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数声鶗(tí)(jué)¹,可怜²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³,梨花飘雪。
译文:耳边传来几声杜鹃鸟的鸣叫声,可叹啊,又到了春将归去的时候了。东风吹满庭院,吹落的海棠花如锦绣铺地,吹散的梨花如节节白雪。
注释:柳梢青:词牌名,双调49字。¹鶗鴂: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²可怜:可叹。³绣、雪:均指落花。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¹、愁肠寸结。自是休文²,多情多感,不干(gān)³风月
译文: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在哭泣一般,但也比不上我这般愁肠百结啊。我就好像沈约一般多情善感,但这与清风明月却毫无无关系。
注释:¹算未比:算来比不上。²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他在宋、齐两朝未被重用,遂郁郁成病。古诗文中常以“沈郎腰”表示因愁而消瘦。³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⁴风月:清风与明月。

  这首词是一首伤春词。词人借惜花伤春的情绪来感叹自己的身世之悲,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感。上片写景明丽,海棠的红,梨花的白,在同一个院落中同时出现,色彩反差很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描写的是落花,但还是能从这样的景象中获得美的享受。下片又写含露的丁香,并以“露泣残枝”来比况作者自己忧郁的心境,过渡含蓄而隽永,且为下面写自己如何满腹愁肠百结作了铺垫。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开篇三句写暮春时节,杜鹃悲啼,唤春归去,声音警人,令人伤感,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可怜”二字直叙因曲,点明伤春之感。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这三句抓住了暮春景色的特点,描摹出一幅精美绝伦的“暮春落花图”,引人遐思,同时也寄托了词人既陶醉于美景又伤心年华消逝的复杂情感。海棠花落满地,本为哀景,但在词人笔下却成了“铺绣”,给人以艳丽的美感;随后,词人的笔触从地上转入空中,以“飘雪”喻指飘落的梨花,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动感,也使得整个景色更加绚丽迷人。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换头这三句以丁香花结比自己的愁肠百结;“丁香”承上,“泣”字启下,自然而然地从上片对景的描绘过渡到下片对情的抒发上。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此处为词人自况。末了这三句用典,以沈约白比。“不干风月”四字故意撇开,把无法排遣的郁闷归结于自身的多情多感,将其真情藏起,是在故作愚笔,于轻描淡写的自然调侃中凸现出曲折而沉郁的情思。全词于此戛然而止,然余韵未尽,缭绕不绝,引人回味。

  词人之所以强调自己“不干风月”,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伤春词大多写男女欢情的俗套,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胸怀大志,不为莺莺燕燕所拘牵的大丈夫气概,尽管自己未能位居宰辅,但毕生的追求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参考资料:
1、 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236页
2、 王德先主编.宋词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83页

liǔshāoqīng ·shùshēngjué

càishēn sòngdài 

shùshēngjué liányòushì chūnguīshíjié mǎnyuàndōngfēng hǎitángxiù huāpiāoxuě 
dīngxiāngcánzhī suànwèi chóuchángcùnjié shìxiūwén duōqíngduōgǎn gānfēngyu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耳边传来几声杜鹃鸟的鸣叫声,可叹啊,又到了春将归去的时候了。东风吹满庭院,吹落的海棠花如锦绣铺地,吹散的梨花如节节白雪。

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在哭泣一般,但也比不上我这般愁肠百结啊。我就好像沈约一般多情善感,但这与清风明月却毫无无关系。

注释

柳梢青:词牌名,双调49字。

鶗鴂: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

可怜:可叹。

绣、雪:均指落花。

算未比:算来比不上。

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他在宋、齐两朝未被重用,遂郁郁成病。古诗文中常以“沈郎腰”表示因愁而消瘦。

