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峰下莲华水,万古来从天北隅。客子会须成利涉,个中还得问津无。
莲华峰下莲华水,万古来从天北隅。客子会须成利涉,个中还得问津无。

liánhuáfēngyúnshìshǒuèr--liúyǎn

liánhuáfēngxiàliánhuáshuǐwànláicóngtiānběizihuìchéngshèzhōngháiwènjīn

刘弇

刘弇

刘弇(1048-1102)字伟明,号云龙,安福(今属江西)人。元丰进士。知嘉州峨眉县,改太学博士。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除秘书省正字。徽宗时,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崇宁元年卒,年五十五。《宋史》有传。著有《龙云集》三十二卷,词有《彊村丛书》本《云龙先生乐府》一卷。 ▶ 3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长恨¹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²?余既滋兰九畹(wǎn),又树蕙(huì)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zhuó)吾缨(yīng)³
译文:长恨啊!实在更长恨!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时唱歌行乐吧!什么人了解我,来为我跳楚舞?听我唱楚狂人接舆的《凤兮》歌?我在带湖人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门外有沧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丝带。
注释:¹长恨:即《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短歌行》,乐府平调曲名。²楚狂声:楚国的狂人接舆的《凤兮歌》。³缨:丝带子。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¹。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²。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译文:请问:一杯酒与身后名誉,哪一件重要?身后名当然重要。但是,现今是人间万事都是本末倒置,毫发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却倒很轻。最悲伤也没有比生离死别更悲伤的,最欢乐也没有比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欢乐的。这是古今以来儿女的常情。富贵不是我谋求的事,还是回到带湖的家去,与我早已订立过同盟的老朋友白鸥聚会的好。
注释:¹毫发常重泰山轻:这是说人世间的各种事都被颠倒了。²悲莫悲生离别三句:这里是对陈端仁说的。表示对陈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不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难以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

  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锺贤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560-1563 .

shuǐdiàotóu ·rénsānshānbèizhàochénduānrénshìyǐnjiànshàngzuò

xīn sòngdài 

chánghènchánghèn cáizuòduǎnxíng rénwèichǔ tīngchǔkuángshēng lánjiǔwǎn yòushùhuìzhībǎi qiūgèngcānyīng ménwàicānglángshuǐ zhuóyīng 
bēijiǔ wèn shēnhòumíng rénjiānwànshì háochángzhòngtàishānqīng bēibēishēngbié xīnxiāngshí érjīnqíng guìfēishì guībáiōuméng 
天末彤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天末¹彤云²(àn)四垂³,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liáo)安归
译文: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掉队的孤雁正迎风飞翔。已经没有适合休息的栖息地了。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¹天末:天边。²彤云:雪云。³黯四垂:雪云向四面布散。⁴失行:离群。⁵寥落:冷静。⁶尔:指雁。⁷安归:归向何处。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版本一)
陌上¹挟丸公子笑,闺中²调醯(xī)³丽人嬉。今宵(xiāo)欢宴胜平时。
译文:田野中的射手看着被猎杀正在下落的大雁,家中的妻子正在忙碌着烹调。看来今天的晚饭多了一道美味的大雁肉了。
注释:¹陌上:路上。金丸指弹丸。²闺中:内室。³调醯:调和作料,醯指醋。⁴宵:作“朝”。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宵欢宴胜平时。(版本二)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今宵欢宴胜平时。(版本二)

  王国维写词刻意求新,这首词可以说是一篇代表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中写出了诗的格调和意境,二是在咏雁的旧题材中写出了前人没有写过的新内容。

  古代的咏雁词,像张炎的《解连环》、元好问的《摸鱼儿》,也借对孤雁的伤感暗寓亡国之痛,但他们抒发主要是个人的悲哀,或者说至多是由个人遭遇引起的对国家的悲哀,而王国维这首词不同,它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历史感,有一种生存竞争带来的血腥气味。可以说是一种洞察人类社会的眼光及由此而生的恻隐之心。这种哲人式的悲哀是王国维诗词中所特有的,在这首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天末同云黯四垂”预示首大雪将临的同时云彩已经在天边密布,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是环境渲染,给人一种灾难将临的暗示。“失行孤雁逆风飞”又在说一个生灵不屈不顾风雪将至的危险仍独自在空中飞翔。仅此两句,已不同于前人常写的那些传书的雁或惊弦的雁。作为喻体的雁,逆风而飞目的是要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风雪。然而“江湖寥落尔安归”又在说严寒的冬天,江湖中已经没有适合雁飞栖息的芦塘。

