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雨乍收,楚天霁、乱飞秋鹜。渐草色衰残,墙外土花暗绿。故山鹤怨,流水自、菊篱茅屋。日暮诗吟就,淡墨闲题修竹。
更忆飘蓬,霜绨风葛,几度凉燠。叹归去来兮,何日甬东一曲。黄芦满望,白云在目。但月明长夜,伴人清独。
虹雨乍收,楚天霁、乱飞秋鹜。渐草色衰残,墙外土花暗绿。故山鹤怨,流水自、菊篱茅屋。日暮诗吟就,淡墨闲题修竹。
更忆飘蓬,霜绨风葛,几度凉燠。叹归去来兮,何日甬东一曲。黄芦满望,白云在目。但月明长夜,伴人清独。
陈允平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3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¹城西南隅(yú)²,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³登仙,尝黄鹤返憩(qì)于此,遂名楼。”事列¹⁰《神仙》¹¹之传,迹驾《述异》之志¹²。观其¹³耸构巍(wēi)¹⁴,高标巃(lóng)(zǒng)¹⁵,上倚河汉¹⁶,下临江流;重檐翼¹⁷馆,四闼(tà)¹⁸霞敞¹⁹;坐窥井邑(yì)²⁰,俯拍云烟:亦荆吴²¹形胜之²²²³也。何必濑(lài)乡九柱²⁴、东阳八咏²⁵,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注释:¹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²隅: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³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⁴登仙:成仙。⁵尝: 曾经。⁶驾:骑。⁷憩:休息。⁸遂:于是,就。⁹以:用。¹⁰列:记载。¹¹《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¹²《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¹³其:代词,指黄鹤楼。¹⁴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¹⁵巃嵸:高耸的样子。¹⁶河汉:银河。¹⁷翼:古代建筑的飞檐。¹⁸闼:门。¹⁹霞敞:高大宽敞。²⁰井邑:城乡。²¹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²²之:的。²³最:最美的地方。²⁴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²⁵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miǎn)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wēi)(yí)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¹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²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译文: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注释:¹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²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时皇唐永泰元年¹,岁次大荒落²,月孟夏³,日庚寅也。
译文: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注释:¹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²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³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登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驾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登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登楼兴感而作《登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huánglóu

yán tángdài 

    zhōuchéng西nán yǒuhuánglóuzhě  jīng yún  fèidēngxiān chángjiàhuángfǎn suìmínglóu  shìliè shénxiān zhīzhuàn cún shù zhīzhì guānsǒnggòuwēié gāobiāolóngzǒng shànghàn xiàlínjiāngliú chóngyánguǎn xiáchǎng zuòkuījǐng pāiyúnyān jīngxíngshèngzhīzuì làixiāngjiǔzhù dōngyángyǒng nǎishǎngguānshí huìlíngxiānzhězāi 

    shǐ使jiānshìshǐ huái西yōngshǐ使 jīngyuèmiǎnděngzhōutuánliànshǐ使 nángōngmíngníng xiàchēérluànshéngjiē hàoérshùzhèngníng huòwēituì退gōng huòdēngchēsòngyuǎn yóushì yànshì chángchuānzhīhàohào jiànzhòngshānzhīlěilěi wángshìzǎihuái怀 zhòngxuānzhīnéng xiānzōng jiāshūwěizhīfāngchén nǎikuìrányuē  huángláishí chéngguōzhībìngshì yún rénshìzhīfēi  yǒumìngchōuháo zhēnshí 

    shíhuángtángyǒngtàiyuánnián suìhuāngluò yuèmèngxià gēngyín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号令风霆(tíng)¹迅,天声²动北陬(zōu)³
译文:军中的号令好似疾风暴雷,官军的声威震动了大地的每个角落。
注释:¹风霆:疾风暴雷。形容迅速,雷厉风行。²天声:指宋军的声威。³北陬 :大地的每个角落。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长驱渡河洛¹,直捣向燕幽。
译文:军队长驱直入,必将迅速收复河洛一带失地,一直攻打到幽燕一带。
注释:¹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金人占领的土地。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马蹀(dié)¹(yān)(zhī)²血,旗枭(xiāo)(kè)(hán)³头。
译文:战马到处,踏着入侵之敌的血迹,旗杆上悬挂着敌国君主的头颅。
注释:¹蹀 :踏。²阏氏:代指金统治者。匈奴的王后,这里代指金朝侵略者。³可汗:古代西域国的君主,这里借指金统治者。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¹
译文:官军胜利归来,把好消息报告皇帝,收复了失地,祖国又得到了统一。
注释:¹神州:古代称中国为神州。

