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弃疆王自直,万金损费物皆春。
须令牧马甘踰幕,更遣弯弓不射人。
百里弃疆王自直,万金损费物皆春。
须令牧马甘踰幕,更遣弯弓不射人。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zèngliángrèntóngnián--huángzūnxiàn

cùncùnshāncùncùnjīnkuǎfēnlièshuírèn

juānzàibàiyōutiānlèijīngwèiqióngtiánhǎixīn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¹。收拾瑶池²倾国艳,来向朱物一壁(bì)。透户龙香³,隔帘莺(yīng)语,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译文: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注释: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¹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²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³龙香:指龙涎香。⁴人杰:当指狄仁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赋(fù)了高唐¹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半面难期²,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³。绕梁声在,为伊(yī)忘味三月。
译文: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注释:¹高唐:宋玉有《高唐赋》。²难期:难以实现。³星星发:斑白之发。⁴绕梁声:即馀音绕梁。极言《韶》乐之美。

  这首词是咏梅的,主要是用拟人手法描述所咏之物,也是在抒发对佳人的思慕之情。

  词开头三句写其美,写其给人的总体印象。刘后村咏梅诗说:“世间尤物难调护,寒怕开迟暖怕飞”(《全芳备祖前集》卷一)作者说他所咏之物“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说明它是“物之绝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咏之物为梅。“收拾”二句写其来历。辛弃疾在《瑞鹤仙·赋梅》词中称梅有“瑶池旧约”,而在《念奴娇·题梅》词中又说:“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均说梅同瑶池有密切关系。此处与之同意,言其所咏之物是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进一步暗示他吟咏的是梅。

  “透户”三句写其特点。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黄莺隔帘而语,令人神移。结尾二句言其为花妖。一方面照应“瑶池倾国艳”五字,另一方面写其有迷人的魅力,进一步揭示其无与伦比的美色。

  “酒罢”三句追忆昨夜所见。如果说“月妖”二句是写花避人,而过片三句则写人怜花,词的意脉似断而实续。言昨夜晚间,痛饮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态”,但他避而不见,及归对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应是梅花发”,点明所咏之物为梅,使人豁然开朗,醒明了题旨。

  “赋了”二句写昨夜赏梅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而“不管孤灯明灭。”可见其感情何等专注,而他对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开一笔,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难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结尾二句写其印象之深刻,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这首词看似以人拟花,其实也很可能又以物拟人,借梅花写其意中人,故词中所咏之物与人若即若离而又不即不离,达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

niànjiāo··dòngtíngchūnwǎn--xīn

dòngtíngchūnwǎnjiùchuánkǒngshìrénjiānyóushōushíyáochíqīngguóyànláixiàngzhūlántòulóngxiāngliányīngliàoxuěyuèyāozhēntàishìshuíjiàorénjié

jiǔguīduìhánchuāngxiāngliúzuóyīngshìméihuālegāotángyóuxiǎngxiàngguǎndēngmíngmièbànmiànnánduōqínggǎnchóudiǎnxīngxīngràoliángshēngzàiwèiwàngwèisānyuè

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
历历¹兴亡败局棋,登临²疑梦复疑非。
译文:兴亡的世事历历分明,本已像摆开的败局残棋,登临时却仍然疑是梦境,又怀疑这一切似是实非。
注释:¹历历:清晰分明。²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风景名胜。
断霞落日天无尽,老树遗台秋更悲。
断霞落日天无尽¹,老树遗台²秋更悲。
译文:眼前,残霞凌乱,落日苍凉,只有那长天无尽,乔木已老,遗台犹在,逢秋日更觉伤悲。
注释:¹“断霞”句:日出日落,天天如此,没有尽头。²遗台:旧时留下的土台。这里是指燕京故城的黄金台。
沧海忽惊龙穴露,广寒犹想凤笙归。
沧海忽惊龙穴露,广寒犹想凤笙归。
译文:沧茫的大海上,忽然惊骇于龙穴的暴露,冷凄的广寒殿,仍然想望着凤笙的回归。
从教尽刬琼华了,留在西山尽泪垂。
从教(jiào)¹尽刬(chǎn)²琼华³了⁴,留在西山⁵尽泪垂。
译文:索性让人们,整个地削平琼华孤岛,光留着西山,已尽够让我伤心泪垂。
注释:¹从教:任随,索性。²刬:同“铲”,削平。³琼华:琼华岛,上有广寒殿七间,位于今北京北海公园内。⁴了:全部,完结。⁵西山:在北京西郊,为著名游览胜地。
寿宁宫有琼华岛,绝顶广寒殿,近为黄冠者所撤。(作者自注)
寿宁宫有琼华岛¹,绝顶广寒殿,近为黄冠²者所撤。(作者自注)
注释:¹“寿宁宫”句:该句是诗人自注。寿宁宫,《金史·地理志》:“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德宁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²黄冠,道士之冠,这里指道士丘处机。陈时可《长春真人(丘处机)本行碑》: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师以道德升闻,征赴京师,官建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咨访。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春,住燕京天长观,行省请也。自尔,使者赴行宫,皇帝(成吉思汗)必问神仙安否,还即有宣谕语,尝曰:“联所有地,其欲居者居之。”继而行省又施琼华岛为观。兵革而来,天长已残废,岛尤甚。师聋之,工物不假化缘,皆远迩自献者,三年一新。诗实指琼华岛被蒙军毁坏,不是丘处机建庵所撤,而再次重逢。此时,金已灭亡十年之久,不能明示。

