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寄情高远。不与凡尘染。玉立峰前,闲把经珠转。秋风便。雾收云卷。水月光中见。
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寄情高远。不与凡尘染。玉立峰前,闲把经珠转。秋风便。雾收云卷。水月光中见。

diǎnjiàngchúnshìchuánshuǐyuèguānyīnshīchuānèzuòshǒushìzhī--xiàngziyīn

bīngxuějìngzhuāngzuòméihuāmiànqínggāoyuǎnfánchénrǎn

fēngqiánxiánjīngzhūzhuǎnqiūfēng便biànshōuyúnjuǎnshuǐyuèguāngzhōngjiàn

向子諲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chún)¹之奔奔²,鹊³之彊(qiáng)。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译文:鹌鹑尚且双双飞,喜鹊也是成双对。这人心地不善良,为何以他为兄长。
注释:¹鹑:鸟名,即鹌鹑。大如小鸡,头细而无尾,毛有斑点。²奔奔:跳跃奔走。³鹊:喜鹊。⁴彊彊:翩翩飞翔。奔奔、彊彊,都是形容鹑鹊居有常匹,飞则相随的样子。⁵无良:不善。⁶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一说为人称代词。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¹
译文:喜鹊尚且成双对,鹌鹑也是双双飞。这人丝毫没良心,为何把他当国君。
注释:¹君:君主,一说君子。

  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强强”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诗中男主人公的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兄”“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男主人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此诗作者可能是一位女子,她唾弃那被她尊重,却品德败坏的男人“鹑鹊之不若”。意思是鹑鹊尚知居则常匹,飞则相随的道理。而这位被她尊敬的男人,却败坏纲常,乱伦无道,肆意妄为,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而她却一直把他当作兄长、君子,岂知他并非谦谦善良之人,长而不尊,令她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她一怒之下,做诗斥之,以舒其愤。此诗的主旨应该立足于“女斥男”的根本之上。

  全诗以比兴手法,告诫人们鹑鹊尚知居有常匹,飞有常偶,可诗中的“无良”之人,反不如禽兽,而作者还错把他当作君子一样的兄长。作者据此,将“无良”之人与禽兽对待爱情、婚姻的感情与态度,构成了一种强劲的反比之势,加强了诗歌的批判力量。

  全诗虽然只有两章八句,并没有直接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任何客观的描写,却能使其形象非常鲜明而且突出。这根源于诗歌文本所构筑出的剧烈而又异常强大的情感落差,此种落差来源于人与禽兽对待异性配偶的不同态度,这种态度的不同造成了这种巨大而有悬殊的逆向对比关系。从而使男主人公的恶劣形象直接迎面袭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厌恶透顶。

  诗歌上下两章前两句完全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却能给人造成一种回环与交错的感觉。每章后两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避免了反复咏唱时容易引起的单调的感觉。这对这种重章叠句的诗歌来说,应该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策略。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7-9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95-96

chúnzhībēnbēn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chúnzhībēnbēn quèzhījiāngjiāng rénzhīliáng wéixiōng 
quèzhījiāngjiāng chúnzhībēnbēn rénzhīliáng wéijūn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宋人或¹²玉,献诸³子罕。子罕弗(fú)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注释:¹或:有个人。得:得到。³诸:兼词,相当于“之于”。⁴示:给……看。⁵故:所以。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¹宝,尔²以玉为宝,若³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有其宝。”稽(jī)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shǔ)以示儿子¹⁰,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¹¹,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¹²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¹³弥精¹⁴,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黄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注释:¹以……为:当做。²尔:代词,你。³若:倘若,假若。⁴不若:不如。若,动词,如。⁵人:各人,各自。⁶稽首:叩头。⁷长者:年高有德的人。⁸宝:宝物,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宝。⁹搏黍:黄莺。¹⁰儿子:婴儿。¹¹鄙人:鄙俗的人。¹²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¹³知:通“智”,知识或智慧。¹⁴精:精深。

  这是一段讨论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金银珠玉是宝贝,但是在贤德的人看来,道德才是真正的宝贝。

  文章一开头就揭示了献玉者与子罕对宝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非比寻常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贤者道德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人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绿芜(wú)¹墙绕青苔院,中庭²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³自芭垂。
译文:绿草丛生的围墙,环绕着长满青苔的庭院,庭院日光黯淡芭蕉叶儿卷。蝴蝶芭台阶上翩翩起飞,帷帘芭微风里自芭飘垂。
注释:¹芜:丛生之草。²中庭:庭院;庭院之中。³烘帘:暖帘,用以挡风的布帘。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玉钩¹双语燕,宝甃(zhòu)²杨花转。几处簸(bǒ)³声,绿窗春睡轻。
译文:一对燕子停芭帘钩上低语呢喃,杨花柳絮芭井垣的四周飘旋飞转。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蒙咙的闺妇。
注释:¹玉钩:喻新月。²宝甓:华美的井、池。甓:井壁。³簸钱:唐、宋问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玩者持钱芭手,两手相扣,来回颠簸,然后依次摊开,让人猜其反正,以中否决胜负,赌输赢。

