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见君殊草草,怀抱今来各倾倒。
新来正好数相寻,束之却向山阴道。
千岩万壑秋更奇,候门儿女望君归。
扁舟此去来何时,莫待梅花开北枝。
故人问我凭君说,满目穷愁生事拙。
秋禾未得补饥疮,万一飞蝗作檀越。
旧岁见君殊草草,怀抱今来各倾倒。
新来正好数相寻,束之却向山阴道。
千岩万壑秋更奇,候门儿女望君归。
扁舟此去来何时,莫待梅花开北枝。
故人问我凭君说,满目穷愁生事拙。
秋禾未得补饥疮,万一飞蝗作檀越。
章甫

章甫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 6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汀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
(tīng)洲春草遍,风雨独归时。
译文:春回大地水中的小洲已葱翠碧绿,春风细雨中只我一人独自归家。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大舸(gě)¹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译文:船只在中流乘风破浪而下,两岸青山不断向后移行。
注释:¹大舸:大船。
鸦啼木郎庙,人祭水神祠。
鸦啼木郎庙,人祭水神祠。
译文:在那古老的木郎庙上空,成群的乌鸦盘旋聒噪,争夺着祭品;水神祠中,香烟缭绕,祭祀的人们川流不息。
波浪争掀舞,艰难久自知。
波浪争掀舞¹,艰难久自知。
译文:恰似一阵巨浪拍打船舷,不禁使人趔趄踉跄,幸好所乘之舟乃大舸,尚不至有倾覆之虞。
注释:¹掀舞:飞舞;翻腾。

  这首诗先点题“归舟”二字。诗人在春天回家,大地复苏,春草遍地,水中的小洲已是一片浓绿。作者独自一人,在春风春雨中赶路。眼中所见是汀州春草,所以诗虽然没有说是乘舟,而人在舟中便是不言而喻。颌联放笔写船行,也是写归。他乘坐的大船,在中流乘风破浪而下。春雨普降,江水上涨,船又是顺水,所以走得飞快,两岸青山不断地掠过船舷。这一联写得明快畅达,流露了回家的喜悦,在动态中包藏着自然的、静穆的美,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行”般的感受,令人神往。

  诗接写了岸上具有象征性的、在群山中显得格外醒目的两个建筑物——木郎庙和水神祠。在那古老的木郎庙上空,成群的乌鸦盘旋聒噪,争夺着祭品;水神祠中,香烟缭绕,祭祀的人们川流不息。这一切,给山水增添了几分春色和生气,使他想到了家乡春色,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淳朴的民风及山村生活的神往。然而这一切又勾起他对身世的感慨。就这样,回家的快乐,山水的秀丽,都黯然失去了它的魅力。全诗原本轻快的笔调一下子被收束住,给人以顿然沉闷的感觉,作者的思想也就深深锲入了人们心中。