  首联,叙写诗人登临心境。“历历兴亡败局棋”,以“历历”状“兴亡”,足见其清晰分明;以“败局棋”喻“兴亡”写出了金国的灭亡,已成定局。起句,写出了兴亡的世事,历历分明,就像摆开的败局残棋,金国的灭亡,已不容置疑,但次句,诗人却说“登临疑梦复疑非”,登临时却仍怀疑这是梦境,又怀疑这一切似是实非。以“梦”“非”来写兴亡,写出了诗人对国丧都破现实的否定心态。他宁愿其是“梦”,宁愿其是“非”。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两个“疑”字的复沓,把诗人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表现到了极致,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忠贞也表现到了极致。这种写法,比照直说,更觉情深一往,爱意弥坚。

  颔联,承首联写“登临”所见。诗人登高远眺,只见:残霞凌乱,落日凄凉,老复苍苍,遗台孤立。这些景物,萧杀凄凉,无不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天无尽”,可以说是诗人胸中怀念故国的无穷无尽的思绪的外化;而“秋更悲”则道出了诗人满腔悲苦,逢秋更增的情愫。该联,景中寓情,情景相谐,诗人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悲尽现。

  颈联,由现实转入神话,写“登临”所思。“沧海忽惊龙穴露”,沧茫的大海忽然干涸,连神龙之穴也暴露了出来。“沧海”“龙穴露”,正是金王朝覆灭的象征。“忽惊”二字,写出了金王朝亡国之速,之出人意料。表现了诗人的沧桑亡国之悲。诗人明知,沧海干涸,龙穴暴露,都城荒弃,国君早死,但是,仍期望着,在广寒宫中,吹着凤笙的神仙们簇拥着天子归来。“犹想”二字,极具情韵。从蒙古太宗乃马真后二年(1243)金哀宗自杀,金王朝灭亡,至诗人写此诗时已近十年,诗人“犹想”“凤笙归”,一个亡国遗臣对国君的怀念之至情,期盼复国之执著,表现得深沉、婉转。该联,诗人情动于衷,感情激荡,以无所羁縻,卷舒风云的浮想联翩,借助“沧海”“龙穴”“广寒”“凤笙”等神奇鲜明的艺术形象,深邃含蕴地表现了诗人悲故国,怀亡君的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尾联是诗人由“登临”所引发的悲痛情感的总爆发。该联诗人借对山川景物的决绝,表达了无以复加的悲痛。其实,宫有何碍,山又何咎,但在泪眼迷离,愁情塞胸的亡国遗臣看来,曾经是金王朝宫室的琼华,只能徒增悲伤;风景秀丽的西山也只会惹人垂泪,唤起人此身何寄之感。于是诗人恨不“从教尽刬”“了”。“从教”与“尽刬”两虚词呼应甚妙,从看似反常的心态中折射出了诗人悲痛的深重。

  该诗写景极妙。断霞、落日、老复、遗台,在诗人精组合下构成了一幅秋日暮景,国破家亡的悲痛,尽在其中。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其情更深。琼华富丽,西山秀美,美景当前,正好赏玩。但诗人却“尽泪垂”,愿“从教尽刬”“了”。情景相异,更见出诗人因国破家亡,伤心之深。该诗情感激烈,苍凉悲慨,亡国遗民老泪纵横的形象,历历如见。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35页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暗伤神。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暗伤神。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不如移植在金门,近天恩。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¹。不如移植在金门²,近天恩³
注释:¹乐府二句:意思是乐府中,将《折杨柳》这类的诗作为乐曲歌唱,人们听了,又能使别情离绪时时泛起。横笛:笛子横吹。梁代古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²金门:汉宫中有“金马门”,此指天子所居之地。³天恩:皇恩。郭茂倩《乐府诗集》于白居易《杨柳枝》二首作序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瞩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困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故白居易又为诗云:“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此词中的“近天恩”,取意于白居易之诗。
这首词由折柳送别咏开去,似有不遇之感,用笔含蓄,词意晦涩。

liǔhányān··qiáoliǔ--máowén

qiáoliǔzhànfāngchūnyìngshuǐhányānhuípānzhézèngxíngrénànshāngshén

chuīwèihéngnéng使shǐchángduànzhízàijīnménjìntiānēn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¹青鸦嘴²
译文: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用尽力气才刚刚冒出新芽。
注释:¹努:用力冒出。²青鸦嘴:桑芽。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侵晨¹采桑谁家女,手挽²长条泪如雨。
译文: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就起来采桑呀?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注释:¹侵晨:凌晨。²挽:攀着。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去岁¹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²叶放迟。
译文: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注释:¹岁:年。²春寒:指春天倒寒。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愁听门外催里胥(xū)¹,官家二月收新丝。
译文: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注释:¹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0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