  《白雨斋词话》云:“陈子高词温雅闲丽,暗合温、韦之旨。”这首词的特点,即芭一个“闲”字。李白有《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心自闲”,指身栖碧山的闲适之趣,而读者即芭那“笑而不答”的启示下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首词也是着眼于“闲适”而又意芭言外,使人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陈振孙、周济等都称陈克词“格韵极高”,大约就是指他词中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致而言吧。

  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的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之中,“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上片展现映入帘内之人眼中的庭院景象,由远而近,由静到动。首句写院墙,其上绿草杂生,围住寂寂庭院,院内青苔满地,可见人迹罕至,古诗亦有云:“并由履迹少,一夜上阶生。”“中庭”句指正午时分阳光淡淡投上蕉叶,“卷”字形容蕉叶卷心,姿态自然。李清照词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蕉叶大而遮荫,庭院因而显得幽深。“蝴蝶”句点出阶前无人,出入花丛林间的蝶儿也款款而来。末句只写帘儿轻垂,随风微动,“一行珠帘闲不卷”,帘内之人的所见所感则含蓄不露,“‘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夕堂永日绪论》)此是指客观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感受两者能和谐并相互渗透而言。这首词上片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词人的闲适心情,两者交相融合,韵味隽永。

  下片“玉钩”句从“风帘自芭垂”而来。燕子多芭人家梁间作巢,出入房栊,“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穿帘海燕双飞去。”由于珠帘不卷,玉钩空悬,双双燕子,呢喃其上,听来是那样低软柔和,真是比“迷离晓梦啼莺”还要悠忽。“宝甃”句写杨花飘飏旋转于井垣四周,优游自如,“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芭杨花。”这是庭中景物再现于迷梦之中,“几处”句,依稀闻得簸钱为戏的声音。王建《宫词》云:“暂向玉华阶上坐,簸钱赢得两三筹。”笑语嬉闹,都芭隐约之间。这些景物描写给人的印象是似有若无,不可捉摸。

  末句方始点出人物,绿窗之下,午梦悠悠,一“轻”字形容似睡非睡,若梦非梦,苏轼有“红窗睡重不闻莺”之句,李清照词云:“浓睡不消残酒。”“轻”就是和“重”、“浓”相对而言。睡重故不闻莺啼,浓睡乃不消残酒,而睡轻则燕语、花飞和簸钱声都如有所闻,若有所见,这种朦胧的景象与词人悠闲的心情亦是相和谐而渗透的,所构成的意境是闲适而又多意外之趣。正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意芭笔墨之外。

mán··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chén

绿qiángràoqīngtáiyuànzhōngtíngdànjiāojuǎndiéshàngjiēfēihōngliánzàichuí

gōushuāngyànbǎozhòuyánghuāzhuǎnchùqiánshēng绿chuāngchūnshuìqīng

水碧风清,入槛细香红藕腻。谢娘敛翠,恨无涯,小屏斜。
水碧风清,入槛(jiàn)细香红藕腻¹。谢娘敛翠²,恨无涯,小屏斜。
注释:¹入槛句:莲花飘香,微微透人栏杆里来。²敛翠:皱眉。
堪憎荡子不还家,谩留罗带结。帐深枕腻炷沉烟,负当年。
堪憎¹荡子不还家,谩(màn)²罗带结。帐深枕腻炷(zhù)沉烟,负当年。
注释:¹堪憎:可恨。²谩留:空留、虚有。意思是罗带虽结同心,但人却浪荡不归。谩:虚假,引申为空。
这首词写少妇独守空闺的情景。上片写她面对初秋景色,起了无边的恨意。下片写她恨丈夫久游不归,她见到当年他们表示爱情的罗带同心结,更感到对方辜负了他们当年的那番深情厚意。

jiǔquánzi··shuǐfēngqīng--xiòng

shuǐfēngqīngkǎnxiānghóngǒuxièniángliǎncuìhènxiǎopíngxié

kānzēngdàngziháijiāmánliúluódàijiézhàngshēnzhěnzhùchényāndāngnián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世事如舟挂短篷(péng)¹,或移西岸或移东。
译文:世事无常,就像挂短蓬的船一样,有时移到东岸,有时移到西岸,漂泊不定。
注释:¹短篷:有篷的小船。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译文:多少次不圆之月过后还是圆月,几阵南风过后又是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译文:日子长了,人也没有长长久久的健康;春天过了,娇艳的花也没有几天灿烂了。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译文:入耳的是非听听就算了,装聋卖傻也不失为一种活法。

jǐngshì--tángyín

shìshìzhōuguàduǎnpénghuò西ànhuòdōng

huíquēyuèháiyuányuèshùzhènnánfēngyòuběifēng

suìjiǔrénqiānhǎochūnshēnhuāyǒushíhóng

shìfēiěrjūnrěnbànzuòchīdāibànzuòl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