénmíngruò怀huáishuāng

zhuànghuòwèishíjiǔtàixíng

jūnwàntóngáoxi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