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富贵百年身。并世今馀几,如公孰拟伦。
文章千古事,富贵百年身。并世今馀几,如公孰拟伦。
轩裳清梦破,丘壑此心亲。叹息常编旨,无从举似人。
轩裳清梦破,丘壑此心亲。叹息常编旨,无从举似人。

shǎobǎozuǒchénggōngwǎnshīèrshǒuèr--liúzhǐ

wénzhāngqiānshìguìbǎiniánshēnbìngshìjīngōngshúlún

xuānshangqīngmèngqiūxīnqīntànchángbiānzhǐcóngshìrén

刘一止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2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¹日新。
译文:先生为什么离开我们,你掌大旗的诗坛日新月异,正需要有你引导前行。
注释:青山:一名青林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林壑秀美。唐天宝中改名谢公山。李翰林:指李白。李白于天宝元年(742)被召入京供奉翰林。¹道:指道德文章。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译文:先生在青山明月夜里走去,又回到青山明月夜里来,你的诗篇如青山常在,千古第一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天地山销骨¹,声名不傍(bàng)²身。
译文:虽然天地不公,不给先生留下骨身,但骨身带不走英名,先生永远活在天地之间。
注释:¹销骨:消蚀骨体。极言伤害之深。²傍:近。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谁移耒(lěi)阳冢¹,来此作吟邻。
译文:谁能帮我去湖南耒阳将杜甫之墓移来青山,让两位伟人相邻相伴、彼此唱和。
注释:¹耒阳冢:杜甫行船在耒阳县境遇大水,时任来阳县令未找到杜甫踪迹,以为他已被淹死,在耒阳县北为他建了一座山坟。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李白墓前对李白一生文学创作进行高度评价,前四句盛赞李白的精神不死,道德文章永垂青史;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诗人以李杜自比兼借抒情,充分表现诗人对两位诗人的敬佩与深深的缅怀之情。

  “何谓先生死,先生道日新",开篇就把读者拉到李白墓前进行铺叙,言先生虽死而犹生,后继有人。正如杜荀鹤《赠聂尊师》有句“诗道将仙分,求之不可求”。“青山明月在,千古一诗人”,诗人追思李白之死,综其一年,言其将像青山明月一样千古不朽,朗照后世。

  后四句表示对李白的不幸深表哀悼。王稚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云: “夫磷非逆,而从磷者乃为逆乎?......青莲故不幸而罗销骨之口,岂不冤哉!”这两句话可作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的注脚。由此看出诗人批判排挤、打击过李白的社会势力,以抒发悲愤、悼念之情。生前不幸,身后凄凉,使读者哀叹。随后诗人述愿、吟邻。盼诗仙、诗圣永以为邻。李白墓前思杜甫,所以诗人心情沉重地写道: “谁移末阳冢,来此作吟邻。”杜荀鹤是李杜并重的,在诗中多次提到这对诗友,如《江南逢李先辈》云: “李杜复李杜,彼时逢此时。”又《哭陈陶》云: “耒阳山下伤工部,采石江边吊翰林。” [3]  [5]

  这首诗盛赞李白高风亮节及不世出的艺术才华,偏巧妙地引入了杜甫,相得益彰,或以李杜自况,或以之抒情。深化了人们对于二诗人的形象,充分表露出诗人对李杜的真情挚爱。

参考资料:
1、 邓元煊.历代名人咏李白.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89
2、 李乃珍.新编注声唐诗三百首.山东:齐鲁书社,2014:38
3、 魏涵民.马鞍山古诗词选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48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miǎo)、樯(qiáng)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pǔ)涨,船头鼓急风初熟¹。似当年、呼禹乱黄川²,飞梭(suō)速。
注释:清江:江西赣江的支流,代指赣江。¹风初熟:风起时方向不定,待至风向不再转移,谓之风熟。²“乱黄川”,渡黄河:意谓恰似当年追想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一样,快如飞梭。
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击楫(jí)¹誓、空警俗。休拊髀(bì),都生肉²。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³(lóu)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释:¹击楫:用东晋祖逖事。后用以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²休拊髀,都生肉:这里用此抒写作者被投闲置散,功名不就的激愤。³荻笋:荻,芦苇。笋,蒌蒿。⁴弦:指琵琶。⁵凤吹:指箫。