  接着王国维在下半阕一转,没有接着写那些沉甸甸的东西,而是忽然变换了观察角度。“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一改上半阕的紧张、寒冷的气氛而变为轻松、温馨。这两句是对仗,上一句写射雁者的技艺和风采,下一句写殷勤体贴的妻飞。当我们想到这血淋淋的“落羽”和“欢宴”中的佳肴正是那倔强的孤雁时,所有的轻松和温馨就全变成了沉重和寒冷了。但作者还嫌不够,又加了一句“今宵欢宴胜平时”。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著.王国维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6:第27页
2、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02-107

huànshā··tiāntóngyúnànchuí--wángguówéi

tiāntóngyúnànchuíshīxíngyànfēngfēijiāngliáoluòěrānguī

shàngxiéwángōngzixiàoguīzhōngdiàorénjīnxiāohuānyànshèngpíngshí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
无战¹王者²³,有备军之志。
译文:王者之师不必交战即可使敌人屈服,战争必须有备始能无患。
注释:¹无战:对方不能抗拒。²王者:古代称能以德服人的国君是王者。³师:军队。
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
天下承平¹数十年,此语虽存人下弃。
译文:而当前承平日久,这个道理却被人们忘记了。
注释:¹承平:治平相承,即长期太平。
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
今岁西戎(róng)¹背世盟²,直随秋风寇边城。
译文:西夏的十万军队背弃世代的盟约,入侵边城。
注释:¹西戎:指西夏。²世盟:世代友好。
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
屠杀熟户¹烧障(zhàng)²,十万驰骋(chěng)山岳倾。
译文: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注释:¹熟户:指边疆附近已为汉民族风俗习惯下同化的少数民族户家。²障堡:边塞险要处为防御敌人入侵而修筑的城堡。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
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¹乳臭儿²
译文: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
注释:¹承制:官名,疑为“走马承受公事”,是皇帝派到军中监督将帅的官员。²乳臭儿:是说承制官像乳臭儿一样,年幼无知。
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hān)(shāng)大嚼(jiáo)¹乃事业,何尝识会²兵之机?
译文:而且是个年幼无知的人,本事就是大吃大喝。
注释:¹酣觞大嚼:意思是大吃大喝。酣觞:尽量地饮酒。²识会:通晓。
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
符移¹火急蒐(sōu)²卒乘³,意谓就戮如缚(fù)
译文:听说敌人来了,立即召集兵马,把敌兵看得不值一击,像对付死人似的。
注释:¹符移:指调兵公文的下达传送。²蒐:通“搜”,聚集。³卒乘:士兵和战车。⁴缚尸:比喻毫无抵抗能力的就死。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
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¹(xiǎn)(xī)²
译文:队伍没有组织好便仓促出战,又不懂得占据有利地势。
注释:¹缘:攀缘。²崄巇:形容山路危险,泛指道路艰难。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
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下施?
译文:士卒又骄惯,因为久不操练,马养的很肥,跑不动,又负担不起铠甲的重量。纵然有好的武器也无下施用。
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笑指声嘻嘻。
连颠¹自欲²堕深谷,虏(nǔ)(jì)³笑指声嘻嘻
译文:结果把兵士弄得行走艰难,有不少掉到深深的山涧里,引起敌人的嘲笑。
注释:¹连颠:倾仆,形容行军的艰难。²自欲:自己将要。³虏骑:指西夏骑兵。⁴嘻嘻:形容笑的声音。
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
一麾(huī)¹发伏雁行出²,山下奄³成重围。
译文:而敌人的伏兵很整齐地排列出来,把山下的通路截断,战士们便被包围了。
注释:¹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这里是挥旗的意思。²发伏雁行出:敌方埋伏着的军队都出来了,成为雁行式的行列,非常有秩序。³奄:通“掩”。⁴截:堵截。
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
我军免胄¹乞死下²,承制面缚³交涕洟
译文:没有办法,军队只好投降,主将哭哭啼啼,反手自捆起来。
注释:¹免胄:除去头盔,表示敬畏。胄:盔。²乞死下:向敌人请罪,等待处分。³面缚:两手缚于后,只能见其面。⁴交涕洟:眼泪鼻涕一齐流。洟:鼻涕。
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qūn)¹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
译文:敌人下了命令说,有会奏艺的可以保全性命,有些人便争相献技或者歌唱。
注释:¹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被俘者不知下措。
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
其余劓(yì)(guó)¹放之去,东走矢液²皆淋漓。
译文:其余的人被割下鼻子或者耳朵放去了,这些人一面往东跑,一面怕得屁滚尿流。
注释:¹劓馘:割掉鼻子和耳朵。劓:割掉鼻子。馘:割下耳朵。²矢液:大小便。
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
道无耳准¹若怪兽,不自愧耻²犹生归!
译文:缺耳少鼻像个怪兽,也不感到惭愧和耻辱,得命跑了回来。
注释:¹准:鼻子。²愧耻:惭愧与羞耻。
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
守者沮气陷者¹苦,尽由主将之下为。
译文:造成这种惨败和奇辱的原因是“尽由主将之下为”。
注释:¹陷者:指被俘的宋军。
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地机¹不见欲侥胜²,羞辱中国堪伤悲!
译文:不晓得军机,不懂得地利,只图侥幸,给国家带来这样的耻辱,确是令人痛心的事!
注释:¹地机:地势上的机宜。²侥胜:侥幸得到胜利。