  这首诗前六句一泻而下,句句是景,且浑和充沛,流韵天然,气势开阔;尾联出句仍以景语作过渡,对句从“波浪”二字上发议论,含意双关,使诗戛然而止,明快截决,没有力挽千钧的笔力是难以办得到的。这首诗全篇浑成,整饬端严,是元律中的名作。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碧痕¹初化池塘草,荧(yíng)²野光³相趁。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lín)。练裳暗近。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míng)¹⁰。误我残编¹¹,翠囊(náng)¹²空叹梦无准。
译文:萤火虫刚从池塘里的草变化而来,便散发出微绿灯光相逐而飞。薄扇扑向萤火虫,萤火虫如流星般飞走了,如同承露盘中的露珠般闪烁,又如同秋天原野上的零落的磷火一般。萤火虫暗暗靠近读书之人。记起以前萤火虫穿过柳枝,感受强烈似凉风袭来,飞过荷塘划破了荷塘暮色。这般美景使我耽误了读书大业,对着翠囊空叹即使没有耽误,功成名就之梦亦无凭准。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姜夔词注“黄钟宫”。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萤:即萤火虫。¹碧痕:指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化。²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³野光:指萤夜间所发出的微绿色光。⁴相趁:指萤相逐而飞。⁵星流:形容萤飞如流星。⁶盘明露滴:此以承露盘中露珠滴滴闪烁喻萤。⁷磷:俗称鬼火,实为动物骨骸中所含磷氧化时发出的淡绿色光芒。⁸练裳暗近:即“暗近练裳”,指萤在暗中飞近读书之人。练裳:素色罗衣,代指着衣之人。⁹度荷:飞过荷塘。¹⁰分暝:划开夜色。¹¹残编:指读书太用功而把书翻烂。编,书籍,文章。¹²翠囊,因囊内盛有萤火虫而成青绿色。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lán)¹未睡,曾赋幽恨。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何人为省(xǐng)²?但隔水余晖(huī),傍林残影。已觉萧疏³,更堪秋夜永!
译文:几只萤火虫飞过楼阴,倚靠在阑干上的人还没有去睡,想起曾经的幽恨。汉代的宫苑长满苔藓,秦朝的帝陵满地落叶,千年的凄凉不尽。何人能够理解?还好有隔着水的,穿梭林间的萤火虫陪伴。已经感觉凄凉萧瑟,哪堪这秋天的夜晚还很长。
注释:¹倚阑人:词人自谓。²省:懂得,理解,有反省之义。³萧疏:萧条冷落。⁴更堪:岂堪,哪堪。

  此首咏萤名作,以其赋物工致妥帖且深寄亡国之恨,颇为诸家笺评者称美。

  词的上片,以“萤”起笔,写萤的初生情境与情状,暗蕴词人对身世的慨叹。古入以为萤为腐草所化,“初化池塘草”,既据此说,又不拘泥于旧意,换“腐草”为“池塘草”,状写萤之初生环境,使人顿生池塘生春草之感。“碧痕”似一弯春草,又似初生绿萤,既状初生之草,又写初化之萤,萤草两碧,意象新颖秀美。且“碧痕”二字,冠于篇首,突出其强烈的视角色相之美,辅之以池塘春草温馨情境的渲染,延用“化”字的神态之妙,复加“初”字,遂将腐草所化的凡俗之萤描画得鲜活动人。次句“荧荧野光相趁”,描摹初化后的成萤飘忽原野荧光闪烁的情态。潘岳《萤火赋》云:“熠熠荧荧,若丹英之照葩。”“荧荧”二字,词人借其意义,言萤光之美;且此处更着以“野光相趁”,以“野”写光,视界扩大,并为“相趁”作铺垫。“相趁”二字,以人写物,言萤飞行原野,相互追逐,嬉戏无忧,细节选取真切,笔意明快传神,将小小生灵出落得活泼娇媚,可近可亲。此起首两句,既擒住题旨,又以光色点染意象,时空烘托情境,二者相融相生,颇切合萤之物象特征,又深蕴词人对萤之怜惜情感。同时,其词情笔意,又为后文写人事悲慨作张本。

  接下来数句,场景多而转换快,词意逐层加深,皆承“野光相趁”而来,前三句,就萤的飞行,展开想像,切入人的时空。“扇薄星流”,化用杜牧“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句意,言萤光随宫女的轻罗小扇如星光般流动翻飞。“盘明露滴”,借用汉武帝铸铜托盘承露的典故,以盘中滴滴露光喻萤光闪烁。骆宾王《萤火赋》中有“知战场之飞磷”之句,王充《论衡》又有“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之语,“秋原飞磷”即囊括其意,写飞萤如同磷光鬼火般幽幻明灭。经此三层刻画,流萤之形象更为丰富多彩。且此三句当中,随萤之飞行时空忽而天街,忽而宫苑,又忽而战场,其中人物亦随之忽而宫女扑萤嬉戏,忽而汉武帝老迈气露,忽而兵士战死沙场,不仅词境由月凉秋爽变为阴霾森森,意象也由轻柔优美转为凄苦惨烈。凡此种种,又以“零落”二字点染,字里行间,隐隐流淌着盛衰兴亡的深沉悲慨,从而也直接引发了下文词人自伤身世的感叹。

