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田家苦,田家乐有时。
车鸣缫白茧,麦熟啭黄鹂。
田家此乐几人知,幸独知之未许归。
逢时得宠已逾分,报国无能徒尔为。
收取玉堂挥翰手,却寻南亩把锄犁。
谁谓田家苦,田家乐有时。
车鸣缫白茧,麦熟啭黄鹂。
田家此乐几人知,幸独知之未许归。
逢时得宠已逾分,报国无能徒尔为。
收取玉堂挥翰手,却寻南亩把锄犁。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刘子浮于汴,涉淮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悍而舟窣 ,宜谨其具以虞焉。”予闻言若厉。由是以窒之,灰以之,以干之。仆怠而躬行,夕惕而昼勤,景霾晶 而莫进,风异响而遄止。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偃樯弭棹,次于淮阴。于是舟之工咸沛然自暇自逸 ,或游肆而觞矣,或拊桥而歌矣,隶也休役以高寝矣,吾曹无虞以宴息矣。逮夜分而隙潜澍,涣然阴溃 ,至乎淹箦濡荐,方卒愕传呼,跣跳登墟,仅以身脱。目未及瞬而楼倾轴垫,抵于泥沙,力莫能支也 。
刘子浮¹于汴²,涉³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tuān)而舟窣(sū) ,宜¹⁰其具¹¹以虞¹²焉。”予闻言若厉¹³。由是¹⁴以窒¹⁵之,灰以之,以干之癋(jū)¹⁶。仆怠¹⁷而躬行¹⁸,夕惕(tì)¹⁹而昼勤,景²⁰(mái)²¹而莫进,风异响而遄(chuán)²²止。兢(jīng)兢然²³累辰²⁴,是用获²⁵²⁶。偃(yǎn)²⁷²⁸²⁹(zhào)³⁰,次³¹于淮阴³²。于是舟之工咸³³沛然³⁴自暇³⁵自逸³⁶,或游肆³⁷而觞(shāng)³⁸矣,或拊(fǔ)³⁹桥而歌矣,隶⁴⁰也休役以高寝⁴¹矣,吾曹⁴²无虞⁴³以宴⁴⁴⁴⁵矣。逮⁴⁶夜分⁴⁷而隙潜⁴⁸(shù)⁴⁹,涣然⁵⁰阴溃⁵¹,至乎淹箦(zé)⁵²⁵³⁵⁴,方卒⁵⁵⁵⁶传呼,跣(xiǎn)⁵⁷跳登墟⁵⁸,仅以身脱⁵⁹。目未及瞬而楼⁶⁰倾轴⁶¹⁶²,抵⁶³于泥沙,力莫能支⁶⁴也 。
译文:刘子在汴河上乘船,经过淮河往东边去。就在解船缆绳的时候,船夫告诉我说:“现在的河水湍急而这船不结实,应该小心检查每件器具以防备万一。”我听船夫说得如此危险,于是用破布旧絮堵塞船的缝隙,用灰泥涂堵船的缝隙,舀干船中的积水。仆人懒惰懈怠我就亲自动手,晚上高度警惕白天努力维护。日光昏暗就不冒然前进,风有异样就赶紧停住。战战兢兢小心地走了几天,这样才得以安全渡过。放下桅杆停住划浆,停泊在淮阴。到这个时候,船夫都自由自在地去休息和玩乐,有的闲逛于酒馆喝酒,有的拍击桥栏唱歌。仆人们休息劳工们安心睡觉,我等没什么担忧就安心休息了。到夜晚缝隙慢慢地被渐渐浸湿,封堵的地方涣散开来并且崩溃,以至于席子被淹睡垫被浸湿,这才仓促惊愕互相呼喊,赤着脚跳起来登上岸,只能是人逃脱了。眼睛还没来得及看清的瞬间,船楼就倾倒船身就下沉,坍塌于泥沙之中,再也无力支撑得住了。
注释:¹浮:乘船航行。²汴:即汴河,唐时故道在今河南荥阳县北部。³涉:渡。⁴淮: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后入江苏境内。⁵既:已经。释:解开。⁶绋:指系船用的粗大结实的缆绳。⁷榜人:摇船的人。⁸湍悍:水流湍急而猛烈。⁹宜:应当。¹⁰谨:谨慎,小心。¹¹具:船具。¹²虞:防范、准备。¹³厉:指情况危险。¹⁴由是:因此。¹⁵窒:堵塞。¹⁶癋:舀水。¹⁷怠:松懈。¹⁸躬行:自己亲身实行。¹⁹惕:小心谨慎。²⁰景:这里指日光。²¹霾晶:霾,通“埋”;晶,指光亮。这里是说天色昏暗。²²遄:迅速。²³兢兢然:小心谨慎的样子。²⁴累辰:连续过了一段时间。²⁵获:得到。²⁶济:渡过。²⁷偃:放倒。²⁸樯:(船的)桅杆。²⁹弭:停止。³⁰棹:船桨。³¹次:停留,停靠。³²淮阴:即淮阴郡,在今江苏淮安市。³³咸:都。³⁴沛然:走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说船工们都很快地去自由放松了。³⁵暇:无事可做,空闲。³⁶逸:安闲,安乐。³⁷肆:铺子。³⁸觞:古代对酒杯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喝酒。³⁹拊:拍。⁴⁰隶:指仆人。⁴¹高寝:高枕而卧,这里指放松警惕。⁴²吾曹:代词,我们这些人。⁴³虞:担心,忧虑。⁴⁴宴:安乐,安闲。⁴⁵息:休息。⁴⁶逮:等到。⁴⁷夜分:半夜。空。⁴⁸潜:暗暗地。⁴⁹澍:名词,指及时的雨。这里用做动词,指浸湿。⁵⁰涣然:离散的样子。