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

风月:清风与明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5-66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之后,蔡伸任浙东安抚司参谋官,词人感伤暮春将去,哀叹自己年近衰老却仍未得大用,写下了此词。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宋词三百首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67-269页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伤春词。词人借惜花伤春的情的来感叹自己的身世之悲,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感。上片写景明丽,海棠的红,梨花的白,在同一个院落中同时出现,色彩反差很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描写的是落花,三还是能从这样的景象中获得美的享受。下片又写含露的丁香,并以“露泣残枝”来比况作者自己忧郁的心境,过渡含蓄而隽永,且为下面写自己如何满腹愁肠百结作了铺垫。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开篇三句写飘春时节,杜鹃悲啼,唤春归去,声音警人,令人伤感,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可怜”二字直叙因曲,点明伤春之感。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这三句抓住了飘春景色的特点,描摹出一幅精美绝伦的“飘春落花图”,引人遐思,同时也寄托了词人既陶醉于美景又伤心年华消逝的复杂情感。海棠花落满地,本为哀景,三在词人笔下却成了“铺绣”,给人以艳丽的美感;随后,词人的笔触从地上转入空中,以“飘雪”喻指飘落的梨花,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也为画面平添了几分动感,也使得整个景色更加绚丽迷人。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换头这三句以丁香花结比自己的愁肠百结;“丁香”承上,“泣”字启下,自藏而藏地从上片对景的描绘过渡到下片对情的抒发上。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此处为词人自况。末了这三句用典,以沈约白比。“不干风月”四字故意撇开,把无法排遣的郁闷归结于自身的多情多感,将其真情藏起,是在故作愚笔,于轻描淡写的自藏调侃中凸现出曲折而沉郁的情思。全词于此戛藏而止,藏余韵未尽,缭绕不绝,引人回味。

  词人之所以强调自己“不干风月”,一方面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伤春词大多写男女欢情的俗套,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胸怀大志,不为莺莺燕燕所拘牵的大丈夫气概,尽管自己未能位居宰辅,三毕生的追求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参考资料:
1、 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236页
2、 王德先主编.宋词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83页
蔡伸

蔡伸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 2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中有奇树¹,绿叶发华(huá)²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注释:¹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²华滋:形容枝叶繁茂、润泽。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攀条折其荣¹,将以遗(wèi)²所思。
译文: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注释:¹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²遗:赠送,赠与。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xīn)¹²怀袖,路远莫致³之。
译文: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折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注释:¹馨香:香气。²盈:充盈,充积。³致:送到。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此物何足贵¹?但感²别经时³
译文: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注释:¹贵:珍贵。一作“贡”。²感:感受,感动。³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中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俱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

  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生竹》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这样的情感意绪,也许就如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个个希望,一个个失望,到头来也许“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也许“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葬花吟》)。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5-147

tíngzhōngyǒushù

míng liǎnghàn 

tíngzhōngyǒushù 绿huá 
pāntiáozhéróng jiāngwèisuǒ 
xīnxiāngyínghuái怀xiù yuǎnzhìzhī 
guì dàngǎnbiéjīngshí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次第来。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
这首诗回顾了宋诗的发展,批评苏黄后学抛弃欧、梅关注现实、平易自然的诗风。宋太祖到仁宗(960-1063)约100年时间里,文坛上总的倾向是承袭晚唐余风,内容单薄,文风华靡。尤以取法李商隐的西昆体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专门模仿李诗的艺术外貌,只注重音节铿锵,辞采精丽,又喜用典故,力图表现才学工力。这种诗风一直到北宋中的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从理论到实践上继韩柳提倡古文进行诗文革新才得以扭转。因此元好问称“百年才觉古风回”。“元祐诸人”指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其诗歌成就及流弊参看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首)。“金陵”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也是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公之治经尤尚解字,末流务为新奇,浸成穿凿。朝廷患之。诏学者兼用旧传注,·····于是学者皆变所学,至于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王安石的一些著作被朝廷禁止,不少门人亦讳言是其门人,所以元好问说“讳学金陵犹有说”。但是苏黄后学、江西诗派不注重思想内容,一味求奇求变,连欧阳修、梅尧臣都废而不学,元好问责问批评了这种风气。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bǎiniáncáijuéfēnghuíyuányòuzhūrénlái

