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大宜量力分,知机都在近人情。人情尽后疑难入,力分量时事自平。
为善大宜量力分,知机都在近人情。人情尽后疑难入,力分量时事自平。
理顺面前皆道路,义乖门外是榛刑。何人肯认此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
理顺面前皆道路,义乖门外是榛刑。何人肯认此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

gǎnshìyín--shàoyōng

wèishànliàngfēnzhīdōuzàijìnrénqíngrénqíngjǐnhòunánfēnliàngshíshìpíng

shùnmiànqiánjiēdàoguāiménwàishìzhēnxíngrénkěnrènyánfēnmíngréntīng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重阳¹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lán)²向晓³,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译文: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木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¹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²朱阑:红色的栏杆。³向晓:临近天亮。⁴芙蓉:此处指木芙蓉,秋冬间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又名拒霜花。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⁵特地:特意。⁶芳新:芳香鲜艳。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霜前月下,斜红¹淡蕊(ruǐ),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è)²等闲³分,留赠意中人。
译文: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木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花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注释:¹斜红:倾斜的红色花瓣。²琼萼:如美玉一般的花萼,为妇女首饰之一。³等闲:轻易,随便。

  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对象是夏末秋初时开花的木芙蓉。晏殊通过精雕细琢,将木芙蓉抗拒秋霜、坚贞高洁而又不失娇媚的品格刻画出来,处处透出词人对木芙蓉的喜爱之情。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木芙蓉所处环境的恶劣。“重阳过后”点出时间,“西风渐紧”描写气候,冷风凛冽强劲,晚秋气候环境恶劣,表现木芙蓉的倔强抗争精神;“庭树叶纷纷”描写环境,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木芙蓉强劲的生命力。重阳节之后,秋风渐渐寒冷萧瑟,庭院中树木落叶纷飞,不耐秋寒,以树烘托秋风的凄厉寒萧,又反衬出木芙蓉的不畏严寒。“朱阑向晓”,此句为木芙蓉营造出一个典雅清绝的场景,侧面烘托出木芙蓉的优雅清妙之姿。“特地”二字有拟人效果。“朱阑”三句具体描写木芙蓉的娇艳。临近拂晓,天边朝霞,红色雕栏,木芙蓉的红花娇艳,好像特地走到一起来争芳斗新似的。

  晏殊在上片描绘了清晓时荚蓉新绽的景象,顺时间而下,下片描写“霜前月下”的景色。月升霜降,“斜红淡蕊”的木芙蓉仍旧不改姿色,反而更有姿态。“斜红”二字,点出芙蓉花的逸姿与红艳娇媚,“霜前”不改其色、不改其姿,反而更见姿见色。“淡蕊”写芙蓉花蕊清淡,清香缕缕。“月下”芙蓉,更显清妙雅态。“明媚欲回春”总上两句,直接写娇艳的芙蓉仿佛要把春天唤回一样。“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水到渠成,由赞扬木芙蓉的美艳,而诉说对其之爱惜。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芙蓉花的珍惜与热爱,他不愿意把这犹如盛开于仙境中的花朵随意赠送,而要珍藏起来,只留赠给意中之人。词人不仅期望像木芙蓉花般美好的事物长开不败,而且亦期望意中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享受美好事物给予的欢愉快乐。

  在木芙蓉这一主角出场之前,词人先以萧瑟秋风、落叶庭树作铺垫,衬托出芙蓉花艳丽高洁的风姿,有不见其花先闻其香的效果。咏物诗词一般都会寄寓作者个人的操守、理想,在此篇《少年游》中,晏殊不仅在赞颂木芙蓉,更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既象征着意中人的品质,也象征着二人坚贞高洁的爱情,因此,在收篇处,词人才会提出要特地把它留赠意中人,蕴涵着作者对意中人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第54页