⁵¹阴溃:指用来堵塞缝隙的东西被水冲得溃散了。⁵²箦:竹席。⁵³濡:湿。⁵⁴荐:草席。⁵⁵卒:通“猝”,突然。⁵⁶愕:发呆,发愣。⁵⁷跣:光着脚。⁵⁸墟:这里指岸上的高地。⁵⁹脱:脱离危险。⁶⁰楼:即船楼。⁶¹轴:指船尾插舵处。⁶²垫:船往下沉。⁶³抵:抵达。指船沉于江底。⁶⁴支:支撑,支持。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予兢惕也,汩洪涟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哂,李园养士春申易,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哉!呜呼!祸福之胚胎也,其动甚微;倚伏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已。”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¹予兢惕也,汩²洪涟³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¹⁰,白公厉剑子西哂(shěn)¹¹,李园养士春申易¹²,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jǐng)哉!呜呼!祸福之胚胎¹³也,其动¹⁴甚微;倚伏¹⁵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¹⁶已。”
译文:刘子遗憾地自言自语道:“先前我小心在意,在大浪中航行也没事;如今我安心休息,处在寻常的水流中却陷入危境。危险的情况的确没有确定的地方啊!不发生在害怕发生的地方却发生在平静的地方。所以越王勾践下跪爬行使得吴王夫差忽视了他,司马懿装病成所谓“尸居余气”的等死样子使得曹爽麻痹懈怠,白公胜终日磨剑等待机会报仇而子西却蔑视地讥笑他,李园豢养武士矢志杀春申君而春申君却毫不防备,他们最终招致了亡国灭族的大祸,这不值得警醒吗?唉,祸福在萌芽的时候,它的动静是细微的;偏激傲慢、俯就谦卑是一对矛盾,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陷于困境后才引起警惕,那就来不及了。”
注释:¹向:以前。²汩:疾行貌。³洪涟:巨大的水浪。⁴常流:平静的水流。⁵常在:固定的地方。⁶畏:令人感到畏惧。⁷易:忽略,不重视。⁸是以:所以。⁹越子膝行吴君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勾践对夫差“膝行顿首”,愿为虏臣,以示顺服,夫差因此丧失警惕,后为勾践所灭。¹⁰晋宣尸居魏臣怠:晋宣,指司马懿。据《晋书·晋宣帝纪》载,三国后期,魏国太傅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争权,懿装病以迷惑曹爽。爽派人去刺探实情, 去的人受到蒙骗,回来报告说:“司马公尸居馀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爽信以为真,于是放松警惕,终被司马懿伺机夺了兵权,身死敌手。¹¹白公厉剑子西哂: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末期,楚公子白公胜对楚国的宰相子西怀恨在心,终日磨剑,扬言要杀死他,子西认为他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怎料,后子西果被白公胜杀死。¹²李园养士春申易: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战国时期,食客李园让其妹与春申君通,待有孕后,又将其送给楚考烈王,后产下一子,立为太子。后李园得势,怕春申君泄密,遂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但春申君知道后毫不介意,终被李园派人刺死。¹³胚胎:指事物的开始。¹⁴动:变化。¹⁵倚伏:语出《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祸福的相互依存与转化的道理。¹⁶弗及:来不及。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篇有“采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茅山”即句曲山,是中国道教名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qīngcǎo--yīnkēng