huìxuéjīnlíngyóuyǒushuōjìngjiāngzuìfèiōuméi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柳絮(xù)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¹影里小桥横,落帘市上孤烟起。
译文:轻轻暖风吹得柳絮飘飞,细细春雨打湿梨花。房门上,挂的绣帘还未卷起,庭院里春意深深。只见横于院中的小桥倒映在绿色的溪流中,远处的市镇只有那孤烟冉冉升起。
注释:¹碧溪:绿色的溪流。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镜约关情¹,琴心破睡²。轻寒漠漠侵鸳被³。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cù)眉间翠。
译文:愿与你期能重温旧好,想着你我相遇情形睡意也淡化了。清醒后只觉晨风带着瑟瑟凉意侵入鸳鸯被中。酒意已消,脸上红霞已散,可脸边余红犹在;美梦幻灭有如春山一样翠绿的双眉怎不蹙了又蹙!
注释:¹镜约关情: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乐昌公主。陈政衰,徐谓公主曰:“国破,汝必入权豪家。倘情缘未断,尚冀相见乎?”乃破镜各分其半,约他日以元宵日卖于都市,这就是词中“镜约关情”的出处,借此表明思妇对其情郎忠贞不渝,期能重温旧好。²琴心破睡:西汉临邛富豪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时司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凤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驰归成都,结为伉俪。意谓那位思妇回忆起她和情郎的相遇,与相如、文君的结合极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觉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³鸳被:绣有鸳鸯的锦被。

  这首词写思妇怀人而愁苦不堪。诗词以离愁为主题的作品很多,然而此词却颇有特色,显得标致隽永。

  上片描绘足以烘托思妇离愁的景色。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起笔这两句都省略了动词谓语,且语序亦倒置,补足还原应为:“风轻飘柳絮,雨细湿梨花。”这里首先借景象点明了时在暮春,此时正值轻轻暖风将柳絮吹向半空乱飞,细细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带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对于独守空帏的思妇,只能成为她离恨绵绵的反衬,更没有心思去观赏。正如汤显祖《牡丹亭》所写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样。确实如此啊,天亮好久了,可她所住之处,犹然“春阴院落帘垂地”,房门上,挂的绣帘还未卷起,她仍然慵懒地躺在床榻之上。她本来早已醒了,于是半睁惺忪睡眼,情不自禁地从窗棂看出去,只见“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她终于忍不住要往外看,她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横于“春阴院落”不远的“小桥”上。这正是由于她的情郎曾打从桥上而去,归家也必然会打从那桥上而来,所以对于那座小桥她不知望过多少次了,而今晨又忍不住再望了一回。可是这一回仍旧失望,他依然未打从那桥上归来,这真如温庭筠《思帝乡》所写的“惟有阮郎春尽,不归来”。接下去,她再将目光向远处的市镇看去,同样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那晨饮的“孤烟”冉冉升起而已。此处着一“孤”字,又正好是她此时此刻内心感到无比孤寂的写照。

  下片抒发思妇对其情郎的蜜意柔情。

  过片“镜约”二句,化用了南朝陈徐德言、乐昌公主夫妇及西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夫妇的有关典故。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乐昌公主。陈政衰,徐谓公主曰:“国破,汝必入权豪家。倘情缘未断,尚冀相见乎?”乃破镜各分其半,约他日以元宵日卖于都市,这就是词中“镜约关情”的出处,借此表明思妇对其情郎忠贞不渝,期能重温旧好。又西汉临邛富豪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时司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凤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驰归成都,结为伉俪。这就是“琴心破睡”的来源,意谓那位思妇回忆起她和情郎的相遇,与相如、文君的结合极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觉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她完全清醒过来以后,才觉晨风吹凉,使得“轻寒漠漠侵鸳被”。当她一眼瞥见被面上绣制的的鸳鸯时,心中又不禁产生了鸳鸯倒永不分离而自己如今却形单影只的慨叹,真是无可奈何!歇拍两句“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是写思妇起床后整妆时从镜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状。她记起昨夜因欲解愁而饮酒的事来,喝得两颊升起了红霞,现在虽然酒意已消,可脸边余红犹在;而刚才她与情郎相遇的美梦,可惜一下就幻灭了,她的有如春山一样翠绿的双眉怎不蹙了又蹙呢!如此以她顾影自怜的行动描写作结,给人留下她不胜相思之愁的印象就更深刻难忘了。