  作者于乾道八年(1172)冬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次年春过此并填写了此词。

  上片落笔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千古不变,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腾的波浪又如涌起重叠的房屋,江水浩渺,无边无际,十丈高的危樯,也承受不了张开的帆腹。由于夜来春雨,水势增大,水位增高,风向刚定,便命击鼓开船。此时,风急浪高船快如飞,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令人振奋。顺风急驶,作者心情轻快。与客人痛饮船上,填词佐酒,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但表面上的轻松难以掩饰他心中沉积的愤懑,览物之情带来的开怀,无法替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悲愤,作者只有借酒浇愁,以释胸中苦痛。

  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全篇用典丰富而贴切自然,写景壮阔,情感激荡。

mǎnjiānghóng ·qīngjiāngfēngfānshènkuàizuòyǐnzhī

fànchéng sòngdài 

qiāndōngliú shēngjuǎn yúntāo hénghàomiǎo qiánggān竿shízhàng shèngfān fānjiāngchūnzhǎng chuántóufēngchūshú dāngnián luànhuángchuān fēisuō 
shì kōngjǐng xiū dōushēngròu rènyántiānbīnghǎi bēixiāngshǔ sǔnlóuxīnzhuàn kūnxiánfèngchuīnéngfān xiàorénjiān chùzūnqián tiānyínzh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种一粒粟(sù)¹,秋收²万颗子³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注释:¹粟:泛指谷类。²秋收:一作“秋成”。³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¹无闲田²,农夫犹³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注释:¹四海:指全国。²闲田:没有耕种的田。³犹:仍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hú)¹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注释: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¹,粒粒皆辛苦?
译文: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¹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海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海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海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海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海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海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mǐnnóngèrshǒu

shēn tángdài 

chūnzhòng qiūshōuwàn 
hǎixiántián nóngyóuè饿 

chúdāng hànxià 
shuízhīpánzhōngcān jiēxīn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四月十日夜,乐(lè)天白¹
译文: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注释:¹乐天白:乐天告白。白,陈述。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¹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²如此?况以胶漆之心³,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译文: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注释:¹欲:将要。²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³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⁴置:放。⁵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⁶相合:在一起。⁷牵挛乖隔:牵挛,牵掣。乖隔,隔离。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仆初到浔(xún)¹时,有熊孺(rú)²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³,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fèn)。且云:危惙(chuò)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zhì)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¹⁰诗云:“残灯无焰影幢(chuáng)(chuáng)¹¹,此夕闻君谪(zhé)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译文: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注释:¹浔阳:古县名,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²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³札:短信。⁴上;首先。⁵交分:交谊,情分。⁶危惙:指病危。惙,疲乏。⁷数帙: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⁸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⁹代书:代替信。¹⁰左降:即左迁,贬官。¹¹幢幢:影子摇晃的样子。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且置是事¹,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²三载。形骸(hái)且健,方寸³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qiè)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zhàng)(lì)。乃至蛇虺(huǐ)¹⁰蚊蚋(ruì),虽有,甚稀。湓(pén)¹¹颇肥,江酒¹²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¹³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¹⁴,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¹⁵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¹⁶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¹⁷十数株,修竹¹⁸千余竿。青萝为墙援¹⁹,白石为桥道,流水周²⁰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qì)。大抵若是,不能殚(dān)²¹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²²。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²³,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²⁴如后云云。
译文: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注释:¹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²涉:经历,过。³方寸:指心绪。⁴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⁵提挈:提携,扶助。⁶顷:不久前。⁷泰:安适。⁸风候:气候。⁹瘴疠: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¹⁰虺:毒蛇。¹¹湓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经九江市西入长江。¹²江酒:江州的酒。¹³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¹⁴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¹⁵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¹⁶胜绝:绝妙。¹⁷乔松:大松树。乔,高大。¹⁸修竹:长竹。¹⁹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²⁰周:环绕。²¹殚:尽,全。²²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²³忧望:挂念,盼望。²⁴条写:一条条地写。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shǔ)。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jiū)啾。平生故人,去¹我万里,瞥(piē)²尘念³,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luán)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jiàn)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译文: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注释:¹去:离。²瞥然:形容时间短暂。³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⁴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⁵牵:牵引,牵动。⁶笼鸟槛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⁷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这封信,是作者被贬江州过着“笼鸟槛猿”的生活时写的,因而流露的情绪比较消沉。不但一再发出“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人间相会是何年”的哀号;即使是报告平安,陈述“三泰”,也不过是一家人“得同寒暖饥饱”,“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庐山草堂“可以终老”而已!丝毫没有早年那种“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兼济天下”的精神!