shǎoniányóu··zhòngyángguòhòu--yànshū

zhòngyángguòhòu西fēngjiànjǐntíngshùfēnfēnzhūlánxiàngxiǎoróngyāoyàndòufāngxīn

shuāngqiányuèxiàxiéhóngdànruǐmíngmèihuíchūnjiāngqióngè((èè))děngxiánfēnliúzèngzhōngrén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¹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²风流,仍更是、骨体³清英雅秀。
译文: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¹分付:付托,寄意。²格:格调。³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永丰坊(fāng)¹那畔(pàn),尽日²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zhòu)?断肠³是飞絮(xù)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译文: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¹永丰坊:地名。在洛阳。²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³断肠:秋海棠花的别。⁴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⁵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白居易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作者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扬的语句中,却藏有探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正如宋初诗人幸夤逊《柳》诗听说:“既待和风始展眉。”这微茫的希望的霞光在何处,“又莫是”便是严峻而无情的回答。

  全章用拟人法写柳,垂柳是词中的“主人公”。它身段苗条。体态轻盈,仪容秀雅。然而却寂寞无主,被禁锢在园林的一角。感受不到春光的温暖,也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至少可以说,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饱和感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位品格清淑呵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对之倾注了同情。

  宋代词论家彭孙说:“咏物词极不易下,要须字字刻画,字字天然。方为上乘。”(《金粟词话》)咏物含瘟深湛,在于寄托,“贵有不枯不脱之妙。”(《莲子居词话》)苏轼此词正具有这些优点。它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杨,形神兼到,熨贴自然。并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幕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滞于物,也不脱离听咏课题。就风格而论,此词缠绵幽怨,娴雅婉丽,曲尽垂柳风神,天然秀美处有似次韵章质夫的《杨花词》,而又别具一段倾城之姿。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72-674

dòngxiān ·yǒngliǔ

shì sòngdài 

jiāngnánjìn zǎoméihuākāihòu fēnxīnchūnchuíliǔ yāozhīyǒufēngliú rénggèngshì qīngyīngxiù 
yǒngfēngfāngpàn jìnrén shuíjiànjīnnòngqíngzhòu duànchángshìfēishí 绿chéngyīn shì chéngxiāoshòu yòushìdōngfēngzhújūnlái biàn便chuīsànméijiāndiǎnchūnzhòu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译文: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
往者不可谏。
往者不可谏(jiàn)¹
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
注释:¹谏:止住,挽救。
来者犹可追。
来者犹可追。
译文: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
已而已而。
¹而已而。
译文:罢休吧罢休吧!
注释:¹已:罢休,停止。
今之从政者殆而。
今之从政者殆(dài)¹而。
译文:现在当官的有多么危险!
注释:¹殆:危险。

  这首《楚狂接舆歌》,始见于《论语·微子》。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另外,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一首同名的歌,系敷衍《论语》中的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国佯狂的一位隐士;“接舆”,原义为迎着孔子坐的车,并非“楚狂”的名字。《庄子》中将“接舆”定为楚狂的名字,其实是一种误解。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庄子》中除《人间世》外,又见于《逍遥游》、《应帝王》。又《杨子》、屈原《九章·涉江》等也都涉及。至晋代,皇甫谧作《高士传》,始称其姓陆名通,不见其载籍依据,当系杜撰。

  全歌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凤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只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孔子曾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此以“凤鸟”指孔子。“德之衰”,是说美好的品德愈来愈少,品德修养愈来愈差,凤鸟不像凤鸟,孔子不像孔子了。凤鸟本该在政治清明时出现,而现 在世道昏乱时竟然也出现了,以此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疑问副词“何”字的运用,更增强了对孔子的作为表示怀疑与否定的分量。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往者”句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已无法劝阻;“来者”句说,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避免,是要孔子知错改过、避乱隐居的意思。两句合起来,重点落在后一句上,与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意思正好相当。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已而”是劝孔子别再一意孤行,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算了吧”、“罢休吧”。什么原因呢?“今之从政者殆而”,这虽是泛说当今从政的人处境险恶,又是专门唱给孔子听的,主要用意还在于警喻、提醒孔子。