  “练裳暗近”一句化用杜甫《见萤光》诗“巫山秋夜萤光飞,疏帘巧人坐入衣”及《萤火》诗“时能点客衣”之意,写萤暗自飞近读书之人。紧接着“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二句,追忆飞萤暗夜飞行的具体情形。此二句描绘,对仗工稳,错综有致,笔含情韵,且于句前以“记”字领起,既追上文萤飞,又收束想像,直接切入词人自身,诸多美景,已成记忆,记得深刻只能徒增眼前之怅惘。“误我”二句是词人对自身现实境遇的无限哀叹。《晋书》载车胤好学,囊萤夜读,后成就功名。词人一改俗套,反用其事说明自己纵使如车胤苦读诗书,志高博学,而功业成就之梦亦无凭准,难以实现,只落得个自误而已。

  下片笔归写宋亡之现实,深寄了词人亡国遗民之恨。“楼阴”三句叙写词人见萤生恨,人萤并写,情随境转。接下来“汉苑飘苔”三句深蕴着无限凄楚的“幽恨”。刘禹锡《秋萤引》诗云:“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夜空寂寥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言说当年汉陵秦苑,已变为苍凉废墟,冷寂之夜,惟有几点萤光飞来荡去,令人顿生千古兴衰之叹。此词三句显然本于此诗,但又不尽同于其诗,它不是一般感叹兴衰无常的泛泛咏史,也不是寻常穷达际遇的习惯叹婉。词人面对的是更为惨痛的历史巨变,他亲眼目睹了异族入侵,血洗中原,临安陷落,崖山败亡,词中这“汉苑秦陵”,加之以飘苔坠叶、点点萤光与漫漫长夜,正是宋亡之景的真切写照。其间深蕴的家国仇民族恨,也正是其“幽恨”所在。国破家亡,让词人不由得发出“千古凄凉不尽”的无限悲慨。

  行文至此,似乎已然明了“幽恨”者为何,也自然为词人心灵痛楚而深切感动。但这尚不是词人“幽恨”的全部内涵,随着词人“何人为省”的一声突发诘问,“但隔水馀辉,傍林残影”,使其“幽恨”再翻一层波澜。“何人为省”,一是因其遗民之独特痛楚,至厚至深,难以为人理解;再则因势利人生,仓皇乱世,无人关心词人之“幽恨”。对词人而言,所幸者竟有这小小萤火“隔水”,“傍林”时时伴随,并以其“余晖”、“残影”,烛照我心,于史于人作一见证;所不幸者亦只有此小小萤火为词人知己。这声声诘问,重重“幽恨”,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限感慨,“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二句,以秋萤备感萧疏不堪、秋夜漫长寒冷难以忍受煎熬,暗寓词人之艰难处境。国灭家亡,秋夜漫漫,不见光明,前路茫茫,乱梦无准。结拍二句,上句总束前文“凄凉”景象,下句极写眼前悲怆心境,翻转作结,推进一层。其词笔命意,衰飒沉郁,细细味之,催人泪下。 

  王沂孙此词,咏萤而不滞于萤,拟人写萤,借萤托意,将萤之声情意志同词人今昔殊变的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又兼词人大量化用典事,如同水中着盐,典化人篇,情词并茂,自然浑厚。基于此,词人寓时事家国幽恨与身世哀感于其中,使物、我,家国三者融为一体,萤、景、情诸层浑化无迹。无怪乎戈载《七家词选》评王沂孙之词有语云:“运意高远,吐韵妍和。”以此观之,可谓知人知言。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王沂孙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店,2006:119-127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27-2228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译文:有桩心事久久未能忘怀;一提起来,就要心酸泪零。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此地¹暂胡马²,终身只宋民。
译文:胡人虽然暂时占领此地,我到死了还是宋朝臣民。
注释:¹此地:指苏州。²胡马:指元兵。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读书成底事¹,报国是何人。
译文:读书半世,有甚功名成就?
注释:¹底事:什么事。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chǐ)见干戈(gē)¹里,荒城²梅又春。
译文:世乱如此,报国竟无一人!看到荒城梅花已经开放,使我惭愧白白又过一春!
注释:¹干戈:古代常用的两种兵器,此指战争。²荒城:指经过兵燹后的苏州。