  这首诗颂扬张浚指挥有方,号令畅达,致使宋军的声威震撼天下、包括北方原境内外的各个角落。这首诗不是一般的赠送酬答之作,而是一首雄伟嘹亮的进行曲,一首爱国主义的佳作。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号令是北伐出师的号令,天声是大宋天朝的声音,这声音,北方遗民父老盼了好久好久,范成大《州桥》诗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有了这样的基础,北伐号令一出,即如飓风雷霆迅速传播,很快震动了最北边的角落。用这种天风海雨之势超笔,充分衬出民心士气的雄壮和誓复故土的决心,使全诗充溢着高昂亢奋的情调。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预言战事,充满必胜信心;“长驱”、“直捣”,势如破竹;“河洛”、“燕幽”,渡黄河是恢复宋朝旧疆,向燕幽则还要恢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乃是大宋自太祖、太宗而下历代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的天朝基业!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用马蹄践踏阏氏的血肉,把可汗的人头割下来挂在旗杆上示众。“阏氏”、“可汗”这里指金朝侵略者。这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践踏之的痛愤,不正是《满江红》词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另一种说法。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想象凯旋的情景,其发自内心的喜悦,也正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相似,表达了岳飞长期的夙愿,也是他和张浚的共同理想。

  全诗气势高昂,声调铿锵,充满着浓厚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豪迈雄壮的英雄主义气概。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汪维懋.《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年:第298页
2、 傅德岷.《中国华诗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sòngyánzhāngxiānshēngběi

yuèfēi sòngdài 

hàolìngfēngtíngxùn tiānshēngdòngběizōu 
chángluò zhídǎoxiàngyānyōu 
diéyānzhīxuè xiāohántóu 
guīláibàomíngzhǔ huījiùshénzhōu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译文: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¹
译文: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注释:¹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石泉流暗壁¹,草露滴秋根²
译文: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注释:¹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²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jìn)¹繁。
译文: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¹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经》里有一个很美的篇章,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讲一个村庄里的妇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鸡跳上了鸡舍,羊牛也被赶着慢慢从田地里回来,整个村子都在准备着休息,一派安宁,她思念起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来。杜甫这首诗,也是写了黄昏时分村庄里的景象。这个村庄是他月寓不定时暂住的,他看到美好的、安详的村庄,心中也像那个遥远时代的妇人一样起了思念,他思念的是离开已久的故乡。正如眼前的暮色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走到了黄昏,白头明灯相对,人世的冷暖苍凉充盈于胸中,不愿、也不忍去仔细思量。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因为《诗经》里有那“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子,诗人对眼前的场景便有所会心,写下了“牛羊下来久”的开头,将全诗引入古朴安雅的境界。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近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平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平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石泉月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月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月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琦怀》)。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平,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月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初唐诗人王勃早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国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王夫之曾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这话未免极端,但这首诗的情语确实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36-38页 .

 tángdài 

niúyángxiàlàijiǔ cháimén 
fēngyuèqīng jiāngshānfēiyuán 
shíquánliúàn cǎoqiūgēn 
tóubáidēngmíng huājìnfán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¹采蘋(pín)²?南涧之滨。于以采藻(zǎo)³?于彼行(xíng)(lǎo)
译文: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注释:¹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²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³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⁴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¹。于以湘²之?维锜(qí)³及釜
译文: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注释:¹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²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³锜:三足锅。⁴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于以奠(diàn)¹之?宗室²(yǒu)³下。谁其尸之?有(zhāi)女。
译文: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注释:¹奠:放置。²宗室:宗庙、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³牖:窗户。⁴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⁵有:语首助词,无义。⁶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⁷季:少、小。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30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32