  从歌词大意中不难体察到歌者的出世思想。因为有了这首《接舆歌》,“楚狂”、“接舆”成了后世佯狂避世的一个典型。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识楚狂”(吴融《灵宝县西测井》),“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等等。《论语》中说,孔子听了这首歌,下车去,准备和楚狂交谈,楚狂赶快避开,孔子没有谈成。从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说,两人即使交谈了,也是不可能谈到一起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难险阻,道不得行,“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而并不退缩、后悔,正是有鉴于天下无道,希望力挽狂澜。正如他所表白的:“天下有道,丘不易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译文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楚狂接舆歌》主要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想见站在他对面的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入世的强者形象——孔子。这大概也是《论语》、《史记》中记载楚狂故事的一点用心吧。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68-969页

chǔkuángjiē

míng xiānqín 

fèngfèngzhīshuāi 
wǎngzhějiàn 
láizhěyóuzhuī 
érér 
jīnzhīcóngzhèngzhědàiér 
闲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闲思¹蓬岛²会群仙,二百同年³最少年。
译文:猛然思忆当年在仙境般的京华,相会的众多文士都风度翩翩,两百个同榜进士中,唯有你最是少年。
注释:砀(dàng)山:县名,属宿州。主簿:县令属官,掌户租、狱讼诸事。朱九龄:王禹偁同榜进士,生平不详。¹闲思:一作“忽思”。²蓬岛:即蓬莱、蓬壶,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它出没于海中,上有神仙所住的宫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此借指京都。³同年:同榜进士。
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牋。
利市¹(lán)²抛白紵(zhù)³,风流名纸写红笺(jiān)
译文:为求吉利早早换上有色官服,我们扔掉了所穿的白色衣衫,去和风流佳人结交,送上写着名字的红色纸笺。
注释:¹利市:吉利,好运气。²襕衫:服饰,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宋史·舆服志五》:“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³抛白紵:指脱下庶人所穿白色细麻布襕衫,等待更换有色官服的好运。⁴“风流”句:指新进士以红笺所写的名纸(犹名片)去结交妓女。⁵红笺:又名浣花笺,多用以题写诗词或作名片等。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歌楼夜宴停¹银烛,柳巷²春泥污锦鞯(jiān)³
译文:歌楼中深夜里还在欢乐饮宴,把银烛高高点燃。花街柳巷里春天的湿泥,弄脏了我们锦绣的马鞍鞯。
注释:¹停:放置,此处引申为点燃。²柳巷:指妓女所居之地。³锦鞯:锦绣的马鞍鞯。鞯,衬托马鞍的坐垫。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今日折腰¹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²
译文:又怎能料到如今做着小吏,为五斗米折腰在尘埃之间,与君一同追想当初的快乐时光,令人心中感到万分凄然。
注释:¹折腰:指弯腰逢迎上司。陶渊明任彭泽令,知郡督邮将来,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弃官而去。见《晋书·陶潜传》。²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

  美好的生活一旦逝去,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会显得更加美好。此诗首句便表达了诗人蓦然回想起初举进士时内心的感触。以前人们常将考取进士譬作“登龙门”,诗人在这里则进一步将此譬作身入蓬莱仙境,而自己及同时及第者都成了平步登天的神仙。次句由“群仙”归结到此诗所要寄赠的朱九龄身上。诗人另一首《送朱九龄》诗说“之子有俊才,弱冠巾正鸽”,可见当时朱九龄年方二十岁左右,是与诗人同年的两百位进士中最年轻的。

  当时曾有这样的习俗:人们认为能获得一片新进士换下的襕衫或皇帝赐予的花是一件吉利的事,尤其当物主是一个少年及第的人物时。朱九龄很年轻,诗人时年三十,也还年轻,他们的稠衫就成了争夺的目标。颔联出句所指即此。一个“抛”字充分描绘出他们脱下白纻襕衫任人争夺时那种得意的神态。在封建社会,“风最”又被视为才子们所专有的韵事。而所谓“风最”,则是指出入于花街柳巷。此习起于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最薮泽’。”名纸如同现代的名片,以红笺所写的名纸专用于见倡优女子。此联描写他们少年及第的光彩和风最。