  此词写思妇之离情,侧重于对她内心活动过程的揭示;然而全都以景物及其自身的行动烘染之,不仅无概念化、抽象化之弊,且更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那样,颇有浮雕感、立体感的审美效应。此外,词中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提炼得绮丽而自然,全词行文畅达得如行云流水。宋人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一云:“词句欲全篇皆好,极为难得”(见《词话丛编》第167页)。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¹九十,面山而居²。惩(chéng)³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惩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¹⁰,可乎?”杂然相许¹¹。其妻献疑¹²曰:“以¹³君之力,曾(zēng)¹⁴不能损¹⁵(kuí)(fǔ)¹⁶之丘¹⁷,如太行、王屋何?且¹⁸¹⁹²⁰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²¹担者三夫²²,叩石垦壤,箕(jī)(běn)²³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²⁴妻有遗男²⁵,始龀(chèn)²⁶,跳往助之。寒暑易节²⁷,始一反焉²⁸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注释:¹且:副词,将近。²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³惩: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⁴塞:阻塞。⁵迂:曲折绕远。⁶聚室而惩: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⁷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⁸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⁹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的意思。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¹⁰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¹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¹²献疑:提出疑问。¹³以:凭借。¹⁴曾: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¹⁵损:削减。¹⁶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¹⁷丘:土堆。¹⁸且:况且。¹⁹焉:疑问代词,哪里。²⁰置:安放。²¹荷:扛的意思。²²夫:成年男子。²³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²⁴孀:孀妻,寡妇。²⁵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²⁶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²⁷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²⁸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gōngshān (jiéxuǎn )

lièkòu xiānqín 

    běishāngōngzhě niánqiějiǔshí miànshānér chéngshānběizhī chūzhī shìérmóuyuē  píngxiǎn zhǐtōngnán hànyīn   ránxiāng xiànyuē  jūnzhī zēngnéngsǔnkuízhīqiū tàiháng wáng qiěyānzhìshí  yuē  tóuzhūhǎizhīwěi yǐnzhīběi  suìshuàisūndànzhěsān kòushíkěnrǎng běnyùnhǎizhīwěi línrénjīngchéngshìzhīshuāngyǒunán shǐchèn tiàowǎngzhùzhī hánshǔjié shǐfǎnyān  liè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gēng)¹之。
译文: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注释:¹更:经历。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截¹肌肤,风飘无止期。
译文: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¹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¹
译文: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注释:¹迟:治理。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登城望亭燧(suì)¹,翩(piān)翩飞戍(shù)²
译文: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注释:¹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²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行者¹不顾反²,出门与家辞。
译文: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注释:¹行者:逃难的人。²反:同“返”,返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子弟多俘虏(lǔ),哭泣无已时。
译文: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天下尽乐土¹,何为久留兹(zī)²
译文: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注释:¹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²兹:此,这里。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liǎo)¹不知辛,去来勿与谘(zī)²
译文:这就像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边城的人习惯了这种生活,不要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¹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味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²谘:同“咨”。征询,商议。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起句一开始诗人就为使人心悲的边城慨然长叹,充满了辛酸凄怆。诗篇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这在古诗和古乐府中是几乎看不到的。“悲”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统摄全诗,也是此诗主意所在。接着,诗人申述了边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写边地严寒、人稀、荒芜。“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肌肤,大风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冰、雪、风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这设问,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写战争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登城远望烽火台,只见边防驻军的战旗在朔风中纷纷飘扬、摇曳、戒备森严,气氛紧张。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头,不思返归。留下的人,多被敌军俘虏,没完没了地哭泣。可见边地人民遭受敌军蹂躏之惨,苦难之深。从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虏,这是造成“百里不见人”的主要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停的残酷战争,使边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怅然感叹。“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这一反诘句流露了诗人强烈的哀怨情绪,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切。“蓼虫不知辛,去来忽与谘。”蓼虫喜欢吃苦辣的东西,因此说“不知辛”。这两句是说,那些像蓼虫一样长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谈迁徙的事是没有用的。言外之意,战争使人民习惯了,麻木了。这里凝聚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诗人对此无能为力的惆怅哀叹的情绪。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战争的写实诗。诗人继承了《诗经》与《楚辞》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边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317-318页

āishīsānshǒu ·sān

wángcàn liǎnghàn 

biānchéngshǐ使xīnbēi qīngēngzhī 
bīngxuějié fēngpiāozhǐ 
bǎijiànrén cǎoshuídāngchí 
dēngchéngwàngtíngsuì piānpiānfēishù 
xíngzhěfǎn chūménjiā 
duō shí 
tiānxiàjìn wèijiǔliú 
liǎochóngzhīxīn 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