  这首诗详细地描写了庆州战役的全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作战情况。诗中对宋王朝忽视边防和宋军将士的怯懦无能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抨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诗人不是一般地记述这次战败,而是有意总结失败的教训。所以,开端四句,就揭示出宋朝“王者师”为西夏所败的原因:在于宋对外失策,边防无准备。“无战王者师”是说朝廷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因而应该是不可抗拒的。有备才能无患,这是兵书上十分强调的。如今天下太平几十年,“有备无患”虽然还写在兵书上,但早已被人抛弃了。所以宋军遭至到了惨败。“直随秋风寇边城”,含义颇丰,即是写实,也是比喻,西夏这次进犯正值秋天,而西夏寇边,又如秋风扫落叶、长驱直入,写出了西夏敌寇的来势凶猛,“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更见其西夏的声威,成势不可挡之势。敌人的声威如此,而宋朝军队又是什么状况,国家的边防要塞如今有谁在那里指挥,原来竟是一个身为承制之官的乳臭小儿。大吃大喝就是这位承判的事业,他不懂得用兵打仗的谋略。这样的人指挥军队,是一定会失败的。“符移火急蒐卒乘”,照应了开端四句,正面描写宋军的无备。宋军将帅不仅毫无战前的准备,而且大敌当前,竟以为杀敌就如同捆绑尸体那样容易。因此,未组成一个军的兵力就仓促出战了,急急忙忙催促着战士们沿着艰险的山路行走。这些铺叙都深深地隐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情,是议论,是抒情,也是对失败原因的总结,是情、事、理的结合。

  下面四句则叙述描写了宋军行军的艰难和狼狈的状态。“虏骑笑指声嘻嘻”以敌人的指笑反衬出宋军的失败。上面的“就戮如缚尸”正是成为宋军自己的写照,真是绝妙的讽刺。这一段是铺叙之笔,诗人毫无掩饰地描写宋朝军队从将军到士兵的腐败无能,从而揭示了宋军必败的根源,叙述中,饱含着沉痛的感情。下面宋军惨败的描写,更令人痛心且惨不忍睹。敌人早已窥伺到宋军的行动,出其不意地把山下的道路堵截起来,宋军脱下头盔,向敌人投降,乞求免死。那位承制被敌人反绑着双手,眼泪鼻涕一齐流出来。正当这帮将士进退不知所措时,敌人下令,有技艺的人可以保全生命,“争献小技歌且吹”,真实而又轻蔑地描绘出战场上那种群魔乱舞,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道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更是对宋军苟且偷生丧师侮国行径的无情揭露。他们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宋军残存的人,被割去了鼻子和耳朵,狼狈地,屎尿淋漓地竟不觉得耻辱地逃了回去。对此诗人极为愤慨,便引发下面的议论,指出了失败的责任和原因:“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侥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地机不见”,即看不出地势险阻对于作战的机宜,再一次揭示了主将的愚昧无知。这四句议论与开端四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宋诗在表现爱国斗争,抒发爱国思想方面比历代海歌都更为深入,更为直接。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英雄抱负,已经成为北宋爱国诗歌的共同主题,苏舜钦的诗表现的尤为充分和突出。《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政治感情而以明快豪迈的语言表达,是他诗歌的显著特色。这首诗更充分体现了他这种风格特征。在叙事中,感情激越,气势奔放,语言畅达,充满了一种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之情,是宋代边塞诗中少有的作品。略显不足的是在修辞上稍嫌粗糙,缺乏回旋转折、含蓄淳泓之妙。其中以“之”所构成的诗句较多,开头结尾都陷于议论,显然是继承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的传统,因而使诗明显地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然而,在西昆体纤巧浮靡诗风盛行的情况下,象《庆州败》这样豪放激越的诗歌,无疑是宋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主编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代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04月第1版:第77页
2、 刘琦 周奇文著.塞漠雄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82页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花信¹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译文: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注释:¹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¹。分飞²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xiù)
译文: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注释:¹“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²分飞:离别。