dòngtíngchūnliūmǎnpíngjǐnfānzhāng

yuánshuǐtáohuāxiāngliúruòxiāng

xuémáoshānjìnjiāngliánxiázhǎng

dàitiānchéngjiǒngyìngdòngguāng

xíngzhōudòuyuǎnshùniǎowēiqiáng

tāotāowěinéngháng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huái)¹隐隐²,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³悠悠,万顷(qǐng)烟波万顷愁。
译文: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远,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注释:¹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²隐隐:不明显,不清晰。³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⁴悠悠:遥远。⁵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山长水远,遮(zhē)断行人东望¹眼。恨旧愁新²,有泪无言对晚春。
译文: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旧恨新愁,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注释:¹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²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本首词中记录了女主人的不幸遭遇和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上片写被掳北去时告别故土的沉痛心情,下片写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整首词的抒情哀婉真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

  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参考资料:
1、 兰东辉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1:第253页
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108页

jiǎnlánhuā··huáishānyǐnyǐn--huáishàng

huáishānyǐnyǐnqiānyúnfēngqiānhènhuáishuǐyōuyōuwànqǐngyānwànqǐngchóu

shānzhǎngshuǐyuǎnzhēduànxíngréndōngwàngyǎnhènjiùchóuxīnyǒulèiyánduìwǎnchūn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有佳色,裛(yì)¹露掇(duō)²其英³
译文:秋天的菊花颜色美好,采摘下沾着露水的菊花。
注释:¹裛:通“浥”,沾湿。²掇:采摘。³英: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¹²忘忧物³,远我遗世情
译文:把菊花泡在酒中,使我避俗之情更深浓。
注释:¹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²此:指菊花。³忘忧物:指酒。⁴远:这里作动词,使远。⁵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觞(shāng)虽独尽,杯尽壶自倾¹
译文: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注释:¹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日入群动¹²,归鸟趋(qū)³林鸣。
译文:日落之后各类生物都已歇息,归鸟向林欢快鸣。
注释:¹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²息:歇息,止息。³趋:归向。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xiào)¹东轩²下,聊复得此生³
译文: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¹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²轩:窗。³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qiūyǒujiā duōyīng 
fànwàngyōu yuǎnshìqíng 
shāngsuījìn bēijìnqīng 
qúndòng guīniǎolínmíng 
xiàoàodōngxuānxià liáoshēng 
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
含春¹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
译文:春花绽放笑颜,花心透出艳丽。蒙蒙细雨中,微风拂过,柳条千娇百媚,柔弱可人。
注释:¹含春:含着春色。
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译文:难得没有能与之相比的,这春花翠柳,就好像美人醉酒时红红的小脸,跳舞时灵动的腰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