  信的第一段就是作者对人各处一方而长久不得相见的喟叹。共三个句段。第一句段用反问来表示感慨:人生能有多长,能如此久别远隔?指出互不见面已经三年,不得书信亦已两年。第二句段是叙述自己和微之天各一方,身置南北;既不能相会,又不得相忘,各有拘牵,渐入老境。第三句段是感叹语气,老天爷如此安排,叫我怎么办?发出了呼喊苍天的感叹。信的开头和段尾,都有“微之微之”重叠呼喊受信人的名字,既亲切又能动情,表现出发信人和受信人不同寻常的关系。

  信的第二段是概述元微之来信内容及作者读后动容之情。带信人是熊孺登,时间是初到浔阳时,即元和十年,当时微之正在通州司马任上,获悉乐天贬谪江州的消息时正患疟疾,缠绵于病榻,惊痛之余写下了这封感情色彩浓重的书信。信的内容有三:①报告病状。②叙述病后心态。③论述二人平生交谊缘分,最后附七绝诗一首,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信后附诗,不仅显示了两位诗人的身份,也使写信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可谓凄切动人,情谊深厚。全诗意境有三:一日“夜境”。“残灯”、“此夕”、“暗风吹雨”诸意象,均说明作者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听到挚友贬谪消息的。二日“病境”。“垂死病中惊坐起”,说明元稹即在病重时,也为乐天遭贬吃惊不已,暗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三日“愁境”。残灯无焰,光线暗淡,风雨入窗,挚友左迁,兼感自身多病,都是助人凄凉。全诗真情涌动,悲剧气氛之浓,不仅使受信人感动,也足以打动读者之心。

  信的第三段是信的主体部分,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遏而安的旷达情怀。第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来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共温饱,亦可同享天伦之乐。第二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环境尚佳,传染病不多;鱼肥酒关,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马薪俸虽不高,量入计出,衣食口粮,亦可自足。第三种值得宽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一年)秋,在庐山东西两林间香炉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周围环境极其幽关,天下称绝。白居易每次入庐山,必在此草堂盘桓十余天。白居易认为:不但平生所好,尽在其中,而且可以终老。作者即以此“三泰”相告,让好友微之放心释念。

  最后一段,点明写信时间是在元和十二年四月十日夜至次日拂晓之前,地点是庐山草堂窗下,以及所见到的或坐或睡的山僧一两人,所听到的山猿谷鸟,哀鸣啾啾,深情诚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微之的怀念。最后也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微之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

  这封信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动人。在抒写别情、絮道家常时,语言淳朴自然,充满深情,使两人深挚的友谊跃然纸上。在描写草堂景物时,以写景如画之笔,细致入微地把草堂周围的景物真切地描摹出来了;而且情景交融,借助骈句,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还有,信中两首抒写彼此相念的赠诗,更使信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yuánwēizhīshū

bái tángdài 

    yuèshí tiānbái 

    wēizhīwēizhī jiànxiàmiànsānnián xiàshūèrnián rénshēng kuò kuàngjiāozhīxīn zhìyuèzhīshēn jìnxiāng tuì退néngxiāngwàng qiānluánguāi báishǒu wēizhīwēizhī  tiānshíwéizhī wèizhīnài 

