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芳草自年年,人老逢春重喟然。
六入傥能除旧习,三乘端许结新缘。
绿杨芳草自年年,人老逢春重喟然。
六入傥能除旧习,三乘端许结新缘。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山寺微茫¹背夕曛(xūn)²,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³孤磬(qìng)定行云
译文:山寺背对着夕阳的光晕,在余晖下显得影廓模糊。飞鸟也显得影子迷离,刚飞到半山腰,山脉便隐藏在昏暗的影子之中了。这时,寺院中的磬声悠扬地响起,仿佛把山间的云彩都定格住了。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¹微茫:隐约,模糊。²夕曛:日落时的余晖。³上方:寺庙。⁴磬:佛寺中钵形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⁵定行云:即《列子·汤问》“响遏行云”之意。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¹(qù)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译文:试着登上高峰窥视皎洁的明月,偶然得以天眼来审视世俗红尘,只是可怜自己也只不过是看到的俗人之一罢了。
注释:¹天眼:佛教所说五眼之一。能透视众生诸物,无论上下、远近、前后、内外、大小及未来,皆能观照。又古诗词中常以天眼指月亮。

  上阕“山寺微茫背夕曛”,如认为确有此山、确有此寺,而欲指某山、某寺以实之,则误矣。此词前片三句,但标举一崇高幽美而渺茫之境界耳。近代西洋文艺有所谓象征主义者,静安先生之作殆近之焉。我国旧诗旧词中,拟喻之作虽多,而象征之作则极少。所谓拟喻者,大别之约有三类:其一曰以物拟人,如吴文英《浣溪沙》词“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以物拟人者也:其二曰以物拟物,如东坡《永遇乐》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端己《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以物拟物者也;其三曰以人托物,屈子《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以人托物者也。要之,此三种皆于虚拟之中仍不免写实之意也。至若其以假造之景象,表抽象之观念,以显示人生、宗教,或道德、哲学,某种深邃之义理者,则近于西洋之象征主义矣。此于古人之作中,颇难觅得例证。《珠玉词》之《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六一词》之《玉楼春》“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殆近之矣。以其颇有人生哲理存乎其间也。然而此在晏、欧诸公,殆不过偶尔自然之流露,而非有心用意之作也。正如静安先生《人间词话》所云:“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而静安先生之词,则思深意苦,故其所作多为有心用意之作。樊志厚《人间词甲稿序》云:“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此序人言是静安先生自作而托名樊志厚者,即使不然,而其序言亦必深为静安先生所印可者也。“山寺微茫”一起四字,便引人抬眼望向半天高处,显示一极崇高渺茫之境,复益之以“背夕曛”,乃更增加无限要渺幽微之感。黄仲则《都门秋思》有句云“夕阳劝客登楼去”,于四野苍茫之中,而举目遥见高峰层楼之上独留此一片夕阳,发出无限之诱惑,令人兴攀跻之念,故曰“劝客登楼去”,此一“劝”字固极妙也。静安词之“夕曛”,较仲则所云“夕阳”者其时间当更为晏晚,而其光色亦当更为黯淡,然其为诱惑,则或更有过之。常人贵远而贱近,每于其所愈不能知、愈不可得者,则其渴慕之心亦愈切。故静安先生不曰“对”夕曛,而曰“背夕曛”,乃益更增人之遐思幽想也。人于此尘杂烦乱之生活中,恍惚焉一瞥哲理之灵光,而此灵光又复渺远幽微如不可即,则其对人之诱惑为何如,静安先生盖尝深受西洋叔本华悲观哲学之影响,以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一欲既终,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锄静安先生既觉人生之苦痛如斯,是其研究哲学,盖欲于其中觅一解脱之道者也。然而静安先生在《静庵文集续编·自序二》中又云:“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然则是此哲理之灵光虽惚若可以瞥见,而终不可以求得者也。故曰:“鸟飞不到半山昏。”人力薄弱,竟可奈何,然而人对彼一境界之向往,彼一境界对人之吸引,仍在在足以动摇人心。有磬声焉,其音孤寂,而揭响遏云,入乎耳,动乎心,虽欲不向往,而其吸引之力有不可拒者焉,故曰“上方孤磐定行云”也。

  于是而思试一攀跻之焉,因而下阕乃有“试上高峰窥皓月”之言。曰“试上”,则未曾真筒到达也可知;曰“窥”,则未曾真筒察见也可想。然则此一“试上”之间,有多少努力,多少苦痛。此又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一文所云:“有能除去此二者(按指苦痛与倦厌),吾人谓之日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按:此实叔本华之说)是其“试上高峰”原思求解脱、求快乐,而其“试上”之努力固已为一种痛苦矣。且其痛苦尚不止此。盖吾辈凡人,固无时刻不为此尘网所牢笼,深溺于生活之大欲中,而不克自拔,亦正如静安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所云:“于解脱之途中,彼之生活之欲,犹时时起而与之相抗。”夫如是,固终不免于“偶开天眼觑红尘”也。已知其“偶开”必由此不能自己、不克自主之一念耳。陈鸿《长恨歌传》云:“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而人生竞不能制此一念之动,则前所云“试上高峰”者,乃弥增人之艰辛痛苦之感矣。窃以为前一句之“窥”,有欲求见而未全得见之憾;后一句之“觑”,有欲求无见而不能不见之悲。而结之日“可怜身是眼中人”,彼“眼中人”者何,固此尘世大欲中扰扰攘攘、忧患劳苦之众生也。夫彼众生虽忧患劳苦,而彼辈春梦方酣,固不暇自哀。此譬若人死后之尸骸,其腐朽靡烂乃全不自知,而今乃有一尸骸焉,独具清醒未死之官能,自视其腐朽,自感其靡烂,则其悲哀痛苦,所以自哀而哀人者,其深切当如何耶,于是此“可怜身是眼中人”一句,乃真有令人不忍卒读者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2,第906-8页