cǎipín

míng xiānqín 

cǎipín nánjiànzhībīn cǎizǎo hánglǎo 
chéngzhī wéikuāng xiāngzhī wéi 
diànzhī zōngshìyǒuxià shuíshīzhī yǒuzhāi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望乾(qián)(kūn)浩荡¹,曾际会²,好风云³。想汉鼎(dǐng)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汉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qiáo)(cuì)醒人
译文:眼望着广阔远大的天地,回想起君臣的遇合犹如变幻的风云。想当年汉唐帝业初成的时侯,万物欣欣向荣大地温暖如春。当汉风吹遍原野新朝建立的时候,花红叶绿显本性,人情欢忧各纷纷。为风花雪月而流连的成醉客,对局势保持清醒头脑的是醒人。
注释:木兰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平韵,下片七平韵。混一:指元朝统一全国。¹乾坤浩荡:天地广阔远大。²际会:封建时代称君臣遇合,得以行道,为风云际会。³风云:多用以比喻人的际遇。⁴汉鼎初成,唐基始建:比喻元朝建国开基,统一天下。鼎:封建时代太庙内放有九鼎,鼎代表宗庙社稷。⁵憔悴:黄瘦,瘦损。⁶醒人:由屈原《渔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脱化而来,指对局势保持清醒头脑、志向深远的政治家。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龙蛇¹一屈一还伸²,未信丧斯文³。复上古淳(chún),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xiāo)。鼓舞五华鸑(yuè)(zhuó),讴(ōu)¹⁰一角麒(qí)(lín)¹¹
译文:龙和蛇蛰居而起,屈而复伸,料想新王朝不会轻视礼教丧斯文。应当恢复上古时代淳朴的社会风俗,继承古代帝王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如同理清乱麻需要费精神。老天爷何时挥手下令倒银河,洗净凡世的喧闹、战争和灰尘。到那时,华丽的鸑鷟鸟将出来跳舞,吉祥的麒麟也会讴歌人世间的太平。
注释:¹龙蛇:龙和蛇,词中比喻非常之人。²屈伸:指能根据政治清明与否决定出仕或退隐。³斯文:指礼乐制度,也指文人或儒者。⁴淳风:淳朴的社会风俗。⁵先王:指远古时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君王。⁶经纶:原指整理丝绸,词中指处理国家大事。⁷天君:词中指皇帝。⁸嚣尘:污浊的泥土,也用来指尘世间。⁹鸑鷟:水鸟名,古代传说是祥瑞之鸟。¹⁰讴歌:歌颂,赞美。¹¹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太平盛世才出现,是吉祥之兽。

  词的上片赞颂元朝初建的兴盛气象,下片则书写词人于开国盛世的志向,表达了词人对全国实现和平的兴奋之情,以及对新的统一王朝的热烈祝颂和殷切希望。

  上片写词人生逢大元开国盛世的喜悦心情。

  开头“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六句,从物我两个方面,写元朝的建立带来的新气象。“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三句把元朝与汉、唐相比,借古喻今,写出元王朝的建立,犹如当年“汉鼎初成”“唐基始建”一样,给国家带来希望,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词人以汉、唐作比,既指明了元王朝的建立有着坚实的基础,又颂扬了它的无比强大。

  “汉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四句,运用生动的比喻,继续从物我两个方面,写元王朝的建立带来的新气象。“但无言、红绿自纷纷”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既以百花盛开比喻统一的兴旺气象,又暗示天下归心。词人因不满金政权而弃官出家,又因受到元世祖的赏识重用而还俗,所以词人自称为“醒人”。词人以“春风”“花月”,比喻元王朝建立后带来的新气象。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本词显得生动而具体,同时词人又以自己由隐居到出仕的经历,来说明新王朝的建立有化育万物的功效,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

  下片写词人恢复古道、重振乾坤的雄心壮志。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五句,紧承上片“醒人”二字,写出自己不仅能归隐,而且能出仕,并且坚信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会丧失,恰恰相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一定能发扬光大,而词人也将以“先王大典”为依据,酌古推今,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恢复“上古淳风”。这几句词既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理想,又反映了他决心大干一番的非凡气概。

  “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五句,这里词人充满自信,认为在这龙腾虎跃、万象更新之际,定能一显身手,施展鸿图。

  全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豪放中透着深沉,气势雄健。既有慷慨激昂的叙议,又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豪放,意境壮阔,充满欢乐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承编.经典诗词品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09:334-336页
2、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 第1版:26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