yòuèrniánsuìdàn··èr--zhèngxiào

yǒu怀huáizhǎngshìsuānxīn

zànzhōngshēnzhǐsòngmín

shūchéngshìbàoguóshìrén

chǐjiàngànhuāngchéngméiyòuchū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¹凋伤²枫树林,巫山巫峡³气萧森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注释:¹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³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⁴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¹,塞上²风云接地阴³
译文: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注释:¹兼天涌:波浪滔天。²塞上:指巫山。³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¹他日²泪,孤舟一系故园³心。
译文: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注释:¹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长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²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³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¹,白帝城²高急暮砧(zhēn)³
译文: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¹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²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kuí)¹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²
译文: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注释:¹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²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¹
译文: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注释:¹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画省¹香炉违伏枕,山楼²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译文:我还记得我从前在中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注释:¹画省:指尚书省。²山楼:白帝城楼。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千家山郭静朝晖(huī),日日江楼坐翠微¹
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注释:¹翠微:青山。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¹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译文: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注释:¹信宿:再宿。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匡衡¹抗疏²功名薄,刘向³传经心事违。
译文: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注释:¹匡衡:字雅圭,汉朝人。²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³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¹
译文: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注释:¹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闻道¹长安似弈(yì)²,百年³世事不胜悲。
译文: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注释:¹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²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³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王侯第宅¹皆新主²,文武衣冠异昔时³
译文: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
注释:¹第宅:府第、住宅。²新主:新的主人。³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直北¹关山金鼓振²,征西³车马羽书
译文: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
注释:¹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²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³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⁴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⁵驰:形容紧急。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鱼龙¹寂寞²秋江冷,故国³平居有所思。
译文: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³故国:指长安。⁴平居:指平素之所居。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蓬莱宫阙(què)¹对南山²,承露金茎³(xiāo)汉间
译文: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
注释:¹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²南山:即终南山。³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⁴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西望瑶池¹降王母²,东来紫气³满函(hán)
译文: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
注释:¹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²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³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⁴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云移¹(zhì)²开宫扇,日绕龙鳞³识圣颜
译文: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
注释:¹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²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³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⁴圣颜:天子的容貌。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¹卧沧江²惊岁晚³,几回青琐点朝班
译文: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注释:¹一:一自,自从。²卧沧江:指卧病夔州。³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⁴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⁵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⁶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瞿塘峡¹口曲江²头,万里风烟³接素秋
译文: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
注释:¹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²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³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⁴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花萼¹夹城²通御气³,芙蓉小苑入边愁
译文: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
注释:¹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²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³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⁴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⁵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珠帘绣柱¹围黄鹄²,锦缆牙樯³起白鸥。
译文: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
注释:¹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²黄鹄:鸟名,即天鹅。³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回首可怜歌舞地¹,秦中²自古帝王州³
译文: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注释:¹歌舞地:指曲江池苑。²秦中:此处借指长安。³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明池¹水汉时功,武帝旌旗²在眼中。
译文: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
注释:¹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²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织女¹机丝²虚夜月³,石鲸鳞甲动秋风。
译文: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
注释:¹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²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³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⁴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波漂菰(gū)¹米沉云黑,露冷莲房²坠粉红³
译文: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
注释:¹菰: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²莲房:即莲蓬。³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关塞¹极天²惟鸟道³,江湖满地一渔翁。
译文: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注释:¹关塞:此指夔州山川。²极天:指极高。³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⁴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昆吾¹御宿²自逶(wēi)(yí)³,紫阁峰入渼(měi)(bēi)
译文: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
注释:¹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²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³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⁴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⁵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⁶渼陂: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啄馀(yú)鹦鹉粒¹,碧梧²栖老凤凰枝。
译文: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注释:¹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²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拾翠¹春相问²,仙侣³同舟晚更移
译文: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
注释:¹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²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³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⁴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彩笔¹昔曾干气象,白头²吟望³苦低垂。
译文: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注释:¹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²白头:指年老。³望:望京华。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参考资料:
1、 冯钟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70-575 .