  这又是一篇思妇之词。先说花开有信而人归无期,相比之下,产生了怨恨之情。继而说“又成春瘦”,因伤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就已是逢春必瘦了,可见伤春之长久而且深沉。其实,致瘦之因,伤春是表面的话,伤离才是真情。每年春天,柳梢青青,而“留”人不住,“柳”徒增恨,顺手折之,以表盼望游子归来之心意,不料三折两折,竟把门前的柳枝都折尽了。

  过片,从尤人进而怨天,“天与又情,不与长相守”,这是怨恨老天爷自相矛盾,既使人又情,又不使人相守,又情与相守不能兼得,因而引出离别相思之苦。这里所表达的怨情是更深一层的了。

  最后说到排遣愁苦的做法。借酒浇愁的话并未明说,只说“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这里面已经包含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意思,泪和酒已然混为一体,以罗袖扭之,故而沾湿。当然,这样写来,既是强调,也是夸张,而所表述的情意却是真挚的。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第241·242页

diǎnjiàngchún··huāxìnláishí--yàndào

huāxìnláishíhènrénshìhuājiùyòuchéngchūnshòuzhéduànménqiánliǔ

tiānduōqíngzhǎngxiāngshǒufēnfēihòulèihénjiǔzhànleshuāngluóxiù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月落城乌¹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²,心悄悄,红阑(lán)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译文:月亮已经落下,城头上栖息的乌鸦仍啼呜不已。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院子里结着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我在回廊里徘徊,忧愁满腹,这种心绪能告诉谁人知道呢?
注释:天仙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此调有单调、双调,唐人用单调,宋以后始有双调,此体为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¹城乌:城楼上的乌鸦。²“薄霜”句:谓清晨庭院里一层薄霜,凉意袭人,夏衣已不胜其寒。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无多愁,渐觉生衣不著身。”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和孤寂之情的词作。

  整首词前五句都是写景,对那位夜来无眠的愁人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通过愁人的耳之所闻,心之所思,身之所感等细节的描写,勾画出他此时的孤寂与无聊意绪。

  夏天的衣服想必是较为单薄的,而词人在内悲凉之中,似乎也忘记了更换衣物,就这样穿着单衣来到庭院中。此时此刻,词人唯觉得八中悄然黯淡,左右环顾,看红色的栏杆围绕四同,改言又止之下,只是叹了一句,心中这样的情怀不知有谁知道。纳兰调是含素的,而有时甚至略显晦涩。“心悄悄,红阑绕”,若是有人相伴,则不会到这样孤寂无期的境地, 即使失眠,也能同游庭院中,清设闲话,或仅仅是陪伴也好神。

  最后一句写情,将词中所酝酿的愁怨一下子抒发出来,令人动容。

  全词通篇都使用了词人最为擅长的白描手法,空灵自然,景情俱到,篇末点旨,但景情俱到。整首词显得格外空灵自然。在篇末,搁下一个或许已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将全词孤清寂寞意境推向了顶点。全词表达了词人相思孤寂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82页
2、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259页
3、 纳兰容若著.纳兰词 凡尘最美的情花:文汇出版社,2014.12:第230页

tiānxiānzi··yuèluòchéngwèile--lánxìng

yuèluòchéngwèileláifānwèimiánzǎobáoshuāngtíngyuànqièshēngxīnqiāoqiāohónglánràoqíngdàigòngshuírénxi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