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zhuó)¹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译文:澄碧的天空如绿水一般,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明月如飞镜一般,仿佛突然飞到天边。谁曾说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注释:¹斫:用刀斧砍。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héng)¹、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jiào)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pàn)²长年³,醉了还醒。
译文: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只想移去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仙山躲避。问那月宫中的嫦娥: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甘愿等待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浇愁以后仍要醒来继续杀敌。
注释:¹姮娥:嫦娥。²拚却:甘愿,宁愿,愿意。³长年:很长时期。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飞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飞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飞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dòngxiān ·zhōngqiū

xiàngyīn sòngdài 

tiānshuǐ qiūróngjìng chùfēiláimíngjìng shuídàozhuóquèguì yīnggèngguānghuī zhào xièchūshāndàoyǐng 
rényóu fèishēngchén chāorándàosānjìng wènhéngé yuánshì nǎiyǒuyíngkuī fán yùnfēngchóngzhěng jiào rénshìshífēnyuán dàipīnquèchángnián zuìliǎoháixǐ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澄碧的天空如绿水一般,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明月如飞镜一般,仿佛突然飞到天边。谁曾说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只想移去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仙山躲避。问那月宫中的嫦娥: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甘愿等待这么多年,就算是借酒浇愁以后仍要醒来继续杀敌。

注释

斫:用刀斧砍。

姮娥:嫦娥。

拚却:甘愿,宁愿,愿意。

长年:很长时期。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向子諲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收锦字,下鸳(yuān)¹,净拂床砧(zhēn)夜捣衣。马上²少年今健否?过瓜时³见雁南归。
译文:将织好的回文诗收起来,走下织机。到了夜晚,把捣衣石和床架擦拭干净,连夜给丈夫捣制寒衣。不知从军守边的丈夫身体是否健壮安康。现在役期已满,为什么不见南飞大雁带来返乡的音信。
注释:¹鸳机:织锦机的美称。²马上:即马上少年,指从军的年轻夫婿。³瓜时:指役期已满之时。

  此词以简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思妇形象,抒写了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思。词的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该词既有民歌情味,又以清婉见长,给人印象颇深。

  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锦字”用典。《晋书·列女传》载前秦时,窦滔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其妻苏蕙思念不已,遂织锦为回文旋图诗相寄赠。诗图共八百四十字,文辞凄惋,宛转循环皆可以读。“鸳机”是织机的美称。李商隐《即日》诗云:“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白天光线充足,故思妇忙着织锦,及至黄昏,不能作此细活了,乃收拾下机。然而夜晚自有月光可以利用,思妇还舍不得休息,于是又将大石板擦拭干净,连夜捣衣,准备捎给戍边的良人。只此“收锦”、“下机”、“拂砧”、“捣衣”一连串动作,便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而这辛勤劳作,又无不是为了征夫,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

  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马士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七字,是点睛之笔。此句中用了《左传·庄公八年》里的一个典故:是年齐襄公派将军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当时正值瓜熟,襄公便许诺明年瓜熟之时派人去替换他们。谁知一年期满,襄公却自食其言,不准他们回来。用此典说明这一类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的行径尚继续,故尔思妇还得日织锦字,夜捣寒衣,征夫仍须防秋于塞上,捱冬于边头。论其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则前四句皆是直笔,至此收尾处使一折笔,便有含毫不尽之妙。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陴。……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陴,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duò)¹止朱提;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²汶山下邑曰陴(pí)。……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陴,遂³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
译文:那时蜀地人烟稀少,后来有个叫杜宇的男子,从天上落到朱提山上。又有一位名叫利的女子,从江源的井里冒出来的,成提了杜宇的妻子。杜宇自立提蜀王,称提望帝。治理汶山下一个名叫陴的地方。……望帝在位一百多年,荆楚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身不见了,人们寻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鳖灵的尸身却随着江水逆流而上到达陴地,然后就活过来了,与望帝(杜宇)相见。望帝便请鳖灵做了宰相。那时玉山发大水,就唐尧时的大洪水一样。望帝无法治理就派鳖灵去掘开玉山,疏导洪水,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注释:¹堕:坠落。²治:治理。³遂:于是,就。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¹,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译文:鳖灵离家治水的时候,望帝却与鳌灵的妻子私通,望帝十分羞愧,自己觉得自己德行浅薄比不上鳖灵,就放弃王位,传位给鳖后离开,就像尧把天下让给舜一样。鳖灵即位,号称开明帝。他的儿子卢保后来即位,也号开明。望帝离开时,正是杜鹃啼叫的春天,所以蜀国人听到杜鹃的啼叫就会想起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注释:¹德薄:德行浅薄。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百花心,蕙风兰思寄清琴。
握手河桥柳似金;蜂须轻惹(rě)百花心¹,蕙(huì)风兰思²寄清琴³
注释:¹花心:花蕊。²蕙风兰思:形容美人的思绪和风度。蕙:香草名。³寄清琴:将情思寄于清越的琴声之中。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两沈沈。
意满便同春水满,情深还似酒杯深,楚烟湘月¹两沈沈²
注释:¹楚烟湘月:回忆往日游宴时的意境幽静、凄迷。²沈沈:也写作“沉沉”。

  这首词写男女的欢会与分别。上片先从分别写起,河桥垂柳,蜂惹百花,喻其分别时的留念,并兴起相见之迟,相别之速。“蕙风”句是从弦管之间写女子的风度、情怀。

  下片写临流饯别,以春水之百状心意之百足,以酒杯之深喻感情厚挚,用语自然而深婉。末句以景结情,楚烟湘水,皆已寂寞,纯是分别时的感情外射。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¹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yūn)(yūn)无所²,故称瑞³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译文:兰花的香味,不可以贴近嗅取品赏。它的香味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味弥漫飘忽,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的象征。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把画画得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
注释:¹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²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³瑞:吉,善。⁴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⁵名:说出。⁶即:即使。⁷肖 :相似。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
仙山佛国本同归,世路玄关两背驰¹
译文:仙山和佛国殊途同归,而人间的道路和佛教的入道之门却背道而驰。
注释:¹背驰:犹背道而驰。比喻目的或行动相反。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到处不妨闲卜筑¹,流年自可数期颐(yí)²
译文:不妨闲来择地筑屋,流年不利时自可用来颐养天年。
注释:¹卜筑: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²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遥知小槛临廛市,定有新松长棘茨。
遥知小槛(jiàn)临廛(chán)¹,定有新松长筑(jí)(cí)²
译文:大家都知道房子临近商肆集中之地,肯定会长出很多新松和荆棘。
注释:¹廛市:商肆集中之处。²筑茨:荆筑蒺藜。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译文:谁知道狭小的破茅屋,实际上海阔天空可以一览纷扬的风雨。

dōngtíng--shì

xiānshānguóběntóngguīshìxuánguānliǎngbèichí

dàochùfángxiánbozhùliúniánshù

yáozhīxiǎokǎnlínchánshìdìngyǒuxīnsōngzhǎng

shuídàomáoyánlièrónghǎitiānfēngkànf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