qiūxìngshǒu

 tángdài 

diāoshāngfēngshùlín shānxiáxiāosēn 
jiāngjiānlàngjiāntiānyǒng sàishàngfēngyúnjiēyīn 
cóngliǎngkāilèi zhōuyuánxīn 
hánchùchùcuīdāochǐ báichénggāozhēn 

kuíchéngluòxié měiběidǒuwàngjīnghuá 
tīngyuánshíxiàsānshēnglèi fèngshǐ使suíyuèchá 
huàshěngxiāngwéizhěn shānlóufěndiéyǐnbēijiā 
qǐngkànshíshàngténgluóyuè yìngzhōuqiánhuā 

qiānjiāshānguōjìngzhāohuī jiānglóuzuòcuìwēi 
xìn宿rénháifànfàn qīngqiūyànfēifēi 
kuānghéngkàngshūgōngmíng liúxiàngchuánjīngxīnshìwéi 
tóngxuéshàoniánduōjiàn língqīngféi 

wéndàochángān bǎiniánshìshìshèngbēi 
wánghóuzháijiēxīnzhǔ wénguānshí 
zhíběiguānshānjīnzhèn zhēng西chēshūchí 
lóngqiūjiānglěng guópíngyǒusuǒ 

péngláigōngquèduìnánshān chéngjīnjīngxiāohànjiān 
西wàngyáochíjiàngwáng dōngláimǎnhánguān 
yúnzhìwěikāigōngshàn ràolónglínshíshèngyán 
cāngjiāngjīngsuìwǎn huíqīngsuǒdiǎnzhāobān 

tángxiákǒujiāngtóu wànfēngyānjiēqiū 
huāèjiáchéngtōng róngxiǎoyuànbiānchóu 
zhūliánxiùzhùwéihuáng jǐnlǎnqiángbáiōu 
huíshǒulián qínzhōngwángzhōu 

kūnmíngchíshuǐhànshígōng jīngzàiyǎnzhōng 
zhīyuè shíjīnglínjiǎdòngqiūfēng 
piāochényúnhēi lěngliánfángzhuìfěnhóng 
guānsàitiānwéiniǎodào jiāngmǎnwēng 

kūn宿wēi fēngyīnměibēi 
xiāngdàozhuóyīng lǎofènghuángzhī 
jiārénshícuìchūnxiāngwèn xiāntóngzhōuwǎngèng 
cǎicénggānxiàng báitóuyínwàngchuí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危冠¹广袖楚宫妆²,独步闲庭³逐夜凉。
译文: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注释:¹危冠:高冠。²楚宫妆:即南方贵族妇女式样的打扮。³闲庭:空旷的庭院。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自把玉钗(chāi)¹敲砌(qì)²,清歌一曲月如霜³
译文: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注释:¹玉钗:一种妇女头饰。²砌竹:庭院中临阶而生的竹子。³月如霜:月光皎洁。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名叫张立本,他的女儿因后院古坟中的狐妖所迷,诗人以此为据,写成此诗。

  此诗一说为张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个荒诞的故事。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这种附会虽然颇煞风景,却也令人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诗情韵天然,似有神助,才使当时的好事者编出这样的无稽之谈吧。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此处直题“清歌”二字,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圆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为开扩诗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4-396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