  颈联紧承上联对句而迸一步具体描述他们当日游宴于歌楼舞馆,驰马于花街柳巷的那种欢乐生活:歌楼上银烛高照,觥筹交错的宴会通宵达旦;骑着骏马风雨无阻地驰骋于花柳巷中,不惜让泥水溅污了马鞍下的锦垫。“停”字在这里作放置解,和唐代诗人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之“停”同义,“停银烛”,即摆着燃烧的银烛。蜡烛与锦鞯一样,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品,诗人以这种不吝千金的豪举来衬托他们的狂喜心情。

  尾联急转直下,由当日的狂欢归结到后来的凄凉。诗人以陶渊明“拆腰”的典故喻其为微薄的俸禄俯首事人的苦恼,此情此景与春风得意相比,不啻天上地下:昔日的蓬莱神仙,已经成了匍匐于尘土之中逢迎上司的小吏。这种况味,只能用“凄然”二字来表述了。此联出句以“尘土”与首句“蓬岛”相对照(佛教称人世间为‘红尘”),以“追想”与首句“忽思”相呼应。对句“共君”二字牢牢扣住题目,以“凄然”二字结束前面的今昔对比以见寄赠之意。

  此诗以首句“忽思”展开,次句紧承首句点题,颔、颈二联都与上联的对句紧密街接,环环相扣,显得一气呵成,至尾联却以神龙摆尾之势突然一折,既与前三联在气氛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又与首句遥相呼应,使全诗曲折有致而又浑然一气,颇见结撰之妙。此诗是诗人较年轻时的作品,其意境情调与后来之作颇有差别,但全诗明白晓畅,情真意切,已经显示出与五代以来浮靡纤丽之作有很大不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1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róng)¹
译文: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葱茏的绿色,柔嫩的芳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极目眺望,只见越往远处,草色越是浓密。
注释:¹茸茸:茂盛的样子。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六朝¹旧恨斜阳里,南浦(pǔ)²新茸细雨中。
译文:想起六朝旧恨,南浦送别的场景。再回到眼前的景物,在迷离的草色中。
注释:¹六朝:历史上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建都与南京,因此称为六朝。²南浦:泛指水滨。后多指以送别之处。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近水欲迷歌扇¹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译文:水边的春草和野花都似乎变成了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
注释:¹歌扇:唱歌时用的扇子。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译文:平川十里,牧入暮归,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见无数牛羊在慢慢蠕动,晚风习习,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

  《春草》是杨基的代表作,写于南京。融融春辉,激起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却又寓情于景,自然流出,不着痕迹。

  首联“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以写实领起,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葱茏的绿色。柔嫩的芳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肺腑。极目眺望,只见越往远处,草色越是浓密,仿佛整个宇宙都浸透了浓浓的春意。此时此地,游子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颔联“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翻空。写出两种不同的愁滋味。上句有芳草斜阳想起六朝旧恨,与唐代诗人韦庄的名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出于同一机抒。下句由细雨春草想起南浦伤别。这两句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情景不同,却都是因春草惹起的愁思,隐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立意恰与李白《忆秦娥》同。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颈联回想到眼前景物,在迷离的草色中,我们仍可看出六朝烟花歌舞的痕迹。在诗人眼里,水边的春草和野花似乎都变成了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当年的歌扇和舞裙又化作了今日的春草和野花。历史与现实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部梦幻般的图画。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结尾两句翻出新意,平川十里,牧入暮归,在茫茫的草色中,只见无数牛羊在慢慢蠕动,晚风习习,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六朝旧梦已完全隐去,代之而起的是一幅充满了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

  从整体上了。这首诗以春草为题,借题发挥,写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哲理性审视,以及他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朦胧追求,同时,又笔笔紧扣主题,几乎每一句都有春草的风情在摇曳,意境隽永,余韵不绝,不失为写景咏物诗中的珍品。

参考资料:
1、 马博士教育网.春草

chūncǎo--yáng

nèn绿róuxiāngyuǎngèngnóngchūnláichùrōngrōng

liùcháojiùhènxiéyángnánxīnchóuzhōng

jìnshuǐshàn绿huāpiānchènqúnhóng

píngchuānshírénguīwǎnshùniúyáng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