huànshā··shānwēimángbèixūn--wángguówéi

shānwēimángbèixūnniǎofēidàobànshānhūnshàngfāngqìngdìngxíngyún

shìshànggāofēngkuīhàoyuèǒukāitiānyǎnhóngchénliánshēnshìyǎnzhōngrén

孤城漏未残,徒侣拂征鞍。
孤城¹漏未残,徒侣²(fú)征鞍(ān)
译文:远处的城市逐渐的稀疏但还没有从视野中完全消失,同伴轻抚马鞍前行。
注释:¹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²徒侣:同伴;朋辈。
洛北去游远,淮南归梦阑。
洛北去游远,淮(huái)南归梦¹(lán)
译文:从洛阳出发远游,过了淮南后归乡之梦愈发强烈。
注释:¹归梦:归乡之梦。
晓灯回壁暗,晴雪卷帘寒。
晓灯回壁暗,晴雪¹卷帘²寒。
译文:清晨太阳初升屋内的墙壁依然是暗的,天晴后满地的积雪向卷起门帘的屋里散发着寒气。
注释:¹晴雪:天晴后的积雪。²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
强尽主人酒,出门行路难。
强尽主人酒,出门¹行路难²
译文:饮完主人的践行酒,再次出发前面依然路途艰难。
注释:¹出门:外出。²行路难: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liúzèngyǎnshīzhǔrén--hún

chénglòuwèicánzhēngān

luòběiyóuyuǎnhuáinánguīmènglán

xiǎodēnghuíànqíngxuějuǎnliánhán

qiángjǐnzhǔrénjiǔchūménxíngnán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甲子¹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译文:如今年岁渐长,自己怀有满腔抱负却都未实现,空剩自怜。
注释:¹甲子:年月,年岁。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殷勤元日¹日,欹(qī)²又明年。
译文:为了迎接新年一直忙碌不停,太阳落山后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将到来。
注释:¹元日:一年之第一日。即农历正月初一。²欹午:太阳偏西。<span style="font-family:SimSun;">

yuán

kōng tángdài 

jiǎjīnchóngshǔ shēngzhǐlián 
yīnqínyuán yòumíngnián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piān)¹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译文: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首中原已泪满襟。
注释:¹扁舟:小舟。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碧山对晚汀(tīng)¹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译文: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注释:¹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万“旅雁”、“孤云”、万“汀洲冷”、万“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参考资料:
1、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太行(háng)¹元气老不死²,上与左界³分山河。
译文: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注释: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¹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²老不死:长存不灭。³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有如巨鳌(áo)¹昂头西入分,突兀(wù)²已过余³(pō)(tuó)
译文: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注释:¹鳌:传说中的分中大龟。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余:剩下。⁴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我从汾晋¹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²
译文: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注释:¹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²“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济源¹盘谷²非不佳,烟景³独觉苏门多。
译文: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注释:¹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²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³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涌金亭下百泉水,分眼¹万古留山阿(ē)²
译文: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注释:¹分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分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²山阿:山的转弯处。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bì)¹(luò)²源,奫(yūn)³晋溪波。
译文: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注释:¹觱拂:泉水涌出的样子。²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³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⁴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云雷¹²鬼物,窟宅³深蛟鼍(tuó)
译文: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注释: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²涵:包容。³窟宅:洞穴。⁴蛟鼍:蛟龙和鳄鱼。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水妃¹簸弄²明月玑³,地藏(zàng)发泄天不诃(hē)
译文: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注释:¹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²簸弄:摆弄,玩弄。³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⁴地藏:地下的宝藏。⁵发泄:外露。⁶诃:怒责。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平湖¹油油碧于酒,云锦²十里翻风荷。
译文: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注释:¹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²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我来适与风雨会¹,世界²三日漫兜罗³
译文: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注释:¹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²世界:此指宇宙。³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ó)¹
译文: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注释:¹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huán)万髻(jì)¹高峩(é)²
译文: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注释:¹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²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空青断石壁¹,微茫²散烟萝³
译文: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注释:¹“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²微茫:迷茫不清。³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山阳¹十月未摇落²,翠蕤(ruí)³云旓(shāo)相荡摩
译文: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注释:¹山阳:山的南面。²摇落:指草木凋零。³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⁴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⁵荡摩:摇荡碰擦。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pó)(suō)¹
译文: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注释:¹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译文: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仙人去不返,六龙¹忽蹉(cuō)(tuó)²
译文: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注释:¹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²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fǔ)¹笑杀孙公和²
译文: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注释:¹拊掌:鼓掌,拍手。²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长安城头乌尾讹(é)¹,并州²少年夜枕戈³
译文: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注释:¹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²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³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举杯为问谢安石¹,苍生今亦如卿何²
译文: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注释:¹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²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
元子¹乐矣君其歌。
译文: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¹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