    chūdàoxúnyángshí yǒuxióngdēnglái xiàqiánniánbìngshènshízhá shàngbàozhuàng bìngxīn zhōnglùnpíngshēngjiāofèn qiěyún wēichuòzhī xiá wéishōushùzhìwénzhāng fēngshàngyuē  sòngbáièrshíèrláng biàn便qǐngdàishū  bēizāi wēizhī ruòshì yòusuǒwénzuǒjiàngshīyún  cándēngyànyǐngchuángchuáng wénjūnzhéjiǔjiāng chuíbìngzhōngjīngzuò ànfēngchuīhánchuāng  rénshàngwén kuàngxīnzāi zhìjīnměiyín yóuěr 

    qiězhìshìshì lüèjìnhuái怀 dàojiǔjiāng shèsānzǎi xíngháiqiějiàn fāngcùnshènān xiàzhìjiārén xìngjiēyàng zhǎngxiōngxiàzhōuzhì yòuyǒuzhūyuànxiǎomèiliùrénqiètónglái qǐngsuǒqiānniànzhě jīnzhìzàiqián tónghánnuǎnbǎo tài jiāngzhōufēnghòushāoliáng shǎozhàng nǎizhìshéhuīwénruì suīyǒu shèn pénféi jiāngjiǔměi shí duōlèiběi ménnèizhīkǒusuīshǎo zhīfèngsuīduō liàngjiǎnyòng  shēnkǒushí qiěmiǎnqiúrén èrtài niánqiūshǐyóushān dàodōng西èrlínjiānxiāngfēngxià jiànyúnshuǐquánshí shèngjué àinéngshě yīnzhìcǎotáng qiányǒuqiáosōngshíshùzhū xiūzhúqiāngān竿 qīngluówéiqiángyuán báishíwéiqiáodào liùshuǐzhōushěxià fēiquánluòyánjiān hóngliúbáilián luóshēngchí ruòshì néngdān měiwǎng dòngxún píngshēngsuǒhàozhě jìnzàizhōng wéiwàngguī zhōnglǎo sāntài xiàjiǔshū jiāyōuwàng jīnsāntàixiānfèngbào shìkuàng tiáoxiěhòuyúnyún 

    wēizhīwēizhī zuòshū zhèngzàicǎotángzhōngshānchuāngxià xìnshǒu suíluànshū fēngzhīshí juéshǔ tóudànjiànshānsēngliǎngrén huòzuòhuòshuì yòuwénshānyuánniǎo āimíngjiūjiū píngshēngrén wàn piēránchénniàn zànshēng suǒqiān biàn便chéngsānyùnyún  fēngshūjūn jīnluándiàn殿hòumíngtiān jīnfēngshūzàichù shānānxiǎodēngqián lóngniǎojiànyuánwèi rénjiānxiāngjiànshìnián  wēizhīwēizhī xīn jūnzhīzhī tiāndùnshǒu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huáng)¹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译文: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无成。
注释:¹遑遑:忙碌的样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山水寻吴越¹,风尘²厌洛京³
译文:去吴越寻山觅水,厌洛京满眼风尘。
注释:¹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²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³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的陪都。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piān)¹泛湖海,长揖(yī)²谢公卿。
译文:乘一叶小舟游镜湖,作个长揖告别官场。
注释:¹扁舟:小舟。²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且乐杯中物¹,谁²论世上名。
译文: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何用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¹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²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算起,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史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其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恶劣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游吴越的路线是,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辞。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一生为人傲岸,“长揖谢公卿”表现的也正是这种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借用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旨深厚,感情表达恰如其分。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

  诗在选材和布局上独具匠心。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具体而开阔。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两联从虚处着笔,气象悠远阔大。

luòzhīyuè--mènghàorán

huánghuángsānshízàishūjiànliǎngchéng

shānshuǐxúnyuèfēngchényànluòjīng

biǎnzhōufànhǎizhǎngxiègōngqīng

qiěbēizhōngshuílùnshìshà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